葉企孫:教育感最強的科學家—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本報記者 溫才妃

 

人物簡介

葉企孫(1898—1977),名鴻眷,字企孫,上海人。中國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1918年畢業於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1920年6月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23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留學期間對普朗克常數作了精確測定,在國際物理界沿用10餘年之久;研究液壓對磁體磁導率的影響,並在12000kg/cm2壓強下測量了鐵、鎳、鈷和兩種鋼的磁導率,理論分析與實驗定性相符合。

他先後創辦了清華物理系、清華大學理學院、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等,是建築聲學、磁學、中國科技史等領域的奠基者或開拓人。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其門生或門生的學生,被稱為「大師的大師」,對開拓、促進中國物理學及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培育科學技術人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26年秋,初創的清華物理系略顯冷清。整個系只有兩位教授,一位是梅貽琦,另一位是葉企孫。梅貽琦忙於行政事務,教學上則幾乎由年僅28歲的葉企孫一力託起。

窗外是秋風肅殺的北京,風吹得玻璃窗「嘎吱嘎吱」作響,挺過這一季的清冷,來年地裡的種子就要在春意中萌生。寒來暑往,在葉企孫等人的精心澆灌下,清華物理系這顆種子在短短10年間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教學、科研在國內名列前茅,發展之迅速令人嘆服。

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恐怕再難找出第二個「葉企孫」。後世人眼中,他有「三最」——他是教育感最強的科學家、教育家;他的教育績效最高;他的學生對中國社會的科技、文明發展貢獻最大。

科學救國,信念和使命

己之體氣,最合宜於何種科學?

己之志意,最傾向於何種科學?

己之能力,最優長於何種科學?

學何種科學對救國最有利,曾是少年時期葉企孫的一個「小糾結」。他曾列了一張學科分類表進行分析,最終選定了實驗物理學。在風雨飄搖的年代,學習前沿科學意味著歸國即失業,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作出了這樣的選擇。

科學救國,是他很早就埋在心底的信念。

1898年,葉企孫出生於上海的書香世家。9歲在父親主持的上海敬業學堂讀書,12歲成為清華學堂的第一批學生。得益於父親的開明思想,他很早便接觸到西方科學文化及應用,「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為必以西方科學來謀求利國利民才能治國平天下」這一信念早早在他心裡紮根。

1918年,葉企孫考取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在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留學期間,他留下「3年攀登兩座高峰」的美談:測定了當時最精確的普朗克常數,從此科學的史書上留下了「普朗克常數的葉值」;所研究的流態靜壓力對鐵、鈷和鎳的磁導率的影響,系上世紀20年代高壓磁學的一項開創性貢獻。

獲得哈佛博士學位後,葉企孫毅然踏上回國的輪船。而當時的中國,教育基礎薄弱,諸多學科一片空白。他不再單純地把研究局限於某個小領域,而是肩負起更多的開墾、播種科研空白的使命。

——1926年,他和梅貽琦共同創建了清華物理系,他擔任系主任;3年後創建清華理學院,他出任理學院院長。

——回國後,他接到的第一項科研任務是解決清華大禮堂聽音困難的問題。他帶領著助教趙忠堯、施汝為等人,經歷無數個寂靜的深夜加班加點,開啟了我國建築聲學研究的先河。

——1932年,他牽頭成立中國物理學會,連任三屆副會長。恍惚間,又見少年時代的自己,成立清華科學會,以科學追趕人類文明的模樣。

——1952年,高等院校改革,葉企孫調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在那裡他創建了磁學教研室,培養了一批磁學人才,開闢了我國磁學研究的新領域,也兌現了他在留學時的諾言,「研究工作要有30年不變」。

——他還關注科技史,引導李約瑟對中國科技史產生興趣。晚年還寫下為數不多的科學史文章,成為中國科學史的典範之作。

科教興邦,洞察與直覺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高校尚未有高精尖實驗室。這就意味著,葉企孫所學之實驗物理學,在國內無法充分發揮所長。

他淡定地接受了這一切,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物理教學、科學管理和人才培養上。他說:「高等教育究系國家根本要事,倘大多數良好學者只做研究而不授課,全國之高等教育勢必受影響甚大,而研究事業最後亦必受影響。」

在創辦清華物理系前幾年,所招收學生甚少,第一屆4人,第二屆2人,第三屆僅1人。從一年級到三年級,所有的課均由葉企孫一人教授。這並非他樂意「一人教學」,實為良師難聘。他的侄子、中國工程院院士葉銘漢說:「葉先生認為要建設一個高水平的物理系,必須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必煉選研究上已有成就,並且能夠繼續研究的人』。」

對於選聘人才,葉企孫更垂青於默默無聞卻大有潛力的年輕人。1928年至1938年,他先後聘薩本棟、趙忠堯、周培源、任之恭、霍秉權、孟昭英等青年學者到清華任教。葉企孫將吳有訓的薪金訂得高於自己,為減輕薩本棟的教學負擔代他授課。葉企孫曾自謙地對學生說:「我教書不好,對不住你們。可有一點對得住你們,那就是我請來教你們的先生,個個都比我強。」

小班教學前期受制於師資,後來師資充盈卻依然保留,其實這也是葉企孫重質不重量而刻意為之。「每班不過14人,或者每年有10個這樣的學生,則10年有100個優秀的甚至可站在世界前沿的高材生」。

在教育上,葉企孫有著非同尋常的直覺。

成立清華理學院時,他將只有初中文憑、在日本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的華羅庚聘為數學教員。

他讓物理系高考狀元陳新民轉學化學,讓化學系學生王淦昌轉系學物理,讓文史成績滿分、物理成績只有18分的錢偉長攻讀物理。

西南聯合大學期間,他在電磁學課程上發現了李政道,為李政道後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鋪平道路。

注重實證,視野與格局

儘管寒冬將至,但文明的種子一旦種下,終會竭力衝破砂礫、生根發芽。

若干年後,在整理葉企孫的遺物時,家屬發現了李政道在西南聯大學習時的試卷,試卷用昆明土紙印刷,成績是58(理論)+25(實驗)=83。李政道的理論課學得不錯,葉企孫允他免於修習,但必須參加實驗學習。再次看到這份試卷時,李政道「百感交集,先生的慈愛師容,如在目前」。

葉企孫注重科學實證,尤其強調實驗教學,注重動手能力。他說:「本系自最淺至最深之課程,均注重於解決問題及實驗工作,力矯現時高調及虛空之弊。」

這不僅與他所學專業息息相關,也與他求學期間拜訪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不無關係。他曾前去一探這個被稱為「全世界1/2物理學發現誕生地」的奧秘。在那裡,他留意到了先進的科學方法,如深刻的批判精神、準確的實驗、敏銳感知和敏捷操作、教學和科研系統的結合、鑑別能力等。

現代科學對葉企孫的科研、教學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他注重實驗研究的條件,在清華物理係為吳有訓購買X光機,為趙忠堯購買鐳放射源;他鼓勵師生自製儀器設備,聘請青年技工海因策製造儀器設備,並在實驗室後設立工廠;他甚至不允許師生叫實驗員閻裕昌「聽差」,而是稱其為「先生」……

在葉企孫的鼓勵、指導下,一批優秀的物理系學子攻讀應用學科,成為新中國的學科奠基人或學科帶頭人。如氣象學和航天學家趙九章、地球物理學家傅承義和翁文波、海洋物理學家赫崇本、冶金學家王遵明、應用光學家龔祖同、光學家王大珩、力學家錢偉長、金屬物理學家餘瑞璜和葛庭燧、地震學家李善邦等。

跌宕人生,不幸與不朽

「北院7號飯糰」是清華一道獨特的風景。這是葉企孫在清華理學院時的住所,師生們時常聚集在此約飯、交流信息、聆聽指導。錢三強、彭桓武、錢學森、熊大縝曾在此借住,解決一時住房之困。

葉企孫延續了物理系任教時的習慣,常邀學生散步、遊園、吃茶點,藉機將課上未盡的知識或新知識道出。

1929年至1938年的清華物理系,是中國高教史上公認的「不朽的傳說」——這段時間培養出的人才,當選院士者達55人。

由葉企孫一手成立的清華理學院,也很快成為清華最先進、最大的學院。後世統計,他共培養了79名院士,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近半數是他的門生,在中國教育史上無出其右。

談笑有鴻儒的日子短暫而美好,1938年,一向主張「科學救國」的葉企孫,同意愛徒熊大縝奔赴前線,並為冀中抗日提供了人員、物資、經費支持。豈料這一舉動給自己招來橫禍——1939年熊大縝遭受誣陷、被迫害身亡,葉企孫也因此遭受牽連,被認定為「特務」而身陷囹圄,這段歷史在「文革」時再次將他的人生拉入黑暗……

歷史終將還原真相,黑暗總會被光明驅散。1987年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深切懷念葉企孫教授》,在葉企孫去世的第10年,大師之師終於得以正名。

人物生平

●1898年出生於上海縣。

●1913—1918年,清華學校(現清華大學)學習,高等科畢業。

●1918—1920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1920—1923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

●1924—1925年,東南大學副教授。

●1925—1941年,清華學校(現清華大學)任教,物理系副教授、系主任、教授,理學院院長,特種研究所委員會主席。

●1929年,國立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同時被推選為決定學校大政的7位評議員(教授會議的最高議事機構)之一。

●1932年,發起成立中國物理學會,歷任副會長、會長、理事長、當然理事、常務理事。

●1933年,參加中國天文學會,並被選為理事。

●1945年,任西南聯大理學院院長,暫代該校常委職務。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履行校長職責,主持新中國成立階段清華大學校務。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1950年,當選為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現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常委兼計劃委員會主任。

●1952—1977年,北京大學校務委員、物理系教授、金屬物理及磁學教研室主任、磁學教研室主任。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常務委員會委員。

●1977年辭世,終年79歲。

 

▲葉企孫侄子、中國工程院院士葉銘漢(左)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互贈葉企孫圖書。

▲1949年10月,陳毅與各界人士合影。左起分別為葉企孫、潘光旦、張奚若、張子高、陳毅、周培源、吳晗。

▲葉企孫在北院八號。

記者手記

早在很多年前,我也和很多人一樣,並不知道葉企孫是誰。直到有一天,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我,你應該去關注一個人,他叫葉企孫。聽完他簡述葉企孫的生平,我的震驚程度絲毫不亞於柴靜當初寫《而我卻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葉企孫》的反應。

葉企孫的偉大,不僅在於他培養了79名院士,半數以上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還在於他對於辦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高瞻遠矚。他是清華建立「教授治校」的主要當事人之一,他按學科規律辦學,重視青年師資培養而不「挖牆腳」,強調重質不重量、不能重科研輕教學,小班教學、類似現代書院制的育人模式等,至今仍然值得高校雙一流建設借鑑。

「教育感」是儲朝暉在研究葉企孫時新造的一個詞。他曾多次向我提及,教育感是對教育的專門知覺,體現在葉企孫身上,一方面是對學生有非常敏銳的洞察,能夠直接準確地感知到這個學生在哪方面有優勢;另一方面就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前沿、科研的前沿非常敏銳的感知。葉企孫能夠依據學生的天性對應地將他帶到研究人類科學文明的前沿去。

教育視角之外,儲朝暉更願意用文明的視角,跟我探討葉企孫跌宕起伏的一生。在《文明的歷程——懷念葉企孫》一書中,他寫道:「從某種意義上說,葉企孫是一把尺子,一個人和他所處的社會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他,意味著這個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的文明程度與水平的高低。」

葉企孫汲取人類文明並擴大文明的影響力,以科學救國的拳拳之心,掂量人生的重大選擇。他以科學家的理智,來實現報效祖國。在北京學生遊行遭軍警槍殺,他一字一頓地規勸王淦昌等學生「誰叫你們去的?……要想我們的國家不遭到外國凌辱,就只有靠科學!」在遭受各種迫害之下,他始終堅持「我是科學家,我是老實的,我不說假話」,堅守自己的文明底線。

2018年是葉企孫誕辰120周年,也是我參加葉企孫紀念活動最頻繁的一年。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這一離葉企孫曾經住所較近的地方,他的學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向紀念會主辦方發來賀詞,「鼓勵想辦一流大學的人向葉企孫學習」;在清華大學,來賓們蹚著水前來參加他的紀念會,他的學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追憶了跟隨葉企孫學習熱力學的經歷。

對於先生最好的紀念,就是活成他的樣子。

葉企孫逝世兩年後,李政道發起CUSPEA項目,在國內尚無GRE、TOEFL考試的年代,在1979年到1989年項目實施的10年間,將900多名優秀物理學子送到美國名校求學深造。依稀可見,葉企孫當年向全國優秀學子開放庚子賠款留學項目的影子。

《中國科學報》 (2019-10-11 第4版 人物)

 

相關焦點

  • 最後的大師:葉銘漢與他的叔父葉企孫—新聞—科學網
    葉銘漢(右)與叔父葉企孫(中)為數不多的合影之一 葉銘漢 在中國物理學家的譜牒上,葉企孫似乎是「被撕去的一角」。只是鮮有人知道,包括著名的錢三強、趙九章、王淦昌、王大珩等在內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超過一半都是葉企孫的學生,或者是他學生的學生。 在中國物理學家的譜牒上,葉企孫似乎是「被撕去的一角」。邢軍紀為葉企孫立傳之初,受困於資料的極度匱乏,當時結集成冊者只有錢偉長、虞昊主編的《一代師表葉企孫》,其餘材料則零落各處。而讓邢軍紀更感艱難的,則是「當時語境對先生的擠壓和屏蔽」。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葉企孫
    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和科學事業做出卓越貢獻,培養出一大批著名科學家。  葉企孫,名鴻眷,以字行。1898年7月16日生於上海縣唐家弄一書香門第。父葉景沄,前清舉人,國學造詣很深,藏書七八千冊;對西洋現代科學及其應用亦多涉獵,曾著文宣揚沈括倡議的曆法,能指出28宿位置及圖形;曾偕黃炎培等赴日考察教育約半年;1905年任上海縣立敬業學校校長,兼養正學校校長。
  • 「慧眼」直測宇宙最強磁場—新聞—科學網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獲悉,通過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科研人員對X射線吸積脈衝星的一次暴發進行詳細觀測,通過X射線能譜,首次直接測量到迄今為止宇宙中的最強磁場,強度可達10億特斯拉。目前,人類在地球實驗室可製造出的最高磁場強度為幾十特斯拉,二者相差數千萬倍。
  • 葉企孫:錢學森老師,培養了無數科學家,晚年卻在乞討流浪中病死
    1999年在所表彰的「兩彈一星」23位科學家功臣中,有9個是葉企孫的學生,有13人與葉企孫學生的學生。由此可見,葉企孫對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的貢獻之大。當晚,王淦昌就和幾名同學到老師葉企孫家,敘述白天所發生的事情。
  • 葉企孫:錢學森老師,培養了無數科學家,晚年卻在乞討流浪中病死
    1999年在所表彰的「兩彈一星」23位科學家功臣中,有9個是葉企孫的學生,有13人與葉企孫學生的學生。葉企孫(右三)與金嶽霖、周培源等人的合影特別是錢學森,本來錢學森學的是鐵路工程,之所以與火箭衛星打上交道就是因為葉企孫。
  • 葉企孫:不應該忘卻的人
    請不要嫌棄他,因為他的名字叫做葉企孫,是中國近代物理的奠基人,是清華物理的創始人,無他無有中國近代物理。1898年的夏天,除了依舊的悶熱和煩躁以外,似乎和往年並沒有什麼不同,葉企孫就這樣來到了上海的弄堂裡。
  • 葉企孫先生的冤案和真相(上)
    這個人就是葉企孫,中國科學界的元老之一,清華大學物理系和理學院的創始人。葉企孫先生一生的遭遇是令人嘆息不已的。1933年葉企孫在教授會上力排眾議,破格提升華羅庚為教員,講授大學微積分。1936年,葉企孫又派他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最後,華羅庚成為蜚聲國內外的數學大師。葉企孫1898年7月16日出生於上海一個書香門第,父親葉景沄是位前清舉人,國學造詣很深,對西洋現代科技和應用也多有涉獵。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一代宗師葉企孫的晚年
    到所約兩周後的某天,忽然接到通知:葉企孫先生要來。葉企孫時任北大物理系的教授,兼任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葉企孫寫信給周總理,正式建議開展我國的人造衛星研製和空間物理探索,就發生在這一年。  戴念祖說:「我們都知道他是大家。所以午睡起來就趕緊準備桌椅茶杯,打來熱水。我除了準備這些東西,還把貝爾納的《歷史上的科學》、戴震譯的《考工記》放在桌子上。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葉企孫:大師的大師
    ——————————————————如果在中國高教史上評選最佳教學成果獎,首名非清華大學葉企孫莫屬。葉企孫1898年生於上海,幼年熟讀古書,對中國古代算學名著和天文、曆法知識均有涉獵。1918年,他從清華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1924年,葉企孫回國執教,曾三度出任清華物理系系主任,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中國教育及科學事業。在育人方面,葉企孫堅持因材施教,因愛施教。
  • 葉企孫:大師的大師
    葉企孫1898年生於上海,幼年熟讀古書,對中國古代算學名著和天文、曆法知識均有涉獵。1918年,他從清華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1924年,葉企孫回國執教,曾三度出任清華物理系系主任,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中國教育及科學事業。在育人方面,葉企孫堅持因材施教,因愛施教。
  • 楊振寧憶先生葉企孫:對清華有相當大影響,但為人低調不顯露
    7月16日,清華大學物理系舉辦葉企孫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 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1898年7月16日,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近代物理學最主要奠基人之一葉企孫在上海出生。他先後創辦清華大學物理系、理學院和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培養了包括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等在內的一大批著名科學家,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7月16日,清華大學物理系舉辦的葉企孫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回憶,在清華園初見葉企孫時,雖不相熟,但深感其為人低調。
  • 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
    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和科學事業做出卓越貢獻,培養出一大批著名科學家。   葉企孫,名鴻眷,以字行。1898年7月16日生於上海縣唐家弄一書香門第。父葉景沄,前清舉人,國學造詣很深,藏書七八千冊;對西洋現代科學及其應用亦多涉獵,曾著文宣揚沈括倡議的曆法,能指出28宿位置及圖形;曾偕黃炎培等赴日考察教育約半年;1905年任上海縣立敬業學校校長,兼養正學校校長。
  • 葉企孫:國士無雙清華教授,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但是也許世人不知道的是,這些為我國國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其實都是同一個人的學生,他的名字不該被遺忘,這個人就是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界一代宗師的葉企孫。其實,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錢學森,鄧稼先等人,葉企孫的學生中,還有諸如錢三強,王淦昌這樣偉大的科學家,更是不乏李政道,楊振寧這些獲得了諾貝爾獎的人。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大師的大師」葉企孫:13歲考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
    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時,葉企孫當選為學部委員,並擔任中科院數理化學部常委。  投身教育影響巨大  1924年3月,葉企孫被聘為東南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在三個學期裡講授力學、電子論和近代物理,立志做教育家,為國家培養科技人才。  1925年5月,清華學校大學部正式成立,開始招生。8月,葉企孫被聘為物理科副教授。
  • 清華教授葉企孫: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葉企孫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同時也是中國物理學的一代宗師,他的學生後來都是有名的科學家,如錢三強、趙忠堯、趙九章、王淦昌等。幸運的是,葉企孫的父親也是一個非常開明的人,使得他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同時,也接觸到西方科學文化思想。13歲時,葉企孫成為清華學堂第一批學生,他接觸到先進的西方科學思想。20歲時,葉企孫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取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的資格,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進行深造。在國外留學期間,葉企孫非常勤奮刻苦,他在兩年的時間內便已經修完所有課程,順利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 清華教授葉企孫: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葉企孫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同時也是中國物理學的一代宗師,他的學生後來都是有名的科學家,如錢三強、趙忠堯、趙九章、王淦昌等。建國後有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其中有9位都是他的學生,人們稱他為「大師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