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憶先生葉企孫:對清華有相當大影響,但為人低調不顯露

2020-12-04 澎湃新聞

7月16日,清華大學物理系舉辦葉企孫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 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

1898年7月16日,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近代物理學最主要奠基人之一葉企孫在上海出生。他先後創辦清華大學物理系、理學院和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培養了包括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等在內的一大批著名科學家,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

7月16日,清華大學物理系舉辦的葉企孫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回憶,在清華園初見葉企孫時,雖不相熟,但深感其為人低調。後來到抗戰時期,楊振寧在西南聯大繼續學業,葉企孫為其等一眾學生親授大三熱力學。

憶先生:低調、愛學生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我印象中的葉先生,對於系和學校都有相當大的影響。但是他不大顯露出來,是一個很低調的人。」楊振寧說道,遺憾的是,1971年他從美國回來聽說了葉企孫遭遇動亂,被特務打擊和監視。之後直至1977年葉企孫因病去世,楊振寧再無緣與恩師見面。

雖先生已逝,但思想不滅。理論物理學家,1982年清華物理系復系之後的首位系主任張禮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葉企孫的育人理念直至今日仍然意義重大。

「他強調重質不重量,實驗理論並重,愛學生,這三條尤其對物理系缺一不可,是基礎。」張禮說,「愛學生到什麼程度?葉先生教電磁學時,他一直保留一份李政道先生當時考的電磁學卷子。」從教71年,93歲高齡的張禮如今仍堅守講臺,他說,教書育人要老老實實按照葉先生的思想來辦,必須要對學生負責。

關於試卷的故事,在《葉企孫文存》序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道出了背後更多的情深意切。他回憶,在1946年離開祖國後,再也未能見到葉先生。直到1993年,葉先生的親屬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三張泛黃的紙片,上面有葉先生批改的分數:「李政道:58+25=83」,師生情緣再次聯結。

「這份試卷葉先生一直存藏著,直到含冤去世十六年後才被發現。」李政道寫道,「當葉先生的侄子、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葉銘漢院士把這個半個世紀前的試卷給我看時,我百感交集。葉企孫先生的慈愛師容,如在目前。」

廣延良師,無門第之見

葉企孫之侄葉銘漢回憶稱,除了愛學生,在跟隨叔父的歲月裡,他還看到了叔父對於教師人才的極大尊重與自謙自讓。

「當初清華(物理系)剛辦的時候,現在看來也可憐得很,大學一年級招了四個學生,二年級招了一個學生,三年級招了三個學生,這三年課程都是我叔父一個人教的。叔父認為老師是院系的靈魂,一定要請到合適的老師。」葉銘漢在紀念會上說,自1926年物理系創辦起,三年裡,葉企孫四處請人,終於在1928年覓得當時在南京大學教書的吳有訓。

為給良師提供最好的待遇,葉企孫把吳先生工資定得比他高,甚至辭去了系主任和院長職位,讓吳有訓全權管理。

除此之外,葉企孫還慧眼識珠。清華大學一名沒有學歷的普通工人閻裕昌,就因超強的動手能力被葉企孫安排當了物理系實驗員。而且他還讓學生們都稱呼閻裕昌為「先生」——「當時清華一般的學生管老師、管教授都叫先生,葉先生就告訴學生,你們要叫閻先生,他把閻裕昌先生的位子跟教授們放在一起。」張禮說。

「他對所有的教職員工都很關心、體貼。清華不是一支隊伍撐起來的,而是多支隊伍共同努力,才能把清華建設好。」 物理學家和材料科學家,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在會上感慨,如今清華大學繼承發展葉企孫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作風,把「厚基礎」3字擴展為「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9字,薪火相傳。

相關焦點

  • 葉企孫創立清華物理系,培養了錢學森、楊振寧,晚年卻要飯度日
    或許你認識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或許你熟識原子彈之父錢三強,或許你曾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為自豪。 在這些物理大師背後有一個名叫葉企孫的人曾經默默守護著他們。培養79名院士,中國科學事業的基礎,葉企孫是桃李遍天下的師長,更是大師中的大師。
  • 葉企孫:國士無雙清華教授,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但是也許世人不知道的是,這些為我國國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其實都是同一個人的學生,他的名字不該被遺忘,這個人就是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界一代宗師的葉企孫。但是,葉企孫看到了國內相當落後的實驗環境和物理學研究環境,特別是在當時,國內根本沒有先進的物理實驗室,也不具備相應的研究條件。
  • 葉企孫先生的冤案和真相(上)
    23位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中,有19人是他的學生,有2人是他的學生的學生,還有2人的事業也與他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個人就是葉企孫,中國科學界的元老之一,清華大學物理系和理學院的創始人。葉企孫先生一生的遭遇是令人嘆息不已的。
  • 懷念恩師葉企孫:他教出了錢偉長、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
    1953年,他招了第一位磁學研究生鍾文定;1954年起,四年級本科生就讀不同的專業,入磁學的有五名學生,所學課程包括黃昆先生講授的固體物理、柯俊先生講授的金相學、唐有棋先生講授的結晶學、葉先生講授的鐵磁學基礎、胡國璋先生講授的磁學基本實驗。1955年開始有學生畢業。1956年秋,金屬和磁學專業組成金屬磁學教研室,葉企孫為主任。
  • 葉企孫:不應該忘卻的人
    請不要嫌棄他,因為他的名字叫做葉企孫,是中國近代物理的奠基人,是清華物理的創始人,無他無有中國近代物理。1898年的夏天,除了依舊的悶熱和煩躁以外,似乎和往年並沒有什麼不同,葉企孫就這樣來到了上海的弄堂裡。
  • 清華教授葉企孫: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建國後有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其中有9位都是他的學生,人們稱他為「大師的大師」。可能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但如果提到清華大學物理系和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學過物理學的讀者肯定對他有所了解。作為中國物理學的先驅,葉企孫老先生的後半生其實過得並不好,甚至可以說讓人感到惋惜。
  • 清華教授葉企孫: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葉企孫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同時也是中國物理學的一代宗師,他的學生後來都是有名的科學家,如錢三強、趙忠堯、趙九章、王淦昌等。建國後有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其中有9位都是他的學生,人們稱他為「大師的大師」。
  • 葉企孫:終身未娶奉獻於教育,培養出79位院士,晚年卻流落街頭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經說過:"命運不玩弄逐漸變化的技術。它的車輪有時轉得那樣快,以至難於辨別一次變化和另一變化之間的間隔,昨天和今天的聯繫。"誠哉斯言,生而為人,漫長的人生之路中總會有數不清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的到來從來都是不需要經過人們同意的。
  • 最後的大師葉企孫:力排眾議提攜初中學歷華羅庚
    提攜華羅庚  葉企孫是清華大學理學院的首任院長。理學院下轄除物理系外,還有算學系、化學系等共7個系。理學院猶如一支聲勢浩大的船隊,指揮者就是葉企孫先生。  這一天,算學系主任熊慶來先生來到圖書館翻閱報紙雜誌。在《科學》雜誌裡,有一篇論文吸引了他的注意。
  • 葉企孫坎坷人生:13歲考進清華,帶出79名院士,後成罪人乞討為生
    自古以來,自封建時代起,讀書人就有五鬥米不折腰,不屈從權貴的氣節和風骨。事實上,教師是這些知識分子中的典型,不僅有他們的骨氣,也有他們對學生的關愛和關懷。因此,教師成了一種神聖的職業,受到全社會的擁護和愛戴。但縱觀歷史,我們也曾經出過不少好老師,尤其在民國時期,許多老師都是為了傳宗接代。然而,這些傳奇故事中也有苦澀,比如本文要談到的葉企孫,實在令人心酸。
  • 葉企孫:教育感最強的科學家—新聞—科學網
    他說:「高等教育究系國家根本要事,倘大多數良好學者只做研究而不授課,全國之高等教育勢必受影響甚大,而研究事業最後亦必受影響。」 在創辦清華物理系前幾年,所招收學生甚少,第一屆4人,第二屆2人,第三屆僅1人。從一年級到三年級,所有的課均由葉企孫一人教授。這並非他樂意「一人教學」,實為良師難聘。
  • 葉企孫:錢學森老師,培養了無數科學家,晚年卻在乞討流浪中病死
    1999年在所表彰的「兩彈一星」23位科學家功臣中,有9個是葉企孫的學生,有13人與葉企孫學生的學生。本來錢學森在國內學的是鐵路工程,但出國選的專業則是航空工程,考慮到差異太大,所以葉企孫就讓錢學森在清華大學補修了1年的航空專業。
  • 葉企孫:錢學森老師,培養了無數科學家,晚年卻在乞討流浪中病死
    1999年在所表彰的「兩彈一星」23位科學家功臣中,有9個是葉企孫的學生,有13人與葉企孫學生的學生。由此可見,葉企孫對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的貢獻之大。此外,無論是國際知名數學家華羅庚,還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他們也都與葉企孫的提攜和幫助有關。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一生未娶,晚年淪為乞丐
    在上個世紀,有很多人才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錢學森、錢偉長等,而他們背後一個共同的老師名叫葉企孫,他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一名乞丐,那麼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
    葉家家大業大,祖輩官運亨通,小輩卻是只謹庠序之教。葉企孫的祖父談人公是清朝的五品官吏,而父親葉景壇則是上海有名的教育家,曾受清政府派遣赴日考察教育,歸國後便創辦了新式學校,著力發展現代教育,還擔任了多所學校教師、校長之職。
  • 他是楊振寧的老師,被譽為中國物理一代宗師,晚年生活卻令人唏噓
    他畢業於清華大學,是最早一批的清華學生,之後去美國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深造。學成之後,毅然回國創建清華物理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物理學家,他就是葉企孫先生。由他培養的學生有我們熟知的諾貝爾物理學蔣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兩彈一星功臣
  • 楊振寧90大壽,清華送的禮物遭楊老嫌棄:不符合我工作特點
    要說楊振寧先生與清華的緣分,還應追溯到1997年楊振寧在此創立高等研究中心,並自此擔任名譽主任之時開始計算。清華送出的生辰禮物遭嫌棄其實,莊重而低調的黑色四方體水晶禮物並不是清華大學的首選禮物。在楊先生生日籌備之初,一開始清華大學所送出的禮物是一份純黃金製作、雕刻技藝極其精緻的金色小屋,其間還附有祝福字樣。顯然,這一份禮物奢華、大方、精美的禮物,但楊振寧先生所"嫌棄"的,也正是這一份禮物。
  • 他是清華教授,終身未娶培養79名院士,晚年乞討時念叨:要回清華
    以及同一時代,只是不在國內的李政道、楊振寧,後邊這兩位還拿下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如此多的人才聚集並不奇怪,落後只是一時被蒙住了眼睛,只要找準對的方向,古老的中華民族總會找到出路。當時他的老師是著名的著名的物理學家布裡奇曼,這位後來在1946年拿了諾貝爾獎,葉企孫跟著他學到了很多東西。本來以他的成績,又有這層師生關係,留在國外。發展不說非常好,但肯定是不成問題的,葉企孫卻毅然放棄了。他的祖輩都為國家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如今正是民族危亡之際,該到他為國家效力。
  • 楊振寧說:幾十年內物理學不會有大突破,最好的學習是跟同學辯論
    葛教授為香港科技大學的榮休教授,清華物理系的教授,現為北大客座教授。獲得葛教授的授權發表此文。以讀書散記的形式來記述一篇談話,還是第一次。其實每個人都是一部書。有史以來的人,一些人的人生偉大、豐富多彩,可以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楊振寧先生就展示了這樣一個大寫的精彩人生,還在繼續書寫他人生那一部厚重的大書。
  • 物理大師葉企孫:23位兩彈一星元勳 有13位師承
    平生在懷,猶可尋,不悉知  中國科學界,有一個曾經被遺忘,但值得被銘記的名字——葉企孫。  李政道稱他為「中國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  周光召說他是「我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國物理學界最早的組織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