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說:幾十年內物理學不會有大突破,最好的學習是跟同學辯論

2020-12-06 五道口的顏學姐

本文作者是葛惟昆教授。葛教授為香港科技大學的榮休教授,清華物理系的教授,現為北大客座教授。獲得葛教授的授權發表此文。

以讀書散記的形式來記述一篇談話,還是第一次。其實每個人都是一部書。有史以來的人,一些人的人生偉大、豐富多彩,可以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楊振寧先生就展示了這樣一個大寫的精彩人生,還在繼續書寫他人生那一部厚重的大書。聽他的演講,也就像閱讀一部書,引人入勝,令人遐想。

金秋的清華大學,梧桐染黃、草坪碧綠,空氣清新、陽光明媚。11月15日下午,在閃耀著深厚的歷史輝煌、散發著濃烈的研究氣息的科學館裡,98歲的楊振寧先生應朱邦芬院士的邀請,專程過來會見清華學堂葉企孫物理班的大學生們,座談如何選擇研究領域和課題。由這樣一位享譽中外的學術大師、物理泰鬥來做指點,對於剛剛走進物理學大門的莘莘學子們真是莫大的幸運。楊振寧先生一生的學術成就無需贅言,他被公認為在世的全世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以98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敘述清晰,不得不令人嘆服。

楊振寧和朱邦芬

記憶所及,今天楊振寧先生一些看法對做學問、尤其做物理的人有很重要的啟示:

及時進入剛起步的領域是非常幸運的。他說在西聯大,先跟吳大猷先生學群論、研究分子物理,後跟王竹溪學統計力學,都是這兩門學科的新興時期。

群論與量子力學關係密切,群論與量子數直接相關;關於群論,楊先生說,當時的物理學家都討厭群論,因為不懂,把群論說成物理學的害蟲。後來Slater 發明行列式方法,說「把群論那個害蟲消滅了」。事實上,群論針對對稱性問題,在物理學中具有根本的意義。

聽了楊先生的講話,對我很有啟發,覺得這個方向值得深入地做下去,非常有意義、非常深刻,而且非常獨特。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還缺乏深入的理解。

統計力學曾經遇到根本性的難題,按照楊先生的說法,是因為其中的力學是經典力學,到上個世紀40年代,用量子力學替代經典力學,一切問題迎刃而解。而楊振寧正是在此時進入了這兩個領域。

上個世紀前三十年,物理學實現了三大突破: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楊振寧認為這三大突破給人類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如果說目前全世界的GDP與此有關的佔30%-50%,絕不為過。

物理學還會不會有革命性的突破?楊振寧認為,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中恐怕看不到。反而,應用型研究會有巨大的發展。

他個人認為,物理學的基地在二十世紀初期原來在德國,當時美國物理學家也曾經到德國去朝聖,到那裡去感知物理學的精神,所以物理學的語言曾經是以德文為主。到費曼和施溫格時代,物理學的語言才從德文轉變到英文,所以學好英語非常重要。他自己曾有幾度刻意花大力氣提高英語水平。這對於年輕人,包括現在50歲上下的科研和教學的中堅人才,都是很大的啟示。

楊先生認為最好的學習方式是與同學辯論。因為對老師很難刨根問底地窮追不捨,而同學之間卻可以死纏爛打,非要把問題弄清楚不可。他回憶在西南聯大,他和黃昆、張守廉分擔一個中學的教學工作,分享工資,學校還為他們提供一個居室。宿舍無飲水,三人常在茶館高談闊論。一次茶館關門,他們回去徹夜爭辯,主題是量子力學的測量問題。最後找出一本海森堡的書,討論量子力學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Quantum Mechanics,原書名為「Physical Properties of Quantum Mechanics」)。覺得這本通俗讀物比教科書的公式更有啟發意義。楊先生建議多讀這類書,包括大物理學家的傳記,例如狄拉克、海森堡、玻爾(這是他隨口提到的名字,也看出這幾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他認為從抗擊新冠,看出中國的兩大優勢:(1)中國傳統文化提倡集體主義,而美國文化提倡個人主義:

(2)中國共產黨強大的組織能力。

楊先生還耐心回答了同學們的問題。由於他強調了選擇研究方向的重要性,有學生問:在做選擇時,是個人興趣還是社會需要更重要。楊振寧說:個人興趣和能力最重要。

一個學生提到,有人建議用類似化學周期表方式把物理公式排列起來,推衍新的公式。楊振寧先生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提到當上個世界前半葉發現一系列新粒子時,他也曾經設想建立一個關於基本粒子的統一理論。他去跟當時的導師費米講。費米聽了以後沒有發表意見,讓他寫出來看看。後來他似乎碰到問題了,沒有寫出來,費米也沒有再問。他說這件事使他學會了怎麼帶學生,就是耐心聽學生講,尊重學生。

還有位學生問起對非平衡熱力學的看法,楊先生坦率地說,他不了解,不能發表意見。這種實事求是的作風,又給我們樹立了一個鮮活的典範。

一個多小時的會見使每位聽者都沉浸在科學思維的薰陶中,都感到受益匪淺、意猶未盡。特別對於年輕的大學生來說,這是他們一生中極為難得的機會,是他們身為清華學子的莫大幸運和驕傲,也會對他們一生的科學之路產生不可磨滅的深刻影響。

本文作者葛惟昆教授

相關焦點

  • 楊振寧:對於這件事情 我很高興中國政府沒有上當
    向量的重要性就是那兩天發現的,直覺與書本知識衝突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必須抓住這個機會。我在西南聯大念了四年,老師的教學態度、同學學習的態度都非常好。大家覺得這麼困難的情形下,還能夠讀書、能夠做研究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都很珍惜自己的機會,學習得很好。四年念完後,我又進了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後獲得碩士學位。
  • 楊振寧國科大演講互動:我懂高能物理,我認為你不要走這方向
    向量的重要性就是那兩天發現的,直覺與書本知識衝突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必須抓住這個機會。我在西南聯大念了四年,老師的教學態度、同學學習的態度都非常好。大家覺得這麼困難的情形下,還能夠讀書、能夠做研究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都很珍惜自己的機會,學習得很好。四年念完後,我又進了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後獲得碩士學位。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楊振寧: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
    我與黃昆和張守廉經常討論和爭辯天下一切的一切,這些辯論以及我自己做教授以後的多年經驗,都告訴我:和同學討論是極好的真正學習的機會。1946年初我成為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博士生,去芝加哥的主要原因是我想跟恩裡科?費米寫一篇實驗方面的博士論文。可是那個時候他的實驗室在阿貢,當時是保密的,我不能進入,所以費米推薦我先跟特勒做理論工作。
  • 為什麼有人說物理學近100年都沒有重大突破?
    第三次突破我要送給愛因斯坦,是愛因斯坦帶給了我們對於光速的正確理解,對物質和能量之間關係的正確認識。憑藉著他一己之力建立起來的廣義相對論,它不但打破了以牛頓理論為基礎的絕對時空觀,更讓我們對宇宙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們今天對於宇宙的理解,幾乎全部來自廣義相對論宇宙學的預言。第四次突破我想送給普朗克,是他用內插法的計算,求出了兩條曲線的平均值,送給了我們量子的概念。
  • 楊振寧跟李政道倆「基友」,為何互懟60年?原來是為了這種事
    同時對真相作了公開說明,「我和楊振寧爭論的主要焦點是:在1956年我們合作發表,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的論文中,有關宇稱不守恆的思想突破是誰首先提出來的。反正大概就是1957年,楊、李二人準備領取諾獎時,兩人開始吵了起來,他們在爭執這項研究誰的貢獻更大一些,這直接涉及到,上臺領獎的順序這裡面的內幕我們也不必深究,畢竟這只是兩個人的事情。
  • 朱邦芬:我所熟悉的幾位中國物理學大師的成才之道
    引言 我很幸運曾經跟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先生在同一個辦公室一起工作了15 年,又有機會跟很多中國物理學大師,像楊振寧先生、彭桓武先生、周光召先生、王明貞先生、黃祖洽先生等(圖1),有比較多的個人接觸,有的還可以隨意交談。
  • 尼採說上帝已死,霍金說哲學已死,楊振寧似乎想說物理學已死
    一百多年前,尼採說上帝已死;幾十年前霍金說哲學已死;不久前楊振寧說:「高能物理盛宴已過」;或許楊先生本想說的就是「物理學已死」,但是他的地位和修養讓他不能像尼採和霍金一樣無所顧忌,因此換成了更為溫和的「高能物理盛宴已過」。
  • 楊振寧的規範場有多厲害?
    物理學的主線劇情——大統一之路物理學的終極教義是——大統一。物理學大自然中有各種各樣的現象,有的跟物體運動相關,有的跟聲音、光、熱相關,還有的跟閃電、磁鐵相關等等。物理學家們每天飯都趕不上去吃,就是沉迷於研究各種現象背後的規律,然後他們總結出了一堆關於力學、聲學、光學、熱學、電學之類的定律。
  • 為什麼近些年物理學沒啥大突破了?不夠努力?其實是受到了限制
    20世紀的科學界真的是百花齊放,各家爭鳴,出了很多物理學大咖,還真的是熱鬧非凡,可以和中國古時候的戰國時期和歐洲近代的文藝復興時期相媲美,毫不誇張的說你每天睡覺起來,可能就會聽到又有了新發現或者誰提出了新理論。
  • 為什麼近些年物理學沒啥大突破了?不夠努力?其實是受到了限制
    20世紀的科學界真的是百花齊放,各家爭鳴,出了很多物理學大咖,還真的是熱鬧非凡,可以和中國古時候的戰國時期和歐洲近代的文藝復興時期相媲美,毫不誇張的說你每天睡覺起來,可能就會聽到又有了新發現或者誰提出了新理論。雖然20世紀前半葉是人類社會動蕩的時代,但絲毫沒有阻礙科學的迅猛發展,但到了21世紀很多人就會感覺理論物理學怎麼好久都沒有啥重大突破了?
  • 楊振寧:大型對撞機?The party is over
    他建議大家去看他2016年在網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裡,楊振寧細數了反對中國馬上開始建造大對撞機的七大理由:其一,建造大對撞機美國有痛苦的經驗,這項經驗使大家普遍認為造大對撞機是進無底洞。楊振寧認為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的預算不可能少於200億美元。
  • 最高智商的人類合影,裡面僅有一個女人,幾十年後才有一個中國人
    而號稱20世紀人類歷史上智商最高的一張照片,就是取自1927年10月第五次索爾維會議。索爾維國際物理學化學研究會 (法語: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 Physique Solvay) 是由比利時企業家 歐內斯特·索爾維於1912年在布魯塞爾創辦的一個學會。
  • 楊振寧:盛名之下
    他說,一個做學問的人「要有大的成就,就要有相當清楚的taste。就像做文學一樣,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各個科學家,也有自己的風格」。他這樣解釋科學研究怎麼會有風格:「物理學的原理有它的結構。這個結構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而各個物理學工作者,對於這個結構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因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會發展他自己獨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說他會形成他自己的風格。」
  • 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
    寒春到中國以後,見到許多有理想的年輕共產黨人,也看到中國共產黨改變舊中國的理想和努力,內心大受感動,對比她在美國看到的那些瘋狂的軍事研究,更覺得人類的希望就在新的中國。寒春後來在中國延安以及其他地方不同的農牧場工作,將她的物理知識用在改良農牧生產方面。1949年她和哥哥的同學陽早 (歐文·恩斯特,Erwin Engst)在延安結婚,後來就一直住在中國。
  •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有哪些貢獻?
    作為當今世界的物理學大師,楊振寧在理論物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是在世第一對於楊振寧的物理學貢獻,兩彈一星元勳、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做出過高度評價。
  • 為什麼楊振寧看過《三體》後說:我曾經看過《三體》,卻看不下去
    著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在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跟記者談到了科幻小說,楊振寧表示,自己小時候對科幻小說非常感興趣,有一部《神秘的宇宙》對他影響頗深。但是在採訪過程中,當記者提到科幻小說巔峰巨作《三體》時,楊振寧卻說道:「我曾經看過《三體》,卻我看不下去。眾所周知,《三體》是我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此前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了素有「科幻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而且是亞洲範圍內首次獲獎。
  • 楊振寧的「天賜愛情」——翁帆終究只是杜致禮的「替代品」而已
    一轉眼,15個年頭過去,97歲的楊振寧垂垂老矣,背更駝,走路也略顯蹣跚之態,可是他跟翁帆始終緊緊地並肩而立,他們相視一笑,眼底是無盡的溫柔和綣繾。一次招待,緣分已定楊振寧和翁帆的第一次見面是在汕頭大學。當年汕頭大學要舉辦一場世界華人物理學大型會議,聲名在外的楊振寧也在受邀請之列。
  • 黃昆:西南聯大物理系3劍客之一,他為何多次勸楊振寧回國?
    黃昆常常講,楊同學考試十分厲害,一般情況下他都考不過楊同學。不過,在量子力學這門課程,楊同學也考不過他,分數總是名列前茅。所以,這是黃先生一直引以為傲的事情,哪怕過了好幾十年,他仍記憶猶新。那個時候,國內的抗戰形勢依然嚴峻,導致大部分理工科的大學畢業生,都選擇到西方留學深造,以便師夷長技、實業報國。當然,黃同學也選擇了同樣的道路。
  • 楊振寧:物理學盛宴已過。中國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哪裡?
    > 2019年4月29日下午,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明德講堂」上,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說高能物理「盛宴已過」,第二次在公開場合反對中國建設大型對撞機,再次引發強烈爭議。
  • 楊振寧原配杜致禮,出身名門的頂級名媛,是楊振寧一生唯一的愛情
    楊振寧是當今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科學界的泰山北鬥。畢生致力於物理學的研究,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深受物理學界的一致好評。然而,由於十幾年前以82歲高齡,娶28歲的女弟子翁帆為妻,他卻一直為國人所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