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發表一篇論文享譽學界,3年後回國,79位科學院院士是他學生

2020-12-04 日談新語

民國,就是人性的照妖鏡。

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幹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也有些人身先士卒,家國大義,無關身份跟地位,只是個人選擇而已。

葉企孫是後者,他沒有從政也沒有叢商,只是大學一個教授,卻用自己的方式,擁抱當時殘破不堪的國家。

1898年,葉企孫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書香世家,原名葉鴻眷。

家中七個孩子,他是最小的,備受寵愛,但並不溺愛,家人對他學習要求很嚴格。

三歲時就被送到私塾啟蒙了,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學習的也都是傳統文化。

1911年考入了清華學堂,這個學堂因為一些歷史原因,重整一番,改成清華學校,1913年葉企孫又報考這個學校,不過卡在了體檢上,不符合報考資格。

當時還是叫葉鴻眷,用自己的小號,也就是用葉企孫的名字來重新報考,結果這一次順利進去了,從此也就改用這個名字。

那時候清華學校不是大學,相當於現在的中學,葉企孫在這裡接受新式教育,1915年暑假,葉企孫來到上海求新機器廠跟同昌紗廠參觀學習,回去之後,他就反思工廠的經濟效益跟國家對這些的投資。

雖然那時候才17歲,但葉企孫並非是活在象牙塔,反而認真思考社會大事。

1918年他從清華學校畢業,就去了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留學,1920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學士學位,隨後又轉到了哈佛大學,他的老師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布裡奇曼教授。

跟隨這樣優秀的導師,葉企孫也學到了很多,取得多個驚人的成就,讓很多西方人刮目相看,原來古老的東方大國,也是有現代人才的。

他們主要研究壓力對鐵磁物質磁導率的影響,在1921年他跟導師一起發表了論文《用射線方法重新測定普朗克常數》,此論文一出,就震驚了當時的科學界。

第二年,葉企孫又發表了一篇論文《流體靜壓對鐵、鈷、鎳磁導率的影響》,歐美科學家對他再次刮目相看。

1923年,獲得哈佛的博士學位,他留下來前途不可限量,可是他選擇了回國做貢獻,畢業後,他先去歐洲拜訪了一些物理界的同行,1924年回國。

執教於南京大學的前身東南大學,一年後去了北京,當時清華當學創建了物理系,葉企孫擔任系主任。

在世界頂尖物理系留學過的葉企孫,把精力都投在了教育上,先後為國家培養了多個科學人才,例如鄧稼先、華羅庚,李政道等人,「兩彈一星」23位獲得者,有13位是他的學生,學生中,有79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對於他的貢獻,有一個稱呼名副其實:「大師的大師」。

剛開始,清華物理系可謂是人丁稀少,最初的三屆就只有七個學生,葉企孫一個人教他們所有的課程。

一個人的力量永遠是有限的,要想物理系長遠發展,就要組建優秀強大的教授團隊,葉企孫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先後聘請了吳有訓、張子高、周培源等一批當時最著名的科學家來清華任教,他不妒忌人才,把他們工資定的都比自己高,多年後,吳有訓提到君子之風,總會說到葉企孫。

也是在他的帶領下,清華大學物理系十年時間就成為國內的翹楚。

抗日戰爭爆發後,葉企孫來到了西南聯大教書,雖然無法奔赴戰場,也卻心系戰事,用自己的優勢來幫助自己的國家。

他用清華的基金設立了農業、航空等五個研究所,培育了很多學術性人才,吳晗、費孝通等人就是從那裡出來的。

戰爭結束之後,清華大學遷回北京,葉企孫也跟隨來到了北京,繼續在那裡培育人才。

不過,隨後的教學生涯沒有他想得那樣平靜。

1949年,他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的主席,有校長的權利,上面的人希望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配合工作,但葉企孫拒絕了,他認為學術是獨立的。

或許在當時的人看來,他是不配合工作,但其實,葉企孫就是這樣認一個理,對教學有崇高敬意的一個人。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不少知識分子開始站隊,他的好朋友梅貽琦就是其中之一,他也勸過葉企孫跟自己南下,但葉企孫拒絕了,他說清華辦學是置身於政治之外的,他就在清華。

所以,葉企孫當真是一個只想好好教書的老師,並不想摻和別的事情。

不過這樣一個坦坦蕩蕩的教授,還是抵不過現實。

1967年,一場運動也降臨到這位教授身上,這位已經七旬的老人,接受審問,被批評,關進了牛棚,甚至得了「幻覺症」。

1968年,以一項罪名他被關進了監獄,直到1969年才放他回去,不過說是放,但還在隔離中,沒有工資,睡在學生宿舍,還時不時接受審查。

葉企孫一生未娶,也沒有孩子,這時候受到的傷害,連個安慰的人都沒有。

1971年,73歲的葉企孫還被送到了水庫改造,吃盡了苦頭,1972年,他身上罪名沒有實據,對他的審查放鬆了很多,卻依舊是懷疑對象。

這個老人在種種折磨下,生了很多病,受了很多罪,在1977去世,不過因為他的罪名沒有洗清,他的後事也是簡單辦理,而在十年後,也就是1987年,他才沉冤得雪。

他為這個國家做的貢獻,也能得到承認,1992年,在他清華校友跟學生聯名呼籲下,為他做了一個銅像,1995年,葉企孫銅像在清華大學第三教學樓揭開。

他是最值得尊敬的教育學家,如果只是為了名,為了錢,他完全可以在國外做研究,做教授,但是他心中有大義,有家國情懷,當國內的物理還處在貧瘠階段,他斷然放棄國外的一切,回來為祖國建設。

相關焦點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一生未娶,晚年淪為乞丐
    在上個世紀,有很多人才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錢學森、錢偉長等,而他們背後一個共同的老師名叫葉企孫,他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一名乞丐,那麼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
  • 大師葉企孫:培養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在1907年,9歲的葉企孫被父親送到上海敬業學堂讀書,開始他的「學霸」之路。在1911年,天資聰慧、不滿13歲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學堂(今天的清華大學),他是第一批學生。不過這時的他,在清華學堂沒讀多久,就爆發了辛亥革命,學校被迫停課,他也輟學回家。直到1913年,清華學堂在上海恢復招生,葉企孫再次考上清華大學。
  • 他培養了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悽慘以乞討為生
    有這麼一位學者叫葉企孫,當時他十分的有名,是中國科學宗師,教出來的學生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是優秀的人才,例如:上個世紀23個兩彈元勳,其中就有13個是他的學生,他還培養了79個院士,葉企孫23歲就享譽科學界,是大師中的大師
  • 哈佛博士放棄優厚待遇回國,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然而你可知道,他們都是葉企孫的學生。葉企孫一生為國家培養出的科學院士整整有79名,可以說,中國科學事業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神童葉企孫在父親的嚴格教養下,資質聰穎的葉企孤進步神速,小小年紀便修得了一身儒雅氣質。
  • 他,培養了3位院士,投稿國內期刊居然被退稿,理由令人哭笑不得
    當時年僅24歲。隨後他在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擔任住院醫師。1952年,他在著名內科專家鄺安堃的指導下,開始了血液學研究,並在2年後在國內首先建立血友病A與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方法。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1983年他用全反式維甲酸分解「急性早幼粒細胞」獲得成功,順利將之分解為正常細胞。
  • 葉企孫:三入清華,為國培養出百餘位院士,晚年卻精神失常成乞丐
    23歲享譽學界  葉企孫入學不久後,就在日誌中寫了這麼一句話約束自己「惜光陰、習勤勞、節嗜欲、慎交友、戒菸酒。」  在清華學校讀書的5年裡,葉企孫始終如一,未曾打破過約束。而在這5年間,葉企孫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科學思想。在他寫給劉樹墉的一封信中就有提及自己的科學思想。
  • 12歲入清華,他終身未娶卻培養79名院士,晚年精神失常成乞丐
    他的學生名滿天下,他在專業領域如雷貫耳。他令無數學生敬佩,又令無數學生感傷。他為新中國培養了79名院士,23位兩彈功勳中,有一半以上是他的學生。實驗結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和《光學學會學報》上發表,很快得到國際科學界公認,被沿用達16年之久。這一年,他23歲。 27歲那年,他回國,在清華創建物理系。31歲那年,他在清華創建了理學院,其中包括算學、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地學6系。 當時請不到老師。
  • 23位兩彈一星功臣,半數以上是他的學生
    其博士論文《流體靜壓力對鐵、鈷、鎳磁導率的影響》發表在美國的《科學院院報》《光學學會學報》上。 顧毓琇是葉企孫在哈佛大學的同門師弟,兩人先後在清華同學、同事。1922年葉企孫曾任中國科學社駐美臨時執委會主席。 1924年葉企孫哈佛大學畢業取道歐洲回國,任東南大學副教授,1925年受聘清華母校。
  • 他13歲上清華,23歲聞名科學界,晚年成為乞丐
    有這麼一個人,在上世紀60年代,新中國當時只有23位兩彈元勳,而這些人中有9個人都是他教導出來的。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趙九章等9位元勳都是這位老師教導出來的。甚至享譽全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也是他的學生。
  • 他是哈佛博士,放棄高薪回國效力,培養79名院士,名字少有人知
    1911年,13歲的葉鴻眷進入了清華學堂,是清華的第一批學子,辛亥革命後,清華學堂在上海恢復了招生,葉鴻眷因此改名葉企孫,再次報考錄取。3年後25歲的葉企孫拿到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在美期間葉企孫也是極受重視,其導師也是有意挽留,但葉企孫想要國內的情況,因此放棄高薪選擇了回國效力,並且取道歐洲,先後遊歷了英、法、德、荷蘭和比利時五國,無論是學識還是見識,葉企孫在當時都是極高的。
  • 他是9位「兩彈一星」功臣的老師,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
    然而你可知道,他們都是葉企孫的學生。他一生為國家培養出的科學院士就有79名,而且在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9位就是他的弟子,他由此被稱為中國物理界的一代宗師——「大師的大師」。甚至說中國科學事業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一點也不為過。他才是我們該追的「星」,不應被遺忘!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有一半是他的弟子,他卻幾乎不為人知
    1999年9月18日,23位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被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這23位科學家也因此被人們尊稱為「兩彈一星」元勳。不過,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想不到,在這23位來自天南海北的科學家中,有一半人師出同門。
  • 他一生培養79位院士、19位兩彈元勳,錢學森、鄧稼先都要叫他老師
    「他和我們這個時代交臂而過,一個我們知道得最晚,了解最少,然而卻對中國科學界貢獻巨大的偉大人物。」令人震驚的是,就這樣一個人培養了79位院士,23位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中,有19人是他的學生。李政道、華羅庚、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都曾經師從於他。可以說,幾乎新中國科研領域的泰山北鬥都是葉企孫的學生。
  • 「大師的大師」葉企孫:13歲考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
    科學研究成就卓著  葉企孫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穎過人,1911年13歲時報考清華學堂,被錄取為第一批學生,但只讀了幾個月,就因辛亥革命回家。兩年後,重新報考,又被錄取。  1918年,葉企孫從清華學校畢業,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物理,除了專業外,他把生活細節與學習聯繫起來。
  • 短篇雜談:葉企孫,大師中的大師,教出79位院士
    葉企孫,教書20幾年,光是院士,就教出來79位,這分分鐘自己就可以開個科學院營業了。兩彈一星的23位功勳科學家之中,有9位是他的學生,還有2位是他學生的學生。我國核物理的奠基人,「中國原子彈之父」王淦昌是他的大弟子,中國的「衛星之父」 趙九章,「氫彈之父」 彭桓武,「原子彈之父」 錢三強,「飛彈之父」錢學森,「力學之父」錢偉長,「光學之父」 王大珩,這都是他的學生。他培養了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和楊振寧。
  • 四院院士高華健,加入美國後稱自己愛國,他到底哪裡愛國?
    2012年,美國國家工程院授予高華健工程院院士;2015年中國科學院授予高華健外籍院士;2018年,美國科學院授予高華健院士;2019年美國人文與科學院授予高華健院士。一個中國四川的「川娃子」成為享譽盛名的四院院士,建立納米生物結構的力學理論體系、超音速和超彈性斷裂力學。
  • 清華教授葉企孫: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建國後有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其中有9位都是他的學生,人們稱他為「大師的大師」。可能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但如果提到清華大學物理系和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學過物理學的讀者肯定對他有所了解。作為中國物理學的先驅,葉企孫老先生的後半生其實過得並不好,甚至可以說讓人感到惋惜。
  • 清華教授葉企孫: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葉企孫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同時也是中國物理學的一代宗師,他的學生後來都是有名的科學家,如錢三強、趙忠堯、趙九章、王淦昌等。建國後有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其中有9位都是他的學生,人們稱他為「大師的大師」。
  • 他是清華教授,終身未娶培養79名院士,晚年乞討時念叨:要回清華
    清宣統三年(1911年)二月至十月,葉企孫進入清華學堂,其大學部也就是如今清華大學的前身。這一年葉企孫還不滿十三歲,清華學堂也剛剛開辦,他是第一批學生。七年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插班進入大學三年級。
  •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張金龍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作為歐盟的「國家科學院」,擁有70多位諾獎得主的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日前公布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7位中國科學家當選為歐科院外籍院士。其中,3人來自中科院系統,其餘來自高校,有1人來自上海——他就是華東理工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