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大團隊六年艱苦接力助力天問一號 參與研製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

2020-12-04 媒體大搜索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鮮為人知的是,這趟火星探測之旅還有來自蘇州科研團隊的力量。近日,蘇州大學收到一封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感謝信,信中對蘇州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特聘教授喬東海團隊為「天問一號」的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所作的貢獻表示感謝。

參與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研製等工作

火星探測項目是我國繼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之後又一重大空間探索項目,也是我國首次地外行星空間環境探測。火星車上搭載了6種有效載荷,包括地形相機、多光譜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表面成分探測儀、表面磁場探測儀、氣象測量儀,為完成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科學任務提供了保證。

記者了解到,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蘇州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喬東海教授團隊共同完成。喬東海教授團隊主要參與了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電子學單元的研製和地面測試等工作任務。

「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將為深入了解火星表面的磁場分布、太陽磁場變化規律以及太陽磁爆等物理現象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喬東海教授介紹說,火星磁場的探測是開展火星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有理論認為,火星曾擁有和地球類似的磁場,然而隨著火星內核中熔融的鐵逐漸冷卻,它的磁場也逐漸減弱甚至消失。失去了地磁場的火星暴露於太陽風和宇宙輻射下,並導致其失去了地表水和大氣。因此,通過對火星磁場的研究,能夠進一步了解火星內部的結構和演化史,這對地球磁場的變化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有關火星的磁場探測在過去一直處於遠距離探測階段,落地到火星表面開展「移動式」磁場探測尚屬首次,因而在探測儀的研製上沒有任何可以參照的對象,一切都必須從零開始。火星的磁場相對地球磁場要微弱很多,再加上火星表面複雜的環境和多種不確定因素,也對磁場探測儀的研製以及探測精度、解析度等參數標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屆碩博研究生六年接力攻關

經過了六年的艱苦努力,喬東海教授指導的四屆碩博研究生接力參與了這個項目的攻關研究,他們是支萌輝、孫樹全、顧少燃、李峰、李永、陳勇、徐宏偉、李成誠、丁巖明、馮天翔、趙春蕾、宋培瀅。喬東海與學生多次在蘇州、北京之間往返,與合作單位一起攻堅克難。我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他們都很棒!面對一項項關鍵技術攻關和測試,儘管大家都曾遇到過困難,但同學們都能做到堅持不放棄,慢慢排除錯誤,最終在規定時間內順利完成了任務。」談起參與科研攻關的學生們,喬東海流露出驕傲與自豪。

「實驗並不是一帆風順的。」2017級碩士研究生徐宏偉回憶說,去年10月,他們拿鑑定件去做最後測試時發現了一個錯誤,因此設計的有效載荷被退了回來。航天中任何「微小的錯誤都不能出現,我們被限定在一定的時間內查出並糾正錯誤。那段時間我覺得特別焦慮,如果不能查出錯誤,意味著我們團隊前面幾年的努力全部打水漂。」為了準確定位錯誤的位置,團隊成員一起對整個有效載荷進行了全面檢查,在喬東海的指導下用排除法,對有效載荷的所有代碼和硬體進行了檢查。「在找到錯誤點的那一刻,我快要流淚了。很感激這一段科研經歷,讓我迅速成長。」

「為航天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喬東海教授培養的首位碩博連讀研究生,參與攻關的支萌輝博士對喬老師的耐心指導印象深刻。「喬老師是個非常嚴謹細緻的人,他的言傳身教對我影響很大。」支萌輝說,讀博士期間的一個項目是需要對磁場探測儀進行改良,為了避免嘈雜的城市環境幹擾磁場測量結果,喬東海陪著支萌輝多次在凌晨前往金庭鎮進行測量,並當場進行數據處理和討論研究。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和調整,儀器的測量精度從0.5納特斯拉提高到0.05納特斯拉,等於提高了10倍,這些研究都為航天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

「能夠參與到『天問一號』的科研,我感到非常幸運。看到相關的新聞報導,也有些淚目了。」團隊成員、2018屆畢業生陳勇說,在技術攻堅階段,他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零點以後,回到宿舍還要和團隊成員繼續討論情況。「這段科研經歷給我最大的收穫是,以後再也不怕遇到困難,總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

明年,「天問一號」就將抵達火星,開始一系列科研探測工作。喬東海教授說,後續還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繼續跟進,參與火星車落地後磁強計開機和科學數據處理工作。「為推動我國成為航天強國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這是我們作為科研工作者應該做的事。」《姑蘇晚報》2020年08月05日 A03版   記者 崔陽陽 通訊員 丁姍 李映杏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嗎,「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也有「蘇大智慧」
    揚子晚報網7月31日訊(記者 楊甜子)近日,蘇州大學收到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感謝信,對蘇州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特聘教授喬東海團隊為「天問一號」的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所做的貢獻表示感謝。原來,在7月23日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也有「蘇大智慧」。
  • 火星,我們來了,我們來自蘇州大學!
    近日,蘇州大學收到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感謝信,對蘇州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特聘教授喬東海團隊為「天問一號」的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所做的貢獻表示感謝。
  • 中科院多單位參與「天問一號」研製 突破地火數傳等關鍵技術
    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從海南文昌成功發射升空。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所屬13家單位作為主要研製單位參與「天問一號」相關任務研製,突破地火遠距離大數據量數傳等多項關鍵技術,為「天問一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近日,中國科學院向江蘇這所211高校發來感謝信!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科學國家隊功不可沒
    按計劃,「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將進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始為期近7個月的奔火之旅。在「天問一號」任務中,中國科學院繼續牽頭論證提出了任務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方案,繼續承擔了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測軌分系統和多項工程關鍵重要產品的研製任務,後續還將與國家航天局聯合組織開展科學數據應用研究。
  • 火星環境惡劣竟是因為磁場,天問一號或能揭開這層面紗
    天問一號欲探火星磁場此次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包括環繞器、進入艙(著陸架環繞器和火星車均可開展探測,環繞器攜帶7臺科學儀器,包括高解析度相機、礦物光譜分析儀、磁強計、次表層雷達等;火星車攜帶6臺儀器,包括多光譜相機、表面成分探測儀、氣象測量儀等。
  • 奔向火星!「天問一號」一飛沖天,「上海製造」全力助推「天問」
    而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負責研製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和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兩臺有效載荷,將分別在著陸巡視和火星環繞兩個環節對火星表面元素與礦物成分開展科學探測。上海技物所副所長、研究員舒嶸表示,軟著陸於火星表面後,火星車將搭載著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等載荷駛離著陸平臺,開始火星漫步。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結合被動短波紅外光譜探測和主動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探測技術,除了探測火星表面物質反射太陽光的輻射信息,還可以向周圍目標主動發射雷射,使其局部氣化產生等離子體,測量其釋放出的原子發射光譜,準確獲取物質元素的成分和含量。
  • 華為存儲乘風破浪,助力「天問一號」逐夢火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問一號」開啟探索火星之旅。6個科學目標,分別是:1、火星全球和著陸器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的探測與研究;2、火星全球和著陸器土壤厚度、成分及其分布;3、火星全球和著陸器次表層地下水體的分布;4、火星重點地區(著陸候選區)的詳查;5、火星磁層、電離層、大氣層及其氣候特徵;6、火星物理場(磁場、重力場以及內部結構)探測。
  • 這些「上海智慧」助燃「天問一號」執行「火星任務」
    東方網記者解敏7月23日報導:北京時間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順利發射升空。來自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中科院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所、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的科研人員們為這次火星探測貢獻出了「上海智慧」,助力「天問一號」踏上徵途。
  • 「天問一號」拍了拍「火星」:中國來了!陝西動力助力問天
    但駕長徵御天問,夢啟九州探穹宇!今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天問一號」啟程,探測火星它帶上了哪些「神器」?
    剛剛,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火箭,開始了奔赴火星的徵途。作為我國繼「嫦娥系列」月球探測任務後的又一大航天探測工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標誌著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在明年成功著陸火星後,「天問一號」將開展為期兩年的科學探測,對火星的空間環境、形貌特徵、表層結構、大氣環境等重要數據進行探測。
  • 「天問一號」黑匣子僅重4公斤,南航團隊揭秘研製過程
    現代快報訊(記者 仲茜 阿里亞)中國 " 天問一號 " 項目背後,有不少江蘇元素、江蘇力量。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項目總設計師孫澤洲是南航 1987 級校友,項目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人民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也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此外,南航航天學院科研團隊承擔了 " 天問一號 " 探測器的信標科研工作,助力 " 天問一號 " 遠航火星。
  • 中國科大研製的火星磁強計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圖1)。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開啟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我校作為我國深空探測中首個承擔單機級科學載荷任務的高校,獨立研製的火星環繞器有效載荷火星磁強計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 揭秘「天問一號」的「雙眼」:除了火星表面,還能看到更多
    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火星上到底有什麼,是否蘊含礦物「寶藏」?7月23日,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的兩大載荷:搭載在火星車上的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以及軌道器上的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將成為此次火星探索的「雙眼」,點亮此次火星之旅。兩臺有效載荷,分別在著陸巡視和火星遙感兩個環節對火星表面元素與礦物成分開展科學探測。軟著陸於火星表面後,火星車將搭載著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等載荷駛離著陸平臺,開始火星漫步。
  • 中國科大研製火星磁強計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中新社合肥7月23日電 (記者 吳蘭)23日12時41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獨立研製的火星環繞器有效載荷火星磁強計,隨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上海智造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昨天成功發射升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院長張宏俊介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擔長徵五號助推器以及火星環繞器的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另外,「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的兩臺有效載荷也來自上海製造!
  • 到火星去!這些「天問一號」中的上海科創元素,棒極了!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正式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的兩大載荷:搭載在火星車上的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以及軌道器上的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將替我們到火星去尋找與發現。
  • 「天問一號」上13臺科學載荷詳解
    7月23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使中國躋身於國際深空探測第一梯隊。「天問一號」主要由一個火星環繞器和一個火星著陸巡視器構成,共配置13臺有效載荷。著陸巡視器上的有效光電載荷火星車上配置6臺有效載荷,包括多光譜相機、導航地形相機、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火星氣象測量儀。主要開展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的科學探測。
  • 天問一號-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
    曾經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早在2011年,我國便研製過一顆火星探測衛星&34;,當時是與歐洲航天局以及俄羅斯等國一起進行的國際合作探測計劃。由於當時我國地面測控能力的問題,該探測器只能搭載在俄羅斯的&34;探測器內,當到達火星軌道時螢火一號與其分離進入火星軌道,主要研究火星的電離層及周圍空間環境、磁場等。
  • 火星,央企來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天問一號將實現對火星「繞」「著」「巡」三合一「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著陸巡視器包括進入艙和火星車。縱觀所有任務,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率僅為18%。「天問一號」任務以環繞器環繞火星、火星車著陸火星表面並開展科學探測為圓滿成功標誌。任務成功後,我國將是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的國家,是國際歷次火星探測任務中攜帶科學載荷能力最高的國家,成為第二個實現火星車安全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