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學顯微技術:「阿貝極限」的百年突破之路
對「阿貝極限」的真正挑戰要從20世紀90年代說起。1994年,德國的史蒂芬·黑爾(Stefan Hell)提出了受激發射損耗(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簡稱STED)技術,用以突破「阿貝極限」實現超高解析度成像。
-
新型光學顯微鏡突破解析度極限
原標題:新型光學顯微鏡突破解析度極限 多光子—空間頻率調製成像顯微鏡 據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官網26日報導,該校科學家演示了一種空間解析度達2η(η是非線性光強反應單位最高級)的多光子—空間頻率調製成像(MP-SPIFI
-
徠卡顯微鏡的阿貝極限
徠卡顯微鏡最前端的物鏡決定了到底有多少信息進入了光學系統,我們稱為——「空間頻率」。簡單的理解,透鏡是一個低通濾波器,如果我們用肉眼進行最終的觀察,成像的位置就需要人眼看得足夠清楚。像到肉眼的最佳距離被稱為Normal?Near?point,中文名稱叫最近對焦點。
-
顯微鏡成像極限是多少?晶片製造為什麼會需要高精度的光學設備?
在19世紀,德國科學家恩斯特·阿貝(Ernst Abbe)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規則來描述成像極限,即像素尺寸大小。該規則適用於任何當時已知的成像系統。在阿貝準則中,一個像素的大小(S)與照射該物體的光的波長(λ)乘以透鏡的焦距(f)再除以鏡頭直徑(D)的結果成正比。
-
看見病毒:顯微鏡的百年曆程
科學界期待著能有可獲取生物過程動態信息的、更高解析度的光學顯微鏡。光學顯微鏡的「阿貝極限」究竟有沒有可能被突破呢?儘管每項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會歷盡艱辛,只是沒想到,真正突破「阿貝極限」竟用了百餘年,在此期間數項新技術的發明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
少年科學粉每日一題丨顯微鏡都變顯「納」鏡了,一般的光學顯微鏡為什麼還沒淘汰?
Hell),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威廉 • 莫厄納(William Esco Moerner)三人,表揚他們將光學顯微鏡帶到納米世界的貢獻。在17世紀光學顯微鏡發明後,微米(1微米=10-6米)大小的細胞映在人類眼前,開啟了微生物學。
-
是誰將光學顯微鏡帶入納米時代?【知力百科】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2015年4月刊《顯微鏡變顯「納」鏡了!》一文,作者:林宮玄)在17世紀光學顯微鏡發明後,微米(1微米=10-6米)大小的細胞映在人類眼前,開啟了微生物學。1873年,恩斯特·阿貝(Ernst Abbe)證明了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只能達到光波長的1/2左右,稱為阿貝極限。
-
實現這個「真正突破」竟用了百年
科學界期待著能有可獲取生物過程動態信息的、更高解析度的光學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的「阿貝極限」究竟有沒有可能被突破呢? 儘管每項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會歷盡艱辛,只是沒想到,真正突破「阿貝極限」竟用了百餘年,在此期間數項新技術的發明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
我們是德國阿貝光學實驗室認證的視光中心
德國阿貝光學實驗室是一家專業的眼視光學科研機構,光學材料、光學技術都是研發的核心,這裡擁有一支頂級的物理學家、光學家團隊,他們潛心研究,為光學做出了巨大的奉獻,秉承科技,創造了一次又一次輝煌,刷新了一次又一次視光學工業革命。
-
科普:顯微鏡下的更小世界——解讀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原標題:科普:顯微鏡下的更小世界——解讀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8日電(記者和苗 付一鳴)從光學顯微鏡到能探知納米世界的超分辨顯微鏡,人類已可以追蹤細胞內的活動。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所表彰的科學研究突破了以往物體觀測尺寸的界限,使人類得以研究更微小的世界。
-
從小城精工車間到世界光學巨臂
阿貝是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肖特是光學玻璃之父、德國著名的光學材料專家,卡爾·蔡司則是卡爾·蔡司公司最初的創始人,160多年前,三人的精誠合作讓一個位於德國小鎮耶拿的精工車間,成長為世界上最大和最為領先的光學公司。 這是一個實幹家與科學家共同創造的傳奇故事,它始於1846年。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現在,羅斯託克大學極端光子實驗室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Eleftherios Goulielmakis教授,以及來自我們中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已經開發出一種名為Piccope的新型光學顯微鏡,克服了這一限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現在,羅斯託克大學極端光子實驗室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Eleftherios Goulielmakis教授,以及來自我們中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已經開發出一種名為Piccope的新型光學顯微鏡,克服了這一限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晶片顯微鏡-光學顯微鏡的一種新方法
雖然人類的眼睛能夠識別大範圍的特徵,但當凝視距離很遠的物體或在微和納米世界裡的物體時,它就達到了極限。由歐盟資助的ChipScope項目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全新的光學顯微鏡策略。 傳統的光學顯微鏡仍然是實驗室的標準設備,是光學基本定律的基礎。因此,解析度被衍射限制到所謂的「阿貝極限」——結構特徵小於200nm的最小值不能被這種顯微鏡分辨。
-
是誰發明了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的原理解釋
普通光學顯微鏡通過提高和改善透鏡的性能,使放大率達到1000-1500倍左右,但一直未超過2000倍,這是由於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放大能力受光的波長的限制。有人採用波長比可見光更短的紫外線,放大能力也不過再提高一倍左右。
-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這一消息時認定,3名科學家成功突破傳統光學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將顯微技術帶入「納米」領域,讓人類能以更精確的視角窺探微觀世界。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 (約合111萬美元),將由三位獲獎者平分。
-
神秘的它終於現出真身|電子顯微鏡|電子束|波長|光學_網易訂閱
「病毒」早在19世紀末就已被科學家們證實肯定存在,但用當時最先進的光學顯微鏡卻始終找不到病毒的蹤影(相關連結)。德國的恩斯特阿貝(Ernst Abbe)通過理論分析提出了顯微鏡的「衍射極限」(被稱為阿貝極限)概念,即顯微鏡的解析度最高只能達到光源波長的二分之一,這就意味著以可見光(波長範圍在0.38~0.78微米)為光源的光學顯微鏡無法實現小於0.2微米的解析度,由此可認定那肯定存在的「病毒」尺度一定小於0.2微米。 怎樣讓肯定存在的病毒現出真身呢?
-
新進展: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的限制,可以看見晶體中的電子
光學顯微鏡能使科學家看見像活細胞這樣的微小物體。但是,可見光顯微鏡無法分辨電子如何分布到固體中的原子之間。如今,羅斯託克大學極端光子實驗室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 Eleftherios Goulielmakis教授,以及中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開發了一種新的叫做 Piccope的光學顯微鏡,克服了這一限性,並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研究結果。
-
光學顯微鏡理論上的極限放大倍數是多少?
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極限大約是0.2微米,相當於放大倍數1500~2000倍;要想實現更大的放大倍數,就得使用電子顯微鏡或者隧道掃描顯微鏡。放大鏡可以使光線重新聚焦,從而實現放大效果,使用放大鏡的組合可以得到光學顯微鏡;光學顯微鏡的極限受波長限制,不可能無限放大。一般地,固定波長的光學顯微鏡分辨極限,是光線波長的一半,可見光波長400~760nm之間,所以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極限就是200nm(0.2微米)。
-
原創德國耶拿大學
相似的例子,可以用來描述德國耶拿大學的光學和光電子學(Optics and Photonics)。 如過想公允地評價德國大學,或是公允地評價耶拿大學,不能去看《泰晤士報》、QS之類的世界大學排名。在德國,即使所謂的綜合大學,也都是偏科的厲害,卻同時造就了世界頂尖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