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顯微技術觀察活體細胞 敏感度增至七倍

2021-01-15 帝都大閒人

日本科學家最近發明了一種顯微鏡成像方案,在現有光學顯微鏡硬體的基礎上,也無需額外的螢光染料,即可將觀測細胞的精確度增加到現有技術的七倍,有助於實時觀測細胞內外病毒活動的情況。

細胞大多是半透明的,光學顯微鏡的基本原理是通過相機偵測到光線通過細胞不同區域的時候所產生的細微的不同,也叫相位差,再利用計算機把相位差轉換為圖像中的幅度或對比度的變化,從而為細胞成像。因此顯微鏡的成像敏感度受限於相機能夠偵測相位差的範圍。

東京大學光子科學技術研究所的井口拓郎(Takuro Ideguchi,音譯)說:「用相同的成像感應器,想要看到更多細節,需要擴寬相位差範圍,才能偵測光線更細微的相位變化。」

但是他們發明的一種技術,通過兩次曝光、兩次成像,獲得了更細節的圖像。他們的新發明近期發表在光子學期刊《光:科學與應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上。

「我們的方法不需要特殊的雷射、特殊的顯微鏡或圖像感應器。我們能夠為活體細胞成像,無需使用染色劑或螢光劑,不會對細胞產生光學毒害。」井口拓郎介紹說。

這項技術第一次以傳統的方式成像,之後電腦迅速按照樣品的圖像設計一個鏡像光波,利用一個附加的元發射這個鏡像波形,對細胞樣品進行第二次曝光和成像。

研究稱,如果第一次成像是完美的,那麼第二次得到照片將是漆黑一片、空無一物的照片。當然這不可能,所以第二次成像可以看到一些細微的相位差。

研究人員再從第二次細微的相位差,利用電腦分析,將兩次照片結合,構建出細胞的最終圖像。這份研究展示的實驗中,研究人員估計新方法成像的敏感度達到現有技術的七倍。

井口拓郎說,這種技術的優勢在於,無需任何染色劑或螢光劑,即可以看到活體細胞內部微小粒子的活動情況。

「比如,可以偵測到像病毒這類納米尺度大小的粒子,在細胞內部和外部活動的情況,有助於研究人員實時觀測細胞在病毒影響下的活動。」

相關焦點

  • 5D顯微術 捕捉細胞分裂瞬間
    原標題:5D顯微術 捕捉細胞分裂瞬間  中新網12月1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中研院」應用科學中心助研究員陳壁彰與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貝齊格合作研發「晶格層光顯微術」,全球首創可針對活體細胞進行5D顯微觀察,並降低對於生物樣本的光損害,不但改革了活體光學顯微術,並刊登在國際期刊的《科學(Science)》封面故事。
  • 【直播預告】顯微活體成像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包括螢光成像技術、光聲成像技術、螢光探針的開發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以及通過顯微活體成像技術在基因表達調控與功能基因組學、活細胞成像、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腫瘤學等領域應用研究等。但對於細胞在動物體上如何實現運動、增殖或與周圍細胞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顯微活體成像技術應運而生。
  • 北京2017年度雷射共焦超高分辨顯微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據悉,此次研討會已是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攜手北京市電鏡學會共同主辦的第八屆,與往屆不同的是,應廣大參會者的需求和呼聲,大會日程首次由過去的半天增至一天,報告數增至17個,參會人數也達到歷屆新高,近200名專家、學者和廠商技術人員等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諾獎得主「封神」:新顯微技術看清細胞內每個細節!|獨家專訪
    圖 | 新技術融合了超解析度的光學顯微鏡技術和電子顯微鏡技術,最終以 3D 形式呈現了細胞內部清晰的細節。(來源:《科學》)圖 | 哺乳動物小腦顆粒神經元的半透明彩色核。(來源:《科學》)一加一大於二顯微技術在今天有很多選擇,但都不完美:要麼觀察的細胞結構不完整,要麼無法應用螢光,要麼解析度不夠,要麼視野太小。依靠螢光分子標記,光學顯微鏡下就可以輕鬆識別特定的細胞結構,而超解析度的螢光顯微鏡提升了清晰度。
  • 顯微操作技術:倒置顯微鏡的用途
    顯微操作技術(micromanipulationtechnique)是指在高倍複式顯微鏡下,利用顯微操作器(micromanipulator)進行細胞或早期胚胎操作的一種方法。顯微操作器是用以控制顯微注射針在顯微鏡視野內移動的機械裝置。
  • 深圳先進院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鄭煒研究員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
  • 7倍靈敏度、螢光顯身手: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 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中取得系列進展。第一項研究工作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費鵬團隊合作完成,開發出基於多幀重構提高雙光子成像軸向解析度的方法。與傳統雙光子成像相比,該方法對成像軸向解析度和信噪比均提升超過3倍。
  • 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
    圖片來源:s-graphics.co.jp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我認為無標籤技術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 「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順利通過現場技術測試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在顯微鏡上加接專用連接鏡頭,接上CCD攝錄鏡頭,再把動態的圖像傳送到計算機,獲得動態圖像,從而觀察生物不同生長階段的發育形態。可對昆蟲細胞和病菌孢子高倍放大進行觀察,並可遠程進行圖像採集儲存處理。
  • 深圳先進院採用多幀重構算法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通過調節物鏡成像的位置(成像介於目鏡的一倍焦距與兩倍焦距之間),使物鏡所成的像位於目鏡前焦點的外側,經目鏡放大得到一個經二次放大的正立實像,當光源足夠強時,相機或攝像機的光電元件感光成像。
  • 什麼是高內涵細胞成像分析技術?
    高內涵技術優勢高內涵細胞成像分析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全自動高速顯微成像,全自動圖像分析和數據管理。全自動高速顯微成像在短時間內生成大量的圖像,全自動圖像分析從這些圖像中提取大量的數據,數據管理軟體負責建檔存儲、注釋比較、檢索分享這些圖像和數據。高內涵,意味著豐富的信息。
  • Nature:幹涉測量光激活定位顯微技術(iPALM)發現細胞粘著斑蛋白...
    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的方法,發現了細胞粘著斑(focal adhesion)蛋白的顯微結構,從而為理解這一重要的蛋白結構,以及分析蛋白功能提供了新的信息。
  • 活體動物螢光成像技術原理及應用
    一、技術原理 1. 標記原理 活體螢光成像技術主要有三種標記方法。量子點作為一類新型的螢光標記材料,其在長時間生命活動監測及活體示蹤方面具有獨特的應用優勢。與傳統的有機螢光試劑相比較,量子點螢光比有機螢光染料的發射光強的20倍,穩定性強100倍以上,具有螢光發光光譜較窄、量子產率高、不易漂白、激發光譜寬、顏色可調,並且光化學穩定性高,不易分解等諸多優點。
  • 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graphics.co.jp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我認為無標籤技術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 微電子器件矽基片的新顯微技術在醫療中的應用
    新的顯微技術允許科學家們可以通過矽微流體裝置來觀察細胞。  麻省理工學院(簡稱MIT)和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簡稱UTA)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一種通過矽片即可觀察細胞圖像的新型顯微鏡,這使他們能夠精確地測量矽片背後細胞的大小和機械特性。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光學顯微鏡將螢光光譜技術利用到顯微成像技術上可以基於樣本發射螢光的特性對單個分子物質的分布進行成像,監測細胞內部特定螢光團標記的成分的確切位置以及相關的擴散係數另一種螢光顯微成像技術是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它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光學切片技術,其系統結構如下圖所示。
  • 生命之梳:新螢光顯微技術如何造福人類?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基於頻率梳的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該技術可用於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螢光顯微鏡廣泛應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它使得科學家能夠直接觀察細胞內部和細胞周圍的部分化合物。螢光分子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廣波長範圍內將其重新發射。
  • 奧林巴斯顯微科技,助力試管嬰兒技術變革
    紡錘體觀察 試管嬰兒技術新變革眾所周知,試管嬰兒手術主要是將成熟的卵子和精子從人體取出,經過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操作實現受孕。其中,藉助顯微注射法強迫受精,是試管嬰兒手術的重中之重。傳統常規ICSI操作在向卵母細胞內注射精子時,因受儀器硬體所限,只能選擇目鏡下可見的第一極體位置作參照(默認第一極體和紡錘體位置相鄰)。
  • 活細胞螢光成像新技術問世
    相比於目前採用的螢光蛋白,新螢光分子可在活細胞中發射亮度高3倍的藍綠色光,大大提高了細胞成像技術的敏感性,從而可以幫助實現更高解析度的活體內生物過程成像。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布在3月2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