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雙光子光動力療法治療深度腫瘤獲進展—新聞...
-
上海光機所在雙光子激發的光動力治療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日前發布消息稱,上光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近期在飛秒雷射激發的雙光子光動力治療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利用800nm近紅外一區生物光學窗口的飛秒雷射開展了雙光子螢光顯微成像和活體成像的研究,在實驗室實現了成像導航下的深度腫瘤的診療。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
11月6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鄒志剛團隊在《化學趨勢》上發表綜述文章,著重介紹了腫瘤治療中光催化材料在近紅外光、紫外可見光和X射線波段的作用機理和研究進展,討論了當前的局限性,並展望了其發展趨勢。傳統的癌症治療方法(如放療和化療)在低劑量下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高劑量下則對健康組織造成很大的損害。
-
分子影像為腫瘤診斷與治療提供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以及應用於肝癌的分子標誌物生物學機制研究兩大領域,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科研成果。相關研究進展分別發表於醫學研究領域和生物材料領域的頂級期刊,成為實驗室與臨床醫院醫工交叉合作取得突破的典型範例。 實驗室主任田捷介紹道:「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道腫瘤,其手術切除率低,治療方案(化療、放療等)療效都欠佳,因此臨床上需要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案。光熱療法(PTT)作為新興治療方式,已經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新聞—科學網
、紫外可見光和X射線波段的作用機理和研究進展,討論了當前的局限性,並展望了其發展趨勢。 傳統的癌症治療方法(如放療和化療)在低劑量下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高劑量下則對健康組織造成很大的損害。相比之下,光催化治療是一種相對溫和的方法,可以將光照射到特定的病灶區域,對健康組織的損害很小。光催化治療也更容易針對病人的特定需求進行設計,從而符合精準醫療的要求。基於光催化材料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的新趨勢,一些光敏藥物已開始應用於臨床治療。
-
「射頻深部熱療+大劑量維生素C」治療晚期肺癌新研究屢獲國際腫瘤...
祈福醫院區俊文主任受邀出席了本次大會,其研究論文《大劑量維生素C聯合射頻深部熱療在非小細胞肺癌III-IV期患者的I-II期臨床試驗》獲選在會場進行壁報交流,受到了參會人士的廣泛關注。近年來,針對大劑量維生素C靜脈注射與射頻深部熱療輔助治療腫瘤的研究逐漸增多並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結合前期的研究基礎與文獻報導,區俊文團隊開展的I-II期的臨床研究,旨在評估大劑量VitC結合射頻深部熱療對III-IV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安全性、藥代動力學、對生活質量的影響;並初步評價其對腫瘤的治療效果。
-
科學網— 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
研究發現促進腎透明細胞癌增殖與轉移的機制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 顧殷敏觀察試驗數據。 ■本報記者 沈春蕾 早期診斷生物標誌物和潛在的治療靶點的鑑定是癌症臨床領域亟須解決的科學問題。顧殷敏等人的研究還發現,DMDRMR能促進腫瘤的血管生成、增強該腫瘤患者對舒尼替尼藥物的抵抗作用。腫瘤血管生成對腎癌的發生與發展是很關鍵的一個生物過程,舒尼替尼是一款具有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和抗腫瘤細胞生長的分子靶向藥物,目前已經在國內批准用於治療轉移性腎透明細胞癌,但是部分患者在治療中出現耐藥,相關機制尚未清楚。
-
長春光機所極紫外多層膜膜厚分布超高精度控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金春水研究團隊在極紫外多層膜膜厚分布超高精度控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採用遺傳算法,實現了Φ200mm曲面基底上極紫外多層膜膜厚分布控制精度優於±0.1%,鍍膜引起的不可補償面形誤差小於0.1nmRMS,相關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杭電科研團隊為乳腺癌無創精準診療提供新解決方案
杭電科研團隊為乳腺癌無創精準診療提供新解決方案 2020-10-14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蘇州醫工所)研究員高山團隊聚焦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長鏈非編碼RNA)在腫瘤中的分子功能及機制的研究,並在腫瘤診斷靶點鑑定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癌症研究》。
-
清華廖洪恩課題組「智能光學微創診療」成果被選為《診療》期刊...
清華廖洪恩課題組「智能光學微創診療」成果被選為《診療》期刊封面文章清華新聞網8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特聘專家廖洪恩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診療》(Theranostics)上發表題為「基於螢光成像與雙光子影像引導的雷射消融腦腫瘤診療」(Bioluminescence imaging and two-photon
-
膀胱癌診療新進展,開啟免疫治療新時代
長期以來,尿路上皮癌面臨確診晚、易復發、治療手段有限等困境,在泌尿系統腫瘤中,尿路上皮癌患者的預後生存率遠低於前列腺癌和腎癌。但最近有了好消息,以程序性細胞死亡-1(PD-1)及其配體(PD-L1)抑制劑為代表的免疫治療在尿路上皮癌治療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極大地提升了臨床療效並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
利用近紅外雷射實現深部原位肺腫瘤光動力和光熱協同治療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實驗中採用黑磷納米片複合材料,在近紅外雷射的誘導下,實現了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增強的深部原位肺腫瘤光動力和光熱的協同治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生物材料學報》(Acta Biomaterialia)。
-
深圳大學在基於AIE分子對腫瘤光熱治療及抗菌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這個聚集態發光的性質解決了傳統超分子發光材料的螢光猝滅問題,為實現高效發光超分子材料提供了可能。divAbstract2. 1+1+1>3協同策略,增強光動力治療光動力療法(PDT)長期以來被證明是一種強大的癌症治療方式。然而,PDT是單一的,並已成為刻板的近年來。因此,探索獨特的PDT方法的需求很高,但仍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
上海光機所利用近紅外雷射實現深部原位肺腫瘤光動力和光熱協同治療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實驗中採用黑磷納米片複合材料,在近紅外雷射的誘導下,實現了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增強的深部原位肺腫瘤光動力和光熱的協同治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生物材料學報》(Acta Biomaterialia)。
-
新研究有望為無創診療乳腺癌提供依據
近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厲力華團隊用信息科學的方法,成功找到乳腺癌生存的兩個關鍵細胞亞群,並提供了這兩個關鍵細胞亞群的影像特徵,有望為無創診療乳腺癌提供依據
-
深圳先進院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研究員蔡林濤,與集成所副研究員徐天添、研究員吳新宇等合作,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微納生物機器人是微納尺度的類生命機器人,具有自動化和智能化等機器人屬性,能夠到達現有醫療器械難以企及的微觀區域,有望革新傳統醫學實現疾病的精準診療。
-
上海光機所在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量子光學實驗室副研究員鄧見遼領銜的脈衝光抽運(POP)原子鐘小組,在中科院院士王育竹開創的光抽運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作為編輯精選文章發表於《科學儀器評論》(Review of Scientific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