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電科研團隊為乳腺癌無創精準診療提供新解決方案

2020-12-05 澎湃新聞

杭電科研團隊為乳腺癌無創精準診療提供新解決方案

2020-10-14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7年中國腫瘤的現狀和趨勢》報告顯示,乳腺癌發病率位列女性惡性腫瘤之首,而且中國乳腺癌發病率正以每年3%至4%的增幅快速增長,對臨床精準化和無創化診療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9月25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厲力華教授團隊以杭電為第一作者單位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Radiogenomic signatures reveal multiscale intratumour heterogeneity associated with biological functions and survival in breast cancer」(影像基因組學標籤揭示乳腺癌生物功能和生存相關的腫瘤多尺度異質性)的論文,用信息科學的方法,成功找到乳腺癌生存「兩個關鍵細胞亞群」,並提供了這兩個關鍵細胞亞群的影像特徵,有望為無創診療乳腺癌提供依據。

乳腺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具有高度異質性,由各種具有不同的基因變異和分子功能的細胞亞群組成。目前腫瘤內不同細胞亞群的分子功能對乳腺癌的演化、轉移、以及預後的影響有待更多的探索。厲力華教授團隊的研究,從信息科學的視角,通過多水平信息處理方法,成功發現了兩個關鍵的、與乳腺癌生存時間相關的細胞亞群(即細胞循環和免疫細胞亞群)。

通過影像基因組學方法

揭示乳腺癌生物功能和生存相關的腫瘤多尺度異質性

「高度異質性指的就是乳腺癌患者之間存在很大差異,而且對於同一個腫瘤來說,其內部的構成也存在巨大差異,由各種不同類型的細胞組成,包括耐藥性、生存情況、演化趨勢都有可能不同,這樣就會影響精準化診治。一般癌症患者都會採取新輔助化療來治療,但是對於那些沒那麼嚴重,或者病情走勢好的患者並沒有明顯受益,而且化療對病人的傷害很大。所以我們這個研究就是尋找可靠標誌物(標籤),用來判斷患者之後疾病發展情況,為臨床診療提供決策依據。換句話說,希望乳腺癌治療更加精準精細,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減少病情較輕患者的治療痛苦。」論文第一作者、杭電自動化學院範明教授介紹說。

這個團隊在影像學領域,從腫瘤磁共振影像中提取腫瘤異質性相關的特徵,並通過機器學習方法,獲得了這兩個關鍵細胞亞群的影像基因組學標籤,從而有望通過無創的影像學進行腫瘤精準診療。

智能生物醫學實驗室團隊合影

範明教授表示,通過腫瘤基因表達值的混合信號凸分析將病人分成生存情況不同的兩組,相當於判斷每個病人是高生存的還是低生存的。從動態增強磁共振影像中提取出與腫瘤異質性有關的特徵,例如:腫瘤的紋理特徵、統計特徵,形態特徵。再利用這些影像特徵進行建模,獲得腫瘤預後的影像基因組學標籤,判斷患者是高生存還是低生存,這樣就把影像組學和基因組學聯繫起來了。

「目前在臨床上要對病人病情做準確診斷和有效的治療安排,通常需要對病人做一系列的檢查,例如穿刺活檢,這對病人來說既有創傷,同時也帶來較高的醫療費用。我們這項研究的目標和創新性就在於通過建立腫瘤在影像和分子水平上的關係,提取出可靠的影像基因組標誌物,這樣醫生就可以根據影像特徵對腫瘤作診斷和預後預測,以一種無創的方式就能了解腫瘤的進展演化情況,進而能為病人制定更精準更有效的治療方案。」厲力華教授告訴記者。

該項研究由杭電厲力華教授團隊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Yue Wang教授和明尼蘇達大學Robert Clarke教授等合作完成。厲力華教授和Yue Wang教授分別為論文主要和共同通訊作者,團隊成員範明教授為第一作者,研究生夏平平為第二作者。該研究依託杭電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研究所智能生物醫學實驗室(Intelligent Biomedicine Laboratory, IBML)完成。該實驗室面向生物醫學領域問題,利用信息處理、人工智慧等方法,通過對生物醫學大數據的分析挖掘,在疾病的智能化和精準化診療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此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項目、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及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的資助。

文 字 | 程振偉 張優

排 版 | 王開心

責 編 | 樓 威

推薦閱讀

1.菸頭減少!CD退潮!志願者見

2.

3.

4.

6.

9. 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公布,我校徐銘恩教授獲獎

原標題:《杭電科研團隊為乳腺癌無創精準診療提供新解決方案》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新研究有望為無創診療乳腺癌提供依據
    近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厲力華團隊用信息科學的方法,成功找到乳腺癌生存的兩個關鍵細胞亞群,並提供了這兩個關鍵細胞亞群的影像特徵,有望為無創診療乳腺癌提供依據
  • 代表未來醫學診療發展方向的精準診斷有哪4大熱點投資領域?
    代表未來醫學診療發展方向的精準診斷有哪4大熱點投資領域?精準醫療指以個人基因組信息為基礎,結合蛋白質組、代謝組等相關內環境信息,為病人量身設計出最佳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門定製醫療模式。代表著未來醫學診療發展方向的精準診斷有哪些熱點投資領域?應用的方向和市場前景如何?
  • 為深部腫瘤診療提供新方案 上海光機所雙光子光動力治療研究獲進展
    近期,上海光機所團隊在雙光子光動力治療技術的實驗研究中取得新成果,有望應用於深部腫瘤治療。這一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Nanoscale[Nanoscale, 2019, 11, 3386]上。  同傳統腫瘤療法相比,光動力療法具有無創無損、低副作用的優勢。
  • 乳腺癌精準診療病理臨床對話之乳腺外科與病理科的合作
    「2020中國乳腺癌精準診療雲峰會」邀請國內乳腺病理大咖就近年來三陰性乳腺癌的病理診斷進展、乳腺癌免疫治療中的生物標記物檢測、乳腺癌HER2檢測的變化對臨床治療的影響、新輔助治療手術標本的評估,以及如何促進病理科與乳腺外科更好地進行合作等方面作了相關報告,同時邀請了臨床醫生和病理醫生一起來討論乳腺癌診治中相關問題。
  • 《2019CSCO乳腺癌診療指南》重磅發布 人工智慧助力精準診療
    點擊查看 WHO《全球癌症報告》(2018)顯示,全球四分之一女性新發癌症病例均為乳腺癌,乳腺癌已經成為100多個國家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死亡原因。在中國,每年新發病例約31萬,死亡病例為7萬。
  • 與國際接軌 引領我省乳腺癌診療發展方向
    河南省乳腺癌診療中心參與了多項晚期乳腺癌的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多個項目均為省內唯一一家研究中心,且貢獻病例數質量大多在國內名列前茅,為我國乳腺癌診治方案的優化、新藥的臨床研究及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療機會方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多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診治水平    在多次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崔樹德代表河南、代表中國發表主題演講,吸引國際同行目光。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王潔:有力推動肺癌精準診療
    2009年,團隊成功建立外周血動態檢測肺癌驅動基因的新技術和無創肺癌診療體系,並將系列成果發表於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會刊journal ofclinical oncology。國際著名腫瘤學家Thom a s J.Lynch教授評論:「該研究是迄今第一個分析外周血EGFR突變檢測可行性及臨床意義的研究,代表該領域的重大進步。」
  • 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智能型高能聚焦超聲診療一體化」成果被選為...
    因此,智能化、高精度完成診療中的各個流程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和研究重點,也將助推「中國製造2025」,為我國醫療器械的「彎道超車」提供機會。 同時,臨床中多模態信息被納入診療信息範圍之中並被處理分析,不僅可以為自動治療策略提供依據,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為智能診療中的監控並保證安全性。研究通過多項定量化評估與臨床實驗證明,HIFU智能診療系統產生的診斷和治療策略在實驗中可以提高醫生的治療水平,學習曲線實驗證明初級與中級醫生在智能診療系統的輔助下產生的診療策略水平有明顯的提升(圖3)。
  • 「中國方案」為三陰性乳腺癌輔助治療開啟新篇章
    目前臨床實踐中,化療仍然是三陰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特別是在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後,以蒽環類化療藥物和紫杉醇類化療藥物為基礎的輔助化療是其標準的治療方案。雖然在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過程中,標準的輔助化療方案經過多種臨床試驗驗證了其有效性。然而,由於三陰性乳腺癌的獨特特性,接受此類傳統化療方案的患者5年無病生存率仍然長期徘徊在80%左右。
  • 為乳腺癌哺乳婦女提供最佳護理的新方案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管理母乳餵養的乳腺癌婦女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母乳餵養醫學學會在同行評審期刊《母乳餵養醫學》上提出了新的建議。 這項新協議的目的是指導臨床醫生為哺乳婦女提供與乳腺癌相關的最佳護理,從篩查到診斷、治療和存活。」
  • 羅氏帕捷特新適應症獲批 為乳腺癌術前治療提供新選擇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8月20日,羅氏製藥宣布,旗下乳腺癌創新靶向藥帕捷特(通用名帕妥珠單抗)已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聯合曲妥珠單抗和化療,用於HER2陽性的局部晚期、炎性或早期乳腺癌患者(直徑>2cm或淋巴結陽性)的新輔助治療,作為早期乳腺癌整體治療方案的一部分。
  • 李思進:核醫學在冠心病精準診療中的重要作用
    就這一問題,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山西醫科大學校長李思進教授表示:冠心病診療需要解剖學和功能學相互結合,但由於缺乏廣泛共識,我國冠心病整體診療趨勢呈現重「有創」、輕「無創」的現象,這就帶來了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問題,使一部分冠心病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有創性檢查和治療,不但未從中獲益,反而造成了更多的傷痛,也為醫保支付帶來額外壓力。
  • 雲南省啟動乳腺癌質控工作 推動診療均質化
    雲南網訊(記者 陳鑫龍)近日,記者從2020年乳腺癌診治進展論壇上了解到,為進一步加強雲南省乳腺癌診療質量與安全,提高省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雲南省正式啟動乳腺癌規範化診療控制管理相關工作,推動乳腺癌診療均質化,保障省內乳腺癌患者獲得更加規範、有效的診療。
  • 對話高端輝瑞:為患者帶來創新診療手段與藥物
    針對肺癌,輝瑞積極部署精準靶向治療,7年前,輝瑞推動非小細胞肺癌基因檢測,作為臨床治療方案選擇的依據,篩選出驅動基因EGFR和ALK,顯著延長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通過治療,部分患者生存期長達7年。  克唑替尼不僅是ALK抑制劑的代表,也是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模式轉變的代表,推動模式化治療方案向生物標記物決策治療模式轉變,使肺癌治療邁入精準治療的大門。
  • 新一代基因測序儀 為新冠診療插上精準的「翅膀」
    原標題:新一代基因測序儀 為新冠診療插上精準的「翅膀」   根據日前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的通知》,病例確診除實時螢光RT-PCR檢測外,還可通過病毒的基因測序。
  • 吉因加:依託自主品牌測序儀,為NGS入院提供一體化全流程解決方案
    2015年初,美國提出"精準醫療"計劃。一石激起千層浪,以高通量測序(NGS)檢測為代表的精準醫療發展勢如破竹。吉因加作為國內精準醫療浪潮下首批成立的精準醫療企業之一,自2015年4月起開始聚焦腫瘤基因檢測,以液體活檢ctDNA和大Panel為切入口,提供腫瘤NGS檢測服務。
  • 打開臨床診療與醫學科研「數據通路」——大數據於臨床醫學價值的...
    楊海英表示:「從標準的數據採集、高效高質量的數據結構化,到數據平臺中心提供的高效率的人工審核、邏輯核查,這一整套框架體系的搭建非常困難,而我們正是基於這樣一整套智能化數據處理體系,來保證處理的海量數據的質量以及為醫生所提供的臨床科研解決方案的規範和嚴謹。」
  • 王紅陽院士團隊揭示膽管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王紅陽院士團隊揭示膽管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2020-09-25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開啟CSCO年會下個金色二十年】專場衛星會譜寫乳腺癌基因檢測...
    」為主題的衛星會,北大國際醫院副院長梁軍教授,復旦大學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胡夕春教授出席了本次會議,北大腫瘤醫院乳腺腫瘤內科主任李惠平教授、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解放軍307醫院)劉毅教授作為報告分享嘉賓,分別從乳腺癌在臨床治療和學術科研中的新進展、新問題、新突破多個角度進行了分享,會場座無虛席,在場嘉賓反響熱烈。
  • 精準放療新技術新設備為腫瘤患者提供希望 王洋教授談第六代射波刀...
    7 月 17-19 日,第十四屆 "CSCO- 南方 " 腫瘤生物治療與分子靶向治療論壇暨 2020"CSCO- 金沙 " 腫瘤精準醫學大會、第十二屆番禺腫瘤在廣州舉辦,大會主題為 " 腫瘤精準醫學與個體化診療 ",來自腫瘤各領域的國內頂級專家帶來過去一年臨床腫瘤學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