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同步輻射成像有望成臨床醫學重要診斷手段

2021-01-12 科學網

 

一束細到肉眼無法覺察的光線,能像X射線那樣將人體組織、血管完全記錄下來,其微米級別的精確度,甚至能讓X光線也無法覺察的腫瘤初期細胞也暴露無遺,從而更早地發現異常病變。

 

在近日舉行的主題為「同步輻射在醫學臨床診斷中的應用」的第97期東方科技論壇上,專家們表示,20多年來,同步輻射的醫學應用研究伴隨著同步輻射光源的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發展出許多常規光源不可能完成的成像方法和檢測技術,具有很好的發展勢頭和應用前景,第三代同步輻射成像有望成為未來臨床醫學診斷的重要手段。

 

醫學診斷優越性顯著

 

同步輻射光源是特殊的大科學裝置,能夠提供從硬X射線到遠紅外波段的高亮度光束。自1947年首次觀察到同步輻射以來,同步輻射光源的發展已經歷了三代。隨著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的廣泛使用,X射線光源的特性得到極大改善,為新的X射線成像方法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據介紹,目前的研究已將X射線顯微的應用擴展到早期腫瘤診斷、輻射治療、植物和農作物、先進位造業、考古學和地球物理學、先進材料製備等領域,其中成效最突出的當屬臨床醫學診斷。專家指出,這緣於第三代同步輻射在醫學診斷應用方面顯著的優越性。

 

新光源能清晰拍出過去「隱形」的血管、神經等軟組織照片。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肖體喬說:「傳統方法診斷可看到幾毫米,新光源則能細緻到微米。這有助於更早發現病變,提前介入治療。」

 

專家表示,目前X射線雖能起到很好的成像作用,但因其所含的光線種類較多,且方向相對較散,形成的各種影響重疊在一起,圖像比較模糊。而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方向性較強,即便是人體內的毛細血管,也能清晰地拍出來。因此,有了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後,醫生若發現病人某部位毛細血管突然增生,就可以有意識地發現腫瘤。另一方面,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較「純淨」,對人體的危害性相對較小。

 

眾所周知,癌症等疾病是越早診斷越好,但往往發現時腫瘤已到中晚期。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徐洪傑研究員指出,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具有傳統X射線成像方法所不具有的特點。他說:「X射線成像基本是吸收成像,對弱吸收物體成像,如乳腺癌、肺癌的早期診斷很困難。而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具有良好的相干性及相干通量,使得許多以前無法完成的成像實驗得以實現。」

 

據介紹,同步輻射的醫學應用主要基於同步輻射極高的強度和較寬的能譜範圍。與X光管的特徵譜相比,同步輻射可提供極高的光通量和平滑的能譜,能在任意能量強度下產生單色X光束。由於單色光束在穿透人體組織的過程中只有強度改變,能譜不變,因此可以消除在醫學成像和治療中經常遇到的射束硬化問題。另一方面,由於單色光能量可調,研究人員可以通過選擇最有效的能量來獲得特定過程的增強成像和輻射效果,從而使病人在治療過程中以更少的劑量獲得更好的成像質量。

 

以「上海光源」為契機

 

推動國內發展

 

本次論壇旨在研討國內外同步輻射在醫學臨床診斷中的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討論我國在這一研究領域的未來發展策略及主要應用方向,探討如何用好上海光源建造這一契機,通過加強學科交叉聯合推動國內在這一重要研究領域的快速發展。來自加拿大國家同步輻射光源研究基地、義大利Elettra同步輻射光源研究基地、澳大利亞同步加速器國家實驗室、東京理科大學、日本光子工廠(Photon Factory)和我國上海交通大學、中山醫院、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及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的30多位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生物醫學成像學者參會。

 

目前,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上海光源」正在緊張建設中,作為首批線站之一的「X射線成像及生物醫學應用光束線站」,將使我國的同步輻射醫學臨床診斷研究邁上新臺階。徐洪傑表示,「上海光源」可以提供單色、通量高和可調諧範圍大的優異硬X射線。該線站預計2009年建成,可動態、清晰地拍攝出反襯性很弱的軟組織,如血管、神經等的圖片,還可觀測到生物體內的動態過程。若能在建成後推廣應用,將有效提高我國腫瘤早期的診斷機率。

 

然而與會專家也表示,一個小型同步輻射裝置造價不菲,因此將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方法應用於臨床診斷雖然前景很好,但目前僅處於應用研究階段。要得到進一步的臨床應用,還需選擇一些條件合適的醫院、醫學研究中心等作為載體。目前,世界上很多同步輻射裝置上都建立了專用實驗站,用於醫學成像研究。

 

專家們希望能通過本次論壇,組織國內外專家研討圍繞同步輻射在醫學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問題,建立有效機制,推動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促成同步輻射專家和醫學專家的長期密切合作,並探討了相關研究方向和具體項目設立等問題。

 

相關焦點

  • 東方科技論壇同步輻射在醫學臨床診斷中的應用
    隨著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的廣泛使用,X射線光源的特性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從而為新的X射線成像方法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傳統的成像方法也得到了顯著改善。          第三代同步輻射應用於醫學診斷上的優越性是十分顯著的。高能量的同步輻射光源可以提供十分優異的硬X射線;此外,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具有傳統的X射線成像方法所不具有的特點,尤其是對軟組織的成像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實現許多普通光源不可能完成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手段,有望成為將來臨床醫學診斷的重要手段。
  • 第52期東方科技論壇研討同步輻射成像新方法及其應用(圖)
    主題為「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新方法及其應用」的第52期東方科技論壇近日在上海滬杏科技圖書館舉行。來自海內外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生物醫學成像等領域的知名學者,包括日本KEK的M. Ando教授,K. Hyodo博士等50餘位專家參加了本次論壇。
  • 2015 高解析度成像與生物醫學應用研討會圓滿閉幕
    本次高解析度成像與生物醫學應用研討會一方面聚焦冷凍電鏡、分子成像等高解析度成像技術,但更多的在顯微成像和圖像數據分析在生物學和臨床醫學上的應用、實踐、具體研究上展開討論,旨在推廣高解析度成像技術在國內的應用,使更多的科研人員嘗試將此作為研究的重要技術手段。會議第首位嘉賓為上海交通大學Med-X研究院副院長楊國源教授,演講主題為"同步輻射血管造影在鼠腦缺血模型中的應用"。
  • 超強X光給物質微觀成像 北京對撞機重啟同步輻射 - CCTV.com
    完成第二階段改造任務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同步輻射裝置25日起重新向用戶提供同步輻射服務,也就是利用對撞機發出的超強X光對物質進行微觀「成像」。     「因為改造對撞機,同步輻射服務停了一年多。許多用戶都在等著做實驗。」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陳和生院士30日在此間說。
  • 自供電的X射線檢測器有望改變醫學成像技術現狀
    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和Argonne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發了一個新的X射線檢測器原型,可顯著減少輻射暴露和相關的健康風險,有望改變醫學成像技術的現狀,同時也提高了安全掃描儀和研究應用方面成像的解析度。
  •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取得X射線相位襯度成像重大突破
    X射線相位襯度成像是在世紀之交蓬勃發展起來新型成像技術,它彌補了傳統X射線成像技術對輕元素材料不敏感的不足,為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以及醫療診斷、安全檢查和工業產品檢測等展現了美好的應用前景。然而,迄今為止發展的X射線相位襯度成像方法太繁瑣、曝光時間過長、輻射劑量過高,阻礙了這種新型成像技術的應用。
  • 醫學光子技術分類及醫學成像技術詳解
    如果著眼於人體應用為對象,這兩種技術則歸屬於雷射醫學範疇。雷射醫學是醫學光子技術的一個特有的重要應用領域,也是近多年來迅猛興起的一個新學科分支。隨著雷射光譜技術在醫學領域應用研究的深入開展,一門有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的「醫學光譜學」逐漸形成。1.生物組織的自體螢光與藥物螢光光譜已對雷射誘導生物組織自體螢光和藥物螢光診斷動脈粥樣斑塊和惡性腫瘤進行了臨床前的研究。內容涉及光敏劑的吸收譜、激發與發射螢光譜以及各種波長雷射激發下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內源性螢光基團特徵光譜等。
  • Bruker:質譜在醫學診斷中具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前景
    為了使質譜技術和臨床醫學及相關領域機構、專家和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應用於醫學檢驗的質譜最新產品、技術、解決方案,儀器信息網特別約稿Bruker。  儀器信息網:貴公司怎樣看待質譜應用於醫學診斷的市場前景?
  • 醫學成像技術(醫學影像)詳細介紹
    醫學成像技術在過去幾年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今,這些新技術可以甄別人體任何結構以及許多重要生物過程,比如不同的血流速度。醫學成像技術到底是一門什麼技術?下面就由賽微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醫學成像學可以作為一種醫療輔助手段用於診斷和治療,也可以作為一種科研手段用於生命科學的研究中。
  • 分子影像成像:人類「戰癌」再進一步—新聞—科學網
    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如果我們在癌症剛剛發生的早期階段,就能夠準確診斷出來,便可以極大地提高癌症病人的存活率。 目前,腫瘤的早期成像對於癌症病人的臨床診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長期以來國際上腫瘤學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的一大挑戰性問題。
  • 醫學成像(影像)技術類型及其原理
    醫學成像技術是藉助於某種能量與生物體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體內組織或器官的形態、結構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為生物組織研究和臨床診斷提供影像信息的一門科學。X-ray透視和攝影技術作為最早的醫學影像技術,直到今天還是使用最普遍且有相當大的臨床診斷價值的一種醫學診斷方法。X線成像系統檢測的信號是穿透組織後的X線強度,反映人體不同組織對X線吸收係數的差別,即組織厚度及密度的差異;圖像所顯示的是組織、器官和病變部位的形狀。
  • 腫瘤成像AI:臨床應用與挑戰
    醫學成像和微創生物標誌物的技術進步有望解決癌症檢測,治療和監測領域的這些挑戰。然而,對這些技術進步產生的大量數據的解釋提出了新的潛在挑戰。隨著我們對疾病本身的了解越來越多,我們正在更多地了解我們已經可用工具的功能,這些工具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使用。
  • 2020年全球磁共振成像(MRI)設備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三大巨頭...
    從上世紀50年代誕生以來,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經過了不同的發展階段。1984年,美國FDA批准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用於臨床,醫用磁共振設備市場開始迅速發展。目前,MRI技術已經成為醫學影像技術中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診斷手段,全球市場規模約60億美元。
  • 韓繼美日後成第三個建造第四代同步輻射加速器國
    &nbsp&nbsp&nbsp&nbsp中國網4月20日訊 據韓國媒體4月19日報導,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於18日發布聲明,第四代同步輻射加速器建設已完工,目前進入試運行階段。自此,韓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擁有該設備的國家。
  • 超聲影像診斷在醫學上的應用及發展
    現在,沒有一個醫院可以離得開超聲影像診斷技術,超聲影像診斷具有高空間解析度、高軟組織對比、實時快速成像、操作方法簡便、無禁忌、無損傷、可重複、可提攜和經濟等特點,它與CT、MRI、同位素顯像一起構成了臨床醫學中必不可少的四大影像診斷技術。
  • AI+醫療系列之一:智能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系統
    AI在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領域的應用 AI在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的核心分為兩部分:一是圖像識別,在數據採集環節應用,通過對影像等多媒體醫療非結構化數據的分析,提取出有臨床意義的信息。二是深度學習,在學習和分析環節應用,這是整個AI診斷中最核心的環節。
  • 同步輻射光源的科技發展及科學影響分析——以歐洲同步輻射光源為例
    隨著同步輻射應用可行性研究和儲存環建設的推進,科學家逐漸發現同步輻射作為強大光源的潛力和前景。半個多世紀以來,同步輻射光源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從「寄生」在高能電子加速器上的「兼用設施」(第一代,20世紀60~70年代),到獨立於加速器的同步輻射光源(第二代,20世紀80年代),再到不斷刷新亮度的第三代(20世紀90年代)同步輻射設施,以及更高性能的衍射極限同步輻射光源。
  • 生物醫學工程最有前景的11大發展領域(四)
    目前,歐美等地區的政府、學術界、工業界高度重視這樣的成像儀器研發。「分子影像」「精準醫學」和各種「腦計劃」無不依賴多尺度時空超分辨醫學成像儀器的進步。多尺度時空超分辨醫學成像儀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發展超高時間分辨、空間分辨的結構與功能成像技術,以及圖像處理分析新方法,為疾病診斷提供新工具;醫學成像儀器能夠在活體狀態下對生物過程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對生物體生理、病理變化進行實時、動態、無創成像。
  • 醫學之臨床醫學類專業綜述與簡介
    臨床醫學專業是培養臨床醫生的一個專業;麻醉學是培養麻醉醫師的專業;醫學影像學的工作是通過CT等手段,得到醫學影像並進行相關診斷;眼視光醫學是培養眼科醫生的專業學科;精神醫學面對的是那些精神疾病;放射醫學是運用放射性物質或者加速器等發出的放射線來診斷、治療疾病,以及對與射線傷害相關病症治療的專業學科;兒科學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給小屁孩看病的學科
  • B肝纖維化臨床智能診斷獲新突破
    針對這一臨床挑戰性問題,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通過多項技術創新,將影像組學領域中基於深度學習的醫學影像大數據人工智慧分析技術,應用於超聲彈性成像的計算機輔助診斷。通過相關模型和算法的定製化設計,使其能夠基於超聲彈性圖像,無創、智能化分期診斷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從而輔助醫生實現B肝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