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植物的木質部?玉米木質部汁液蛋白組的情況是如何呢?

2020-11-23 秀秀講三農

本文系作者秀秀講三農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木質部是植物體內水分、養分長距離運輸的通道。木質部汁液中除了含有水分和礦質養分之外,還含有植物激素、多胺、碳水化合物、有機酸、胺基酸和蛋白質,其組成成分隨植物種類的不同而有所差別。自 Biles和 Abeles(1991)首次在木質部汁液中發現源於根系的過氧化物酶開始,關於木質部汁液中蛋白質組學的研究呈現出迅猛發展的趨勢,先後定性鑑定出油菜、玉米、大豆和白楊木等植物木質部汁液中的蛋白質組分。近年來,有關木質部汁液中蛋白質應對各種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研究越來越多。當水稻受到X. oryzae病菌侵染時,木質部汁液中的過氧化物酶含量明顯升高。與正常供應水分相比,處於乾旱條件下的玉米木質部汁液中陽離子、陰離子、胺基酸、有機酸、脫落酸含量變化明顯。

玉米種植田

Alvarez等(2006)定性了玉米木質部汁液蛋白組,隨後證實在乾旱條件下,玉米木質部汁液中39種蛋白質的累積差異顯著,其中葡聚糖酶、幾丁質酶、甜蛋白酶等與細胞壁代謝相關的酶及其同工酶的累積顯著下調。這些累積差異顯著的蛋白可能參與玉米木質部汁液對乾旱脅迫的反應過程。在養分脅迫條件下,玉米木質部汁液中蛋白質的種類和數量同樣會發生變化。在田間設置三個氮肥(尿素)處理:分低氮,0kg/hm(LN);對照,優化施氮處理(250kg/hm2,ON);高氮,農民習慣施氮量(365kg/hm2,HN)。

氮肥

播種後68天(抽雄前),在每個小區選取長勢相近的6株玉米,在莖基部切去地上部後收集木質部汁液。將收集到的木質部汁液冷凍乾燥濃縮之後,測定蛋白質濃度,之後採用2d-sds-ge法進行蛋白分離,用分析軟體對圖像進行分析找出累積差異顯著的蛋白點挖取。膠內酶解後進行蛋白質鑑定。將質譜數據導入 MASCOT軟體,先後檢索玉米蛋白資料庫和(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資料庫,依據 expasy(http: / /expasy. org/tools )中蛋白質功能注釋進行蛋白質功能分類。

整齊的玉米田

結果表明,三個供氮水平下,在雙向電泳凝膠上約有230個可見的蛋白點,蛋白的等電點介於4~7之間,分子量大小介於14~100ku之間。蛋白膠圖分析軟體分析結果表明,三種不同供氮水平下總共有27個蛋白質差異累積顯著。採用質譜技術對差異累積顯著的蛋白進行鑑定,將質譜數據導入玉米全基因組資料庫搜索,最終獲得了23個蛋白質。功能分析結果表明,這些蛋白質的功能與植物防禦、脅迫反應、代謝以及細胞程序化死亡相關。

新鮮的玉米

與適量供氮(ON)相比,低氮(LN)處理的玉米植株木質部汁液中有7個蛋白質特異累積,2個蛋白質的累積顯著上調,6個蛋白質的累積顯著下調,2個蛋白質只在適量供氮玉米木質部汁液中檢測到。同時,與適量供氮相比,供高氮(HN)的玉米植株木質部汁液中檢測到2個蛋白質特異累積,3個蛋白質的累積顯著上調,1個蛋白質的累積顯著下調。另外,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這23個差異累積顯著的蛋白質中有12個蛋白質為第一次在玉米木質部汁液中檢測到。它們分別是:4個O-糖基水解 Germin-酶,3個-like蛋白,3個糖苷水解酶家族蛋白,1個種子儲存蛋白B和1個種子脂氧化酶-3。其他11個為已經報導蛋白,其中2個過氧化物酶在乾旱脅迫條件下同樣檢測到。

玉米莖杆

蛋白組學分析結果表明,不同供氮處理使木質部汁液中23個蛋白質的累積差異顯者,其中的12個蛋白質為首次在玉米木質部汁液中檢測到。功能分析結果表明,許多蛋白質參與植物防禦過程,比如糖苷酶、過氧化物酶、丁質酶、木聚糖酶抑制劑及種子脂氧化酶3,其中,幾丁質酶抑制真菌的生長和傳播,木聚糖酶抑制劑對植物病原菌水解活力起拮抗作用。另一部分差異累積顯著的蛋白質參與了植物代謝和細胞程序化死亡這部分蛋白質包括絲氨酸和半胱氨酸蛋白酶以及核糖核酸酶。半胱氨酸增強玉米抗昆蟲侵襲的能力,加速細胞程序化死亡,另外, Germin-like蛋白和過氧化物酶增強植物抗乾旱鹽害、紫外線傷害的能力。氮素不平衡時,引發玉米體內對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一般性脅迫反應,這種脅迫反應通常由許多參與病原菌侵害、抗非生物脅迫、代謝相關的酶和蛋白組成,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各種植物中的非特異性脅迫反應。

待成熟的玉米

除此之外,在玉米木質部汁液中還鑑定到種子儲存蛋白B,這是一種獨特的與養分脅迫相關的蛋白質。養分充足的時候,種子儲存蛋白作為養分的儲存庫;養分缺乏時,種子儲存蛋白釋放養分以維持體內的養分平衡。因此缺氮時,玉米體內種子儲存蛋白B分解釋放養分,有助於胺基酸態氮的轉移和再利用,使得木質部汁液中的胺基酸態氮佔總氮的百分比上升。過量供氮的木質部汁液中同樣檢測到儲存蛋白B,但與適量供氮相比,其累積量無顯著差異。吐絲前一周至吐絲後兩周是籽粒發育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穗軸和籽粒中胺基酸代謝相關酶活性增加,胺基酸代謝顯著增強。儲存蛋白B分解釋放養分,有利於在籽粒發育關鍵時期維持幼穗中較高的胺基酸代謝水平。

玉米吐絲期

木質部汁液中23個差異累積顯著的蛋白質中有4個蛋白質具有雙重作用。 Germin-like蛋白在缺氮時作為養分儲存庫,減少養分流失,半胱氨酸激酶可能通過促進儲存蛋白的降解調節體內氮素的平衡;生殖生長階段,氮素養分的不平衡直接影響玉米雌穗的發育和籽粒產量的形成。因此,缺氮導致這些蛋白質的累積量顯著降低,造成籽粒發育的關鍵時期玉米體內氮素失衡,影響幼穗的發育。另外,這些蛋白質的相互作用促進了氮素的再轉移,也可能作為信號物質調節木質部一韌皮部循環。推測生物和非生物脅迫引發了玉米植株體內兩種脅迫反應機制。其中之一是在通常情況下外界環境刺激都能引發的由一系列蛋白質和非編碼RNA參與的一般性脅迫響應,另一種是養分特異性脅迫響應。

相關焦點

  • 植物木質部耐栓塞能力研究獲進展
    關於乾旱誘發樹木死亡的機制及如何預測未來森林的響應是當前的研究熱點,極端乾旱誘發的木質部栓塞(即導管或管胞被氣體填充失去水分傳導功能)被認為是引起樹木死亡的重要機制。已有研究表明,物種在乾旱中的表現與其木質部的栓塞抗性(P50,發生50%栓塞時候的水勢)密切相關,因此,P50的大小被寄予可用於未來森林預測乾旱響應的厚望。
  • 中柱鞘細胞或活的木質部細胞一方面能吸收離子
    根毛區是植物吸收水分最活躍的區域,但是植物根吸收水分和礦質元素是兩個獨立的過程,那麼根尖吸收礦質元素最活躍的部分在哪裡呢?起初,不少學者以放射性同位素銣、磷等做實驗,都發現頂端積累離子最多,所以都認為吸收離子最活躍的區域是根尖的頂端。
  • Rho-actin信號途徑在擬南芥木質部導管細胞壁邊界形成中的機制
    Rho家族是一類 GTP 結合蛋白,具有 GTP 酶活性,因此,習慣被稱為 Rho GTP 酶。ROP(Rho-like GTPases from Plant)為植物中特有的小分子G蛋白 Rho 家族的成員,通過控制微管和肌動蛋白絲調控細胞壁沉積模式,從而確定細胞形狀和功能【3】。
  • JXB︱德國圖賓根大學研究者揭示GA和生長素的相互作用調控木質部擴張的分子機制
    of Experimental Botany 雜誌發表了題為Auxin and Gibberellin signaling cross-talk promotes hypocotyl xylem expansion and cambium homeostasis 的研究論文,在擬南芥下胚軸中,木材的形成有兩個不同的階段,該研究揭示了木質部擴張階段受生長素和赤黴素信號組分相互作用的調控
  • 光周期促進春季樹木木質部發育的機制獲揭示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團隊與國內外同行,利用過程模型等方法,揭示光周期促進春季樹木木質部發育的機制。
  • 養分在植物體內的縱向運輸
    木質部的養分運輸及其特點木質部中養分運輸的驅動力是根壓和蒸騰作用,由於根壓和蒸騰作用只能使木質部汁液向上運動,而不可能向相反方向運動,因此木質部中養分的移動是單向的,即自根部向地上部的運輸。根壓和蒸騰作用在養分運輸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受植物生育階段、晝夜變化、養分種類、離子濃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 顧連峰課題組在單鹼基水平定量解析楊樹次生木質部表觀轉錄組
    #BioArt植物利用該方法首次在楊樹次生木質部中定量描述選擇性多聚腺苷酸化和m6A修飾的關聯。該研究首先檢測人工合成的有m6A修飾和無m6A修飾位點周圍的Nanopore直接RNA測序輸出的原始電流信號,提取其信號均值、中值、標準差及寬度等特徵構建XGBoost模型,測試數據集的結果表明其m6A修飾預測精度達97%。
  • 植物所在甜高粱吸收重金屬鎘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研究結果表明,H18通過共質體途徑吸收的鎘顯著高於L69,且其根的內皮層中質外體屏障較L69更弱,木質部汁液中鎘的含量也更高。研究人員利用比較轉錄組學,通過分析兩個品系間的差異表達基因及鎘響應基因的異同,將鎘轉運能力差異主要聚焦到苯丙素和木質素合成以及細胞壁修飾過程。同時,一些金屬轉運蛋白基因的差異表達也可能是導致兩個甜高粱品系對鎘吸收和轉運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
  • 生長素反應因子6(ARF6)和ARF8促進赤黴素介導的下胚軸木質部擴張和形成層動態平衡
    在次生生長過程中,維管形成層不斷產生植物器官、木材(木質部)和韌皮部(韌皮部)的增厚。在擬南芥下胚軸和根中,我們可以根據細胞形態和產量來區分二次生長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木質部和韌皮部同樣產生的階段,在木質部擴展階段之前,木質部形成增強,木質部纖維分化。
  • 科學家揭示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8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
  • Alberto Macho組發現病原菌通過劫持寄主代謝解決「卡脖子」問題
    許多細菌性植物病原體採用III型分泌系統將效應蛋白注入植物細胞內,從而抑制植物免疫力。效應蛋白是否以及如何共同吸收植物代謝以支持廣泛的細菌複製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nutri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顯示了茄科勞爾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細菌性枯萎病的病因,它分泌效應蛋白RipI,該蛋白與植物穀氨酸脫羧酶(GADs)相互作用以改變植物的代謝並支持細菌的生長。
  • GA/IAA比值的高低分別調控形成層產生韌皮部與木質部的組織分化
    其它植物的愈傷組織分化形成根和芽,也符合這一原則。GA/IAA比值的高低分別調控形成層產生韌皮部與木質部的組織分化。試驗證明,各類植物激素對根的誘導都有影響。生長素呈促進效應,赤黴素和細胞分裂素起抑制作用(圖9-2),乙烯有促進作用。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如何應對和適應氣候變暖,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所面臨的挑戰之一。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然而,與有著近200年觀測歷史的樹木枝葉芽物候相比,樹皮以下樹幹木質部物候(如形成層活動、木質部組織形成、韌皮部形成)則一直難以被詳細監測。這導致木質部生長和環境條件之間的反饋調節機制至今不明,影響了對全球變暖下陸地森林生產力和碳收支的準確評估。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如何應對和適應氣候變暖,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所面臨的挑戰之一。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然而,與有著近200年觀測歷史的樹木枝葉芽物候相比,樹皮以下樹幹木質部物候(如形成層活動、木質部組織形成、韌皮部形成)則一直難以被詳細監測。這導致木質部生長和環境條件之間的反饋調節機制至今不明,影響了對全球變暖下陸地森林生產力和碳收支的準確評估。
  • 周圍的溶液是質外體(細胞壁和木質部)中的溶液
    三、篩管的運輸機制解釋韌皮部運輸的理論有壓力流動學說,胞間連束和胞質泵動學說,以及P-蛋白的收縮推動學說等。Münch認為,生活的植物具有類似的系統。靠近源細胞(通常是光合作用的葉肉細胞)的篩管分子類似於第一個滲透計,具有較高的同化物濃度;在韌皮部系統的庫端同化物的濃度較低,因為同化物被運輸到其他細胞。源和庫之間的連接通道是具有篩管(部分共質體)的韌皮部系統;周圍的溶液是質外體(細胞壁和木質部)中的溶液。Münch提出的質外體和共質體的概念是集流學說的一部分。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森林如何應對和適應氣候變暖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然而,與有著近200年觀測歷史的樹木枝葉芽物候相比,樹皮以下樹幹木質部物候(如形成層活動、木質部組織形成、韌皮部形成)則一直難以被詳細監測。
  • [2020.Vol 101]構建木質部脆弱性曲線的四種方法的直接比較: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與導管網絡特徵有關
    1、脆弱性曲線(VCs)描述隨著木質部壓力下降,植物導度的損失。通常廣泛用於描述和預測植物在不同水分可用性水平下對水分的利用。2、對於同一植物,不同方法構建的VCs常出現不同的結果。5、同時分析了初生木質部導管是否比次生木質部導管更易受空穴化影響,因為這對於1年生的莖、以及比較從幼莖到老莖組織的數據都比較重要。
  • 植物生物質或可更有效轉化為生物燃料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Sam Hazen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Siobhan Brady等植物遺傳學家發現了通過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這三種聚合物的合成來控制細胞壁增厚的基因調控網絡。  他們說,最嚴格的聚合物—木質素,是從用於製造生物燃料的植物中提取糖的「一個主要障礙」。
  • 植物維管發育表觀調控機製取得進展
    該研究藉助獨特的擬南芥管狀分子異位誘導系統VISUAL(Vascular Induced System Using Arabidopsis Leaves),通過一系列的甲基化組和轉錄組分析,確定了DNA主動去甲基化在維管發育中的作用,並揭示了木質部管狀分子分化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