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氮酶由鐵鉬蛋白(Fe-Moprotein)和鐵蛋白(Fe-protein)組成

2021-01-12 年輪圈圈

固氮酶由鐵鉬蛋白(Fe-Moprotein)和鐵蛋白(Fe-protein)組成。這兩個蛋白單獨存在時都不呈現固氮酶活性,只有兩者聚合構成複合體時才有催化氮還原的功能。鐵鉬蛋白由分子量分別為51kD和60kD的2個α亞基和2個β亞基組成的四聚體(α2β2),分子量約為220~245kD。每分子鐵鉬蛋白含有兩個鉬原子,28個鐵原子。鐵蛋白的分子量在59~73kD之間,由兩個分子量同為30kD的亞基組成(γ2)。鐵蛋白含有4個鐵原子。

在氮還原為NH4+的過程中,固氮酶中的Fe和Mo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如圖5-20所示。類菌體利用碳水化合物進行呼吸作用產生NADH或NADPH和ATP。已經查明,固氮的天然電子傳遞體(供體)有鐵氧還蛋白、黃素氧還蛋白等。固氮生物體內存在著ATP和二價的金屬離子(如Mg2+)是固氮不可缺少的條件。只有在Mg2+的作用下,ATP才可以與Fe蛋白結合,而且必需有Fe-Mo蛋白的參與才發生ATP水解反應。Fe蛋白將電子傳遞給Fe-Mo蛋白的同時伴隨著ATP水解產生ADP。Fe-Mo蛋白最後將電子傳遞給N2和質子,產生2分子NH3和1分子H2。

固氮酶對氧敏感,其催化反應需在厭氧下進行。除了專性厭氧的生物外,氧對其他固氮生物的固氮酶有損傷作用,但這些生物通過呼吸作用產生固氮必需的ATP又需要氧,所以高效率的固氮作用一般是在微氧下進行的。不同固氮生物避免氧對固氮酶傷害的機制各異。

如具有異形胞的藍藻的固氮功能主要在異形胞中進行,這種細胞外有一層防氧進入的糖脂組成的外膜,缺少水光解放氧的PSⅡ,其中戊糖磷酸途徑的兩種酶活性較低,而超氧物歧化酶和脫氫酶活性都比較強,使異形胞保持了一個微氧環境。

相關焦點

  • 社區版數字報-fe牙膏企業雪豹日化香港成功上市
    fe牙膏是雪豹日化與復旦大學產學研合作的成果,攻克多項技術難題,將現代生物技術應用到傳統牙膏生產,研發出世界上第一支生物牙膏。fe牙膏通過了牙周問題、牙本質敏感、口腔潰瘍和牙齒美白四項功效臨床試驗。  復旦大學教授李志勳介紹,fe作為純天然的酶,以復旦(FUDAN)和酶(ENZYME)的英文首字母命名,與人體淋巴和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相似,具有溶菌抗菌、組織修復、提高免疫力等機理,fe牙膏屬第四代牙膏,能有效解決牙周問題。而傳統牙膏含氟、含中草藥或含止血成分,不含酶、不具有溶菌修復等機理,對牙周問題無明顯效果。早在2004年5月,雪豹日化的fe溶菌酶製劑就被認定為國家火炬項目。
  • 固氮菌的作用機理
    可是長期以來由於對固氮酶這種生物催化劑的高度氧敏感性未予以認識,因此無法進行深入研究。1960年,Carnahan等人從巴氏梭菌這一厭氧菌中獲得了具有固氮活性的無細胞提取液,實現了分子氮還原為氨。1966年,Mortenson等從巴氏梭菌和維涅蘭德固氮菌的細胞提取液中分離出兩種半純的固氮蛋白鉬鐵蛋白和鐵蛋白。至1970年,Burns等才獲得固氮鉬鐵蛋白的白色針狀結晶。
  • 是德科技為低壓高解析度 FE-SEM 系統增添完全集成的 EDS 功能
    最新 8500B 系統具有完全集成的矽漂移 x 射線探測器、數字多通道分析儀和直觀的軟體界面,因此研究人員可以使用EDS對任意點、連續線掃描結果以及自定義區域的定量元素麵分布進行分析。Keysight 8500B 可以探測從碳到鋂的所有元素。  8500B 不僅能夠實時分析和顯示 EDS 結果,還能導出數據以供研究人員進行後續的離線分析。
  • 北大王憶平教授課題組通過合成生物學實現「超簡固氮基因組」構建
    然而氮肥過度施用會導致土壤板結和水體富營養化等環境問題。同時,流失的硝酸鹽氮肥被轉化為二氧化氮,可能導致癌症、心臟病,以及高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因此,工業氮肥的大量施用嚴重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相反,生物固氮是大自然提供的天然綠色氮肥,通過少數原核微生物中的複雜固氮酶系統,在常溫常壓下將大氣中的氮氣轉換為生物體可利用的氨的過程。
  • 鐵蛋白高是什麼原因 鐵蛋白高肝功能正常
    鐵蛋白高是什麼原因血清中的鐵蛋白升高的原因主要是鐵蛋白的來源增加或存在清除障礙。一般肝癌、肺癌、胰癌、白血病等會造成這種現象,癌細胞合成的鐵蛋白增加,血清鐵蛋白就會升高了。而且肝病會導致肝細胞受損功能下降,血清中的鐵蛋白也會升高。
  • 鐵蛋白載藥機制研究獲進展
    )藥物裝載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鐵蛋白藥物載體表面存在藥物通道,為鐵蛋白藥物臨床轉化奠定了理論基礎。鐵蛋白是天然存在於人體細胞中的儲鐵蛋白,在人體內的鐵平衡和細胞抗氧化中具有關鍵作用。鐵蛋白具有獨特的殼核結構,外殼直徑12nm,由24 個蛋白亞基自組裝形成;內腔直徑8nm,可以裝載治療藥物。
  • CA50 和CA199的瑜亮之爭
    [4] Kuusela P,Haglund C, Roberts PJ, Jalanko H:Comparison of CA50, a new tumor marker, with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and alpha-fetoprotein (AFP)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diseases.Br
  • ...Research:鐵蛋白及不穩定性鐵庫在TGF-β1介導的上皮向間質細胞...
    鐵蛋白最初被發現的主要功能是作為細胞內鐵離子穩態的調控蛋白。研究發現TGF-β1下調鐵蛋白重鏈及其導致的可變鐵庫的增加在EMT過程中起到關鍵的作用,並顯示了TGF-β1通過3』UTR依賴性的翻譯抑制作用而下調FHC的機制。研究結果還提示鐵蛋白以及可變鐵庫的增加可能與腫瘤的發展以及浸潤遷移能力有一定的關係。
  • Science|現固氮酶樣酶體系催化產生蛋氨酸、乙烯和甲烷
    發現固氮酶樣酶體系催化產生蛋氨酸、乙烯和甲烷,為合成生物學、化工產業等提供新思路。科學家發現來自陸地和淡水細菌的生源甲烷和乙烯是由以前未知的蛋氨酸生物合成途徑直接產生的。該途徑存在於許多物種中,它使用一種不同於已知的固氮酶和固氮酶樣還原酶的固氮酶樣還原酶,並特異性地作用於C-S鍵的斷裂,以還原普遍存在的揮發性有機硫化合物,如二甲硫醚和(2-甲硫基)乙醇。釋放出來的甲硫醇是蛋氨酸的直接前體,而乙烯或甲烷則釋放到環境中。
  • 第二節 免疫鐵蛋白技術
    二、鐵蛋白的提取和純化   取健康的馬脾(新鮮或冰凍均可),去除脾外的淋巴結和脂肪組織,按溼重1:1.5或1:2加入蒸餾水,用組織勻漿器將組織勻漿,置水浴中加熱至75~85℃,使鐵蛋白以外的蛋白質變性,冷卻後用2~4層紗布過濾,濾液離心取上清液,每100ml上清液中加入35g硫酸銨,充分攪拌使鐵蛋白沉澱析出,4℃過夜,3000~10000r/min離心20min
  • 初中化學基礎知識總結和常用口訣
    具有鹼的通性,是一種不含金屬離子的鹼) (19)亞硝酸鈉:nano2 (工業用鹽、有毒)     二、常見物質的顏色的狀態    1、白色固體: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無水cuso4;鐵、鎂為銀白色(汞為銀白色液態)  2、黑色固體:石墨、炭粉、鐵粉、cuo、mno2、fe3o4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
    一種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蛋白質——鐵蛋白,令人驚訝地同時具備了上述特質。「顧名思義,鐵蛋白就是一種能夠儲存鐵的蛋白,它在人體的鐵平衡和細胞抗氧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範克龍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鐵蛋白顆粒是一個外徑12納米,內徑8納米的空心球狀體,外表面可以通過基因和化學修飾來增加功能,中空的內腔則可以用來封裝藥物。
  • 閻錫蘊院士團隊在鐵蛋白載藥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Carrier)藥物裝載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文揭示了鐵蛋白藥物載體表面存在藥物通道,為鐵蛋白藥物臨床轉化奠定了理論基礎。鐵蛋白是天然存在於人體細胞中的儲鐵蛋白,在人體內的鐵平衡和細胞抗氧化中起著關鍵作用。鐵蛋白具有獨特的殼核結構,外殼直徑12nm,由24 個蛋白亞基自組裝形成;內腔直徑8nm,可以裝載治療藥物。在前期工作中,團隊發現人重鏈鐵蛋白識別腫瘤標誌分子轉鐵蛋白受體(TfR1)(Nat. Nanotechnol.
  • 生物物理所發表鐵蛋白藥物載體藥物裝載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閻錫蘊團隊在Nano Today上,在線發表關於鐵蛋白藥物載體(Ferritin Drug Carrier)藥物裝載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鐵蛋白藥物載體表面存在藥物通道,為鐵蛋白藥物臨床轉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 靈光一閃,由氮變氨:《Science》報導「納米+生物」技術利用光能固氮
    一個是自然過程——細菌固氮(見下圖),固氮菌(nitrogen-fixing bacteria)利用固氮酶可在室溫下利用氮氣合成氨,但這個前後八步的生物過程相對緩慢,而且需要消耗細胞中至關重要的能源三磷酸腺苷(ATP);另一個是有著百年歷史的哈伯法(Haber-Bösch process),利用氮氣和氫氣製造氨
  • 固氮功能菌概述
    至今,所研究過的固氮生物約有5個屬和100種。 1.固氨菌的分類 (1)按固氮菌的生活方式分 可將其分為自生固氮菌、共生固氮菌和聯合固氮菌。 自生固氮菌:能獨立進行固氮,在固氨酶的作用下將分子氮轉化成氨,但不釋放到環境中,而是進一步合成胺基酸,組成自身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