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發表鐵蛋白藥物載體藥物裝載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閻錫蘊團隊在Nano Today上,在線發表關於鐵蛋白藥物載體(Ferritin Drug Carrier)藥物裝載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鐵蛋白藥物載體表面存在藥物通道,為鐵蛋白藥物臨床轉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鐵蛋白是天然存在於人體細胞中的儲鐵蛋白,在人體內的鐵平衡和細胞抗氧化中具有關鍵作用。鐵蛋白具有獨特的殼核結構,外殼直徑12nm,由24 個蛋白亞基自組裝形成;內腔直徑8nm,可以裝載治療藥物。在前期工作中,研究發現人重鏈鐵蛋白識別腫瘤標誌分子轉鐵蛋白受體(TfR1)(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2),進而賦予鐵蛋白新型藥物載體功能(PNAS, 2014),並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Ferritin drug carrier, FDC)新概念(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19)。FDC類似於抗體偶聯藥物(ADC),通過其對受體的特異識別功能將負載的小分子藥物靶向運輸到腫瘤組織;與ADC相比,具有藥物裝載能力、熱穩定性和易生產性等屬性上的優勢。然而,有關FDC的載藥機理尚不明確。

閻錫蘊團隊通過鐵蛋白晶體結構分析,開展突變體設計與載藥的相關性研究,發現藥物進入鐵蛋白內腔是通過特定的通道。該通道由第89-92位及其附近的胺基酸殘基組成的,位於鐵蛋白表面二重對稱軸處的柔性區域。該藥物裝載通道的「開關」受溫度調控(如圖)。環境溫度的提升有助於89-92位胺基酸殘基擺動到遠離二重軸的位置,通道「打開」,藥物從此處進入鐵蛋白內腔。研究基於這一發現,通過溫度調節將阿黴素藥物裝載到鐵蛋白內腔。動物實驗結果表明該鐵蛋白藥物的穩定性高、安全性好、抗腫瘤效果優異。該藥物通道對於小分子藥物具有普適性,利用該通道也可以裝載順鉑、奧沙利鉑、表阿黴素等其他小分子藥物,具有發展成為新藥技術平臺的潛質。

閻錫蘊和研究員範克龍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江冰和生物物理所博士陳雪暉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的資助。上海同步輻射光源(SSRF)為該研究提供技術支持。

鐵蛋白藥物裝載通道的「開-關」受溫度調控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
    一種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蛋白質——鐵蛋白,令人驚訝地同時具備了上述特質。「顧名思義,鐵蛋白就是一種能夠儲存鐵的蛋白,它在人體的鐵平衡和細胞抗氧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範克龍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鐵蛋白顆粒是一個外徑12納米,內徑8納米的空心球狀體,外表面可以通過基因和化學修飾來增加功能,中空的內腔則可以用來封裝藥物。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新聞—科學網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範克龍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鐵蛋白顆粒是一個外徑12納米,內徑8納米的空心球狀體,外表面可以通過基因和化學修飾來增加功能,中空的內腔則可以用來封裝藥物。   鐵蛋白藥物載體能識別並結合細胞表面上一種叫做轉鐵蛋白受體(TfR1)的膜蛋白,經過TfR1的介導,進入腫瘤細胞,富集到溶酶體並釋放自身攜帶的化療藥物。
  • 鐵蛋白載藥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閻錫蘊團隊在Nano Today上,在線發表關於鐵蛋白藥物載體(Ferritin Drug Carrier)藥物裝載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鐵蛋白藥物載體表面存在藥物通道,為鐵蛋白藥物臨床轉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 閻錫蘊院士團隊在鐵蛋白載藥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閻錫蘊院士團隊在《Nano Today》雜誌在線發表了關於鐵蛋白藥物載體(Ferritin DrugCarrier)藥物裝載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文揭示了鐵蛋白藥物載體表面存在藥物通道,為鐵蛋白藥物臨床轉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 生物物理所在鐵蛋白探針精準靶向肝癌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閻錫蘊課題組在前期利用人鐵蛋白特異識別腫瘤標記分子TfR1的特性,將納米酶精準輸送到腫瘤部位,並通過酶催化產生活性氧
  • 上海藥物所發現納米藥物載體遞送力學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甘勇課題組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施興華團隊合作,深入解析了納米藥物載體的力學性能對於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影響
  • 新方法可改變納米藥物載體的形狀
    新華社雪梨11月2日電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日前發布新聞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新方法,可改變納米藥物載體的形狀,這將有助於其運輸的抗癌藥物釋放到腫瘤,提高抗癌藥物的效果。  聚合物分子在溶液中可自動形成球形中空結構的聚合物泡囊,它因穩定性強、功能多樣等優點被廣泛用作藥物載體,但相比而言,自然界中細菌、病毒等都是管狀、杆狀的,這種非球形的生物結構可以更容易進入人體。由於聚合物泡囊很難形成非球形結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人體裡將藥物輸送到目的地的能力。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使用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觀察了聚合物分子在溶液中的結構變化。
  •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優化新型藥物載體材料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繼穩領銜中法合作團隊發明了一種快速、溫和的方法,顯著改善環糊精金屬有機骨架(CD-MOFs)在水中的穩定性
  • 研究揭示納米藥物載體的力學性能對於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影響
    7月4日,《自然-通訊》雜誌以Rapid transport of deformation-tuned nanoparticles across biological hydrogels and cellular barriers 為題,在線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科院打造智能抗腫瘤藥物載體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過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馬光輝帶領的課題組了解到,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實現降低化療藥物毒副作用的目標邁進了一步。  多年來,抗腫瘤藥物的嚴重毒副作用一直受到科學界的極大關注。因為對於患者來說,理想的化療方法應該是只對機體的癌細胞發揮作用,而不對正常細胞產生效應,或者引起的毒副作用微不足道。
  • 863計劃課題「新型高效農業生物藥物載體與新製劑創製」取得重要成果
    因此,開發新型、高效農業生物藥物已經成為我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需求,也是農業生物藥物源頭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迫切任務。    本課題針對典型農業生物藥物的功能與特點,以改善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分散性、穩定性和靶向傳輸效率與控制釋放功能,提高藥效和減少殘留汙染為目標,採用納米載體藥物智能傳輸理論,系統地開展了生物農藥、生物獸藥和疫苗等納米載藥系統與劑型加工技術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國家先進水平的創新性研究成果:構建了納米乳、納米微囊、納米微球、固體脂質納米粒等具有靶向和控釋功能的通用藥物載體系統及其關鍵製備技術
  • 新型鐵蛋白納米酶載藥系統新藥研發的納麼美科技獲3000萬元天使輪...
    南京納麼美科技有限公司CEO孫國明表示,本輪融資主要用於納麼美與中國科學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對鐵蛋白納米酶載藥系統的聯合開發,開展臨床實驗研究的持續投入,以及鐵蛋白納米酶載藥系統臨床批件的申請。  南京納麼美成立於2020年初,坐落於南京江北新區的生物醫藥谷,是一家從事新型鐵蛋白納米酶載藥系統新藥研發的高科技企業,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亞洲生物物理聯合會主席閻錫蘊。閻錫蘊院士的相關研究成果分別於2007年和2012年兩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Atlas國際獎。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研究揭示藥物在金屬有機框架中的缺陷輔助裝載和對接構象
    研究揭示藥物在金屬有機框架中的缺陷輔助裝載和對接構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50:22 浙江大學孔學謙研究小組揭示藥物在金屬有機框架中的缺陷輔助裝載和對接構象。
  • ...張其清教授雜誌封面論文解析自組裝納米抗腫瘤藥物載體系統
    日前,在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召開的2010年度科研工作表彰大會上,生物材料及人工器官研究室張其清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包攬了該年度的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其中2010年6月發表在國際核心一區刊雜誌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的論文「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 of cholesterol-conjugated carboxymethyl
  • 止血、抗菌、藥物載體,高嶺土在生物醫藥領域潛力無窮!
    礦物材料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歷史也非常悠久。《本草綱目》已經收藏的礦物藥有161種。蒙脫石可用來治療腹瀉,滑石可以中和反應調節胃酸。高嶺土具有典型的二維層狀結構,粒徑小(約為300~500nm)以及較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醫學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
  •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納米機器人技術研究在近年來取得了進展,一方面,出現了自身尺寸在納米尺度的納米機器人(如DNA納米機器人),可以裝載藥物分子並隨著血流將藥物分子輸運至特定地點(如癌細胞)以實施在體單細胞精準給藥;另一方面,出現了本體是宏觀尺寸,但末端執行器可對納米物體進行機器人化操作的納米操作機器人。納米機器人技術的研究進展為生物醫學領域科學問題的解決及臨床疾病診療提供了新機遇。
  • 淮安市一院納米藥物載體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中心實驗室腫瘤納米藥物組在抗腫瘤納米脂質體藥物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實驗室人員以天然蛋黃中的脂質為基礎,製備了可有效遞送化療藥物、核酸製劑等的納米藥物載體(蛋黃脂質衍生的納米載體,EYLNs)。該載體大約50nm,可高效內化腫瘤細胞;因該載體代謝來源天然,不會產生機體毒性。
  • 核酸藥物新型納米載體問世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的樊春海與黃慶課題組合作發展了兩種新型的納米載運體系。
  • 北大天然藥物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德敏/張禮和團隊研究成果...
    2017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於2018年2月27日在京發布,北京大學天然藥物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德敏/張禮和團隊研究成果「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入選。該研究得到中國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教育部及北京大學的長期支持,也是我國長期支持基礎研究,並鼓勵基礎研究進行臨床轉化的典型範例。Science評述該進展為病毒疫苗領域的革命性突破,Nature稱其為「馴服病毒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