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物理學系高春雷、吳施偉團隊合作 解密二維磁性材料之堆疊...

2020-11-25 復旦大學

近年來,新興的二維磁性材料備受矚目。相比於傳統的三維空間結構,二維層狀磁性材料因其原子層間較弱的範德華爾斯作用力,能夠人為操控其層間堆疊方式,進而有可能影響其磁耦合特性,為新型二維自旋器件的研製提供新思路。然而,堆疊方式與磁耦合間的關聯機制之前仍不甚明晰,尚未在原子級層面獲得實驗的直接觀測。

針對這一問題,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高春雷、吳施偉團隊聯手協作,創造性地運用了原位化合物分子束外延生長技術和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鏡結合的實驗手段,在原子級層面徹底釐清了雙層二維磁性半導體溴化鉻(CrBr3)的層間堆疊和磁耦合間的關聯,為二維磁性的調控指出了新的維度。北京時間11月22日凌晨,相關研究成果以《範德華爾斯堆疊依賴的層間磁耦合的直接觀測》(「Direct observation of van der Waals stacking dependent interlayer magnetism」)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主刊。

高春雷教授和吳施偉教授

實驗突破:揭秘材料堆疊方式與磁耦合之間的直接關聯性

近年來發現的二維磁性材料提供了研究堆疊與磁性的平臺,其中三滷化鉻家族CrX3(X = Cl,Br,I)引起了研究者的特別關注。研究表明,CrBr3和CrI3的體材料和單層薄膜都具有面外易軸的鐵磁性,且兩者體材料的晶體結構相似。然而,經由機械剝離而得的CrI3和CrBr3雙層膜卻呈現出迥然不同的磁耦合特性,前者在多種測量方式下均表現出出人意料的層間反鐵磁耦合,而機械剝離的CrBr3雙層膜仍可保持層間鐵磁耦合。這一反常現象是領域內的一大未解之謎,引起了廣泛的興趣。它的內在物理機制如何?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層間磁耦合發生從鐵磁性到反鐵磁性的巨大轉變?

團隊基於以上科學問題,決定以CrBr3雙層膜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和潛在突破口。雙層CrBr3間較弱的範德瓦爾斯力賦予層間發生相對轉動和平移的「自由」,從而使堆疊方式多樣化成為可能。確實,在實驗中獲得的CrBr3雙層膜具有兩種不同的轉動堆疊結構(H型和R型),分別對應迥異的結構對稱性。其中,R型堆疊結構中,雙層膜上下兩層間同向平行排列,且沿晶體鏡面方向作一定平移;H型堆疊結構中,雙層膜上下兩層之間旋轉了180度,反向平行交錯排列。這兩種結構均是在相應的體材料中從未發現過的全新堆疊結構。

運用自主研製的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鏡測量技術,團隊進一步在原子級分辨下獲取了樣品磁化方向的相對變化。在H型堆疊的CrBr3雙層膜上,實驗所得鐵磁磁滯回線呈方形,雙層膜的自發磁化方向同向排列,在外磁場的作用影響下,雙層整體在朝上和朝下間變化。結合顯微鏡磁性探針本身的磁化方向,展現出2個平臺。而在R型堆疊的CrBr3雙層膜上,實驗卻測量到了4個平臺。研究團隊很快意識到此種回線形狀對應於層間的反鐵磁耦合:當外磁場小於±0.5T時,CrBr3雙層膜層與層之間的磁化方向相反,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層間反鐵磁構型,對應了低磁場下的2個平臺。而當外磁場大於±0.5T時,CrBr3雙層膜的磁化方向在外磁場的影響下強制都指向外磁場方向,與大磁場下的2個平臺相對應。

至此,團隊率先在原子級尺度闡明了CrBr3堆疊結構與層間鐵磁、反鐵磁耦合的直接關聯,為理解三滷化鉻家族CrX3中不同成員的迥異磁耦合提供了指導。依據這一特性,有望為新型二維自旋器件提供全新的研製思路,應用前景廣闊。更小身材、更高效率的磁性傳感器、非易失隨機存儲器、自旋電子學器件,或均將成為現實。

技術前沿:自主研發實驗設備實現精準測量調控

科學突破的取得,離不開實驗技術的不斷攻堅克難。該項研究所用設備均為團隊自主研發搭建,從而為實驗的順利進展奠定堅實基礎。

為獲取符合要求的實驗材料,團隊巧妙地引入化合物分子束外延生長技術,在真空環境中蒸發原材料並促其以薄膜形式逐層沉積至表面,實現原子級精準控制。

考慮到生長所得的雙層膜的尺寸在10 nm數量級,遠超一般磁學測量方法的空間分辨能力,研究團隊使用獨特的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利用顯微鏡探針與樣品距離極度逼近所產生的量子隧穿電流,準確表徵樣品表面形貌、磁性等信息,可達結構和自旋的原子級解析度。此技術壁壘高、難度大,成果的達成非一日之功,高春雷團隊已在此領域深耕15年之久,經不斷積累和創新,終獲此突破。

據悉,高春雷和吳施偉為文章的通訊作者,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博士後陳維炯為第一作者,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許曉棟教授為合作者。研究工作得到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基礎研究計劃等項目經費的支持。

H型和R型堆疊的CrBr3雙層膜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鏡測量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68/983

相關焦點

  • Science: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在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應用...
    導讀:  自2017年來,二維磁性在單層材料中的實現使得二維磁性材料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範德瓦爾斯磁體讓我們對二維極限下的磁性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不同磁結構的範德瓦爾斯磁體使得實驗上探究二維下的磁學模型成為可能。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二維超導天線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11月6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基於二硒化鈮的超導非互易天線》(Nonreciprocal Superconducting NbSe2 Antenna)為題在線發表於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11,5634(2020))。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發現二維體系中的最高電導率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這樣介紹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納米尺寸的導體中運動著的電子若找不到「寬敞」的通路,相互撞擊,四處「碰壁」,就會使導體發熱,產生能量損耗。尋找超高導電材料是解決此類問題的一把鑰匙。
  • 二維磁性材料非線性光學研究獲重要進展
    復旦大學物理系吳施偉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許曉棟課題組合作,在二維磁性材料雙層三碘化鉻中觀測到源於層間反鐵磁結構的非互易二次諧波非線性光學響應,成功揭示了三碘化鉻中層間反鐵磁耦合與範德瓦爾斯堆疊結構的關聯。該成果8月1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二維磁性材料是近年來國際上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
  • 復旦物理系學術之星:她發表論文4篇,申請專利一項,研究二維材料
    今天我們走近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的鄧雨君同學。物理學系 鄧雨君對未來復旦人說的話「 未來的復旦人:我希望你們將要在復旦度過的幾年時光可以是充實而美好的,也希望復旦成為你們實現夢想的起點。」物理學系2016級博士生鄧雨君將自己在復旦的學術生涯描述為「二維世界奇遇記」。從2015年大三開始,鄧雨君就在張遠波教授的課題組裡工作,轉眼已經過去了五年。她說,復旦為她提供了寬廣的學習空間和科研平臺,她在復旦遇到了非常好的導師和同事,也很幸運在自己的科研領域內有所發現。
  • 學術之星喊你報復旦 | 鄧雨君的「二維世界奇遇記」
    編者按:本學期,五名優秀研究生獲評復旦大學第十一屆「學術之星」特等獎。「學術之星」評選活動通過評選樹立一批優秀學術科研典型,展示復旦學子的學術風貌,並搭建起深入學術探討、積極互助共進的重要交流平臺,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激勵復旦學子潛心向學、勇攀科學高峰。今天我們走近物理學系的鄧雨君同學。
  • 中國科大和復旦大學合作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物理系張遠波課題組和王靖課題組合作,首次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實現溫度可達到1.4K。近來,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m(Bi2Te3)n系列材料的發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思路。這類材料均含有MnBi2Te4層,在層內Mn離子之間鐵磁排列,而層與層之間則形成反鐵磁耦合。
  • 填補世界級研究空白,復旦大學在二維超導天線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來,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在國際上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重點。相較於傳統非晶態、多晶態超導薄膜,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由於其極高的單晶質量,因而能將超導態保持到納米級的原胞層厚度,這使得探測樣品的本徵二維超導的新奇屬性成為可能,同時也為人們理解和調控低維超導態、超導量子相變等提供了新的研究平臺。
  • 五名優秀研究生獲評 復旦大學第十一屆「學術之星」特等獎
    日前,第十一屆「學術之星」特等獎答辯會舉行。經過文、理、醫科三個專場的評審答辯,10名特等獎候選人從獲評「學術之星」的31名優秀研究生中脫穎而出。答辯會以「潛心科研、追求卓越」為主題,彰顯復旦學子的科研追求與創新精神。
  • 3位復旦人獲「科學探索獎」,一起來認識他們!
    本屆「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中有三位復旦青年科學家。物理學系張遠波、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化學系劉智攀分別在數學物理學領域、生命科學領域、化學新材料領域脫穎而出,榮獲嘉獎。首先,讓我們先認識一下三位獲獎的復旦青年科學獎。
  • 3位復旦人獲「科學探索獎」,一起來認識他們!
    本屆「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中有三位復旦青年科學家。物理學系張遠波、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化學系劉智攀分別在數學物理學領域、生命科學領域、化學新材料領域脫穎而出,榮獲嘉獎。首先,讓我們先認識一下三位獲獎的復旦青年科學獎。
  • 復旦大學研製出新型材料 電導率是石墨烯千倍
    目前最主要的導電材料是銅,隨著計算設備體積越來越小,當銅變得很薄,進入二維尺度時,電阻變大,導電性迅速變差,功耗大幅度增加,這也是制約晶片等集成電路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瓶頸。
  • 來看看島上滿滿的復旦科研成果吧
    物理學系晏湖根課題組首次在二維材料中證實天然存在的雙曲型等離激元復旦物理學系晏湖根課題組首次在二維材料二碲化鎢(WTe₂)中觀測到了遠紅外波段的二維雙曲型等離激元共振模式,首次在天然材料中實驗證明存在功能等同於雙曲等離激元超構表面的二維材料。
  • ...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復旦研製出二維體系中最高導電率新材料
    集微網消息(文/小北)3月19日,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材料》,發表復旦大學修發賢團隊最新研究論文——《外爾半金屬砷化鈮納米帶中的超高電導率》。修發賢團隊新研製的砷化鈮納米帶材料,電導率是銅薄膜的一百倍,石墨烯的一千倍,製備出了二維體系中具有目前已知最高導電率的外爾半金屬材料——砷化鈮納米帶。
  • 物理學系晏湖根課題組揭示二維黑磷 「以少勝多」的紅外光吸收現象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晏湖根課題組首次在實驗上測定了少層黑磷的光吸收強度,發現激子吸收隨著層數的減少反而增大。物理學系博士後張國偉、博士生黃申洋分別為論文第一、第二作者,晏湖根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學黃明遠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復旦大學和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支持。「由碳原子單層『一層一層』疊加起來的石墨是一種常見的材料,比如鉛筆芯就是由石墨做成的。如果我們把其中的『一層』單獨拿出來,就成為石墨烯,是實驗上發現的第一種二維材料。」
  • 再發《自然》主刊,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5月13日,國際著名頂級刊物《自然》雜誌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文章,本次一共發布了16篇研究文章,從第一通訊單位來看,美國哈佛大學有3篇,普林斯頓大學有2篇。16篇中有一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都為復旦大學,這也是復旦大學2020年的第3篇Nature.
  • 復旦研究團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四個諾貝爾獎曾與之直接相關
    復旦研究團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四個諾貝爾獎曾與之直接相關  Emma Chou • 2018-12-19 10:40
  • mK極低溫納米精度位移臺在二維材料、石墨烯等...
    nature:二維磁性材料的磁結構與相關特性研究;極低溫納米精度位移臺;反鐵磁態;二次諧波 近年來,二維磁性材料在國際上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近日,中國與美國的研究團隊合作,在二維磁性材料雙層三碘化鉻中觀測到源於層間反鐵磁結構的非互易二次諧波非線性光學響應,並揭示了三碘化鉻中層間反鐵磁耦合與範德瓦爾斯堆疊結構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