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學老師佔領視頻平臺

2021-01-08 創業邦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刺蝟公社(ID: ciweigongshe),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10月20號,薛恆瀟來到海南三亞,參加今年的西瓜PLAY好奇心大會。他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目前是長安大學講師,供職的交運工程學科為國家一流學科。而在西瓜PLAY上,他的身份和其他人一樣,都是視頻創作人。

在大會上,薛恆瀟聽了西瓜視頻總裁任利鋒所做的主題演講。任利鋒曾擔任抖音產品負責人,今年年初開始負責西瓜視頻。他在演講中特別提到,該平臺將發力中視頻賽道,並在未來一年內拿出至少20億元,補貼優秀視頻創作人。

「不管是從商業價值,還是社會價值角度,中視頻創作人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任利鋒說。

讓薛恆瀟驚訝的是,任利鋒在舉例時專門提到了「三一博士」,這正是薛恆瀟在西瓜視頻上的帳號名。回想起一年前,他在西瓜視頻上的粉絲還只有6萬,僅僅半年的時間,就增加了130多萬,播放量基本都在百萬以上。

薛恆瀟在西瓜視頻開講| 圖片來自視頻截取

不只是薛恆瀟,越來越多的知識類創作人在視頻平臺上不斷湧現,包括科技袁人、量子實驗室、Mr 苟勝、kai博士、奧卡姆剃刀、鐵牛博士等等,他們普遍擁有著博士以上的學歷,而其中的很多人都有個共同的身份——大學老師。

這是一個身份極為特殊的群體,他們擁有著超出常人的學歷背景,研究的是普通人不曾聽聞的高深學問。與此同時,他們又不約而同地湧入像西瓜視頻這樣的大眾平臺,成為了擁有百萬粉絲的知識類視頻創作人。

這個現象的背後,其實是視頻行業正在經歷的變革。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半年裡,幾乎所有頭部內容平臺都在發力中視頻。今年7月,微博啟動視頻號計劃。10月,百度推出視頻App百度看看,知乎則在首頁新增「視頻」專區。

中視頻時長在1到30分鐘之間,相比於短視頻,更適合知識類內容的呈現與傳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多大學老師湧入視頻平臺,用他們專業且嚴謹的思維方式,把講臺和期刊上的知識傳播到大眾視野裡。

科普這件「小事」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這些大學老師的選擇。知乎上就曾出現過一個熱門提問,「如何看待曾經的「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在也只是做簡單的科普工作?」

袁嵐峰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研究員。他擁有非常令人羨豔的頭銜和個人經歷。14歲在中國科技大學讀本科,23歲拿到博士學位,專業領域叫做理論與計算化學;2001年至2005年間,先後兩次前往美國進行博士後研究,2006年進入中科大某國家實驗室工作。

而在西瓜視頻上,袁嵐峰的身份是科普帳號「科技袁人」的主理人。今年八月,他專門錄製了一期視頻,回應那個知乎問題。「題主如何看待我個人,其實是個小問題,這是個人的自由。不過讓我哭笑不得的是『簡單的科普』這個說法,有不少人對科普的價值和方法論一無所知,這才是我們社會的大問題。當然,這也正是需要有專業人士來做科普的原因之一。」

袁嵐峰的觀點背後是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2018年9月,《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報告》發布,報告顯示,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雖然一直在上升,但在當時仍然僅有8.47%。兩年之後,也就是現在,這個數字還是只有10%。

在這樣的背景下,專業科學與民間科學存在強烈的碰撞,民間科學家(坊間有人在口語表達時會簡化成:民科)會以自視正確的論點與大學老師們辯駁,有溫和相交,也有激烈相向。如何與「民科」博弈,是這些大學老師通常要面對的第一件事。

近20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變化

2015年3月,國內很多主流媒體報導了所謂「中科大潘建偉項目組實現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重大突破」,大量讀者圍觀讚嘆,但最常見的評論是:「每一個字都認識,連起來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不明覺厲。」

袁嵐峰剛好擁有一些相關背景知識,知道這個技術在學術上叫做「多個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屬於「量子信息」領域。在他看來,記者並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但出於職務行為必須向公眾報導。

他和同事商討寫了一篇科普文章叫《科普量子瞬間傳輸技術,包你懂!》在微博上廣泛傳播。一名通信領域的科普作者「奧卡姆剃刀」看到文章後找到袁嵐峰,二者相聊甚歡。後來袁嵐峰才明白,他那篇文章「為一個群體解決了一個疑難問題。」

袁嵐峰的微博粉絲當時不到8000人,很多微博大V進行轉發後,粉絲暴漲,他也進入公眾視野。此後,隨著視頻浪潮的興起,袁嵐峰將更多的精力用於視頻科普製作上。去年9月,袁嵐峰開始在西瓜視頻更新作品,僅僅用了一年時間,便收穫了190萬粉絲。

每次錄製視頻前,袁嵐峰習慣在黑板上寫滿各種邏輯公式,錄製視頻時拉動黑板直接介紹。他通常配備兩名學生助理,開展平時的視頻錄製工作;視頻錄製完成後,傳輸給專門的視頻剪輯工作室,讓專業的剪輯師完成視頻剪輯。

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大學老師採用的視頻製作模式——大學老師錄製視頻、審核視頻,專業的工作室剪輯視頻,雙方聯合運營帳號。

袁嵐峰在視頻作品中開講 | 圖片來自視頻截取

知識類視頻的崛起

像袁嵐峰這樣把科普視為事業的大學科研人員本來並不多。在傳統科普領域,科普工作多是上級指派任務,科普人員摘抄科普內容做推廣宣傳。2018年的數據顯示,全國僅有22萬專業科普人員,超過150萬是兼職人員。

自移動網際網路迅速崛起以來,我國科普出版物數據數年下滑,但視頻平臺的出現給科普內容提供了新的空間。優酷早期曾做過UGC短視頻,也有爆款,但越到後面,這類內容越處於邊緣狀態,此後逐漸將重心放在了版權內容引進上。

抖音和快手相繼開通了時長超過3分鐘的視頻權限,這種時長在西瓜視頻和B站上是主流,相比於傳統電視臺20分鐘至40分鐘的科普節目而言,它在體量上更適合科普內容模塊化和輕量化呈現。

大學老師們在這些新興視頻平臺中發現了一片沃土。在這輪科普領域爆發的大學老師創作者中,最先是人文心理歷史學領域的大學老師備受推崇,他們講中國古詩詞,講愛情心理學,也講社會達爾文主義;但以袁嵐峰、梁毅辰、戴樹璽為代表的大學科普老師均來自理工科,他們講中國航空航天發展史,講中國晶片發展史,講中國北鬥衛星。

這種轉變一定程度上與國家整體的話語語境有關。近年來,技術發展成為大國焦點,宏觀環境造就了信息科技類科普視頻的崛起。

戴樹璽是帳號「量子實驗室」主理人,也是河南大學物理學院的教授,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在學校一方面帶隊做科研,另一方面給研究生、實驗班的本科生上課。半導體光電器件和微納加工技術是他主要的科研方向。

戴樹璽在西瓜視頻發布多個當下關於科技熱點的視頻,臺積電為什麼與華為、大陸市場漸行漸遠?中國晶片之痛該如何突圍?光刻機和原子彈哪個更難造?最高單個視頻播放量達到563萬。

戴樹璽視頻解說詞嚴謹自如,信息密度大。他擁有一套完整的寫作方法論,「比如現在這個科技的進展到哪個程度了,出現了哪些問題,要去解決哪些問題,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麼結果?」把這些問題回答後,「我對結果進行分析……這與寫論文一個模式。」

這個寫作模式正好契合了當下新媒體文章範式結構,有一個點上升到重大意義層面,給人醍醐灌頂之感。戴樹璽從上本科時就訓練這種寫法了,他最難把控的不是怎麼寫,而是怎麼把稿子寫好。寫圖文科普時,他把寫稿的時間放在晚上,「每天寫個500字以上,半小時就可以,再配上圖上傳,一個小時能完成。」

現在就複雜多了。做視頻之前要確定選題,初稿在3000字以上,每寫一篇稿子要花兩三天。這兩三天不是總是在寫,「寫完初稿,隔一天就要拿出來修改,好稿子是改出來的。」

戴樹璽 | 圖片由本人提供

改稿過程中,增加講故事的藝術性和把專業名詞變通俗易懂是戴樹璽著重關注的兩點,「我上課時,研究生能聽懂最基礎的專業名詞,但普通觀眾不會,他們需要非常口語化但又不是專業性的知識。」

這批從高校走出來的大學科普作者與上一輩完全不同,在信息和資本同時爆發的時期,他們接受的市場化程度更高,得到的受眾反饋也更快,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個人經驗,不但有粉絲,還能有經濟激勵。

大學老師的職業新路徑

雖然視頻浪潮給知識類創作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但這些大學老師在現實中仍然需要應對比一般創作者更繁重的教研壓力,如何找到一條持續性的路徑成為了許多人想要解決的問題。

學者莫揚、彭英和甘曉在科研論文《我國科研人員科普積極性的機理研究》中稱,經過調研發現,職稱評價標準是對中青年科研人員影響最大的導向,中青年科研人員最需要按照其要求去努力行動。

現實中推動科研人員做科普工作的內在原因和直接動力中排前三位的是: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為社會做貢獻,排在後三位的是:有助於職稱職務晉升、得到公眾的認可和尊重、領導對參與科普活動的認可。

梁毅辰今年30歲,是一名西瓜視頻創作人,帳號是Mr苟勝。他的主要時間放在學術科研、寫論文、上課上面;此前,他在西北工業大學讀博士,周末有空就鑽到科研室做試驗、做數據分析,剩下的時間要麼用來陪家人,要麼投入到視頻錄製上。他現在的職稱是講師,在高校體制中,他接下來的晉升職稱是副教授。

Mr苟勝視頻作品封面| 圖片來自視頻截取

視頻平臺也在試圖幫助知識類創作人解決這些後顧之憂。在10月20日的好奇心大會演講中,西瓜視頻總裁任利鋒宣布,將在未來一年內拿出至少20億元,補貼優秀視頻創作人,其中知識類內容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類型。此外,西瓜視頻也將探索「保底+分成」的模式。

西瓜視頻扶持創作者的模式更接近於商業本質。它與創作者籤約,提供運營資源,把平臺與創作者的合作放置到更為成熟的商業語境中,讓大學科普作者職業化在社會資本的運作下誕生新樣板。

不久前,袁嵐峰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園裡遇到一位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的老師,他邀請袁嵐峰去系裡給學生分享自己的科普經歷。那位老師說,這些院系的學生都是轉系生,很多人被視作學習成績不行,學習動力也很低。

袁嵐峰剛好在做「科學的魅力」主題講座,他邀請這些學生去聽他的講座。

袁嵐峰當天看到他們說:「今天來到現場的還有我們科技政策與科技傳播系的老師和同學們,他們是我們國家將來科普事業的生力軍,請大家為他們變成掌聲。」

幾天後那位老師對袁嵐峰說,大家氣勢漲了不少。

但袁嵐峰則看到另一個點:原來大學培養的人才做科普這麼低落,如果科普能成為一個職業,肯定能提升大家的自豪感,也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進來。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人物:李永樂老師宣布西瓜視頻成為其獨家內容發布平臺
    首頁 > 人物 > 關鍵詞 > 李永樂最新資訊 > 正文 人物:李永樂老師宣布西瓜視頻成為其獨家內容發布平臺
  • 大學博士怒懟李永樂老師,「不懂裝懂」,網友仍支持李老師
    千萬網紅李永樂老師最近被郭威博士痛批,相信每個人都看到了。究竟什麼原因引起了這場爭論?很多網友都覺得有「碰瓷」的跡象。相信大家對李永樂老師都很熟悉,他是北京大學物理與經濟雙學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附中物理教師、物理競賽教練。
  • 知識短視頻 科普更走心
    隨著短視頻平臺的發展,湧現出越來越多分享知識、傳播知識的內容創作者。他們是擁有知識、熱愛分享、熟諳技巧的科普達人。這些優質的內容供給,滿足並創造了巨大的知識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胡百精教授認為,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推動知識的生產環節從精英拓展至大眾,在讓知識更具人格化、場景化的同時,也讓知識的普惠、知識的提升、知識的分享和共創成為可能。
  • 新疆農業大學自主研發慕課平臺 培養學生計算思維
    隨著慕課系統地興起,我國內地高校迅速跟進,陸續上線國內慕課平臺。2014年,新疆農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自主研發的慕課平臺上線運行。初期,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嘗試著將新疆農業大學的計算機公共課放到慕課平臺運行,除了保留32課時的計算機操作實驗課程外,剩餘32個課時的面對面課堂理論教學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慕課平臺上的視頻講課。
  • 大學老師成知識大V 讓普通人愛上科普
    其中,來自西安的兩位大學老師備受關注,他們均只有32歲,卻在各自領域內收穫數十萬粉絲,成為今日頭條「2020百大人氣創作者」。他們一個叫薛恆瀟,是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講師,另一位叫梁毅辰,系西安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講師。
  • 做科普的李永樂老師,竟然被復旦大學物理系博士「怒批」不學無術
    做科普的李永樂老師 ,想必很多人都了解。李永樂老師是一名中學物理教師,他有著北京大學經濟與物理雙學士。因為在網絡上出了許多有趣的科普視頻而聞名,在好幾個平臺都有著數百萬的粉絲。不過他最近卻被復旦大學物理系博士郭威老師怒批不學無術、不懂裝懂。
  • 大眾化生產即時化傳播人格化呈現 知識短視頻科普更走心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胡百精教授認為,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推動知識的生產環節從精英拓展至大眾,在讓知識更具人格化、場景化的同時,也讓知識的普惠、知識的提升、知識的分享和共創成為可能。推動網際網路內容行業價值轉向在知識創作者看來,短視頻已成為他們傳播知識、交流知識的首要工具。本職工作是四川省廣元中學一名化學老師的向波表示,原本自己一堂課只能影響到教室裡的四五十名學生,「但現在我是600多萬粉絲共同的老師。
  • 抖音網紅用「大體老師」擺拍?學校回應:監控視頻只能存一個月 無法...
    11月24日,有網友稱抖音百萬粉網紅「澤一鋒」在疫情期間,進入大連醫科大學解剖館用「大體老師」(遺體捐贈者無償捐贈的遺體,供學生進行模擬手術訓練)等實驗材料進行擺拍。
  • 浙江大學開設《數學傳奇》視頻公開課—資訊—科學網
    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蔡天新在公開課《數學傳奇》第一節課上便向學生們分享了美國詩人龐德的這句話。他說,希望與同學們一起在這門課上探討,兩千五百年前的光輝,是如何照耀到今天的。在數學日益被吐槽「滾出高考」的今天,重新發現數學之美,似乎已經成了奢侈之事。
  • 短視頻平臺為出版物營銷帶來新的機遇
    隨著梨視頻、快手、抖音等短視頻社交平臺的日益火爆,移動社交活動進入以短視頻分享作為載體的新時代。短視頻催生了一大批網絡紅人和網紅產品,迅速帶動線下產品變現,銷售火爆。新媒體環境下,文字和圖片已經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營銷形式正朝著更深層次和更多互動的方向深入。
  • 上西瓜視頻看李永樂老師,今夜我們一起熬夜追科普
    正如視頻下評論所言「李老師的講解通俗易懂,許多中老年科普愛好者也非常喜歡,感謝李老師地辛勤付出!。」這些特質是李永樂老師走紅的基礎,而在引爆大眾關注中離不開來自平臺的助力,西瓜視頻2018年4月份就開始全方位扶持,幫助李永樂老師從每期視頻的話題性、科普內容的專業性、出圈傳播的持續性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優化升級,助力李永樂老師的成為科普屆最優秀的視頻創作人之一。
  • 老師雲端指導 學生在家自建實驗室 上海電力大學學生為上物理課拼了!
    圖說:學生開展居家實驗 來源/上海電力大學供圖(下同)受到疫情影響,在線課程不停學,但實驗課程怎麼辦?「影響『水杯編鐘』音調變化的實驗研究」「三線擺測物體轉動慣量」「當地重力加速度的測定」……上海電力大學數理學院物理實驗中心的老師們,為學生們創新設計了居家實驗項目,再採用「超星平臺(騰訊會議)+居家實驗+虛擬仿真實驗」的教學模式,保障了全校2000名理工科本科生《大學物理實驗》過半學時的實驗課能夠「如期進行」。
  • 大學教授變身知識網紅,這位「愛較真的戴老師」在今日頭條靠科普火...
    自從接觸到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愛較真的戴老師」用通俗、風趣、大眾又不失嚴謹的科普方式,贏得近100萬粉絲和累計超6億的閱讀量。整個視頻5分23秒,卻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上斬獲了458萬次的播放量。考慮到能更方便地與讀者交流互動,在今日頭條運營老師的建議下,戴樹璽將帳號「量子實驗室」改名為「愛較真的戴老師」。那麼,戴老師有多較真呢?今日頭條曾專門為他做了一期開屏,上面寫著這樣一句話:「較真是保護色,愛折騰是真內核。」戴樹璽理解的「較真」,就是對待科學要講究嚴謹的態度,內容上要精益求精。
  • 黑龍江「網紅男孩」鍾美美,拍視頻模仿老師走紅,卻引發網友爭議
    最近,黑龍江鶴崗一名網名叫做「烏拉旮旯鍾美美」的小男孩,因為拍攝一系列模仿老師的視頻而在網絡上走紅。視頻中,鍾美美把老師一些授課和教訓學生的神態動作模仿得惟妙惟肖,很多網友們在鍾美美的視頻找到了童年時的共鳴,很快在視頻平臺上就擁有了幾十萬粉絲。
  • 打倒「SCI論文至上」後,大學老師水平高低靠什麼來評?
    打倒高校「SCI論文至上」以後,大學老師的水平高低靠什麼來評價?新的評價方法和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SCI論文至上」貽害甚大、廣遭詬病所謂的SCI,是由外國機構創辦的、在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
  •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老師們創新網課教學方式
    《創新思維訓練》線上課程開課以來,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的同學們紛紛利用新媒體進行線上創業。主講這門課程的黃志偉老師,創設了「熱門話題+道具+小獎勵」的課堂互動模式,鼓勵同學們學以致用,宅家期間線上創業,使課堂充滿了「實踐+學習」的趣味性。「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創新創業學院的黃志偉老師說道。
  • 融合視頻目標檢測與單目標、多目標跟蹤,港中文開源視頻感知平臺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魔王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MMLab)OpenMMLab 開源一體化視頻目標感知平臺 MMTracking。新年伊始,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MMLab)OpenMMLab 又有新動作,發布了一款一體化視頻目標感知平臺 MMTracking。
  • 初三物理同步視頻:歐姆定律及其公式-王尚老師講初中物理
    王尚老師初三物理同步視頻第十七章《歐姆定律》第3節《歐姆定律內容》本文包括如下三段視頻:視頻1:歐姆定律的內容
  • 91種最受老師歡迎的教學軟體(九大學科全覆蓋)
    原標題:91種最受老師歡迎的教學軟體(九大學科全覆蓋) 那麼,哪些App能夠賦能於老師?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優化教學過程,解決教學工作實際問題? 11月30日,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閃電講:那些最受老師歡迎的教學軟體》中,九位技術達人兼一線教師,分別就K12領域內的九大學科——數學、語文、英語、歷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學、政治,探討了技術融通課堂的有效路徑。
  • 產品分析 | 西瓜視頻,「最懂你」的短視頻平臺
    ,短視頻平臺廣告變現及其他變現方式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兩千億市場規模水平。4、近年來,西瓜不斷推出「西瓜大學」「頭號英雄」等熱門活動,不僅能與用戶進行充分互動,更能增加用戶與平臺的粘性。3.3.2 西瓜視頻的劣勢1、隨著用戶觀看的相似短視頻增多,內容同質化加重,導致其信息面不斷縮小。算法技術看似提供了貼心服務,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用戶接觸新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