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以「致敬真知灼見」為主題的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各行各業的多名優秀創作者齊聚一堂,為真知代言,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其中,來自西安的兩位大學老師備受關注,他們均只有32歲,卻在各自領域內收穫數十萬粉絲,成為今日頭條「2020百大人氣創作者」。他們一個叫薛恆瀟,是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講師,另一位叫梁毅辰,系西安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講師。
01
長安大學講師「三一博士」
「看不慣」不認真做科普的人 他自己做起頭條創作者
在今日頭條等平臺上,大家更習慣稱呼薛恆瀟另一個名號——三一博士。這個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超級學霸」,最擅長將基建、工程製造等小眾領域內容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深入淺出的進行科普,短短一年時間吸粉140萬。
姿勢:緊跟熱點 正向引導 引發共鳴
「基建巔峰之作引漢濟渭工程到底是什麼?」「移民火星,建築該用什麼材料?」……
對於日常生活離基建工程、機械製造等領域較為遙遠的很多人來說,打開三一博士在今日頭條上的主頁,無異於打開一本小「百科全書」。火神山醫院為什麼10天就能建成?虎門大橋為啥會「無故」振動?在這裡你都能找到答案。這樣的「硬核」科普,累計獲得近5億次點擊量,也讓三一博士先後收穫了「知名科學領域創作者」、「2020百大人氣創作者」的官方認證。
在頭條生機大會上,他分享自己做科普摸索出的經驗道,「科普的『姿勢』很重要,緊跟熱點是一部分,但核心是引發用戶的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態度』又比『姿勢』更重要。」
關於「姿勢」,在三一博士前期發布的視頻裡不難找到痕跡。比如進口三文魚的安全問題引發爭議時,他以「什麼時候才能大範圍吃上咱們自己養殖的三文魚」為切入點,藉機科普了中國漁業現狀及養殖前景。虎門大橋出現異常振動後,他直接請來一線親歷專家、長安大學公路學院橋梁所李加武教授,對背後原因進行深度剖析,就網友最為關注的大橋安全問題進行了探討。
「緊跟熱點,但又不局限於熱點,一方面幫助更多人開拓眼界,另一方面與個人生活建立聯繫,給予大眾正向引導,做到與『我』有關,引發共鳴。」這是三一博士的科普「姿勢」。
態度:小心求證 避免說教 內容為王
至於「態度」,在薛恆瀟看來,正經科普首先應該嚴肅。「資料必須小心求證,涉及的知識要一個個核實。有錯誤就要認,然後去及時更正。這是科普的骨架。」
此外,他認為,科普要避免說教式表達,這是做科普的「血肉」。「專業作者會不自覺的說術語,對用戶有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這些實際都是對科普不利的,用所有人都能聽懂的話來做科普,拋棄說教,這是科普中『普』字的重要環節,要做到有溫度,有人情味。」
事實上,做到「有血有肉」的進行科普,薛恆瀟也經歷了漫長的「試錯」階段。用他的話來說,「在專業知識儲備上我很有信心,但我不懂傳播。」
「我是2018年開始嘗試做視頻的,初衷有兩方面,一個是我本身就是老師,又對科普十分感興趣,另一方面是我『看不慣』那些不認真做科普的人。」薛恆瀟介紹,有段時間看科技知識類視頻,他發現基本就兩種論調:「一種是咱們樣樣第一,另一種是咱什麼都不行。其實這兩種都不客觀,中國製造業整體是向上走的,但肯定還有不少領域比較薄弱。」他決定,自己來做那個客觀嚴謹的科普者。
為了增加趣味性,吸引更多人關注,最開始,薛恆瀟曾先後嘗試一人分飾男女兩角、在視頻中加入繪畫插圖、或在後期剪輯中加入抓眼特效等方式來進行科普,但結果均不如人意。直到2019年國慶節,他發布了一個介紹國之利器DF-17飛彈的視頻內容,播放量急速躥升。
對這個視頻獲得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後,薛恆瀟發現,自己此前過度追求娛樂化,忽視了大眾的「求知慾」。「那些看似晦澀遙遠的東西,大家不見得接受不了,有用且有趣的科普內容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從此,放棄花裡胡哨的刻意搞笑,回歸科普本身,認認真真把內容做好成為他對待這件事的「新態度」。
意義:傳遞價值 收穫成長
精心選題、仔細求證、再用最易於大眾接受的方式,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將科普內容傳遞出去。這些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我平時工作挺忙的,毫不誇張的說,工作之餘,我幾乎將所有時間都花費在了視頻創作上。找策劃、查資料,因為有點強迫症,視頻經常是有一點不滿意就一遍遍重錄。」
薛恆瀟介紹,這一過程中,家庭、學校、平臺均給了他很大的鼓勵與幫助。「尤其是平臺,會及時跟我溝通選題、哪裡有問題會指點我進行調整,還承包了視頻的後期剪輯等等。家人、學校也很支持我做這件事兒,給我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
談及做這件事情的意義與收穫,薛恆瀟打趣,「往大了說,這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有助於提高全民科學素養。作為一個老師,這也是我的責任和義務。」除此之外,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科普,能讓更多人對理工科多一份認同與了解。「之前,我經常看到很多家長留言說,理工科又累又辛苦,事實上,這個領域有它的價值與閃光點,我希望將這種價值傳遞出去。」
在這一點上,「三一博士」無疑是成功的,曾有小學生在他的帳號下留言,「聽的津津有味」,這讓薛恆瀟發自內心的開心,「能給青少年一些正向引導,讓他們在追劇看綜藝之外還有其他的選擇,這讓我覺得我做這件事情特別有價值有意義。」
除了這份巨大的獲得感,於薛恆瀟來說,做創作者也是一個自我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比如前段時間我去到秦嶺深處去探訪引漢濟渭,之前我真沒想到秦嶺深處的風光有這麼美,工程現場有這麼震撼,當我鑽到秦嶺山腹中1000多米,那種感覺真的很難描述。」他介紹,這讓他下一步計劃做一系列中國大型基建製造業工程的探訪。
計劃:依靠平臺 將科普「變現」
這些之外,做創作者也讓年輕的薛恆瀟看到了人生的另外一種可能,並因此多了一份收入。
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上,今日頭條內容生態總經理洪緋介紹了平臺創作者目前的收入情況。「得益於流量分成、付費專欄、內容電商、直播等多元變現手段,過去一年,創作者在頭條實現收入76億元。其中有9359位作者實現月收入過萬,包括45人年入千萬。洪緋表示,視角多元、專業深度、有效實用,已經成為內容的新趨勢。為滿足專業內容生產和消費需求,平臺將推出「頭條行家計劃」,在未來一年投入2億現金和價值20億元的品牌曝光資源,並將拿出100億流量來支持專業創作者。希望「頭條行家計劃」能在未來一年幫助1萬名專業創作者收入10億元。
在大會上,薛恆瀟也談及「科普如何變現」的問題。他認為,「硬投入」是優質內容不斷湧現的基礎。如果高質量的內容無法換回相應的商業收入,科普事業的發展就很難進步。硬核科普,不能介意談錢。「找到商業化的路徑,是每個科普人都要思考的問題。在頭條,流量分成是生命底線,廣告商單是廣闊藍海,付費專欄是水到渠成。」他介紹,自己目前主要依靠流量分成獲得收入,下一步,他計劃開通付費專欄。「付費專欄是系統化知識輸出的一個很值得探索的方向,今年年初疫情期間,為了支持頭條的公益活動,我做了一個0元付費專欄《狙擊冠狀病毒,看中國硬實力》,很受用戶喜歡。現在,我正在策劃一個『真的』付費專欄,想系統講講我們國家的交通工程硬知識。」
薛恆瀟表示,作為一名科普創作者,他覺得自身所有的價值,都體現在能創造更好的科普內容上,不斷尋求內容上的升級,就是自己對未來的追求。
02
頭條創作者Mr苟勝:
從西安航空學院講師到知識「網紅」 他靠航空科普火出圈
天氣對航空作戰和戰局的影響有多大?火箭殘骸會砸到人嗎?太空人在太空中怎麼上廁所?在今日頭條,西安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講師梁毅辰和「三一博士」一樣,因為一個個高質量的「硬核」科普視頻備受關注。
「Mr苟勝」,是他在這一平臺上給自己取的網名。鮮少有人知道,這個「土氣」的名字背後,藏著一個小秘密。「搞科普千萬不能陽春白雪,我給自己取個接地氣的網名,就想先從潛意識裡拉近大家與浩瀚宇宙的距離。」如今,他的頭條帳號已吸粉44萬,獲贊139萬。
無意上傳微課視頻引發關注
從一名高校教師到今日頭條的科普創作者,32歲的梁毅辰經歷了一條「曲折」的道路。
他向三秦都市報記者介紹,自己從小就有一個「藍天夢」,本科、碩士均在西北工業大學讀的飛行器設計專業,父母都是老師。「祖傳的講課手藝不能丟,於是畢業後我也選擇了當老師。最初做視頻,其實只是為了給學生上微課。」梁毅辰說,2016年,「慕課」和「微課」在全國風行,他按學校安排,將自己教授的《航空航天概論》做成系列微課放到了網上,得到了還算不錯的評價。
2019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梁毅辰心血來潮,將一段微課視頻發到了抖音,沒想到一覺醒來居然吸引了上千個粉絲。「本來抱著發朋友圈的心態發的,只是想讓朋友們看看,沒想到得到這麼大關注,這對我來說算是個正向激勵,於是我開始每天截一小段微課視頻放到抖音上,粉絲數雖然不算爆發,但一直在穩定增長。」
一段時間後,粉絲越來越多,梁毅辰開始覺得僅僅截錄微課顯得「誠意不夠」,於是決定拍攝科普視頻。但很快,他發現這件事並不像自己想的那麼容易。
「在抖音上,大部分人的心理預期是在1分鐘內獲得足夠的信息,這對於我們這種不給90分鐘根本講不完一節課的教書匠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挑戰。」為了縮減時間,稿件要精簡再精簡,語速也要儘可能快,但這樣很難將一個選題講清講透。「幾乎每天都在'留住客官不划走』和『把事情講明白』之間找平衡。」
這個時候,今日頭條和抖音的及時引導,化解了梁毅辰面臨的困境。「他們的運營人員聯繫到我,建議我入駐今日頭條,以及主打中等長度視頻內容的西瓜視頻。」他介紹,這一過程中,平臺運營非常用心,「每天都追著跟我溝通,指導我標題怎麼做、封面怎麼做等等,這樣子一段時間後,視頻的傳播效果越來越好,粉絲量也逐步上來了。」
認真做視頻 只為用知識影響更多人
擁有了固定受眾後,如何選題、如何最大程度提升內容質量,從而實現最廣泛的傳播成為梁毅辰思考的重點。
對自己的粉絲群進行分析後,梁毅辰發現,90%以上都是青中年群體,為吸引更多關注,他經常詢問網友們,「你最想知道哪些和航空航天有關的知識和問題?」與此同時,他留意到,與大家生活相關或者一些比較新奇、腦洞大開的話題,更容易得到青睞。
「比如近期大家都比較關注嫦娥5號發射成功的事兒,我就藉此講解了『嫦娥五號』要採集的鈦鐵礦、稀土等月壤資源,以及這些資源的戰略價值。比如我曾就自己小時候的一個『腦洞』,『如何將骨灰變成一場流星雨』做了一期科普視頻,效果都不錯。」
「聽苟勝老師講課如飲甘醇,有趣又有營養!」「通俗易懂,講的好。就連我這個沒多少科學基礎的人都能聽懂。」點開「Mr苟勝」的今日頭條主頁,幾乎每一條視頻下方的評論區裡,都能看到類似的稱讚。
梁毅辰直言,這讓他覺得十分有成就感。「在我看來,知識就是用來影響人的,能影響更多人就影響更多人。這是我決定認真將這件事做下去的初衷。」他表示,除此之外自己發現,很多人很喜歡航空事業,但並不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誤解,「比如曾有人問我,你近視還能學這個專業嗎?其實設計飛機是與視力無關的。從這個角度,我想做航空人的『發言人』,揭開這一行業的神秘面紗,讓更多人了解、關注到我國航天事業的前景和現狀。」
因視頻創作獲益 希望更多人加入
至於這一年多來的收穫,梁毅辰感慨,多到不勝枚舉。「通過視頻創作,我認識了一批高教界、科普界、科研界的同行,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另外這件事帶我體驗到了一種與之前完全不一樣的生活,似乎每一天的狀態都是全新的,都是充滿驚喜的;還有就是我做出了一些成績,給我帶來了'名',以及一些額外收入。」
同時,他提及,做視頻對自己的教學工作也有一定幫助。「有人曾質疑,老師做'網紅'是不是'不務正業',其實這二者的關係並不是對立的。接觸網絡科普視頻的製作後,我發現在通識課內容設計以及教學設計中積累的經驗給我的科普視頻製作幫助很大,而科普視頻在網絡平臺上的運行結果,又可以讓我知道,大眾對什麼樣的知識更感興趣,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更容易懂,從而反哺我的課堂教學。」他說,更直接的好處是,他錄製的幾乎每一個視頻都可以用作自己課堂上的素材。
對於未來的規劃,他也有清晰的構想,「首先要繼續提升視頻質量,接下來還打算做航天史的系列視頻,去拍紀錄片,考飛行駕照,完成博士學業。也希望更多這一領域的專家老師加入到今日頭條的創作陣營當中,科普航空文化,讓它有一天可以像汽車文化一樣深入人心。」
他向記者提到了一個小細節,「每年新生開學我都會問我的學生,你們誰是真的喜歡了解這個行業自願報考的,說實話,舉手的人並不多,所以我有時候看到有家長留言說,我家孩子很喜歡看你的視頻都會很開心,我希望這些視頻能幫助他們找到興趣,未來再問這個問題時舉手的人更多一些。」
多種「姿勢」扶持 頭條幫創作者「減負」創收
繁重的教學任務之餘,還要花費一定時間去搞視頻創作,精力是否跟得上?梁毅辰向記者介紹,其實從今年初起,視頻後期就已經不用自己做了。「今日頭條專門為我包裝了獨家系列節目《日理萬機》,我只需要策劃好選題,將講述的部分錄完發過去,素材收集和疊加都不需要自己操心,平臺一力承擔。這種情況下做一個視頻我的負擔是沒有那麼重的,不會影響到工作,還可以將節省出的時間用在查找資料、撰寫內容上,保證視頻內容更精確詳實。」
他評價,今日頭條在保護扶持創作者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生態。「無論是前期的培訓體系,合作過程中的專業支撐、還是後期對作者權益的保障,都非常完整。」
事實上,這一點正是今日頭條當下及接下來重點發展的方向。11月25日剛剛落下帷幕的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上,一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健康、財經、科學、教育等多個專業垂直領域內容,在今日頭條大受歡迎。相關垂類內容在平臺上的月閱讀和播放量超過10億次。
今日頭條內容生態總經理洪緋表示,平臺將推出「頭條行家計劃」,在未來一年投入2億現金和價值20億元的品牌曝光資源,並將拿出100億流量來支持專業創作者。所謂專業創作者,在洪緋看來,主要就是指「具有一定知識和專業背景的行業人士」,其特點是擁有專業實踐經驗、熱愛總結分享和富有社會責任。據統計,目前今日頭條平臺上擁有職業身份認證的創作者超過13萬人,包括醫生、律師、博士、學者、考古專家、農技專家等多領域人士。
據介紹,除流量和現金扶持外,該平臺還計劃提供創作者品牌打造服務。今日頭條奇點工作室將在IP孵化、內容策劃、作者包裝等層面助力專業創作者。此外,為了降低視頻製作的技術門檻,今日頭條將與剪映產品聯動,預計到今年12月,創作者可以使用剪映製作視頻並一鍵發布到頭條平臺。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三秦都市報官方網www.sanqin.com.
來源/記者 張晴悅
本期監製/楊麗
原標題:《大學老師成知識大V 讓普通人愛上科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