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老師成知識大V 讓普通人愛上科普

2020-12-02 澎湃新聞

11月25日,以「致敬真知灼見」為主題的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各行各業的多名優秀創作者齊聚一堂,為真知代言,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其中,來自西安的兩位大學老師備受關注,他們均只有32歲,卻在各自領域內收穫數十萬粉絲,成為今日頭條「2020百大人氣創作者」。他們一個叫薛恆瀟,是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講師,另一位叫梁毅辰,系西安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講師。

01

長安大學講師「三一博士」

「看不慣」不認真做科普的人 他自己做起頭條創作者

在今日頭條等平臺上,大家更習慣稱呼薛恆瀟另一個名號——三一博士。這個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超級學霸」,最擅長將基建、工程製造等小眾領域內容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深入淺出的進行科普,短短一年時間吸粉140萬。

姿勢:緊跟熱點 正向引導 引發共鳴

「基建巔峰之作引漢濟渭工程到底是什麼?」「移民火星,建築該用什麼材料?」……

對於日常生活離基建工程、機械製造等領域較為遙遠的很多人來說,打開三一博士在今日頭條上的主頁,無異於打開一本小「百科全書」。火神山醫院為什麼10天就能建成?虎門大橋為啥會「無故」振動?在這裡你都能找到答案。這樣的「硬核」科普,累計獲得近5億次點擊量,也讓三一博士先後收穫了「知名科學領域創作者」、「2020百大人氣創作者」的官方認證。

在頭條生機大會上,他分享自己做科普摸索出的經驗道,「科普的『姿勢』很重要,緊跟熱點是一部分,但核心是引發用戶的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態度』又比『姿勢』更重要。」

關於「姿勢」,在三一博士前期發布的視頻裡不難找到痕跡。比如進口三文魚的安全問題引發爭議時,他以「什麼時候才能大範圍吃上咱們自己養殖的三文魚」為切入點,藉機科普了中國漁業現狀及養殖前景。虎門大橋出現異常振動後,他直接請來一線親歷專家、長安大學公路學院橋梁所李加武教授,對背後原因進行深度剖析,就網友最為關注的大橋安全問題進行了探討。

「緊跟熱點,但又不局限於熱點,一方面幫助更多人開拓眼界,另一方面與個人生活建立聯繫,給予大眾正向引導,做到與『我』有關,引發共鳴。」這是三一博士的科普「姿勢」。

態度:小心求證 避免說教 內容為王

至於「態度」,在薛恆瀟看來,正經科普首先應該嚴肅。「資料必須小心求證,涉及的知識要一個個核實。有錯誤就要認,然後去及時更正。這是科普的骨架。」

此外,他認為,科普要避免說教式表達,這是做科普的「血肉」。「專業作者會不自覺的說術語,對用戶有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這些實際都是對科普不利的,用所有人都能聽懂的話來做科普,拋棄說教,這是科普中『普』字的重要環節,要做到有溫度,有人情味。」

事實上,做到「有血有肉」的進行科普,薛恆瀟也經歷了漫長的「試錯」階段。用他的話來說,「在專業知識儲備上我很有信心,但我不懂傳播。」

「我是2018年開始嘗試做視頻的,初衷有兩方面,一個是我本身就是老師,又對科普十分感興趣,另一方面是我『看不慣』那些不認真做科普的人。」薛恆瀟介紹,有段時間看科技知識類視頻,他發現基本就兩種論調:「一種是咱們樣樣第一,另一種是咱什麼都不行。其實這兩種都不客觀,中國製造業整體是向上走的,但肯定還有不少領域比較薄弱。」他決定,自己來做那個客觀嚴謹的科普者。

為了增加趣味性,吸引更多人關注,最開始,薛恆瀟曾先後嘗試一人分飾男女兩角、在視頻中加入繪畫插圖、或在後期剪輯中加入抓眼特效等方式來進行科普,但結果均不如人意。直到2019年國慶節,他發布了一個介紹國之利器DF-17飛彈的視頻內容,播放量急速躥升。

對這個視頻獲得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後,薛恆瀟發現,自己此前過度追求娛樂化,忽視了大眾的「求知慾」。「那些看似晦澀遙遠的東西,大家不見得接受不了,有用且有趣的科普內容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從此,放棄花裡胡哨的刻意搞笑,回歸科普本身,認認真真把內容做好成為他對待這件事的「新態度」。

意義:傳遞價值 收穫成長

精心選題、仔細求證、再用最易於大眾接受的方式,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將科普內容傳遞出去。這些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我平時工作挺忙的,毫不誇張的說,工作之餘,我幾乎將所有時間都花費在了視頻創作上。找策劃、查資料,因為有點強迫症,視頻經常是有一點不滿意就一遍遍重錄。」

薛恆瀟介紹,這一過程中,家庭、學校、平臺均給了他很大的鼓勵與幫助。「尤其是平臺,會及時跟我溝通選題、哪裡有問題會指點我進行調整,還承包了視頻的後期剪輯等等。家人、學校也很支持我做這件事兒,給我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

談及做這件事情的意義與收穫,薛恆瀟打趣,「往大了說,這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有助於提高全民科學素養。作為一個老師,這也是我的責任和義務。」除此之外,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科普,能讓更多人對理工科多一份認同與了解。「之前,我經常看到很多家長留言說,理工科又累又辛苦,事實上,這個領域有它的價值與閃光點,我希望將這種價值傳遞出去。」

在這一點上,「三一博士」無疑是成功的,曾有小學生在他的帳號下留言,「聽的津津有味」,這讓薛恆瀟發自內心的開心,「能給青少年一些正向引導,讓他們在追劇看綜藝之外還有其他的選擇,這讓我覺得我做這件事情特別有價值有意義。」

除了這份巨大的獲得感,於薛恆瀟來說,做創作者也是一個自我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比如前段時間我去到秦嶺深處去探訪引漢濟渭,之前我真沒想到秦嶺深處的風光有這麼美,工程現場有這麼震撼,當我鑽到秦嶺山腹中1000多米,那種感覺真的很難描述。」他介紹,這讓他下一步計劃做一系列中國大型基建製造業工程的探訪。

計劃:依靠平臺 將科普「變現」

這些之外,做創作者也讓年輕的薛恆瀟看到了人生的另外一種可能,並因此多了一份收入。

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上,今日頭條內容生態總經理洪緋介紹了平臺創作者目前的收入情況。「得益於流量分成、付費專欄、內容電商、直播等多元變現手段,過去一年,創作者在頭條實現收入76億元。其中有9359位作者實現月收入過萬,包括45人年入千萬。洪緋表示,視角多元、專業深度、有效實用,已經成為內容的新趨勢。為滿足專業內容生產和消費需求,平臺將推出「頭條行家計劃」,在未來一年投入2億現金和價值20億元的品牌曝光資源,並將拿出100億流量來支持專業創作者。希望「頭條行家計劃」能在未來一年幫助1萬名專業創作者收入10億元。

在大會上,薛恆瀟也談及「科普如何變現」的問題。他認為,「硬投入」是優質內容不斷湧現的基礎。如果高質量的內容無法換回相應的商業收入,科普事業的發展就很難進步。硬核科普,不能介意談錢。「找到商業化的路徑,是每個科普人都要思考的問題。在頭條,流量分成是生命底線,廣告商單是廣闊藍海,付費專欄是水到渠成。」他介紹,自己目前主要依靠流量分成獲得收入,下一步,他計劃開通付費專欄。「付費專欄是系統化知識輸出的一個很值得探索的方向,今年年初疫情期間,為了支持頭條的公益活動,我做了一個0元付費專欄《狙擊冠狀病毒,看中國硬實力》,很受用戶喜歡。現在,我正在策劃一個『真的』付費專欄,想系統講講我們國家的交通工程硬知識。」

薛恆瀟表示,作為一名科普創作者,他覺得自身所有的價值,都體現在能創造更好的科普內容上,不斷尋求內容上的升級,就是自己對未來的追求。

02

頭條創作者Mr苟勝:

從西安航空學院講師到知識「網紅」 他靠航空科普火出圈

天氣對航空作戰和戰局的影響有多大?火箭殘骸會砸到人嗎?太空人在太空中怎麼上廁所?在今日頭條,西安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講師梁毅辰和「三一博士」一樣,因為一個個高質量的「硬核」科普視頻備受關注。

「Mr苟勝」,是他在這一平臺上給自己取的網名。鮮少有人知道,這個「土氣」的名字背後,藏著一個小秘密。「搞科普千萬不能陽春白雪,我給自己取個接地氣的網名,就想先從潛意識裡拉近大家與浩瀚宇宙的距離。」如今,他的頭條帳號已吸粉44萬,獲贊139萬。

無意上傳微課視頻引發關注

從一名高校教師到今日頭條的科普創作者,32歲的梁毅辰經歷了一條「曲折」的道路。

他向三秦都市報記者介紹,自己從小就有一個「藍天夢」,本科、碩士均在西北工業大學讀的飛行器設計專業,父母都是老師。「祖傳的講課手藝不能丟,於是畢業後我也選擇了當老師。最初做視頻,其實只是為了給學生上微課。」梁毅辰說,2016年,「慕課」和「微課」在全國風行,他按學校安排,將自己教授的《航空航天概論》做成系列微課放到了網上,得到了還算不錯的評價。

2019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梁毅辰心血來潮,將一段微課視頻發到了抖音,沒想到一覺醒來居然吸引了上千個粉絲。「本來抱著發朋友圈的心態發的,只是想讓朋友們看看,沒想到得到這麼大關注,這對我來說算是個正向激勵,於是我開始每天截一小段微課視頻放到抖音上,粉絲數雖然不算爆發,但一直在穩定增長。」

一段時間後,粉絲越來越多,梁毅辰開始覺得僅僅截錄微課顯得「誠意不夠」,於是決定拍攝科普視頻。但很快,他發現這件事並不像自己想的那麼容易。

「在抖音上,大部分人的心理預期是在1分鐘內獲得足夠的信息,這對於我們這種不給90分鐘根本講不完一節課的教書匠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挑戰。」為了縮減時間,稿件要精簡再精簡,語速也要儘可能快,但這樣很難將一個選題講清講透。「幾乎每天都在'留住客官不划走』和『把事情講明白』之間找平衡。」

這個時候,今日頭條和抖音的及時引導,化解了梁毅辰面臨的困境。「他們的運營人員聯繫到我,建議我入駐今日頭條,以及主打中等長度視頻內容的西瓜視頻。」他介紹,這一過程中,平臺運營非常用心,「每天都追著跟我溝通,指導我標題怎麼做、封面怎麼做等等,這樣子一段時間後,視頻的傳播效果越來越好,粉絲量也逐步上來了。」

認真做視頻 只為用知識影響更多人

擁有了固定受眾後,如何選題、如何最大程度提升內容質量,從而實現最廣泛的傳播成為梁毅辰思考的重點。

對自己的粉絲群進行分析後,梁毅辰發現,90%以上都是青中年群體,為吸引更多關注,他經常詢問網友們,「你最想知道哪些和航空航天有關的知識和問題?」與此同時,他留意到,與大家生活相關或者一些比較新奇、腦洞大開的話題,更容易得到青睞。

「比如近期大家都比較關注嫦娥5號發射成功的事兒,我就藉此講解了『嫦娥五號』要採集的鈦鐵礦、稀土等月壤資源,以及這些資源的戰略價值。比如我曾就自己小時候的一個『腦洞』,『如何將骨灰變成一場流星雨』做了一期科普視頻,效果都不錯。」

「聽苟勝老師講課如飲甘醇,有趣又有營養!」「通俗易懂,講的好。就連我這個沒多少科學基礎的人都能聽懂。」點開「Mr苟勝」的今日頭條主頁,幾乎每一條視頻下方的評論區裡,都能看到類似的稱讚。

梁毅辰直言,這讓他覺得十分有成就感。「在我看來,知識就是用來影響人的,能影響更多人就影響更多人。這是我決定認真將這件事做下去的初衷。」他表示,除此之外自己發現,很多人很喜歡航空事業,但並不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誤解,「比如曾有人問我,你近視還能學這個專業嗎?其實設計飛機是與視力無關的。從這個角度,我想做航空人的『發言人』,揭開這一行業的神秘面紗,讓更多人了解、關注到我國航天事業的前景和現狀。」

因視頻創作獲益 希望更多人加入

至於這一年多來的收穫,梁毅辰感慨,多到不勝枚舉。「通過視頻創作,我認識了一批高教界、科普界、科研界的同行,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另外這件事帶我體驗到了一種與之前完全不一樣的生活,似乎每一天的狀態都是全新的,都是充滿驚喜的;還有就是我做出了一些成績,給我帶來了'名',以及一些額外收入。」

同時,他提及,做視頻對自己的教學工作也有一定幫助。「有人曾質疑,老師做'網紅'是不是'不務正業',其實這二者的關係並不是對立的。接觸網絡科普視頻的製作後,我發現在通識課內容設計以及教學設計中積累的經驗給我的科普視頻製作幫助很大,而科普視頻在網絡平臺上的運行結果,又可以讓我知道,大眾對什麼樣的知識更感興趣,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更容易懂,從而反哺我的課堂教學。」他說,更直接的好處是,他錄製的幾乎每一個視頻都可以用作自己課堂上的素材。

對於未來的規劃,他也有清晰的構想,「首先要繼續提升視頻質量,接下來還打算做航天史的系列視頻,去拍紀錄片,考飛行駕照,完成博士學業。也希望更多這一領域的專家老師加入到今日頭條的創作陣營當中,科普航空文化,讓它有一天可以像汽車文化一樣深入人心。」

他向記者提到了一個小細節,「每年新生開學我都會問我的學生,你們誰是真的喜歡了解這個行業自願報考的,說實話,舉手的人並不多,所以我有時候看到有家長留言說,我家孩子很喜歡看你的視頻都會很開心,我希望這些視頻能幫助他們找到興趣,未來再問這個問題時舉手的人更多一些。」

多種「姿勢」扶持 頭條幫創作者「減負」創收

繁重的教學任務之餘,還要花費一定時間去搞視頻創作,精力是否跟得上?梁毅辰向記者介紹,其實從今年初起,視頻後期就已經不用自己做了。「今日頭條專門為我包裝了獨家系列節目《日理萬機》,我只需要策劃好選題,將講述的部分錄完發過去,素材收集和疊加都不需要自己操心,平臺一力承擔。這種情況下做一個視頻我的負擔是沒有那麼重的,不會影響到工作,還可以將節省出的時間用在查找資料、撰寫內容上,保證視頻內容更精確詳實。」

他評價,今日頭條在保護扶持創作者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生態。「無論是前期的培訓體系,合作過程中的專業支撐、還是後期對作者權益的保障,都非常完整。」

事實上,這一點正是今日頭條當下及接下來重點發展的方向。11月25日剛剛落下帷幕的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上,一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健康、財經、科學、教育等多個專業垂直領域內容,在今日頭條大受歡迎。相關垂類內容在平臺上的月閱讀和播放量超過10億次。

今日頭條內容生態總經理洪緋表示,平臺將推出「頭條行家計劃」,在未來一年投入2億現金和價值20億元的品牌曝光資源,並將拿出100億流量來支持專業創作者。所謂專業創作者,在洪緋看來,主要就是指「具有一定知識和專業背景的行業人士」,其特點是擁有專業實踐經驗、熱愛總結分享和富有社會責任。據統計,目前今日頭條平臺上擁有職業身份認證的創作者超過13萬人,包括醫生、律師、博士、學者、考古專家、農技專家等多領域人士。

據介紹,除流量和現金扶持外,該平臺還計劃提供創作者品牌打造服務。今日頭條奇點工作室將在IP孵化、內容策劃、作者包裝等層面助力專業創作者。此外,為了降低視頻製作的技術門檻,今日頭條將與剪映產品聯動,預計到今年12月,創作者可以使用剪映製作視頻並一鍵發布到頭條平臺。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三秦都市報官方網www.sanqin.com.

來源/記者 張晴悅

本期監製/楊麗

原標題:《大學老師成知識大V 讓普通人愛上科普》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當大學老師佔領視頻平臺
    ——大學老師。中視頻時長在1到30分鐘之間,相比於短視頻,更適合知識類內容的呈現與傳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多大學老師湧入視頻平臺,用他們專業且嚴謹的思維方式,把講臺和期刊上的知識傳播到大眾視野裡。科普這件「小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這些大學老師的選擇。知乎上就曾出現過一個熱門提問,「如何看待曾經的「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在也只是做簡單的科普工作?」
  • 河南大學教授戴樹璽把「量子力學」講成了「大白話」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
    與實驗室和講臺上的身份有所不同,在網絡上,他儼然已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自從接觸到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愛較真的戴老師」用通俗、風趣、大眾又不失嚴謹的科普方式,贏得近100萬粉絲和累計超6億的閱讀量。一次「悟空問答」引發的科普熱潮1976年,戴樹璽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
  • 這位老師把函數畫成「美少女」:讓學生愛上數學
    大屏上的是一位老師在課堂上的板書。這是在上美術課嗎?咱們先來看看這些手繪的圖。顛覆各位的想像吧,這不是在上美術課,而是不折不扣的數學課。按說,數學課的板書,大抵是方程式、公式漫天飛舞,怎麼就秒變成了美少女、情侶和琴童呢?這就向板書人——揚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朱中海老師來求解。
  • 河南大學教授戴樹璽把「量子力學」講成了「大白話」 成社會科普的...
    與實驗室和講臺上的身份有所不同,在網絡上,他儼然已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自從接觸到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愛較真的戴老師」用通俗、風趣、大眾又不失嚴謹的科普方式,贏得近100萬粉絲和累計超6億的閱讀量。  一次「悟空問答」引發的科普熱潮  1976年,戴樹璽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
  • 科普化學小知識,如何將95%的酒精稀釋成75%的標準比例呢?!
    現在每天我們打開手機,查看疫情動態似乎成了每個人都要做的事情。
  • 大學教授變身知識網紅,這位「愛較真的戴老師」在今日頭條靠科普火...
    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老學究」,還有可能是戴樹璽。12月1日,44歲的戴樹璽,兩眼的靈光穿透鏡片,以敏捷的思維,接著河南商報記者拋出的話題侃侃而談。與實驗室和講臺上的身份有所不同,在網絡上,他儼然已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
  • 網絡科普,點燃青少年的科學好奇心
    今天,科普工作尤其是青少年科普,在網絡時代呈現新特徵。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身的「知識網紅」陸續湧現,活躍在各大網絡平臺,憑著重互動、善交流的優勢,在網絡世界颳起「科普旋風」。網絡科普的平臺也越來越寬,除了知乎、果殼等專業知識平臺,嗶哩嗶哩視頻網(B站)於今年6月初正式上線「知識區」,為海量年輕用戶打造「科普圈」。
  • 漲知識 | 30部趣味數學影片,讓孩子徹底愛上數學!
    原標題:漲知識 | 30部趣味數學影片,讓孩子徹底愛上數學!是部很棒的科普片。」 豆瓣網友「安德雷斯」則說:「解說有股神奇的力量~」 這是一部CG科普電影,長達兩個小時,電影講述了許多深奧的數學知識。
  • 名中醫吳南京科普知識100講,引領普通人進入中醫的世界
    名中醫吳南京科普知識100講,引領普通人進入中醫的世界 時間: 2019-07-09 10:54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志飛   吳南京:  民間中醫;師從陶廣正先生(現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客座教授
  • 科普課老師是火箭「大咖」
    自今年3月起,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簡稱火箭院)總體設計部「領航」科普隊的航天設計師們每周四都要到北京十二中錢學森學校,他們「變身」老師,為初高中生上兩節「科技創新課」。過去三年的航天日,火箭院的航天設計師們都是到周邊中小學去進行志願科普。
  • 復旦博士怒懟李永樂老師科普「不懂裝懂」!
    最近復旦郭博士怒懟李永樂,說其是不懂裝懂,自己都沒有搞懂的知識就來給大家科普。這樣的純粹是誤人子弟。先給各位科普下雙方。郭博士何許人也?如果不是這場紛爭,熟悉他的人真不會太多。網上能查到的信息也僅限於復旦大學博士這一信息。李永樂何許人也?人大附中物理老師,北京大學物理與經濟雙學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碩士,他是一名擁有者千萬級粉絲的網絡大V,他的科普視頻深受廣大網友們的喜愛。從專業角度來看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復旦大學物理一級學科被評為A學科,與清華大學等高校並列全國第三!
  • 做科普的李永樂老師,竟然被復旦大學物理系博士「怒批」不學無術
    做科普的李永樂老師 ,想必很多人都了解。李永樂老師是一名中學物理教師,他有著北京大學經濟與物理雙學士。因為在網絡上出了許多有趣的科普視頻而聞名,在好幾個平臺都有著數百萬的粉絲。不過他最近卻被復旦大學物理系博士郭威老師怒批不學無術、不懂裝懂。
  • 大學博士怒懟李永樂老師,「不懂裝懂」,網友仍支持李老師
    千萬網紅李永樂老師最近被郭威博士痛批,相信每個人都看到了。究竟什麼原因引起了這場爭論?很多網友都覺得有「碰瓷」的跡象。相信大家對李永樂老師都很熟悉,他是北京大學物理與經濟雙學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附中物理教師、物理競賽教練。
  • 舟山人姬十三:普通人家的孩子如何成了享譽網絡的科普達人
    2004年,姬十三在上海復旦大學讀神經生物學博士時,開始了科普寫作,成為一名科普作家。2007年畢業之後,他成為自由撰稿人,先後在10多家媒體開設科普專欄。堅果的外殼有點硬,普通人吃起來比較困難,而他的夢想就是敲開堅果的外殼,帶大眾品嘗果仁的美味,讓科學流行起來。作為果殼網的創始人,他讓科普內容更「輕」、更碎片化易讀,也讓科普工作的傳播渠道更大眾化。
  • 做知識的「搬運工」 物理老師李永樂火了
    做知識的「搬運工」 讓大家愛上科學物理老師李永樂火了《我不是藥神》裡的格列衛為什麼這麼貴?星際旅行可能嗎?世界盃上韓國隊為什麼能戰勝德國隊?考清華和中500萬哪個更難?李永樂火了,這位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如今成為網絡上不折不扣的科普紅人。網友們紛紛感慨,「當年聽起來昏昏欲睡的知識點,現在熬夜看得津津有味。從某個方面也說明了,並不是我們不好學,只是少了一位這樣的好老師。」
  • 河南大學教授成社科「網紅大咖」,粉絲...
    與實驗室和講臺上的身份有所不同,在網絡上,他儼然已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 2014年,戴樹璽從河南大學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調入物理與電子學院,開始給本科生上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戴樹璽經常搜集相關素材,增加一些當前科技進展的內容。久而久之,戴樹璽的科普意識更強了。
  • 科普大集市,一起去探尋神秘有趣的科學快車吧!第六彈
    「科普大集市」知名古生物復原畫師菊石君四位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他們所著及參與創作的精美科普圖書此外還有關於神奇動物、史前巨獸、蔚藍海洋、食物王國、人體探秘、科學實驗、學科知識共7個主題,2000餘本圖書供大家選擇!在嘉年華期間,我們將每天推薦一個主題中的6本圖書。小夥伴們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了?話不多說,那就來一起看看今天的主題科學實驗中都有哪些有趣好玩的科普圖書吧!
  • 微生物大世界 | 革蘭氏染色法、美麗的黴菌、製作乳酸菌……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學少年」科普活動~
    快來跟我們的老師一起看看吧!課程由中國科學院大學微生物專業老師授課,為孩子們帶來生動有趣、科學專業的課堂體驗。通過細菌觀察,動手實驗,顯微鏡觀測等實驗環節,學習了解微生物知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讓我們一起跟隨老師探索微生物的奇妙世界吧!微生物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那麼它們到底藏在哪兒呢?
  • 中國地質大學第二屆化石及古生物科普知識競賽最小參與者年僅6歲
    中國地質大學第二屆化石及古生物科普知識競賽最小參與者年僅6歲   中國地質大學    2018-11-20  大 中 小 11月10日,由湖北省古生物學會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辦,面向全國高校學子及化石愛好者的第二屆化石及古生物科普知識競賽迎來決賽,選手除了全國各地的大學生,還有一位年僅6歲的小學生張紹航;作為本次大賽的嘉賓,中國科學院院士殷鴻福教授,為他專門頒發了特別獎,給這個未來的小小地質學家加油鼓勁。
  • 科普知識講座進校園 首地人和街小學學生了解基因的奧秘
    ……11月26日,渝北區首地人和街小學第三期「人和講壇」開講,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重慶華大基因總經理張曉平作科普知識講座《基因·打開生命奧秘的鑰匙》,帶領全校師生走進神奇的基因世界。科普知識講座進校園,首地人和街小學學生了解基因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