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學生開展居家實驗 來源/上海電力大學供圖(下同)
受到疫情影響,在線課程不停學,但實驗課程怎麼辦?「影響『水杯編鐘』音調變化的實驗研究」「三線擺測物體轉動慣量」「當地重力加速度的測定」……上海電力大學數理學院物理實驗中心的老師們,為學生們創新設計了居家實驗項目,再採用「超星平臺(騰訊會議)+居家實驗+虛擬仿真實驗」的教學模式,保障了全校2000名理工科本科生《大學物理實驗》過半學時的實驗課能夠「如期進行」。
在上海電力大學,《大學物理實驗》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本學期28個學時中有16學時是需要動手的實驗課程。此外,還有《普通物理實驗》和《近代物理實驗》等課程也需要實驗教學。但是,學生不在校,沒有實驗室,也沒有實驗器材,如何才能保證教學效果?經過多番探討和交流,實驗中心全體教師一致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把實驗開起來!
學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獲得者賈彩麗老師負責,胡海寧、王瑩和趙雨等多位教師主動作為、克服種種困難,為課程教學計劃中的誤差理論和8個實驗項目錄製了60多個微視頻,上傳至超星平臺供學生學習研究。學生在教師的「雲指導」下,通過虛擬仿真平臺模擬實驗操作,或自行搭建裝置進行居家實驗。目前,該課程的訪問量已達到近150萬次。
圖說:虛擬仿真平臺中的實驗項目
實驗材料來自生活,裝置搭建也較為簡單,自己動手有趣又有成就感,很受學生歡迎。不過,也有學生不能順利完成實驗或完成實驗質量欠佳,實驗中心的老師們就通過虛擬仿真平臺,幫助學生在線實踐。
實驗中心還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困難。令人欣慰的是,超過90%的被調查者對這種新穎的實驗教學模式給予了好評。實驗中心的老師們也因這段特殊的教學探索決心繼續堅持「學生為本、質量為上」的教育教學改革宗旨,利用信息化手段進一步創新教學體系。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