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墨守成規這個成語,我們的量子衛星為什麼要取名墨子號?

2020-12-05 理論生活

墨家邏輯是全球三大古老邏輯體系之一,而邏輯體系是科學的基礎。」潘建偉說,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並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

本來「墨守」是指墨子守城堅不可破,以不變應萬變。而到了現代這個成語的意思變成了不靈活,一成不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潘建偉10日表示,「墨子號」性能不斷改進,星地之間密鑰的成碼量大概在過去兩年當中提高了40倍,現在一秒鐘能夠傳送40萬個密鑰,已能滿足一些初步的安全通信需求。所以,墨子號取名有雙重意義,一是墨子奠定光通信基礎,二是我們的安全通信牢不可破。

量子通信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量子通信這個東西,如果沒學過量子力學,完全不能理解。說成心靈感應之類只能算是非常粗淺的比喻。1980年代以來,量子力學跟信息科學交叉,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量子信息」。這門學科的目的,就是利用量子力學的特性,實現傳統信息科學中實現不了的功能,例如永遠不會被破解的保密方法(就是後面要解釋的量子密碼術)、科幻電影中的「傳送術」(它的專業名稱叫做「量子隱形傳態」)。

到了這裡,文獻已經艱澀到小編看不懂了,中間還牽涉到了靈魂、宗教、愛因斯坦等,應該以後可以解釋人死了靈魂去哪了,小編認為,大多數人可以弄懂了叫「學科」,極少人弄懂了叫「科學」,還沒弄懂的先叫「傳說」。好在此文只是解釋下為什麼這個名字取得巧妙,裡面的東西等科學家再解釋吧。

相關焦點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取名「墨子號」它的技術未來有望走進千家萬戶
    發布會結束後,錢報記者採訪了潘建偉院士,他不僅是一位科學牛人,更是記者的浙江老鄉,來自東陽,關於量子衛星,他最有發言權。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昨天召開新聞發布會錢報特派記者獨家對話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取名「墨子號」它的技術未來有望走進千家萬戶  即將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有著一個不同尋常的名字,叫「墨子號」。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上天都要忙些啥?
    一百一十五年前,馬可尼發出第一個越洋無線電信號的那一天,什麼都沒有改變。沒有人能預計到接下來一百年間通信會把這個世界變成什麼樣子——但每一個在場的人都知道,世界一定會因此而改變。今天,我們站在了和他們一樣的位置上:2016年8月16日,世界上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 「墨子號」從酒泉升空了。
  • 墨子號量子衛星,讓量子糾纏走出實驗室
    墨子號量子衛星,讓量子糾纏走出實驗室一提到量子,大家都是一頭霧水,那麼到底什麼是量子呢?後來,愛恩斯坦表述到,「我把一枚硬幣從中間分成兩半,讓一個人走出10萬光年,把另一枚硬幣給另一個人,他們都不知道誰拿的是正面還是反面;當另一個人拿出硬幣的時候,同時他就會知道那邊的那個人拿的是哪一面,這就是糾纏。」
  • 我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如此強大,美國為什麼不發射量子衛星?
    首先,美國綜合實力,科技實力確實很強大,這點沒有人否認,但也不是美國在每個方面都是全球領先,也不是美國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更不是我國強大而美國不太強大的領域都是假的,甚至是不合理的。簡單說,為什麼我國就不能在某個科技領域領先全球呢?我們也不能一直落後不是嗎?而事實上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在量子密鑰分發技術領域,保護信息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尤其明顯!那麼美國為什麼不發射量子衛星?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天地通信試驗現場照片公布
    據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此前介紹,「墨子號」承擔著發射和傳輸光信號的重要任務,要想保證距離地球表面數百公裡的光信號能夠順利被地面光學天線接收,難度就好比是「針尖對麥芒」一樣。 他解釋說,由於衛星發射的光信號是極其微弱的單光子級別,在由空間向地面傳輸的過程中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幹擾,比如星光、燈光等都將成為幹擾信號傳輸的背景噪聲。
  • 墨子號衛星在做啥: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
    不久前我看到了潘建偉院士談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新聞,但我發現大多數人,也包括我,對墨子號衛星到底在做啥並不太了解。所以我就稍微研究了一下,給大家科普一下墨子號衛星。另一種是極端反對派,認為有「量子」兩個字的研究就是偽科學,騙經費,騙錢。很明顯這兩種偏激觀念都是錯誤,而偏激往往來源於無知。所以讓我們就學習一下墨子衛星的一些知識,你就能正常看待它。墨子號衛星的全稱是「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為全球第一顆設計用於進行量子科學實驗的衛星。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繼續工作兩年以上,將為量子科學做出貢獻
    科學對於我們來說十分的重要,因為我們的世界只有科學技術不斷的進步,才能夠讓更多的人類繁衍生息。科學技術是每一個人都不能離開的關鍵技術,只有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才能夠很好的生活。中國的墨子號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將會繼續工作兩年以上,其實我國的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已經達到的工作時間。但是中國科學家通過一系列的驗證,我國的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可以繼續工作下去,而且性能方面一切正常,可以說中國的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的設計和製造確實工藝十分的精湛。
  • 「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實現三大目標 墨子號的意義
    日前,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提前並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中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 從《墨經》看量子衛星「墨子號」的命名
    潘建偉教授在一次演講中透露了將量子衛星命名為「墨子號」的緣由,下列黑體字部分即是他的原話:選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北京時間8月16日凌晨1點40分,我國酒泉發射中心成功用長徵2號運載火箭將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將使我國首次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墨子號成功發射後引發外媒關注。外媒稱,研究量子衛星一直都是世界各國都在競爭的熱點科技,中國量子衛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他們極有可能贏下這場競賽。
  • 成都造望遠鏡 將精準連接量子衛星「墨子號」(圖)
    攝影記者 陶軻   此刻,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正以每秒7.5公裡的速度繞地球飛行。幾天內,它將與4個量子通信地面站望遠鏡「握手」,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實驗體系,進而實現人類史上首次星地間的量子通信。如果實驗順利,無法被攔截、被竊聽、被複製,「絕對安全」的量子通信或將加速走進我們的生活。
  • 我們都是追夢人——記「墨子號」團隊的故事
    我們知道,從理論上講,量子通信線路是安全的,但嚴格意義上來說,量子衛星如果作為中繼節點,衛星就掌握著用戶分發的全部密鑰,一旦衛星被他方控制,仍然會有信息洩露的風險。在2017年的工作中,「墨子號」曾經將自己作為一個中繼,完成了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 不辱使命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四歲了!
    圖1 量子衛星正在實驗中(網絡圖片)2020年8月16日是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入軌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回望「墨子號」衛星的經歷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2011年,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正式啟動。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負責衛星系統總體,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負責量子密鑰通信機、量子糾纏發射機,以及載荷溫控儀等單機研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負責量子糾纏源、量子科學實驗控制與處理機等有效載荷研製,同時負責地面科學應用系統開發與運行。
  • 中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墨子號」是一顆量子衛星,也是世界上第一顆量子衛星。 我們聽說過氣象衛星、天文衛星、通訊衛星、導航衛星,軍事用途衛星甚至搭載武器的「殺手」衛星——恐怕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量子衛星」是個什麼玩意兒…… 量子衛星是什麼?能做什麼?怎麼做? 墨子號應該可以算作通訊衛星當中的一種。
  • 第一顆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超期服役」TA還好嗎?
    2016年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量子究竟是什麼黑科技?它現在發展到了哪一階段,又將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7講聚焦當下熱議的「量子科技」話題,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與觀眾一起探秘神秘的量子世界。小布從會上獲悉,「墨子號」已發射四年,超出其預期兩年的壽命,科學家制訂了後續拓展實驗計劃——構建由高、中、低軌道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為什麼叫「墨子號」?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新華社發(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供圖) 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搭載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航天城順利發射升空。 「墨子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實驗衛星之一,主要科學目標是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在此基礎上實驗廣域量子密鑰網絡,以期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它將在太空中分發糾纏光子,實驗量子隱形傳態,並檢驗空間尺度的量子力學完備性。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5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實驗中,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對地面望遠鏡進行升級,實現了單邊雙倍、雙邊四倍接收效率的提升。
  • 「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央廣網合肥1月21日消息(記者劉軍)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與奧地利科學院塞林格研究組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 ​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 「超期服役」的TA還好...
    ​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 「超期服役」的TA還好嗎?小布從會上獲悉,「墨子號」已發射四年,超出其預期兩年的壽命,科學家制訂了後續拓展實驗計劃——構建由高、中、低軌道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為什麼叫「墨子號」?2016年,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成功 墨學專家祝賀
    大眾網棗莊8月17日訊(記者 孟令洋)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一消息令人振奮。首顆量子衛星被命名為「墨子號」,多年來一直堅持墨子文化研究和傳播的墨學專家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