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繼續工作兩年以上,將為量子科學做出貢獻

2020-12-05 美女小倩談科學

科學對於我們來說十分的重要,因為我們的世界只有科學技術不斷的進步,才能夠讓更多的人類繁衍生息。科學技術是每一個人都不能離開的關鍵技術,只有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才能夠很好的生活。美女小倩是一個極其喜歡鑽研科學的人,通過不斷地發表原創科學文章和大家分享新奇的科學知識,大家想要看著這些文章,參與探討的話,只要加美女小倩粉絲即可,希望大家踴躍支持。

中國這幾年的科學進步,已經讓世界驚嘆,我國的科學家在高能物理方面獲得成功是世界其他國家做不到的事情,因為中國科學家更加的努力,而且我們的設備和技術更加的先進,從這方面來看,未來中國的高能物理將會成為世界的領導者。近期中國科學家再次傳來一個好消息,讓我們感到十分的開心。

中國的墨子號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將會繼續工作兩年以上,其實我國的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已經達到的工作時間。但是中國科學家通過一系列的驗證,我國的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可以繼續工作下去,而且性能方面一切正常,可以說中國的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的設計和製造確實工藝十分的精湛。

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在量子研究方面做出很大的貢獻,讓中國科學家研究成果很多的量子科學項目,給中國量子研究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擁有先進的技術,能夠和地面進行多種相互的量子實驗,讓科學家拿到很多關於量子方面的數據,這點十分重要。

近期華盛頓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將一個重要的獎項頒發給中國科學家,這個獎項就是著名的紐科姆-克利夫蘭獎,獲得大獎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領導的團隊,他們的量子研究,確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得到科學界的認可和讚譽。

我國的科學家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完成一個量子研究的偉大壯舉,為了表揚中國的科學家,所以這次大家才將這個獎項頒發給中國科學家,大家要知道紐科姆-克利夫蘭獎是第一次頒發給中國科學家,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科學家確實越來越成功,這點讓我們國人驕傲。

那麼我們的這些科學家做到了什麼樣的壯舉呢?美女小倩告訴大家,其實中國科學家成功的實現了千公裡級別的星地量子糾纏分發,以往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做到,中國科學家的貢獻確實很厲害,所以才會獲得國際大獎。

相關焦點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果獲克利夫蘭獎
    記者從中科院獲悉,美國科學促進會31日宣布,將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Newcomb Cleveland Prize)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以表彰他們通過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16日1時40分,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新華社發(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供圖) 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搭載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航天城順利發射升空。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還將超期工作年「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實驗檢驗,將極大地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還將超期工作年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
  • 不辱使命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四歲了!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回望「墨子號」衛星的經歷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2011年,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正式啟動。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負責衛星系統總體,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負責量子密鑰通信機、量子糾纏發射機,以及載荷溫控儀等單機研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負責量子糾纏源、量子科學實驗控制與處理機等有效載荷研製,同時負責地面科學應用系統開發與運行。
  • 量子糾纏等一系列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墨子號為量子研究做出大貢獻
    近期有一個好消息傳來,美國最著名的克利夫蘭獎頒發給中國墨子號探測器的研究團隊,這是表彰我國科學家在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方面做出的貢獻,中國科學家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方面,成績十分的卓越,我們的數據是世界最先進的數據。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新聞—科學網
    9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合作者完成的一項成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實驗檢驗,將極大地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 【中國青年報】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命名「墨子號」
    8月15日,我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已正式命名為「墨子號」。這是量子衛星的名字首次公開。潘建偉說:「衛星之名取自於我國科學家先賢,體現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 探秘「墨子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圖)
    本月中下旬,浩瀚的宇宙空間可望增添一顆新的衛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是我國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於近日擇機發射升空,目前這顆衛星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如果該衛星運行成功,我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
  • 全球首顆科學實驗量子衛星「墨子號」中的「合肥元素」
    2016年8月16日01時40分,我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又邁出重要一步。「墨子號」的主要科學目標是藉助衛星平臺,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空間尺度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團隊承擔了「墨子號」的有效載荷研製工作。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潘建偉團隊今年6月已發布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宣布,「墨子號」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宣布: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這些科學目標的實現有何意義?量子衛星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我國空間科學還將瞄準哪些前沿去發力?
  • 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將驗證量子力學理論
    據新華社報導,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地球——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潘建偉團隊今年6月已發布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宣布,「墨子號」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宣布: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這些科學目標的實現有何意義?量子衛星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我國空間科學還將瞄準哪些前沿去發力?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取得新進展 我國科學家首次驗證量子...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該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物理》上發表。科研團隊介紹,量子通信技術為安全時間傳遞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徐飛虎:我們主要和前面技術不一樣的就是我們主要採用的是量子信號來傳遞這個時間信息,這樣主要的優勢是它的安全性比較好。我們主要用的是單光子來實現一個安全的時間傳遞。
  • 長三角文博會探館: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在「掌心」
    19日下午,在皖新傳媒展區的「摘下星星送給你」展項,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體驗了一把與墨子號科學衛星的AR互動。站在距離顯示屏幕約2米遠的位置,升起左手抓住顯示屏中的移動的「墨子號」,用右手向左劃一下,顯示屏就會有動畫展示,接著開始介紹「墨子號」的內部構造等相關知識,「深度還原「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的功能特點,展現中國在世界量子通訊領域的偉大貢獻。
  • 中科大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安全時間傳遞
    IT之家5月12日消息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徐飛虎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到底有什麼先進之處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
    「墨子號」是中國於2016年8月16日發射的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是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升空時肩負著三大科學任務:星地間量子密鑰傳輸;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分發檢驗貝爾不等式;星地間量子隱形傳態。墨子號升空大約1年後這三大任務就已圓滿完成。
  • 「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2020年9月11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辭海》(第七版)正式對外發布,本次新增內容中添加了「量子通信」「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詞條。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並圓滿完成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等三大科學目標。
  • 成都造望遠鏡 將精準連接量子衛星「墨子號」(圖)
    攝影記者 陶軻   此刻,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正以每秒7.5公裡的速度繞地球飛行。幾天內,它將與4個量子通信地面站望遠鏡「握手」,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實驗體系,進而實現人類史上首次星地間的量子通信。如果實驗順利,無法被攔截、被竊聽、被複製,「絕對安全」的量子通信或將加速走進我們的生活。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
    實驗示意圖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琳):最近,中外科學家研究團隊等共同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在現有技術水平下,使用可信中繼可以有效拓展量子通信的距離,比如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通過32個中繼節點,貫通了全長2000公裡的城際光纖量子網絡;而利用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作為中繼,在自由空間信道進一步拓展到了7600公裡的洲際距離。然而,儘管可信中繼將傳統通信方式中整條線路的安全風險限制在有限個中繼節點範圍,中繼節點的安全仍然需要得到人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