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教授在一次演講中透露了將量子衛星命名為「墨子號」的緣由,下列黑體字部分即是他的原話:
選「墨子號」這個名字,是因為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科聖。墨子生活在2400年前,他主張「兼愛、非攻」,也就是平等、博愛、反對戰爭。墨子在《墨經》裡面提到「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這個「端」指的是小顆粒,是組成所有物質的最基本的單位。從這個含義上講,墨子是所有科學家裡面最早提出原子概念雛形的人。
此外他在《墨經》裡面還提到「止,以久也,無久之不止」。久是力的意思。這句話說的是一個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主要是受到力的作用,如果沒有阻力的話,一個物體是永遠不會停止的。這與我們高中學到的牛頓慣性定律是完全一樣的。
潘教授在這裡引用了兩段《墨經》中的話並做了自己的解讀。墨子這兩段話到底是否如他解讀的那樣呢?讓我們來看看。
1)第一句引言出自《墨經·經上》62「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這裡「序」是「代、更」之意,「無序」就是無可替代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端是物體中無可替代而又處於邊界的部分。墨子是邏輯學大家,《墨經》條理清晰、順序分明。結合上下文來看,緊接著描述「端」這條端下一條《墨經·經上》63說「有間,中也」,說有間是夾在中間的部分。相鄰的兩條原文一條說邊界、一條說中間,說的都是物體的不同部位。由此可見,墨子說的「端」與小顆粒和原子真沒啥關係。
2)第二條引言出自《墨經·經上》51「止,以久也」。這裡「久」指的是力嗎?還是用老辦法回到上下文去看,《墨經·經上》40「久,彌異時也」,《墨經·經上》41「宇,彌異所也」。墨子在這兩條中清晰界定了「久」和「宇」的概念內涵:時間和空間,「久」是時間,「宇」是空間。這樣一看「止,以久也」的意思就很明確:時間會讓運動停下來。這條和牛頓慣性定律真的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但墨子還真的說了一條和牛頓第二定律類似的話,見《墨經·經上》21「力,形之所奮也」。這裡「力」就是力而不是「久」,「形」指有形物體,「奮」指加速運動,這條描述的是力導致物體加速運動,這正是牛頓第二定律所描述的內容。
綜上所述,墨子無疑是偉大的思想家和科學先驅,但《墨經》中的確沒有涉及量子力學,潘教授對《墨經》的理解是有較大偏差的,基於這種偏差將量子衛星命名為「墨子號」是有問題的。
如果一定要以一個古先賢的名字來命名量子衛星,最佳人選是王陽明。王陽明遊南鎮,有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傳習錄》)」此話很符合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即觀察者的觀察方法會導致量子疊加態或波函數的不同坍塌方式從而影響觀察結果,這句話絕對是量子大咖才能說得出來的。由此看來,量子衛星叫「陽明號」不是更貼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