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棗莊8月17日訊(記者 孟令洋)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一消息令人振奮。首顆量子衛星被命名為「墨子號」,多年來一直堅持墨子文化研究和傳播的墨學專家歡欣鼓舞。
滕州墨研辦:作為墨子故裡的滕州人倍感自豪
16日上午,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召開全體人員會議,熱烈祝賀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並進行座談交流。
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市政府黨組成員、墨子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邵長婕在座談會中說,此次發射圓滿成功,標誌著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這顆衛星體積不大,卻為世界科技矚目。
她說,讓我們更為激動的是這顆量子衛星被命名為「墨子號」。作為墨子故裡的滕州人倍感自豪,自1992年以來,滕州市興建了墨子研究中心和墨子紀念館。先後舉辦了一屆國內、十一屆國際墨子魯班學術研討會、六屆墨子文化節,編輯出版了《墨子大全》、《墨子研究論叢》等100多種書籍,逐漸形成了一個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千餘名專家學者參與的交流研究傳承墨子研究的重要平臺,做了一些積極探索。
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辦公室作為中國墨子學會秘書處,通過電話採訪的形式對部分墨學研究專家、學者進行了採訪。
朱傳棨:量子衛星命名為「墨子」彰顯文化自信
中國墨子學會顧問、武漢大學教授朱傳棨說,我國發射的量子衛星命名為「墨子」,彰顯了文化自信,意義重大。墨家對科學理論和技術實踐的貢獻,是古代中國科技發展第一個黃金時代的傑出代表,《墨經》中對光學、力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都有系統化的理論體系。
朱傳棨認為,這一命名是對研究墨家說學是極大鼓勵,要深入發掘墨家科技思想的精華,努力傳承弘揚《墨經》中科技思想,把傳播墨家科技思想與當前科普宣傳教育結合起來,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鬥。
姜寶昌:「墨子號」為了紀念墨子及其後學的科技成就
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原院長、教授姜寶昌說,
被命名為「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顯然是為了紀念墨子及其後學的科技成就,尤其是在光學方面的成就。
姜寶昌說,墨家在光學方面的實驗和研究成果屬於幾何光學領域,可以說既系統又全面,既有經典性又達到了那個時代的巔峰。他認為《墨經》經說下篇的「著斤半近前取」所得到的「端」就是現在的基本粒子,也就是量子,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學科,是現代物理學理論基礎定義。
姜寶昌還寄語滕州的父老兄弟,有責任也有義務共同將墨研事業推向前進,讓墨家科技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價值取向落實到位。
孫中原:賦詩一首祝賀量子衛星「墨子號」
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孫中原說,以墨子的名字命名量子衛星,這一國家和世界的重大事件表明,墨家顯學再次提升到國家文化戰略的高度,必將極大鼓舞墨學研究者的研究熱情。
為此,孫中原賦詩一首:「量子衛星墨子號,文化自信樹典範。墨學現實相融通,聯接中外通世間。軸心時代根底深,理論潛能大無邊。創轉創發康莊道,理想期待倡新元!」
孫中原說,墨學研究的康莊大道和理想期待,是推動墨學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國家文化戰略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銳利的思想武器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齊瑞端:希望墨子研究能走向全世界、走向輝煌
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貴州教育學院職教分院原院長、教授齊瑞端說,這一衛星的上天,也就是墨子走向全世界的衝鋒號。墨子在中國歷史上兩千多年以前,就能夠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為量子研究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齊瑞端說,現在正是中華民族墨子復興的高潮時期,這次衛星上天也向全世界的人民宣布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科學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向全世界證明是最先進發達的。作為墨子學會副會長的他,非常興奮,希望墨子研究能從此走向全世界、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