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為何成為量子衛星命名稱號,因墨家科技代表最高水平成就

2020-12-05 龍觀歷史

墨子號為何成為量子衛星命名稱號,因墨家科技代表最高水平成就

在本期圖文中,老龍將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戰國時期的祖國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運用。在戰國時代,祖國科學技術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我們前面說過的天文、曆法、數學、醫學等方面的成就以外,在力學、聲學、光學、磁學諸方面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01 墨家是幹什麼的?墨經是一部科學技術巨著。

在長期的勞動實踐過程中,人們早就自覺或不自覺地廣泛運用著各種物理學原理,發現了許許多多頗為有趣的物理現象。但對各種物理現象進行有意識的考察研究,作出各種科學的解釋,並進一步加以推廣和應用,卻是比較晚的。就我們現有的可靠資料考察,多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事。而這方面取得成就最卓著的,當數墨家學派。

墨家學派是春秋末戰國初的墨翟(宋人,後長期居魯)創立的一個學派。墨家的創始人及其弟子,都是以刻苦耐勞,勇敢善戰,勤於生產勞動和科學實驗而著稱的

因此,墨家不僅在思想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對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有很大貢獻,這是先秦其他各家所不及的。

墨家有關科學技術的論述,主要保存在《墨經》中。這部書主要是戰國時代墨家的門人後學編撰的。書中關於數學(前已論及)、力學、聲學、光學等方面的論述尤為突出,是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科學成就,因此《墨經》不失為偉大的自然科學論著。下面就其力學、聲學、光學方面的成就作一簡要介紹。

02 墨家關於力學與運動

力學方面。墨家給力學下了符合科學的定義,說力,刑(形)之所以奮也。」奮是動的意思,這是從人的體力概念裡引伸出來的。《墨經》這裡把人體叫作「刑」(形),把人體通過提、舉、拋、投等,使運動轉化的過程稱之為「奮」。這句話的意思是:力,就是人使運動發生轉移和變化;也就是說,是使物體由靜止變為運動,凡是改變物體靜止狀態的,就叫力。這和現代物理學對力的解釋是一致的。

墨家對於和力學有關的,如:運動與時空的關係,輪軸與斜面的受力,圓球的運動特點,水的浮力對浮體與排水的關係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而墨家有關槓桿平衡和「本」、「標」(墨家把槓桿的力臂叫作本,把重臂叫作標)之間的關係研究,比希臘學者阿基米得(前287前212)早一二百年。據研究,墨家有許多關於力學的概念,甚至和英國近代學者牛頓(1642-1727)有關力學的概念也是相符合的。牛頓的第一運動定律,也可以在墨家的有關論述中找到。足見墨家對於力學方面的研究是多麼深刻。

03 墨家關於聲學及運用

墨家在聲學上的突出成就,是把聲學原理運用到軍事守備方面。據《墨子·備穴》篇記載,有一種後人稱作聽甕」的軍事防守措施。做法是在城牆腳下每距幾尺遠挖上一個深坑,在坑裡埋上一個大陶甕,甕口上蒙著皮革。然後挑選耳朵銳敏的人伏在甕上監聽。遇有敵人挖地道攻城的響聲,就可以很快發覺。這時根據各個陶甕的響度情形判定敵方挖掘的位置和方向,再從城裡往外挖掘地道來迎擊敵人。這是一種聲學上共鳴共振的巧妙運用。

04 墨家關於光學及運用。

墨家在光學方面也有所研究。他們曾經做過小孔成像的實驗,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其做法是:在一間黑暗的小房裡,於朝陽的牆壁上鑿一個小孔,人對著小孔站在房間外面,這時房間裡相對的牆上就會出現一個倒立的人影。墨家不僅作了實驗,而且第一個對光的直線傳播作了科學的解釋,認為光象射箭一樣,是直線向前進行的。

墨家還對凸面與凹面鏡成像的各種情況進行過認真的實驗研究。他們發現,把物體放在凸面鏡前的任何地方,都只能得到比原物小的正立虛像。對於凹面鏡則是:當物體放在球心之內,就得到正立像;距球心近的像大,距球心遠的像就小。當物體在球心之外時,則得到的像就是倒立的距球心近的像就大,遠的像小。

古人把凹面鏡稱為「陽燧」或「鏡燧」。《周禮》中有司烜氏,就是掌陽燧取火的。《考工記》還記載有關於用青銅器製造鏡燧的方法。可以肯定,這種鏡燧至少在西周或春秋初就有製造了。50年代中期,曾在河南陝縣上村嶺春秋早期的虢國墓中,出土過一件凹面鏡,當時誤以為某器物的蓋子,其實它就是我國最早的陽燧實物。

鏡燧,意思就是對著太陽取火的鏡子。鏡對太陽時,在焦點處可以用易燃物點著火。墨家把「焦點」稱作「中燧」,當時已經明確了焦點和球面鏡的球心是有區別的。我們從墨家有關物理學的一些研究成果來看,雖然某些方面還比較原始,解釋也不甚準確,但也有不少和近代物理學上的有關實驗結果相一致。

05 指南針是黃帝時代就有的嗎?

除墨家的有關文獻中的許多自然科學技術知識記錄外,我們從其他有關文獻中也可以清楚看到戰國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成就。

比如有關磁學方面的巨大成就。據傳說,黃帝時代就有了指南針,但那畢竟是傳說。從可靠記錄看,關於磁的指極性的發現和運用,還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事。

我國古代,是把磁石的吸鐵特性比做母子間的依戀關係,認為「石,鐵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呂氏春秋·精通》)所以漢代以前,我們看到文獻上都把「磁石」寫作「慈石」。有關磁石的記載,迄今為止最早見於文獻的,是《管子·地數》的:「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而關於「慈石召鐵」的記載,就是戰國末年成書的《呂氏春秋》了。

對磁石吸鐵性的認識,是物理學上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由於發現了磁石的特性,戰國末年才有用以製作正方向定南北的「司南」這種你國最早的指南針。指南針的發明,是磁學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是你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又一巨大貢獻,特別是航海事業的發展,指南針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06 小結與啟示。

我們從戰國時期有關文獻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戰國時代的科學技術是走在當時世界前列的。不少科學成就,在西方世界,差不多在一兩千年後才取得。而我國卻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達到了那樣的高水平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和光榮。說到這裡,對於本期圖文的標題《墨子號為何成為量子衛星命名稱號,因墨家科技代表最高水平成就》您理解了嗎?對這個提法您是怎麼看的呢?

相關焦點

  • "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成功 墨學專家祝賀
    大眾網棗莊8月17日訊(記者 孟令洋)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一消息令人振奮。首顆量子衛星被命名為「墨子號」,多年來一直堅持墨子文化研究和傳播的墨學專家歡欣鼓舞。
  • 【中國青年報】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命名「墨子號」
    8月15日,我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已正式命名為「墨子號」。這是量子衛星的名字首次公開。潘建偉說:「衛星之名取自於我國科學家先賢,體現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 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網友讚嘆中國科技神威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世界第一!中國首顆量子衛星發射成功,開啟人類保密通信新紀元」……   8月17日凌晨1時40分,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不僅是中國在量子科學方面,也是世界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重大進展。   衛星發射後,國內外各大媒體對此進行了相關報導。
  • 墨子號成功發射 揭秘為啥以古代先賢命名這顆衛星?
    據新華社消息,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將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個量子衛星「墨子號」
    記者 崔箏 於達維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將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新華社在今天凌晨播發這一消息時還說,「墨子號」將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並將首次在空間尺度驗證量子理論的真實性。
  • 從《墨經》看量子衛星「墨子號」的命名
    潘建偉教授在一次演講中透露了將量子衛星命名為「墨子號」的緣由,下列黑體字部分即是他的原話:選
  • ​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 「超期服役」的TA還好...
    ​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 「超期服役」的TA還好嗎?「墨子號」,2017年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量子究竟是什麼黑科技?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正式被命名為「墨子」,近日即將升空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正式被命名為「墨子」,近日即將升空 吳晶晶 徐海濤/新華網 2016-08-15 13:08 來源:澎湃新聞
  • 不辱使命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四歲了!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回望「墨子號」衛星的經歷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2011年,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正式啟動。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負責衛星系統總體,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負責量子密鑰通信機、量子糾纏發射機,以及載荷溫控儀等單機研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負責量子糾纏源、量子科學實驗控制與處理機等有效載荷研製,同時負責地面科學應用系統開發與運行。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緣何叫墨子號?背後的故事值得每個滕州人驕傲
    文/史間一壺酒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聯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了實驗檢驗,取得了重大成就。
  • 第一顆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超期服役」TA還好嗎?
    2016年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量子究竟是什麼黑科技?它現在發展到了哪一階段,又將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7講聚焦當下熱議的「量子科技」話題,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與觀眾一起探秘神秘的量子世界。小布從會上獲悉,「墨子號」已發射四年,超出其預期兩年的壽命,科學家制訂了後續拓展實驗計劃——構建由高、中、低軌道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為什麼叫「墨子號」?
  • 中科大科技周展示「墨子號」量子衛星等高科技
    中科大科技周展示「墨子號」量子衛星等高科技 2017-05-20韓蘇原 攝   中新網合肥5月20日電 (記者 韓蘇原)「墨子號」量子衛星、人工智慧展示、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等一批「神秘」科技被揭開面紗……20日,在中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安徽合肥,中國科大東區、西區、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及上海研究院舉行對外開放活動,為民眾奉上一場觸手可及的「科普大餐」。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取名「墨子號」它的技術未來有望走進千家萬戶
    新華社發  浙江在線8月16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梁建偉 章咪佳 文/攝 發自酒泉)昨天上午,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之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  發布會的焦點人物是潘建偉院士,他是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
  • 「北鬥衛星」+「墨子號」,這位浙師人參與了兩大航天科技工程的...
    「北鬥衛星」+「墨子號」,這位浙師人參與了兩大航天科技工程的總體設計!蔣虎也全程參與了「墨子號」量子衛星工程研製,另外還參加了衛星發射、在軌測試、在軌實驗、長期管理等工作。蔣虎在「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升空後的4年時間內,已經牽頭申報了8項「墨子號」衛星平臺技術相關的國家專利,其中已經有5項專利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今年上半年,蔣虎的個人科研工作也獲得了大豐收,先後有兩項專利獲得授權,發表了多篇國內外科技論文。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 中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命名為「墨子號」
    2016年8月14日消息,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即將於本月中下旬擇機發射升空,目前這顆衛星在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本文圖片均為 東方IC 圖  央視新聞微博@央視新聞 8月15日消息,我國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當天被正式命名為「墨子」。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近日,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搭載的我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即將升空。
  • 「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等與高校學子互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   11月13日,由科普時報社、中國科普網、科米直播主辦,北京交通大學、國科創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三期「重大科技事件(MSTA)大家系列科技講座」在北京交通大學科學會堂舉行。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新量子革命」為主題的本期講座,主講嘉賓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盧徵天。
  • 墨子號衛星的發展歷程.量子晶片.量子加密通話手機量子SIM卡
    2016年8月,「墨子號」中國研發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家墨子的名字命名。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
  • 「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實現三大目標 墨子號的意義
    日前,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提前並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中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 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作為世界頂尖的前沿科學技術,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在量子通信的研究道路上遭遇過怎樣不為人知的挫折?在歐美眾多實力強勁的國家中,潘建偉團隊為何選擇奧地利作為量子通信項目的合作夥伴?愛因斯坦在許多人心中已成科學真理的代名詞,但了解科學史的人都知道,愛因斯坦代表的經典物理學派與玻爾等人代表的量子學派之間的論戰已近百年,許多問題還沒有最後答案。而中國即將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有可能幫助解決關於量子糾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