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春天的第一聲雷響起時,冬眠的動物被驚醒,人們便稱這天為「驚蟄」。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驚蟄之後,氣溫回升迅速,天氣逐漸轉暖。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的平均氣溫,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當氣溫上升的時候,最先感知大地回暖的是自然界的動植物。
古人分驚蟄為三侯:一候桃始華。桃花的花芽在嚴冬時蟄伏,於驚蟄之際開花,自此漸盛。二候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三候鷹化為鳩。感知到氣溫回升,斑鳩、燕子等鳥類開始在林間活躍。
作為恆溫動物,人體對於冷熱的變化也是十分敏感。氣溫的差異會影響動植物的生長,也會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影響。氣溫過高和氣溫過低都不利於人體的健康。氣溫過高會使人感到悶熱難受,令人精神不振、頭昏腦脹,昏昏欲睡。氣溫過低也不好,會使人感到寒冷、縮手縮腳,大量消耗人體熱能。因此,氣溫的變化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氣溫是一個氣象術語。氣象學上把表示空氣冷熱程度的物理量稱為空氣溫度,簡稱氣溫。國際上標準氣溫度量單位是攝氏度(℃)。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在野外空氣流通、不受太陽直射下測得的空氣溫度。
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微觀上來講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而用來量度物體溫度數值的標尺叫溫標。溫標規定了溫度的讀數起點(零點)和測量溫度的基本單位。國際單位為熱力學溫標(K)。目前國際上用得較多其他溫標有華氏溫標、攝氏溫標。
攝氏溫標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溫標,用符號C表示,單位是℃。在攝氏溫標中,結冰點是0℃,在1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100℃。華氏溫標的符號為F,單位為℉。華氏溫標選取氯化銨和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零度,選取人體溫度為100度。攝氏溫標和華氏溫標是可以相互轉化的,0℃=32℉,100℃=212℉。
很早的時候開始,人們就注意到了溫度的變化並總結出一定的規律,如冬暖夏涼等。除了依靠自身對冷熱的感知,人們還可以利用一些客觀條件來判斷溫度。古人在冶鍊金屬的實踐中,創造了通過觀察火焰顏色來判別溫度高低的方法。
在冶鍊金屬的時候,古人得出經驗,當火焰沒有了雜色並呈現青色,那就是溫度最高的時候,成語爐火純青就是由此而來。《考工記》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關於手工業技藝著作。據《考工記》記載,在鑄銅與錫時,隨溫度的升高,火焰的顏色先後變為暗紅色、橙色、黃色、白色、青色,然後才可以澆鑄。古人的經驗經現代科學驗證依然相當精準。從現代科學分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汽化點,金屬加熱時會生成不同焰色的氣焰。
除了冶鍊金屬,溫度對於其它工業生產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溫度控制可以使將模具溫度更均勻,提高產品成型效率,降低不良品的產生,提高產品的外觀,抵制產品的缺陷,加快生產進度,降低能耗節約能源。鞋的膠合要在一冷一熱的過程中完成的,需要專門的裝備,還要有專門的溫度控制器。如溫度出現異常,鞋就要報廢,因此溫度的測量就顯得極其重要。
科技的發展帶來了先進的測溫方法。溫度計的出現讓人們可以更加精確地測量溫度!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在隨後的歷史中,溫度計被反覆改進,逐漸變成了現在的模樣。現代的溫度計種類繁多,常用溫度計有水銀溫度計、數字溫度計、液晶溫度計等。在工業領域,溫度測量儀是測量物體冷熱程度的工業自動化儀表。而隨著溫度傳感器的廣泛應用,人們可以對溫度進行數位化的精確測量。
雖然測溫方法和工具隨著時代不斷變化,但人們對溫度的關注度始終不變。不管是自然環境還是人類社會,溫度都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當溫度高低變化,所帶來的不只是冷熱冬夏,還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甚至改變著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