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計的前世今生,溫度計的發明發展史

2020-12-03 微知百科

溫度計的發明—從伽利略的「氣體」開始

在中國戰國前期,哲學家列子—本名列禦寇所著的古書《列子·湯問》中,就有「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也有「近者熱而遠者涼」的描繪。這就是關於溫度最樸素的經驗性描述。當然,還有稍微高級一點的測溫辦法,燒制陶瓷時用的「照子」就是一例。景德鎮陶瓷大學的鄭乃章教授研究後說,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的「照子」,是窯工用於判別窯火溫度高低的泥土胚胎。到了宋元時期,「照子技術」更加成熟—通過觀察「照子」的燒結程度,就能檢測窯內製品在最高燒成溫度下保溫時間的長短。但是,這種技術全靠窯工的經驗積累,無法定量地精確檢測。所以,溫度計是西方近代科學革命性發明的產物。

1592年的一天,義大利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伽利略正在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學講課,邊講邊做加熱水的實驗。

「罐內水溫升高的時候,為什麼水面會上升?」伽利略問學生。

「因為水溫升高的時候體積增大,水面就上升;水溫下降的時候體積減小,水面就下降。」學生回答說。

聽到學生的回答,伽利略偶然聯想到此前遇到的一個問題。

原來,曾有一些醫生找過伽利略,懇求他說:「先生,人生病的時候體溫一般會升高,能不能想個辦法,準確測出體溫,幫助診斷病情呢?」

聯想到這一問題,伽利略就在學生回答的啟發下,利用熱脹冷縮原理,經多次研製,於1593年發明了泡狀玻璃管溫度計。這個溫度計的頂端是一個玻璃泡,和它相連的玻璃管中裝著有色液體,倒置在裝有水的杯子中來測量溫度。它的工作原理是,當被測溫度的物質(這裡是空氣)與玻璃泡接觸的時候,玻璃管內上方的空氣就會因為熱脹冷縮而發生體積變化,使有色液柱對應下降或上升;玻璃管上標明一些可作標準的「熱度」—現在所說的溫度。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支標有刻度的溫度計—氣體溫度計。顯然,氣體溫度計是不完善的—大氣壓強的變化也會使液柱升降。

當然,用氣體的熱脹冷縮性質來測量溫度的想法,在伽利略之前早就有了。例如,古希臘科學家菲隆和亞歷山大·希隆就製造過基於空氣膨脹原理的測溫器。

溫度計的演進—從氣體到液體、固體

1612年,伽利略的同事和朋友、帕多瓦大學的生理學家和醫生—桑克託裡奧·桑克託留斯教授,對伽利略的氣體溫度計進行了改進,設計出一種蛇狀玻璃管氣體溫度計。它的內部有紅色液體,空氣膨脹時就把液體往下壓,再從玻璃管上刻的110個刻度看出溫度的變化,可用於測量體溫,是世界上最早的體溫計。

鑑於桑克託留斯的溫度計不太準確的缺點,法國醫生、化學家兼物理學家詹·雷伊在1632年,把伽利略的玻璃管顛倒過來,並直接利用水而不是空氣的體積變化來測量物體的冷熱程度。但是,因為這種溫度計的管口沒有密封,會因水的蒸發而產生誤差。這是第一支用水作為測溫物質的溫度計。

1641年,第一支以染紅的酒精作為測溫物質的溫度計,首次出現在義大利託斯卡納大公斐迪南二世的宮廷裡。1644~1650年期間,他將其不斷完善而成為具有現代形式的溫度計:用蠟將裝有紅色酒精的玻璃管口封住,在玻璃管上標上刻度。因此,一些人將溫度計的發明歸功於這位大公。1654年,這種溫度計已在佛羅倫斯普及使用。

另外的一種說法是,在1629年,伽利略在帕多瓦大學的另一位同事—義大利物理學家兼猶太教師約瑟夫·德米蒂哥,出版了一本書,名為《花園中的噴泉》。書中的一幅插圖,展示了一個盛有白蘭地的玻璃泡溫度計,旁邊寫著文字「oleb」(上升),這才是第一支溫度計。但是,這支溫度計的發明者卻沒有明確記載,很可能是伽利略或者德米蒂哥。

1646年,義大利物理學家萊納爾第尼明智地建議,以水的冰點和沸點作為刻度溫度計的兩個定點。但無奈的是,當時流行的酒精溫度計內酒精的沸點(78.5 ℃)低於水的沸點(100℃)。所以,如果用水的沸點為第二個定點,這對酒精溫度計顯然不切實際,所以這一建議當時沒能被採納。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在1989年發出通知,從1990年1月1日起,水的沸點定為99.975 ℃。

1658年,法國天文學家、數學家兼天主教神父—「科學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伊斯梅爾·博裡奧,製成了第一支用水銀作為測溫物質的溫度計。他值得一提的故事之一是:早於英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艾薩克·牛頓等人,最先偶然發現了計算萬有引力的公式,但博裡奧後來又否定了這個正確的公式。

1665年,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與數學家惠更斯,也提議把水的冰點和沸點作為兩個固定點,以使溫度計標準化。同年,英國物理學家與化學家波義耳,根據他在1662年發現的波義耳定律指出了氣體溫度計不準的原因及其他缺點。其後,人們大多轉向研製使用其他介質作為測溫物質的溫度計。1672年,法國發明家休賓在巴黎發明了第一個不受大氣壓影響的空氣溫度計。

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溫標,1779 年有19種,到了19世紀末,超過30種,溫度計的種類更是不計其數。

法國物理學家阿蒙東最先指出,測溫液體是呈有規則膨脹的,也最先指出氣溫「有絕對零度存在」。1703年,他製成了一支比較實用的空氣溫度計。

「按需改進」的溫標

溫標是為了保證溫度量值的統一和準確而建立的一個用來衡量溫度的標準尺度(例如定點、刻度及刻度間隔等)。伽利略發明氣體溫度計之後,科學家們圍繞溫度計的測溫物質、溫標進行了不斷的研究,使它更加準確、方便和實用,也進一步充實了計溫學的研究內容。以下簡要介紹5種著名的溫標。

一種「經驗溫標」—「華氏溫標」

在1709~1714年間,物理學家、發明家、儀器製造商與玻璃工華倫海特,把冰、水和氯化銨的混和物平衡溫度定為0°F,人體溫度定為96°F(如以今天人的平均標準體溫37℃計算,應為98.6°F),其間分為96格,每格為1°F。1724年,他又把水的沸點定為212°F;遺憾的是,他沒有把冰的熔點定為0°F,而是定為32°F。這就是目前歐美的一些國家,以及中國香港、澳門等地區還在普遍使用的著名的「華氏溫標」。它是一種用實驗方法或經驗公式確定的「經驗溫標」。1709年,華倫海特還發明了酒精溫度計。此外,他還發明了在填充工作物質水銀的時候的淨化方法,在1714年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實用的水銀溫度計。

為什麼華倫海特要把冰點定為「奇怪」的32°F、沸點定為 212°F呢?一種牽強的解釋是,他覺得這樣設定的好處是,可以在水從結冰到沸騰之間劃分180等分,然後又可以讓人的體溫儘可能接近 100°F(實際是98.6°F)。事實上,人們迄今沒有弄清他這樣設定的真正原因。

以水為「標準」的兩種溫標—「列氏溫標」和「攝氏溫標」

1730年,法國博物學家、物理學家、昆蟲學家和發明家列奧繆爾研製了一種酒精溫度計,把水的冰點定為0°R,水的沸點定為80°R,其間分為80格,每格為1°R。這就是著名的「列氏溫標」。

列氏溫標僅在法國和德國的部分場合使用。

1742年,瑞典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攝爾修斯製成的一種水銀溫度計,則是把水的沸點與冰的熔點分別定為0℃和100℃,其間分為100格,每一格為1℃。這就是著名的「攝氏溫標」。1743年,克裡森指出,這種溫標的定點不符合越熱的物體溫度越高的習慣。攝爾修斯辭世一年後的1745年,他生前的同事—卡爾·馮·林奈,把冰點與沸點的度數顛倒(即水的沸點與冰的熔點分別定為100℃和0℃)過來,這就是現在還在使用的攝氏溫標。不過,另有人說,這一「顛倒」工作是攝爾修斯的另一位同事—他的繼任者馬丁·斯特勞莫爾在1750年做的。

上述3種溫標,都是初級的原始溫標。它們的缺點有三:溫度值僅在兩個定點是準確的,其餘各點都不準確;定義範圍有限—例如水銀溫度計的測量範圍為-38.87℃~+356.9℃;都要依賴含有測溫物質(例如水或水銀)的溫度計。那麼,能否找到一種不依賴於溫度計的溫標呢?能—下面的第4種溫標,就克服了這些缺點。

甩開含測溫物質的溫度計的溫標—「熱力學溫標」

1848年,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森即開爾文勳爵,提出了「熱力學溫標」。他還在1854年指出,只需選用一個固定點的數值,這種溫標就完全確定了,這個點就是「絕對零度」。然而,在實際建立熱力學溫度單位的時候,考慮到歷史傳統和當時的技術條件,他不得不沿用攝爾修斯的0~100℃的間隔作為100個溫度間隔,即每個間隔為1個開氏度(1°K)。這就是至今還在科學研究中被普遍使用的「開爾文溫標」,簡稱「開氏溫標」,也稱「理想氣體溫標」「熱力學絕對溫標」等。開氏溫標的特點是,與物體的任何性質無關,熱力學溫度只與熱量有關。開氏溫標的優點是,不受測溫物質的影響,解除了測溫物質因為凝固和汽化而受到的限制。

1927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簡稱CGPM)考慮到準確和簡便,決定採用開氏溫標作為最基本的溫標。1934年,中國著名化學家、化學教育家黃子卿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簡稱MIT)留學期間,測定了水的三相點為0.00981±0.00005℃(約0.01℃)。1954年,第10屆CGPM決定,把這一溫度作為熱力學溫標的單一定點,並在數量上規定為273.16°K。

熱力學溫標實際上包含的另一個定點,是不能用物質的已知物理性質來定義的,它是理論上推導出來的最低溫度—絕對零度或零開氏度。1967年,第十三屆CGPM將熱力學溫度的單位開氏度(上述°K),改為開爾文(K—Kelvins的簡寫);開爾文溫標和開氏溫度等名稱,也分別被「新國際實用溫標」(簡稱「國際實用溫標」或「國際溫標」)和「熱力學溫度」代替。1968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也做了相同的規定。中國也於1973年1月1日起採用。

熱力學溫度(K)和攝氏度(℃),是中國現在僅有的兩種溫度法定計量單位—也是國際單位制中溫度僅有的兩種法定計量單位;華氏溫標、列氏溫標與蘭氏溫標已被廢棄,非特殊情況不得使用。熱力學溫度(K)、攝氏度(℃)與華氏溫度(°F)的換算關係是:1 K=1℃=1.8°F。

迄今還有國家在「非法使用」的溫標—「蘭氏溫標」

第五種溫標為美國工程界迄今還在使用的「蘭氏溫標」,由「他所在時代的天才」—英國發明家和土木工程師蘭金髮明。蘭氏溫度的單位是°R。因為蘭氏溫標也是以水的三相點(273.16K)為起點,所以也是一種「絕對溫標」。

「按需改進」的溫度計

隨著攝氏溫標、熱力學溫標的建立和製作溫度計技術的成熟以及實際測量的需要,人們先後改進、發明了各式各樣的溫度計,用於測量各種物體不同的溫度。

例如,德國發明家卡爾·威廉·西門子在1860年發明的遙測式電阻溫度計。

又如,英國醫生託馬斯·克利福德·阿爾伯特在1865~1867年間,發明了至今還在使用的、測量人體溫度的現代水銀體溫計—它離開人體後讀數不變,可精確到0.1℃。不過,它的水銀洩漏時會造成危害。1984年,一位芬蘭醫療器械設計師發明了電子體溫計(更方便,無有害物洩漏)。

1874年研製成功的「顛倒溫度計」,可以用來測量江河湖海表層以下的各層水溫。經過100多年的不斷改進,這種溫度計的性能已經非常可靠、準確度也較高(可達±0.02 ℃),至今仍在海洋調查中廣泛使用。

清康熙年間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最早把溫度計傳到中國的比利時天文學家和科學家南懷仁,在1664年完成的《靈臺儀象圖》中,就繪有他製作的氣體溫度計。靈臺就是天文臺—當時位於今北京建國門西南側的古觀象臺。南懷仁的溫度計,在木架上豎立了一根U形玻璃管,U形管左側上端連著一個玻璃球,右側上端敞開。U形管內注入達到水平線的液體(水或酒),玻璃球的氣體受外界溫度影響膨脹或收縮時,液體就會在U形管右臂或左臂上升,左右臂旁都標有刻度指示溫度。

今天的溫度計,已經有了使用的介質材料不同、測量對象不同、用途不同、顯示溫度的器件不同、測量溫度範圍不同、指示溫度的形式不同(通常有直線刻度和指針式這兩種)等在內的許多新品種:半導體溫度計、熱電偶溫度計、雙金屬溫度計、液晶溫度計、數字溫度計、光測高溫計、便於進行℃與°F換算的雙標氣溫計、可同時測量氣溫和空氣溼度的乾濕泡溫度計、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期間便於快速測量體溫的額溫計……

【責任編輯】蒲?暉

檢測新冠肺炎的利器—額溫計

檢測新冠肺炎的「法寶」—額溫計

在這場抗疫戰爭中,檢測是否患有新冠肺炎時使用的「法寶」之一,就是紅外輻射額溫計—通過測量額頭的溫度即額溫去測定人體體溫的一種溫度計。

眾所周知,測定體溫有多種方法和儀器,那為什麼額溫計被稱為「法寶」呢?

原來,測定體溫的諸如電子體溫計、水銀體溫計等,有費時(例如電子體溫計、水銀體溫計各自需要3、5分鐘)、必須與人體「親密接觸」而使用不便(要插進腋窩裡或口腔中、肛門內)等缺點。於是,省時(僅需1秒鐘,發出「嘀」的「蜂鳴聲」)、無需接觸而使用方便(距離額頭1~3釐米,不接觸人體)的額溫計披掛上陣,可以對大量、密集的人群進行快速檢測。

應該有的「須知」—如何使用額溫計

操作方便(使用前只需按下開關)、對人體不會產生有害輻射的額溫計,由電池(通常為兩節5號電池)、紅外探測系統、探測頭、顯示屏(大多為液晶顯示屏)等部分組成。

額溫計具有兩種模式:「體溫模式」即「體內模式」和測量物體表面的「物溫模式」即「表面模式」。測體溫時,應確保置於體溫模式—一般開機就是體溫模式(如果弄亂了,可以重新啟動),不能用物溫模式。

額溫計有自己的測量範圍—體溫模式一般為32℃~42.9℃,其精度分別是:32℃~36℃時,±0.3℃;36℃~39℃時,±0.2℃;36℃~42.9℃時,±0.3℃。

一般超過37.3℃時,就要進一步檢查是否為「疑似新冠肺炎病例」或「新冠肺炎病例」。

額溫計測得的溫度,就是修正過了的體溫。也就是說,不需要像用電子體溫計或水銀體溫計這些「接觸型體溫計」那樣進行修正—它們因為測量時接觸人體的具體部位不同,都要進行修正。

測額頭中心位置(「腦門」最亮處)的要求是,沒有頭髮、汗水、帽子、頭巾等遮擋物,距離額頭1~3釐米—緊貼額頭反而測不準。如果要測量下一次(或下一人),應先把額溫計的探測頭移開,間隔大約5秒後再進行測量。

當然,上述測量注意事項,都是針對室內無風的常溫環境,而其他環境下的測量較為複雜。例如,在室外有風時,可以用手腕、頸部等保暖較好的部位代替額頭測量。

此外,還應注意使用額溫計的一般環境溫度和溼度:通常為10℃~40℃,其中16℃~35℃效果較好,20℃左右最好;相對溼度≤85 %。

相關焦點

  • 溫度計的前世今生
    溫度計的發明已經有400多年了,它不僅僅用於科學研究和工農業生產,也已經成為一般大眾商品走進了千家萬戶。比如:體溫計、寒暑表等。當然對於溫度計肯定還有一些您不知道的,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第一個溫度計的發明者是著名的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他同時也是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是世界歷史上首次將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三門科學融會貫通於一體的人。他一生的發明研究有很多,被後人世代相襲的發明是鐘錶和溫度計。
  • 溫度計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然而,溫度計究竟是怎樣誕生的,那些溫度又是怎樣確定溫度的呢?18世紀以前,人們是無法準確表示氣溫的微小變化的。為了測定出如今普通溫度計上的每一個刻度,發明家大約花了一千多年的時間。最初,冷熱是憑人們的感覺主觀臆測的,因為那時沒有溫度計,大多數人說冷了,那就是冷了。
  • 技術發明|水銀溫度計:讓伽利略的發明更偉大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第二個問題。溫度計發明之前,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醫生,了解病人「熱度」的工具就只有——手!是的,你沒聽錯!醫生用自己的手接觸病人的身體來做判斷病人體溫的高低,如果碰巧那天醫生也有輕微發熱或是剛剛摸了比較涼的物體,那麼,呃,絕對談不上精確甚至靠譜的測量結果就出現了。這個難題的解決要感謝世界科學史上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是的,這次你也沒聽錯!
  • 科學家發明超酷迷你溫度計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微型溫度計,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比如監測基於超導體的量子計算機中處理器晶片的溫度,這些晶片必須保持低溫才能正常工作。NIST的超導溫度計可以測量低於1開爾文(零下272.15℃或零下457.87°F)的溫度,低至50毫開爾文(mK),甚至有可能是5毫開爾文。
  • 小儀器有大學問 溫度計發展史探究
    溫度計是測溫儀器的總稱。根據所用測溫物質的不同和測溫範圍的不同,有煤油溫度計、酒精溫度計、水銀溫度計、氣體溫度計、電阻溫度計、溫差電偶溫度計、輻射溫度計和光測溫度計等。   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發明的。他的第一隻溫度計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後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這種溫度計,受外界大氣壓強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所以測量誤差大。
  • 我國科學家發明可給細胞量「體溫」的納米溫度計
    我國科學家發明可給細胞量「體溫」的納米溫度計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13 16:16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記者 吳晶晶)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降雨強領導的團隊與北京大學合作,發明了可以給細胞量「體溫」的納米溫度計。
  • 物理學的足跡 華倫海特發明酒精溫度計@1709年
    最早的溫度計來自於伽利略,他利用了空氣的熱脹冷縮原理,發明了第一個並不大精確的空氣溫度計,但卻沒有給出準確的溫標。真正實用的溫度計是荷蘭科學家華倫海特(Fahrenheit.GabrielDaniel)發明的酒精溫度計。1華倫海特畫像華倫海特少年時因父母雙亡而被迫從商,主要生產並銷售玻璃製品。
  • 溫度計的演變
    根據所用測溫物質的不同和測溫範圍的不同,有煤油溫度計、酒精溫度計、水銀溫度計、氣體溫度計、電阻溫度計、溫差電偶溫度計、輻射溫度計和光測溫度計等。 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的。他的第一支溫度計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與核桃大的玻璃泡相連。
  • 冷知識,溫度計是誰發明的?華氏度與攝氏度有什麼不同?
    最近,天天和溫度計打交道(不是給別人測量體溫,就是被測量體溫),那麼溫度計是誰發明的?華氏溫度與攝氏溫度的區別又在哪裡?今天讓我們學習學習!書上說,1593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了最早的溫度計。史上第一支溫度計非常簡單,由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加上核桃大的玻璃泡組成。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後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但這種溫度計受到大氣壓的影響比較大(因為下面裝水的瓶子不是密封的,大氣壓力直接作用在水面上。
  • 溫度計是怎麼來的?
    溫度計,起源於佛羅倫斯,即使近來電子儀器越來越重要,現代的溫度計,仍是把液體裝進玻璃管中,然後在玻璃管上刻上標度,水銀是封在玻璃管中最常用的液體,它的應用要追溯到1700年,雖然早期的溫度計,也使用了無色或者有色的酒精,各種揮發溶液,甚至是水,這種儀器大約是1640年左右最早在佛羅倫斯發展出來的
  • 「冰瓶」,中國最原始的「溫度計」
    最早的伽利略溫度計清順治年間傳教士南懷仁製作的溫度計先秦《呂氏春秋》:「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溫度計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於公元1593年發明的。順治年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首次將西方溫度計概念帶入中國。因此,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沒有測量溫度的儀器。
  • 為什麼水銀會被用於溫度計?
    這是每一個密封的、裝有液體的溫度計的工作原理。然而,如果像水這樣豐富且廉價的東西就能如此有效,為什麼我們堅持用如水銀這樣極其稀有還昂貴的東西呢?歷史在第一個溫度計發明後的幾個世紀,人類了解到了熱力學溫度。因此,最初溫度計定義了溫度。然而,第一個溫度計不是溫度測量器或熱量測量儀,而是測溫範圍器,僅僅表示溫度是高還是低。
  • 鼓浪嶼巨型溫度計「身世」之謎待您解 或有超過80年歷史
    儘管其表面有部分白漆脫落,導致金屬材質生鏽出現斑駁感,但刻度清晰,溫度計內的藍黑色液體似乎還能指示溫度。而印在溫度計身上的英文文字以及英譯漢字更是直接衝擊視覺。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支溫度計,它有何來歷,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記者進行了走訪,可惜的是,並未獲得更多有效信息。希望有了解該溫度計歷史的讀者,能撥打本報熱線968820聯繫記者,講出它的故事,為廣大讀者釋疑。
  • 溫度計破碎後母女都中毒,水銀溫度計碎了,家長應該怎麼辦
    水銀溫度計裡面是含有水銀的。因為水銀具有較好的熱脹冷縮的特點,所以人們就發明出了水銀溫度計用來測量人體的溫度。水銀溫度計雖然好用,但是裡面的水銀卻是有毒的。平時我們家裡都會備根水銀溫度計或者其它溫度計,以備家人在感冒發燒的時候可以測量一下,但是有時候我們不小心就會把水銀溫度計打碎,那麼水銀溫度計碎了怎麼辦,你們知道嗎?其實,溫度計打碎了也不必大驚小怪,只需要按照以下步驟來,就不會對人身體造成危害。
  • 溫度計校準
    溫度計校準標準操作程序1.目的:確保溫度計的精確性,保證實驗時溫度的準確,保證實驗的準確。2.範圍:PCR實驗室溫溼度計。3.負責人:4.程序:4.1溫度計校準程序:4.1.1常規溫度計、低溫溫度計校正:a.本室工作人員取同其它溫度計規格相同的常規溫度計、低溫溫度計各一支,由設備科人員送到當地計量部門進行校正,並保存好校正記錄和校正溫度計的編號。
  • 紅外溫度計和水銀溫度計哪個準
    打開APP 紅外溫度計和水銀溫度計哪個準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2-28 11:01:33   紅外溫度計原理   紅外溫度計又名紅外測溫儀。
  • 中國版「溫度計」從冰瓶到照子
    這可謂是中國最原始的一種溫度計,被視為現代溫度計的雛形。另外,古人還摸索出了更為高級的檢測溫度的辦法,就是燒制陶瓷用的「照子」(火照子)。這個照子簡單說就是用來判別窯火溫度的泥胚樣品,通常為片狀,中間打孔,與陶瓷胚料同時放入窯中燒制。在燒制的過程中,窯工可以通過鐵鉤取出照子,觀察其燒結程度,這樣就可以判別窯內的溫度達到了什麼程度。為啥叫「照子」呢?
  • 電子溫度計水銀溫度計哪種更精準?
    如今,不少市民家中都配備了電子血壓計、電子溫度計,但相較於傳統的水銀血壓計、水銀溫度計,這些電子測量工具的準確度是否會更加準確呢?今天(20日)是第20個「世界計量日」。當天下午,在渝北龍山街道銀樺社區的「計量服務進社區」活動上,渝北區市場監管局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從精確度而言,水銀血壓計、水銀溫度計會更加準確, 但電子血壓計、電子溫度計則更加方便使用。「比如電子血壓計,它在使用的過程當中,往往出現連續測量多次數值都不一樣的情況。」工作人員介紹,這就會讓使用者無法具體了解自己的血壓實際情況。
  • 初中物理——溫度計
    溫度計在生活中是用來測量溫度的儀器,最常見的是室溫計和體溫計。溫度計是利用固體、液體、氣體受溫度的影響而熱脹冷縮的現象為設計的依據。有煤油溫度計、酒精溫度計、水銀溫度計、氣體溫度計、電阻溫度計、溫差電偶溫度計等等。
  • 溫度和溫度計
    【示範題1】如圖所示的溫度計,關於它的說法正確的是(  )A.該溫度計是根據固體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的B.在使用該溫度計測量物體溫度時,可以離開被測物體讀數C.該溫度計的量程是20~100℃本題主要考查溫度計的原理、使用及讀數。液體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的,故A說法錯誤;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故B說法錯誤;由圖可知,該溫度計的量程是-20~100℃,每一大格代表10℃,每一大格分成10小格,所以每一小格代表1℃,即溫度計的分度值是1℃,溫度計的水銀柱在0℃以上,示數為32℃,故C說法錯誤,D說法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