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到了,今年的你是否有跟家人團圓,一起賞月吃月餅呢?
中秋節作為我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歷經上千年,經久不衰。那麼,古人們是如何過中秋的呢?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月餅的叫法從何而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古代中秋佳節的兩大秘密。
在《東京夢華錄》中有關於中秋的這樣一段記載:
「中秋夜,貴族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這句話出自北宋期間,講的是在北宋時的中秋之夜,富貴人家會在裝飾華美的臺榭賞月,民間尋常人家的百姓也會趕去酒樓早早的佔好位。聽樂、品酒、賞月、閒話家常。
不僅如此,北宋時期過中秋節還有很多儀式。拜月便是其中之一,到了中秋之夜,人們無論貧富貴賤,從能行走的孩童到十二三歲的少年,都會登樓或步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在民間,家家戶戶也有祭月儀式,並且會精心準備各種點心、瓜果、糕點,其中,會以月餅為主。
而作為北宋的首都開封,到了中秋節這一天,則更是熱鬧非凡。每年中秋節來臨之前,街道上大大小小的酒家都會給店面裝飾一新,並以綢緞點綴,在拿出新釀的酒來賣,人們也樂得在這一天紛紛前往痛飲一番。除了酒,當然還有新鮮上市的美味,螃蟹、慄子、梨、棗等等也都到了收穫的季節。
不過,月餅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宋朝的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夜更是一個不眠之夜,夜市會通宵營業,玩月、賞月、遊人不斷,達旦不絕。
以上說的是北宋時期,古人們度過中秋佳節的一些習俗。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於過中秋節是何其隆重,甚至可以與傳統的春節與端午節並論。
相比春節、端午節被定為中國古代最重大傳統節日,中秋節顯然,在時間上要晚很多。
我們知道,中秋節起源於漢朝,在魏晉時期發展,到了唐朝已經是全國各地民間都重視的節日,但是,中秋節最為鼎盛時期卻是在宋朝。
在北宋以前,雖然每年到了八月十五這一天,賞月、吃月餅、拜月這些儀式都會有,卻沒有任何官方將這一天確定為一個重大節日。直到宋太宗趙光義稱帝時期,才正式下旨將八月十五這一天定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的正中,屆時,萬民同喜,舉國同慶。
從此,中秋節成為人們重要的習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
說完中秋節的來源,再說一個有關於"月餅"的秘密。
在唐代以前,"月餅"並不叫月餅,而叫胡餅。這胡餅的來源也頗有故事。
我們都知道漢朝張騫是出使西域的大功臣,在他的帶領下,成功開拓了漢朝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打通了中國與亞洲、非洲、歐洲各國的古代貿易路線。同時,張騫還帶回了異域不少的特產。
比如:胡桃、芝麻、石榴、葡萄等物。當時,每逢八月,古人們會製作糕餅,而在糕餅中添入胡桃、芝麻,口感則更佳,胡桃醇香,人們甚喜,於是,便將這種餅稱為"胡餅"。
隨著八月十五這個日子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八月十五吃胡餅也成為了人們習俗。
一直到唐朝,一日,唐玄宗李隆基與他的愛妃楊玉環在宮中賞月,丫鬟端著一盤裝飾精美的胡餅上來。正是雅興大發之際,突然一聲"胡餅",李隆基突覺這叫法也太不雅了,認為要改個叫法。
旁邊的楊貴妃聽後,認真尋思起來,她望向空中,看著圓圓的月亮,口裡吐出一句"月餅"。唐玄宗一聽,喜上眉梢,直贊"這個好,就叫月餅"。
從此,八月十五吃的餅還是那個餅,只是不再叫胡餅,而改稱月餅。不得不說,月餅確實比胡餅好聽多了,也更加應景。
中秋節作為傳統節日,經久不衰,相比它的儀式與吃月餅的習俗,這個節日所蘊含的意義才是歷經各朝各代,無論漢人還是滿人當朝,都完整的繼承了這個節日的根本原因。
中國的古代,素來講孝道、重人倫,人們喜歡把圓滿的月光,引申為家庭美滿團圓的象徵。"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些朗朗上口的詩句都說明了,八月十五與家人團圓,遠比過節本身更有意義。
不知道遠方忙碌的你,是否在外打拼無論多忙,也抽出了時間與家人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