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作為中國的四大傳統佳節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而中秋作詩、吟詩是歷代文人墨客樂此不疲的事情,千百年來形成了眾多描繪中秋節的詩詞,或祝願美好生活,或憶人思鄉,或佳節良友相聚,或抒發壯志情懷!
佳節良友相聚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只知是詩人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寄友人杜元穎的。原詩詩題下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並非獨吟。
這首詩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委婉動人。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這首詞蘇軾離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與之偕行。到達後,蘇轍在徐州停留了百餘日,兄弟二人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中秋節時,二人一起泛舟賞月,終於得過一個團圓的佳節。然中秋過後,蘇轍又要轉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陽)留守籤判任,於是在臨別前寫下此詞。
抒發壯志情懷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嫦娥》
就內容而論,這是一首詠嫦娥的詩。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為歌詠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為是直接歌詠主人公處境孤寂,有人以為是借詠嫦娥另外有所寄託,有人以為是歌詠女子學道求仙,有人以為應當作「無題」來看。我們姑且當作歌詠幽居寂處,終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論,著實寫得貼情貼理。語言含蘊,情調感傷。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
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節的述懷之作,值八國聯軍入侵後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獻身救國事業,而其丈夫無心國事。中秋節,秋瑾與丈夫王廷均發生衝突,離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門外泰順客棧。
祝願美好生活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裡、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顯而易見, 此詩是徐有貞歌頌中秋節的美好時節!
憶人思鄉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這樣的月光照在身上,卻令人清冷至極,置身「綠浦沙頭水館前」環境裡,心內卻是清冷感,詩歌在這進一步強化了詩人貶謫後面對十五明月帶來的悽苦悵惘失落之感。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
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