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綬字畫不為人知的秘密,你們都知道嗎
從今年開始,姚綬字畫市場進入了歷史性調整。根據國內外經驗,姚綬字畫市場也有周期性,一個周期大約為5-10年。據此分析,2009-2013年為中國姚綬字畫市場的第三個高潮期,2014年為中國姚綬字畫市場的一次拐點,所以,2017年距離姚綬字畫市場反彈周期不足兩年,201姚綬字畫年我們或將迎來中國姚綬字畫市場的「井噴」時代。
姚綬(1422—1495),字公綬,號谷庵,又號仙痴、丹丘生、谷庵子、雲東逸史,漢族,浙江嘉興大雲寺人。明代官員、書畫家。天順八年進士,官監察御史辭官歸鄉,築室曰丹丘,人稱「丹丘先生」。工詩文,善書畫,他與杜瓊、劉珏、謝縉等明代早期文人畫家,都承繼了元四家衣缽,為明代中期吳門派的勃興,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堪稱吳門派的前期畫家。
姚綬擅畫山水,宗法元人,受吳鎮影響較深,也取法趙孟煩、王蒙,小景好作沙坳水曲,孤釣獨吟,其闊幅則重林遠汀,著四五漁船而已,墨色蒼潤,皴染皆妙,亦寫竹石,有瀟灑之致。喜臨摹趙孟、王蒙二家,墨氣皴染皆妙,竹石畫亦受吳鎮影響,用筆蒼勁簡逸,墨色清潤,情致瀟灑。擅長楷書和行書,行書追蹤鍾繇、王羲之,並取法蘇軾和元代張雨,書體勁健婉和。
《三絕圖冊》又稱《心賞山水冊》,作於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作者時年73歲。繪畫淵源出自趙孟以來的文人畫體系,此圖冊集中體現了他的藝術特色。沙坳水曲,孤釣獨吟,給人以沉靜的美感。在表現技法和意趣上,畫家繼承了元吳鎮的筆墨傳統,風格粗放老辣,富於率達樸茂的情韻。
書畫真偽鑑別在博物館中是與學術研究結合在一起的日前市場運作,大多直接轉用博物館學術化的鑑別方法,無疑是簡單化的·有相當的弊端。因此,我始終強調書畫市場上的真偽鑑別,應與價格行情相結合,才有更加明確的針對性,當然。價格行情是因時、因地而異的,同一位書畫家,甚至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點價格可相去甚遠.如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初、90年代後期,上海、廣州、南京、杭州、北京、西安等等波動相當之大,必須隨時加以關注,不可一概而論。
各圖的內容大體沿襲了元代文人畫家的隱逸山水主題,但在意境、構圖和藝術情調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用筆的厚重凝練得吳鎮的要諦;《鸚湖舟行圖》中山巒的畫法上的松秀蒼潤的筆法,則又是汲取了黃公望的長處;《水村圖》和《仿趙孟鵲華秋色 圖》則頗有趙孟那種溫潤秀逸的筆墨遺韻。
印刷品有明顯網點前兩種偽造手段,在顯微鏡的火眼精金下很容易原形畢露,在顯微鏡放大效果之下印刷品都有明顯的破綻---均勻的網點布局。而真正的古畫,墨色圓潤細膩,如同跟宣紙融為一體。中國書畫歷史悠久,在造紙工藝、品種樣式諸方面既隨時代變遷而有所變化,又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區別,有著許多隨時空變化而產生的特徵與規律。第三種造假手法也可以通過顯微鏡就鑑別出來。書畫紙絹。根據紙、絹等考證進行古代書畫作品斷代分析,僅能斷前,不能斷後。因為後代的紙絹前人絕 對不可能使用(例如竹紙不能在唐以前出現),但是,一種新品書畫紙或一種新絹綾織法出現以後,可以延續到後代。後人用存放已久的舊紙創作書畫作品的情況也是有的。明代以前的絹傳至今日,表面上已絕無亮光;絲上的絨毛,也已經完全褪掉。其顏色則內外如一。作偽者若用新絹,則鑑定人員可從橫豎絲的粗細單雙辨別出真偽。有一種特製的元絲絹,從表面上看,與宋元的絹很相似,但其表面上的光,以及絲上的絨毛,無論用什麼方法,都不可能完全褪淨;而且其顏色也是內外不同,絕不可能與宋絹完全一致。傳世的古紙主要有棉紙和麻紙兩類。用顯微鏡觀察,老紙膜皮如蟲蝕,有一層白灰,若隱若現,不平勻。其顏色則無論裡外、凹凸,均系一致。
近年來,中國的姚綬字畫市場發展迅猛,具有很大的誘惑力,但同時尚未形成較為成熟有序的市場秩序。面對不明朗的市場態勢,眾多姚綬字畫愛好者如何理性、正確地進行姚綬字畫收藏投資,是一門極大的學問。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找準自身定位,了解自身收藏投資的目標和實力,保持清晰的頭腦,謹慎選擇,找準時機,不盲目追隨市場潮流,這樣才能收穫好的收藏投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