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時,中秋節除賞月之外,還有賞桂也就是觀賞桂花的習俗。這一習俗還要從中國人最初對月亮的認識說起。中秋之夜,當那一輪皎潔的月亮冉冉升起,晶瑩奪目。古人們仰望深幽蒼穹的一輪玉盤,便引起人們各種不同的憧憬、遐思和聯想。
對月遙想月中桂
即便月中的陰影也被想像成了玉蟾、玉兔,漢晉以來還傳說月中有一棵大桂花樹。傳說月中桂樹高達500丈,這棵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即便學仙被貶的吳剛每天砍伐不止,依然砍不到這棵樹,因為但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
這棵月中桂樹因功能特異,到了唐代被傳說稱為「月中騫樹」,《雲笈七籤》云:「月中樹名騫樹,一名藥王,凡有八樹,得食其葉者為玉仙」。後來更神奇的傳說月中「桂實」曾飄落人間,稱「月中桂子」。這些記載反映古人對月中桂樹的確深信不疑,所以後世又稱月亮為「桂月」、「桂宮」、「桂輪」等。
縱目欣賞人間桂
八月中秋夜,恰逢丹桂飄香、怡人心脾的季節,遙想月中騫樹、月中桂子的傳說,往往更激發起了詩人的靈感,增添節日情趣。如宋代虞儔《有懷漢老弟》詩云:「芙蓉泣露坡頭見,桂子飄香月下聞。」詩中一語雙關,既描寫月下賞桂的佳趣,又聯繫月中桂子飄落人間的傳說。
杭州靈隱寺植有大片桂樹,因此,白居易、蘇東坡都曾在這裡行吟謳歌,披月賞桂。宋之問《靈隱寺》詩寫道:「桂子中天落,天香雲外飄。」四川新都有桂湖,湖畔叢桂多達二百餘株,綿延數裡,中秋前香飄數裡之外,遊客塞途。吳地賞桂之風尤盛,虎丘賞桂,傾城而出,有如端午競渡之時。
中秋夜古今賞桂習俗
南方民間喜愛桂、蘭,號為「桂子蘭孫」,家家庭院廣為栽植。中秋之夜,婆娑桂影,皎皎月光之下,合家團圓食餅觀月賞桂,敘天倫之樂,乃是古人一大樂趣。到了現代,中秋節仍是國人非常重視的民間節日,不過隨著鮮花種植技術的發展,中秋節夜外出賞月的人們不再僅僅是賞桂,也可以賞菊,賞其它各種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