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之月亮傳說》劇照。攝影 曹家苗
直徑8米的月亮頂天而立,隨著360度旋轉,臺上時而黑夜、時而白晝,時而人間、時而仙宮……這個龐大又神秘的道具一出來,所有人的注意力瞬間被吸引過去了。
9月11日-12日,上海歌劇院原創舞劇《嫦娥之月亮傳說》將在上海文化廣場首演。在浩如煙海的月亮傳說中,上海歌劇院將著力點放在嫦娥和后羿矢志不渝的感情上,希望呈現一種相濡以沫的愛情觀,表達對但願人長久的祝願。
《嫦娥之月亮傳說》劇照。攝影 祖忠人
不只是大月亮,臺上還倒掛著一棵桂樹,跳躍著金屬感十足的玉兔,有一把富含高科技的神弓……這一版「嫦娥」對很多人來說,有點新,有點酷。
舞臺:機關重重,暗藏玄機應邀擔任該劇視覺總監、舞美/燈光設計的高廣健,是國內舞美界的大咖,設計舞臺時,他常常會聆聽「00後」兒子的意見。
「要把年輕人吸引過來,就要了解年輕人的審美。」高廣健說,「這麼古老的神話題材,我們不想做得很傳統,而是希望突破一些視覺符號的拘束,製造一個獨一無二的『廣寒宮』,把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對未來的想像融入進來。」
撲面而來的月亮是全劇的核心。這個月亮直徑8米,一面黑一面白,可以360度旋轉,當它轉動起來,臺上的時間和空間也隨之變換——時而黑夜、時而白晝,時而人間、時而仙宮,它推動著劇情的發展,也承載著嫦娥和后羿濃鬱的思念。
《嫦娥之月亮傳說》劇照。攝影 祖忠人
臺上還平鋪著一面巨大的轉盤,直徑14.6米。當它靜止不動,和常規舞臺無異,是演員們自由活動的表演區。當它轉起來,加上飄渺雲霧的助攻,又成了嫦娥和仙女們仙氣飄飄的轉臺。
轉盤裡還有小心思,藏著一塊直徑6.4米的圓盤。圓盤拔地而起、升到空中後,既是后羿射日的「日」,也是嫦娥奔月的「月」。
這些龐大厚重的道具都在天津一家工廠定製,用了十車貨櫃運到上海,又用了整整三天時間才裝完臺。
「我們相當於重新搭了一個臺!」高廣健說,舞美團隊在原來的舞臺上加高了25公分,裡面隱藏著運轉轉盤、圓盤的機械;為了讓月亮順利地移動和旋轉,舞美團隊還專門定做了一個鋁合金桁架——普通的舞臺吊杆承載不了這份重量,長度也不夠。
《嫦娥之月亮傳說》劇照。攝影 曹家苗
臺上還倒掛著一棵桂樹,跳躍著金屬感十足的玉兔,有一把富含高科技的神弓……加上多媒體投影和燈光技術,觀眾看到的絕不是傳統印象裡的瓊樓玉宇,而是充滿著當代審美。
去年,高廣健的舞臺設計就基本定稿了,編導馬濤和金美花為劇情、為人物編排動作,一定程度上參考了這份設計,「這個舞臺的張力比較大。我給了他們一些物理上的約定,但也給了他們發揮想像的空間,給了他們一些靈感。創作都是這樣的,大家互相刺激。」
「我喜歡挑戰技術上的難度,這樣觀眾才會有期待。」從事舞臺工作20多年,高廣健坦誠,這次的舞臺設計對一部舞劇來說非常複雜,「它的複雜都在背後,我們希望觀眾看到的,是一種現代的、簡約的美。」
《嫦娥之月亮傳說》劇照。攝影 祖忠人
演員:從《如懿傳》裡找靈感「這次的舞臺很特別,對演員的要求很高,演員和舞臺之間的配合很重要。」演員譚一梅在劇中飾演嫦娥,一上來,她就對記者說,這是她跳舞以來遇到的最複雜的一個舞臺。
「演員要在轉盤上跳舞,上去會有一點晃,所以要很當心腳下,萬一不注意,很容易摔倒。在不影響跳舞的情況下,我們要和舞臺完美配合,花了挺長時間去磨合。」
不只是轉盤,譚一梅的眼睛也很難從8米的月亮上移開:有時候,月亮就像一面巨大的鏡子,倒映出嫦娥婀娜的剪影;有時候,它轉到黑面,后羿出來了,再轉到白面,嫦娥出來了,但他們永遠隔岸相望,不在同一個時空裡。
創作前,編導馬濤問過很多人對嫦娥的印象,很素淨、很清雅、很冰冷,好像總是在糾結著,這是最常見的印象。
「但在我們的故事裡,她是不願意做女神的,她思念的都是人間的溫暖,因為天上沒有任何人情味,沒有煙火氣,一切都那麼冰冷。」
在馬濤的劇本裡,「飛天前,嫦娥是一個女人的形象,又美麗又勇敢,和后羿很相愛。飛天后,她變成一個女神,對人間尤其是后羿有著濃濃的思念,但彼此只能天各一方。」
對譚一梅來說,揣摩和把握嫦娥的心理變化,是挑戰最大的地方,「從女人到女神,她的心理鋪墊是不一樣的,一定是有層次的轉變。」
《嫦娥之月亮傳說》劇照。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圖
26歲的譚一梅人生閱歷沒那麼豐富,她就從熟悉的電視劇《如懿傳》入手,從好演員那裡找靈感、找借鑑。
「少女時期的她叫青櫻,活潑、天真、爛漫,和弘曆青梅竹馬。進宮後,她被太后賜
如懿,更成熟了,但和皇帝的感情決裂了。從少女到廢后,如懿的心理變化給了我很多靈感。」
上半場和后羿在人間其樂融融,下半場無奈吞「不死藥」飛升廣寒宮,譚一梅大部分時間都在舞臺上。怎麼才能演好廣寒宮裡的嫦娥?「你要想像自己在那個環境裡,四下無人,只有桂樹和玉兔,你自然而然就會覺得好孤單、好悲涼,高處不勝寒。」
看著嫦娥和后羿天各一方,濃情不斷,譚一梅也對感情有了新的領悟,「珍惜當下,不要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