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今天,一艘載有三名太空人的飛船駛向遙遠的太空,完成了人類探索太空歷史上一項偉大的任務——人類第一次登月。
左起: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座飛船就是阿波羅11號,指令長尼爾·阿爾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在全球的見證下,成為登上月球的第一人。
即將踏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將這次行動描述為:「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That&34;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你想像中的太空漫步
VS
實際中的太空漫步
圖片來源於網絡
為了紀念這次取得的偉大探索成果,便將每年的7月20日定為「人類月球日」(Human moon day)。
奧爾德林在月球留下的腳印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人類從未停止對月球的探索,藝術也是。
俄羅斯藝術家李奧尼德·季什科夫(Leonid Tishkov)的「私人月亮」藝術裝置自2011年開始亮相以來,便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
圖片版權歸藝術家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
藝術家化身為詩人,月亮則更像他的「私人伴侶」,他們一起踏上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世界旅行。
視頻截幀來源於網絡
在旅行的過程中,月光點亮了黯淡的角落,成為詩人孤獨時最溫暖的陪伴。月亮也成為了連接世界各國,各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群的紐帶。
圖片版權歸藝術家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人形容「私人月亮」是一部視覺詩,講述的其實是一個男人遇到月亮並與她一起度過餘生的故事。 很顯然,季什科夫創造了一位神秘的人物,並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充滿超現實主義意象,詩意浪漫且不可預測的世界。
圖片版權歸藝術家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
英國裝置藝術家盧克·傑拉姆(Luke Jerram)則直接呈現了整顆月球。他的作品是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典範之一。
視頻截幀來源於網絡
「月球博物館「是傑拉姆於2016年製作的充氣裝置藝術品,直徑為7米(23英尺)。球體表面採用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的月球表面圖,紋理清晰,十分逼真。當球體處在黑暗處時,球內會發出光。
視頻截幀來源於網絡
傑拉姆的「巨型月亮」通常被懸掛在建築大廳的高空上,伴隨著燈光、音樂,給參觀者營造一個夢幻迷人的夜晚。
圖片版權歸「月球博物館」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
藝術家儘可能真實地再現月球給人們帶來的直觀感受,不僅拉近了人與月球的距離,還探討了人與宇宙,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哲學命題。
圖片版權歸「月球博物館」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月球博物館」的每一站旅行都富有特色。比如在法國的雷恩(Rennes)時,球體被懸掛在聖喬治泳池館(St. Georges Swimming Pool)的主遊泳池上方,參觀的人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在「月球」下遊泳是多麼奇妙的體驗。
圖片版權歸「月球博物館」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8,傑拉姆的「月球」來到了北京的水立方向公眾展示。藝術家專門為此次公共藝術展覽設計了一個直徑10米的特殊月球,在藍色泳池和燈光的交相呼應下,人們仿佛置身於浩瀚的宇宙之中,場面十分震撼。迄今為止,已有超過20萬人參觀了該展覽。
圖片版權歸「月球博物館」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今,傑拉姆的「月球博物館」世界巡演仍在繼續進行當中......
2020年」月球博物館「在英國羅切斯特大教堂 圖片版權歸「月球博物館」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
To The Moon
Art thou pale for weariness
Of climbing heaven and gazing on the earth,
Wandering companionless
Among the stars that have a different birth, ——
And ever changing, like a joyless eye
That finds no object worth its constancy?
(譯文)
致月亮
你臉色為何如此蒼白?
莫非倦於攀登高空、凝望大地?
你置身在星辰之間,
恰似異鄉的遊子,沒有伴侶,——
永遠虧盈交替,像一隻憂傷的眼睛,
尋不到值得長久眷戀的停留?
選自英國詩人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文:耘菲
編輯:耘菲
(文章為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