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信鬚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
她因晚婚被罵怪物,只活了29歲…
最近在國外網站意外看到了這樣一張畫像。
畫像中的女子,身穿古代服飾,高挽髮髻,神色專注,正拿著望遠鏡觀測星象。
後來得知,她叫王貞儀,是位清朝女科學家。
問了身邊好幾個朋友,竟無一人聽說過她。
說來難以置信,這個國人十分陌生的名字,在國外卻享有很高知名度。
世界權威的科學學術期刊《自然》將她評為:「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
2000年,為紀念王貞儀對科學的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代號43259的小行星,命名為Wang Zhenyi。
2016年,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中,王貞儀第三位出場。
......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位奇女子,去世200多年,仍被西方人紀念和尊重?
01
1768年,正值康乾盛世。
這年深秋,安徽王家一個女嬰呱呱墜地,舉家歡慶。
家人為她取名貞儀,字德卿。
王家世代為官,家境殷實。
小貞儀的祖父官至太守,學識淵博,父親是遠近皆知的名醫。
祖母和母親都是名門閨秀,詩詞造詣極深。
由於家庭的薰陶,天資聰穎的王貞儀從小與書為伴。
祖父王者輔尤其疼愛這個孫女,忙完政務,總愛抱其在膝頭,講述古往今來各位英雄豪傑、傳奇女子的故事。
萬古千秋,一位位巾幗秀骨的風採在小貞儀心中扎了根。
王貞儀愛書,愛學問,幼年可見一斑。
一年大年初一,年幼的王貞儀給祖父母磕完頭拜完年,一反往常,沒接祖父給出的壓歲錢,而是歪著腦袋調皮地說:「祖父,我不想要這個。」
「那你想要什麼呀?」「我想看你書房的書。」
就這樣,小貞儀解出祖父的數數題後,如願在一片寵愛的聲中,拿到了書房的「隨意出入」權。
長到11歲,王貞儀的學業已大有進步,也是這一年,因身涉官場風波,被貶吉林的祖父病逝,她隨祖母、父親趕赴吉林奔喪。
家道的變故、北上的一路見識讓王貞儀迅速成長起來,她的詩詞不再局限於深閨情趣、傷春悲秋。
「不若遁世飲醇酒,醉消三萬六千場」
《感 賦》
「縮頸坐秋風 ,雄心冷如鶩 。
何時脫錦帷,怒翮摩霄去。」
《題架上鷹》
如此胸襟與氣魄,讓男兒自嘆不如。
飽讀詩書,又在開明家庭氛圍中長大的王貞儀,即使在被三綱五常束縛的清朝,內心也有一顆男女平等的種子。
她從不認為女子就要囿於深閨,整日和女紅、紅妝為伴。
「同是人也,則同是心性」,天地之大,女子也可遊歷詠嘆,學問之深,女子亦可鑽研探尋。
塞外四年,王貞儀跟著蒙古人習武、騎射,縱馬揚鞭,颯爽鏗鏘。
史料記載,貞儀「跨馬橫戟,往來如飛,百發百中」。
「亦曾習射複習騎,蓋調粉黛逐綺靡」,回看王貞儀那時的詩句,透著一股子自信和高傲。
誰說女人只能待嫁閨中,我偏要馬上論英雄。
此時的王貞儀,年十五。
02
山林灰了又綠,來到北國的第五個年頭,貞儀已出落成大姑娘了,眉目灼灼,風姿綽約。
北國四年,是她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飽覽北方壯麗山河,縱情山林騎射。
16歲,王貞儀和家人返回南京,短暫停留之後又跟著父母到全國各地行醫。
從南國到北疆,從海濱到大漠,以十七八歲的年紀遊遍祖國山河。
跟隨父母一路漂泊,居無定所,辛苦自不必說,但和途經的雄偉山川、異域風情相比,勞累又算得上什麼呢?
她身著男裝,高挽髮髻,見識了華山之險,看過黃河洶湧澎湃,也在江南的柔情精緻中留戀往返。
沉浸在自然之美中的王貞儀,短暫地擺脫了男權社會異樣的眼光,寫下了大量瀟灑不拘的作品。
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句當屬:
「足行萬裡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
《遊華山登雲臺觀》
腳踏大地,泥濘磨礪著她的青春,也讓她的人生煥發出與眾不同的光華。
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到王貞儀正一步步和自己的稚嫩告別,開始一段通往成長和傳奇的苦行之路,燦爛之路。
03
王貞儀18歲,一家人終於結束遊醫生活,定居南京。
日子安穩下來,她終於有條件潛心研究自然科學了。
祖父遺留下來的藏書有 75 櫃,將近萬卷,王貞儀全部當成遺產繼承了下來,從安徽到吉林,再到南京,她百般護它們周全,如今更是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閱讀。
這些藏書,有不少是張衡、祖衝之、僧一行等古代著名科學家的著作,讓這個熱愛知識的女孩大開眼界。
其實一切早在很久之前就埋下了伏筆,遙想當年剛剛識數的王貞儀,也是解出祖父的數學題,才獲得出入書房的權利。
王家這個小丫頭,註定和數學有不解之緣。
一眾數學家中,王貞儀最推崇梅文鼎,但她的喜愛並不盲目,王貞儀認為梅文鼎的理論雖好,但過於繁複。
那是八股盛行的清朝,就連有權接受教育的男子也大多為求功名,一心學習孔孟禮法,有廣泛使用價值的數學幾乎成了絕學。
然而王貞儀不僅推崇數學之美,並且深知數學普及的重要性。
她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寫成了《歷算簡存》,力求用簡單的語言講解乘除法及勾股定理等,給更多人打開一扇數學科學的窗戶。
(2018年出版的《數字的力量:數學的反叛女性》詳細介紹了王貞儀對相關研究的貢獻和影響)
當然她也不是沒有萌生過退縮的念頭:
「有好幾次我不得不放下筆嘆氣,但是我知道我熱愛它,我不能放棄。」
是的,唯有熱愛,能抵歲月漫長。
跨越百年的風霜,我仿佛能看見一個纖細的女子手執書卷,沒有開學堂,廣收徒的男兒身,卻有著不輸男子的教書育人情懷,推崇真理的信念。
04
王貞儀喜愛數學之美,不過最令她著迷的還是遙遠的蒼穹,浩渺的宇宙。
當時學習數學不過艱深難懂,但沒有任何禁忌,天文學卻是屬於「皇家的學問」,平民百姓不可隨便涉獵,更何況女子。
王貞儀沒有退縮。
她頂住壓力,沉迷在祖父留下的書海中,傳統天文學書籍讀完了,就想方設法找最新的,西方天文經典譯著來研究。
沒有觀測儀器,就自己動手製作。
數不清有多少個夜晚,王貞儀的母親從女兒房間走過,看到她在一堆物品間來回擺弄。
房中桌上的水晶燈被懸掛在房梁上當作太陽,小圓桌被放倒在燈下當作地球,而王貞儀手裡拿著一面鏡子當作月亮,一邊移動著反覆試驗,一邊不斷觀察太陽、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及其相互關係。
媽媽聽不懂女兒的研究,但她知道那輪明月能給這個從小不安分的丫頭帶來無限快樂,這就足夠了。
一個又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王貞儀一個人坐在院子裡,披風飲露,靜靜地注視著天空,仔細觀察著天上大小星辰的運動和變化,辨識各種雲層的流動和形態,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也有相好的姐妹曾問王貞儀,為什麼要觀看天相,研究它有什麼用?王貞儀思考片刻,沒有回答,也只是笑笑。
是啊,為什麼要做為世俗所不解的事?
或許因為,日月星辰就在那裡。
多年觀察和研究,王貞儀寫出了不少天文學著作,現存11篇,其中以《歲差日至辯疑》《地圓論》《月食解》最為引人注目。
《月食解》對月食的形成,月亮的圓缺變化進行說明,和現代的天文學闡述一致,這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備的日月食成因解釋。
「地圓」理論更是超越了時代。
清代,傳遞了上千年的「天圓地方」「地心說」依舊深入人心,即使西方的「地圓」「日心說」理論已經傳入,國人大都嗤之以鼻,覺得是天方夜譚。
王貞儀卻憑藉多年的觀察得出了結論:
地面無比廣袤 人所觀察的範圍極小,所以雖然地球是圓的,但從人的角度來看卻是平的。
(插畫師:Rachelignotofsky)
可以說,王貞儀幾乎僅憑一己之力,試圖糾正整個時代的謬誤。
哪怕被廣泛質疑,也堅持己心,不為所動。
05
王貞儀曾在書中寫道:「人生學何窮,當知存陰寶。」
18到24歲是王貞儀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她的科學發現大都出自此時。
為了科學研究,她不顧家人的反對,將婚事一推再推,甚至做好了一生不嫁的準備。
當發小都已為人妻,為人母,王貞儀卻在科研中留戀,世俗的異樣眼光,周邊的閒言碎語幾近將她淹沒。
久而久之,王貞儀成了街頭巷尾大家悄悄議論的「怪人」,成了道貌岸然的士大夫口中倫理綱常的「叛逆者」。
那又如何?
林清玄在《百合花開》中有一段百合花的自白:
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生命,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王貞儀就是那株百合,堅韌、執著、清幽。
終其一生,王貞儀都堅持男女平等。
她在文章中說,男女之間除了性別差異並無不同,男子能做到的事,女子同樣也可以。
她從來不認為相夫教子是女子唯一的歸宿,浩瀚的星空與無邊的知識才是她的追求。
「始信鬚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
200年前,她一身孤勇挑戰男尊女卑的社會規則,衝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印,需要何等的膽識和心胸,又經過多少不被理解的無奈。
令人欣慰的是,這朵硬鋼「三綱五常」的堅韌玫瑰,終於在25歲那年等到了人生的摯愛。
25歲,王貞儀離開南京,嫁往故鄉安徽。
丈夫詹枚,家境雖不富有,但他尊重妻子,理解王貞儀的抱負。
婚後二人經常一起研究文學,詹枚多次鼓勵王貞儀把詩稿刊刻出版。
即便夫妻和睦,王貞儀也沒能躲過婚後「自從洗手作羹湯,無意馳名翰墨場」的尷尬境地,學問研究漸漸少了。
王貞儀生來體弱,再加上多年漫遊奔波、苦讀、著述,消耗巨大,婚後不久便纏綿病榻。
染病期間,她和丈夫共同整理了平生的詩稿、著述,並囑咐丈夫刊印出來。
婚後第四年,王貞儀病情惡化,和丈夫做最後的告別:
「夫君家境薄弱,如果我再這樣研究下去,印刷、出版著作,恐怕力不能及了,所以,現在我離去,也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讀來令人唏噓。
王貞儀去世時年僅29歲,沒有子嗣。她的丈夫將妻子著作結集成書,幾年後也隨妻子而去。
這個倔強的姑娘迎著世俗的偏見,用短暫的一生活出了自己的傳奇。
06
如今距離王貞儀離開已經有200多年了,屠呦呦等傑出女科學家輩出,但社會對女人的偏見依舊存在。
比如,總有人勸打拳的張偉麗,女孩子不要「打打殺殺」,「趁著年輕趕緊嫁了才是正經事兒」。
比如,作為中國第一位女斯坦尼康攝影師的鄧璐,當初在劇組做助理幫機器順線,跟機員和她說:「放下,這不是你娘們動的東西。」
......
不難想像,200年前鑽研數學,打破禁忌仰望星辰的王貞儀遭受過多少非議和嘲笑,但她硬是活成了自己最想成為的樣子。
如今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當初那些嘲笑她的人早已在歷史風塵中煙消雲散,數百年來,王貞儀卻用她的一束光,照耀著,鼓勵著無數女人,愛己所愛,無問東西。
遺憾的是,就是這樣一位中國奇女子,在國外數百年時間備受推崇,國內卻鮮有人知.....
希望她的故事給更多自我懷疑的姑娘一點信心,給更多勇敢追求的姑娘一些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