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女科學家,大家都會想到誰呢?居裡夫人、海蒂拉瑪、珍妮·古道爾,還有顏寧、屠呦呦?實際上,我們中國在清朝時期已經誕生過一位聞名世界的女科學家,她叫王貞儀。
雖然這位才女只活了短短29年,但她卻書寫了燦爛而傳奇的一生。
01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江寧上元(今南京)的一戶人家裡,一個女嬰呱呱落地,那就是王貞儀。
雖然江寧王家不是什麼富庶之家,但也是非常具有文化氣息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在朝當官,雖然只是一個小小官吏,卻十分喜歡研究星象和算術。父親亦是如此,對文學和醫學頗有涉獵。
祖母和母親也是文化造詣極深的名門閨秀,詩書棋畫樣樣精通。正是家庭環境如此開明,註定了王貞儀不必當個三步不出閨門的嬌小姐。
王貞儀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在家人身邊學習基礎的數學、醫學、詩詞歌賦,還有天文地理知識。不僅涉獵廣泛,還「成績」優秀,哪門科目都沒落下。
在她11歲時,祖父被貶到北方為官,不久後卻突然去世,舉家奔喪遷到塞北,一住就是5年。祖父留下了很多藏書,在那五年裡,王貞儀竟將近75櫃藏書一覽而盡。
然而,身居塞北的王貞儀也沒有每天呆在家裡當書蟲,而是有空就到蒼茫的草原上騎馬射箭。
有位蒙古將軍的夫人非常擅長騎射,王貞儀便向她請教學習箭術和馬術。或許是天資聰穎,王貞儀很快就達到了「發必中的,齊射如飛」的水平。
在那個時代,如果王貞儀是個男生,必定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16歲時,王貞儀和家人回到南京定居,但是安穩日子沒過多久,父親就帶上她到處遊學行醫。浙江、安徽、北京、陝西、湖北、廣東......幾乎大半個中國都遍布了父女倆的足跡。
而這豐富的閱歷,更使王貞儀的眼界和格局,超越了大多數的同齡女子。
王貞儀非常具有批判精神。時人封建迷信,篤信風水,王貞儀卻大膽站出來提出風水是無稽之談,後人的貧富貴賤,與先祖墓葬根本毫無關係。
有人說那是古代先賢所倡導,她讀那麼多聖賢書,為何卻不聽聖賢之言。而王貞儀則反駁道,儘管先賢也不是完人,不是完人就有缺點,我們應該以批判的態度去向古人學習。
王貞儀的性格就是如此直率,有不對的地方,就坦白地說出來,不僅對待外人如此,對待朋友也不會毫無底線地縱容。
王貞儀有位好友方夫人,平日裡常吃齋念佛,某年鬧饑荒,方夫人則打算刊印一部修訂精美的《心經》,請王貞儀作序。
王貞儀絲毫不留情面就拒絕了,她向方夫人直言,如果真心行善,不如將修書的銀錢捐給災民,總比做些表面工夫來得強。
也是因著這樣的性格,以及聰明的頭腦,王貞儀總是顯得不那麼合群。可她並不在意,她在意的是探索真知。
02
從小就跟著祖父學習數學,王貞儀認為,數學是一門非常有用的科目,應該普及大眾。王貞儀看過不少數學家的理論著作,但覺得過於繁雜,不適合直接給大眾科普。
於是,王貞儀就將這些複雜深奧的數學原理,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所描述出來,讓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輕鬆看懂。她作了《速算簡存》、《籌算易知》等著作,將勾股定理、三角函數等理論都歸納其中,為老百姓們打開數學世界的大門。
康乾盛世,西學東漸之風甚盛,王貞儀除了學習不少中國的學術,對西方學術也兼容並包。例如天文學,王貞儀便有很深的造詣。
王貞儀經常夜觀天象,畫下了行星軌跡圖,準確推導出五大行星的運行方向。她還寫了《地圓說》,指出前人「天圓地方」理論的錯誤,並證明了地球的確是個球體。
當然,研究天文需要有精密的設備,但王貞儀卻連基礎設備也沒有,於是她自己動手做了一套簡陋的設備。
她曾經用模擬實驗的方法,在屋梁上懸掛一盞燈以作太陽,以圓桌為地球,再拿一面鏡子模擬月亮,通過不斷改變三者之間的距離和位置,為其他人解釋了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理。
在天文學上,王貞儀也有不少成就,除了《地圓論》,還有《歲差日至辯疑》、《月食解》等著作。
憑著學習過的天文知識,王貞儀還當起了鄰居的天氣預測員。
沉迷學術研究,王貞儀直到二十多歲都仍未出嫁。要知道在那個時代裡,女子一般到了十七八歲的光景就該出嫁了,可王貞儀的眼中只有科學研究。
本來到了年齡不出嫁已經「奇葩」,女子做科學研究,更是為時代觀念所不容。
幸運的是,王貞儀是個很有主見的女子,她毫不畏懼風言風語,堅持自己的熱愛。而家人也對王貞儀表示支持,做其強大的後盾。
而且,在王貞儀的觀念裡,除了女子無才便是德,封建社會裡幾乎充滿了婦女的壓迫,但王貞儀卻敢於打破束縛。
王貞儀曾用一句話形容自己:「足行萬裡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
她認為,男人和女人,除了性別不同以外,不存在其他差異,並不是男人就比女人優越,男人也不比女人聰明。關鍵是在於女人沒有接受到教育,如果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樣上學、讀書、汲取知識,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也可以。
03
王貞儀儘管沒有在女人「該出嫁」的年紀嫁作人婦,也並不代表她是獨身主義者。在25歲那年,她還是遇到了自己的知己愛人。
王貞儀嫁給了宣城一位叫詹枚的男子,雖然家境不是特別殷實,但也頗有才華,最重要的一點是,他非常理解和包容王貞儀的抱負,以及對學術科研的執著。
嫁給詹枚以後,王貞儀就隨夫君回到宣城生活,日子過得安貧樂道。王貞儀和普通人家的妻子一樣,將家裡家外照料妥當,但也繼續著對學術的研究。
而丈夫則在心理和行動上,都支持著王貞儀,在王貞儀做研究時,為她打打下手,噹噹助理。
社會風氣提倡男女大防,但王貞儀卻從不遮掩,大方地和其他男性來往,甚至收了一位男學生。儘管街坊四鄰都有閒言碎語,可是王貞儀和詹枚都充耳不聞,因為王貞儀光明磊落、坦坦蕩蕩。
夫妻恩愛,本應攜手白頭,沒想到卻好景不長,成親四年後,王貞儀就不幸身染重疾,開始纏綿病榻。
王貞儀在病中也不忘自己的畢生所成,她和丈夫一起整理自己的手稿,取名為《德風亭初集》。詹枚將王貞儀的手稿好好保管,將其中一部分出版刊行,還有一部分交給了王貞儀的好友蒯夫人。
可惜的是,王貞儀的學術著作、詩文手稿都未能在國內廣泛傳播。然而,機緣巧合之下,卻傳到了國外,在西方世界大放異彩,王貞儀的大名才逐漸為人所知。
在西方世界裡,王貞儀被譽為「中國18世紀的非凡女性」,還成為了唯一一位金星隕石坑以其名字命名的中國女科學家。
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也將她的形象作為全世界女科學家的代表,在不少書籍中,她作為中國女科學家,和世界著名的女科學家齊名。
這位在西方人眼中無比璀璨的科學巨星,在國內竟鮮為人知,究其原因,不過於她是一位女性。
然而就是一位女性,可以集天文學家、數學界、地理學家、醫學家、詩人、女性主義者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王貞儀無疑是女性世界裡的傳奇,更是中國女性中的翹楚。
她不該被世人遺忘,更不該被國人遺忘。我們應該記得,在她的時代裡,雖然她的聲音微弱,但她卻用盡力量,默默地推動歷史的發展。
王貞儀只活了29年,但她的這一生,過得比誰都漫長。因為她以自己的熱愛和堅持,努力和智慧,走出了短暫卻又厚重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