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早逝清朝女科學家,被外國人印在明信片上,國內卻鮮為人知

2020-12-14 智慧女人說

在央視最近出的"國家寶藏"第三季第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認識了一位我國偉大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因為在世界天文學上傑出的貢獻,被外國人印在明信片和雜誌封面上,甚至以她的名字來命名金星上的隕石,但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胡思敬在《十朝新語外編》評價她:"學騎射,通星象,精歷算,工詩文,擅繪畫,通醫理,破禮教。""嘉定錢大昕重其學,以為班昭以後一人而已。"

她就是王貞儀

1、"離經叛道"不走尋常路的少女王貞儀

王貞儀出生在乾隆年間的一個醫生家庭,爺爺曾任宣化知府,精通曆算,學識淵博。父親是一位有名的醫生,也當過官。

王貞儀從小受爺爺耳濡目染,對天文和歷算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11歲時,爺爺逝世,王貞儀隨奶奶去吉林為爺爺奔喪,之後便在吉林生活了五年。

爺爺一生博覽群書。藏書頗豐,據說有75櫃之多。在吉林常年居住使她有機會閱讀爺爺豐富的藏書,學習到很多天文、曆法、數學、文學等各類知識。

16歲時,王貞儀又跟隨父親行醫,走遍大江南北,去過內蒙古、北京、陝西、湖北、廣東和安徽等地。長時間耳濡目染父親治病救人的她也變得精通醫理,醫術甚至不差於遠近聞名的父親。

有一次有西方傳教士來見乾隆皇帝,途中染病,便想找王貞儀的父親治病,沒想到父親剛好也生病了,情急之下,王貞儀替父出診,三日便將西洋人的病治好。

交談之中,與西洋人聊到了天文學知識,王貞儀以她獨到的見解,解釋了日食和月食的原理,其學識令西洋人瞠目結舌。

王貞儀還喜歡夜間一個人坐在山頭觀察星空,看鬥轉星移,一個關於星空的夢想一直藏在她的心靈深處。在沒有任何現代化儀器和觀測工具的情況下,她所撰寫的《月食解》一文中,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明確否決了前人所總結的"太陽在地球和月亮中間"的說法,精闢地闡述了很多天文現象的發生,那年她只有20歲。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用在王貞儀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然而,在現代人看來如此卓絕的她,在當時眾多人眼裡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另類。在本應該結婚論嫁的年齡,她潛心學問,研究天文曆法,甚至被周圍的人說她腦子不太正常。在當時女孩在十四五歲就要結婚生子,"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她一直到25歲,才嫁給丈夫詹枚,無疑是"離經叛道"之舉。

然而,如果沒有她的"離經叛道",也許就沒有後來的這位偉大女科學家。

天妒英才,29歲英年早逝,成就斐然

結婚後的王貞儀依舊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她依舊抽空鑽研天文、數學,並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和理解,這在當時是很難得的。

然而,好景不長,結婚僅4年後,王貞儀就因病去世,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9歲的花季,丈夫詹枚也在她去世幾年後隨她而去。

29年的光陰,如同煙花般稍縱即逝,然而她卻在後世留下了永遠的璀璨。王貞儀一生著作等身,有她親自撰寫,以及由後人整理的她的著作在世界天文學、數學等領域留下了十分珍貴的參考資料。

她短暫一生的著作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餘》四卷、《星象圖釋》、《重訂策算證偽》、《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等天文數學著作,將複雜難懂的天文、物理、數學知識通俗易懂地進行闡述說理,讓科學知識的科普不再舉步維艱。

她提出的"地圓說",以及對於日食、月食的解釋,與現在的理論無異,這在當時是驚人的。

王貞儀還批判封建迷信,指出風水之事是鬼神之說,煉丹修仙之術是自欺欺人,這無疑也是非常有遠見的理論。

除了天文、數學、物理、醫學,王貞儀在文學上也有很深的造詣,著作有《德風亭詩鈔》、《德風亭集》等。

"縮頸坐秋風,雄心冷如鶩,何時脫錦帷,怒翮摩霄去。"——王貞儀《題架上鷹》

"重門嚴析鑰,盤嶺踞咽喉。白日千巖俯,黃河一線流。"——王貞儀《過潼關》

"春雨歇。楊花兩岸飛晴雪。飛晴雪。江途渺渺,揚舲三浙。潮來胥口聲悲咽。煙波一棹真浮葉。真浮葉。蓬窗閒坐,書翻越絕。"——王貞儀《憶秦娥 春暮,錢塘舟中作》

在王貞儀的詩詞中,一點也看不到閨怨離愁,用清朝袁枚的話說:"有奇傑之氣,不類女流。"

雖然她的一生如此短暫,但她留給我們的知識和精神財富,就如同她迷戀的星辰一樣永遠閃爍著光芒。

在國外備受關注的她,在國內卻鮮為人知

29歲英年早逝成就斐然的王貞儀,在當世不被理解。在後世,也並不被人熟知。直到200多年後,她的著作和成就被世界科學界認可,她才從國外"火"到了國內。

2004年,國際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為了紀念王貞儀在天文學上的貢獻,以她的名字命名了金星上的一個隕石坑。

2016年,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中,王貞儀和居裡夫人、吳健雄等一起被列入其中。

2018年,美國數學教授撰寫的《數學的力量:數學的反叛女性》裡,專門介紹了王貞儀在數學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世界權威學術期刊《自然》更是將王貞儀列入"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之一"。

那位當初一個人在夜深人靜獨孤仰望星空的女孩子,一定不會想到,幾百年後,人類可以通過先進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她眼中的星辰大海,並驗證她當初的設想。王貞儀更想不到,會有用她名字命名的隕石坑,將在銀河系、在浩渺的太空永存。

在中國,透過"國家寶藏"中演員張子楓對王貞儀的演繹,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她的故事也被更多人知曉。

願我們也可以像王貞儀一樣,有所熱愛,有所堅持,讀書行路,目光所至,皆是星辰大海。

相關焦點

  • 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卻是一位來自清朝時期的女科學家,她的人生只有短短的29年,但是在這29年,她做出的成績卻驚豔了一個時代。可是幾百年後,她的姓名卻在國內鮮為人知,如今的我們,甚至還要通過國外媒體來了解她——王貞儀。
  • 清朝第一才女:29歲早逝,被命名小行星,她是改變世界的科學家
    很多人好奇,這位奇女子能夠被印在明信片,看來絕非普通人,而國內卻很少人認識她。這張明信片被一位天文領域的博主張貼在平臺上,這也引發了很多網友的好奇。王貞儀,出生於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祖籍是安徽天長,在江寧(今南京)出生,祖父任官父親精通醫術,母親是位精通詩歌的大家閨秀。
  • 王貞儀: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登上外國知名刊物
    曾經的吉林省狀元郎,深扎大山,在祖國西南的崇山峻岭間,打開了中國人追問宇宙的「天眼」,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說起天文學,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是現代才有的學科,其實這門學問淵源深厚,在清朝就有一位跨時代的女天文學家。200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她的名字命名了金星上的一個隕石坑。
  • 被人銘記的清代女科學家:雖只活了29歲,卻照耀世界200多年
    然而仍有琴棋書畫無所不精的才女,比如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亦或者才貌雙絕的謝道韞等。出名的知識女性屬鳳毛麟角,大部分的女子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姓名,大多與自身容貌有關,比如四大美女,小喬飛燕等。而在一張國外的明信片上,刻畫著一個女人拿著望遠鏡在遙望星空的畫面。
  • 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多年
    前段時間,有張國外的明信片傳出,照片中的女人舉著望遠鏡仰望天空。外國明信片上印刻著的這位中國女人,國人對其卻毫無印象,還是有心人尋覓才得知此女名為王貞儀,是清朝極少見的女科學家。她生前曾著書64卷,詩句上佳,且擅長騎馬射箭,破除禮教,終生致力於科研,為男女享受同等教育而奔走。
  • 通俗解釋地圓說和日月食 她是清朝安徽女科學家
    她很神秘,留下了很多傳說性的研究,卻都幾無可考;她是天生的學霸,能夠留存後世的著作涉及天文、地理、數學,而且都是在她18~24歲完成;她是一位可以頂尖全球的科學家,她提出的《地圓說》和「日月食」的解釋比西方更有說服力;……但就是這麼一個人物,在國內卻鮮為人知。
  • 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只活了29歲,卻聞名世界200多年
    王貞儀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在家人身邊學習基礎的數學、醫學、詩詞歌賦,還有天文地理知識。不僅涉獵廣泛,還「成績」優秀,哪門科目都沒落下。王貞儀經常夜觀天象,畫下了行星軌跡圖,準確推導出五大行星的運行方向。她還寫了《地圓說》,指出前人「天圓地方」理論的錯誤,並證明了地球的確是個球體。
  • 她是清朝女科學家,國人幾乎不知道,外國人非常追捧
    科學家,女性,中國古代,三個詞語要是分開問我,我應該能講出很多,但是如果把這幾個詞關係在一起,似乎真的很難,畢竟在中國古代,能成為科學家的就不多,更何況是一位女性(華叔這裡並沒有看不起女性的意思)。在快速檢索我的所有歷史知識之後,我有了答案。她是一位清朝的女科學家、文學家、醫生、詩人。雖然頭銜很多,但是國人卻這個名字十分的陌生,在國外卻享有很高知名度。
  • 清朝女天文學家王貞儀,在國際上赫赫有名,國內卻鮮有人知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國際知名的《自然》(Nature)網站在關於2019年度「激勵科學與創新科學研究獎」提名的宣傳片中,登出了一位名為「王貞儀」的中國清朝女科學家,作為當前女性科學家的「前輩」代表。
  • 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年的清朝第一才女——王貞儀
    》中位列前三;她在數學上的貢獻被美國數學教授Talithia Williams盛讚,將她的事跡寫進《數學的力量:數學的反叛女性》一書中;她被全球最權威科學期刊《Nature(自然)》評為「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科學家」;以她名字「Wang zhenyi」命名的金星上的隕石坑,紀念著她在艱難環境下追尋真理的堅強又孤獨的身影……
  • 中國古代最傑出女科學家 僅活29歲 死後203年名字被一小行星命名
    然而有一個現象不能不承認,就是在古代,儘管中國有不少世界級科學家,但基本都是男性,女性科學家極為罕見。 據中國現存古籍記載,中國古代數千年間與科技有關的女性不過數十人。由杜石然主編的《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中,提到的女科學家僅有一位。專門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也極少提及中國女科技人員。
  • 清朝奇女科學家王貞儀: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多年
    說起清朝女子,人們腦海中大多會反映出清宮戲裡的各種人物形象,比如瓊瑤筆下那一動一靜,一位活潑伶俐的還珠格格,另一位楚楚可憐的紫薇格格;又比如歷史上那一前一後,輔助一代帝王康熙帝,成就霸業的孝莊太后,以及叱吒風雲半個世紀,一力主宰晚清的慈禧太后;亦或者是近年來影視作品上不絕如縷的清宮戲裡的各式美女們,當我們為影視作品裡的女主人公與阿哥們的故事牽動著心的時候,
  • 人物| 大清第一女科學家:29歲的短暫人生,刷屏世界的驚人成就
    她因晚婚被罵怪物、只活了29歲,火遍全球的大清第一女科學家,為何在國內無人知曉?1786年,在地球的另一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伽利略證明了「日心說」,克卜勒總結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歐洲大陸上充滿顛覆性的科學革命,一切新思潮都在暗處蠢蠢欲動。
  • 她因晚婚被罵怪物,只活了29歲,死後卻被外國人愛了200年
    她因晚婚被罵怪物,只活了29歲…最近在國外網站意外看到了這樣一張畫像。後來得知,她叫王貞儀,是位清朝女科學家。問了身邊好幾個朋友,竟無一人聽說過她。2016年,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中,王貞儀第三位出場。......
  • 清朝的海關,為什麼要由外國人把持?
    我們知道,海關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也是主權的象徵,可是在晚清,海關總稅務司的職務,卻讓外國人把持了近半個世紀。讓洋人來管理中國海關事務,對於清政府來說是無奈的選擇,因為受不平等條約的壓迫,清政府辦海關,必須要「邀請外國人幫辦」;另外,清政府四大海關,早已經千瘡百孔、腐爛透頂。
  • 一個外國人,改變了清朝,也改變了中國近代史
    中國從古以來都是「天朝上國」。而自秦始皇以來,在誰繼承皇位的事情上從來不會被誰左右,更不會被外國人幹預,可是到了清朝順治時期,關於誰繼任皇位的問題,就被一個外國人幹預了。這個外國人是位德國人,一個德國人竟然改變了中國王朝的進程,這個德國人侍奉國崇禎,順治,康熙三位帝王。
  • 為什麼課本上出現的科學家幾乎都是外國人?
    弟弟在上初中,有一天問我怎麼書本上的科學家大多都是外國的。我們國家不是有5000多年的歷史嗎?怎麼書本上幾乎沒有我們國家的科學家。現在許多孩子很少知道我們&34;的科學家,大街上隨便問幾個孩子,回答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外國科學家名字,其實我們國家5000多年的歷史,誕生了許多非凡的科學家。
  • 西方人眼中的清朝世界首富 肖像掛在美國府邸 29歲後人成億萬富翁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國人入選,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和坤、劉瑾和伍秉鑑。這六個人中,唯獨伍秉鑑是以純粹的商人身份出現,今天就給大家講講伍秉鑑的故事。說起伍秉鑑,那就提到廣州十三行。
  • 從舊時光中打撈起的 這些明信片 喚醒百年記憶
    明信片,是世界上第一種內容公開的通訊方式。對於當時絕大多數歐洲人而言,明信片幾乎是他們了解中國唯一的途徑。 昨天上午, 「百年記憶:明信片上的近代中國——旅意歸僑陳偉榮先生藏老明信片展」在杭州江南錫器博物館開幕。陳偉榮從消逝的時光中打撈起430餘張明信片,揭開了一個隱秘而紛亂的近代中國。其中,有7張明信片與杭州的前世息息相關。
  • 「黃龍旗」作為清朝國旗,為啥會被外國人恥笑?原因讓大家憤怒了
    「黃龍旗」作為清朝國旗,為啥會被外國人恥笑?原因讓中國人都憤怒了在清朝的時候因為閉關鎖國這個政策,導致我國的國力越來越衰弱,在面對其他外國國家的侵犯的時候,根本就毫無反手之力。因此先下了很多喪國辱權的條約,就連清朝設立的旗幟,都被其他國家嘲笑。國旗是一個國家的標誌,剛開始我國也沒有設立旗幟這個傳統,但是後來在和其他國家接觸之後,發現其他國家的船隻上飄揚著自己國家的旗幟。於是清朝的大臣在商量之後,在曾國藩等重臣的表彰之下,選擇將「黃龍旗」作為清朝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