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廟
蘇小小墓
奉天北陵前山門
京杭大運河
南京鼓樓
碧血丹心牌坊
農民在院子裡吃晚飯
記者 厲瑋 文 丁以婕 攝
一段歷史的呈現,有千萬種維度。明信片,是世界上第一種內容公開的通訊方式。對於當時絕大多數歐洲人而言,明信片幾乎是他們了解中國唯一的途徑。
昨天上午, 「百年記憶:明信片上的近代中國——旅意歸僑陳偉榮先生藏老明信片展」在杭州江南錫器博物館開幕。陳偉榮從消逝的時光中打撈起430餘張明信片,揭開了一個隱秘而紛亂的近代中國。其中,有7張明信片與杭州的前世息息相關。
從一封在華義大利人的家書說起
近代以來,來華的西方人藉助照相技術,將他們眼中的中國社會微縮成一張張明信片,郵寄至海外,以此向西方世界介紹他們眼中古老而神秘的中國。這次明信片展由杭州市政協文史委、杭州江南錫器博物館共同主辦,所有珍貴的明信片都來自於旅意歸僑陳偉榮先生。
30多年前,年輕的陳偉榮第一次與這種小畫片相遇。「那是在義大利一座小城的郵票商店裡,我看到一張印有北京城門的明信片,背面是一個在華的義大利人寄給家長的書信,滿是思念和鄉愁。」 陳偉榮感慨,這張明信片令身在異國的他倍感親切,並因此開啟了「淘寶」之路。「30多年來,跳蚤市場、古玩店、郵票商店、個人收藏家等都是我重點關注的地方,收集明信片成了我的一種精神寄託。」
如今,陳偉榮已經擁有500多張近代中國的明信片。這些明信片的畫面內容既有中國北京、上海、青島等開埠通商城市的名勝古蹟,又有百工百業以及婚喪嫁娶等風土人情,還反映了當時部分歷史事件,如清朝皇帝接見外國使節、義和團等。通過這些「歷史碎片」,再現了100多年前中國的社會面貌。
明信片的細枝末節裡,往往藏著驚人的史料
「我研究晚清近代史幾十年了,但這些明信片仍然給我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和震撼。國不爭氣,民受難。你看這張凌遲處死的中國人,身首分離,太殘忍了。」 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汪林茂表示,相較於書本中的歷史,這批以明信片形式呈現的圖像資料,更為形象、生動,也是對文字記載的有益補充,藉此從政治制度、外交活動、經濟發展,以及生活習俗、傳統文化等不同維度了解百年前的中國。
在時光的長河裡,一張方寸大小的明信片就是一段沉甸甸的歷史。所以對明信片關鍵信息點進行深入的解讀,往往能挖掘出一些驚人的史料。杭州師範大學歷史學教授周東華站在一張題為「奉天」的明信片前思緒良多。「我仔細推敲了一番,這張明信片背後大有文章。其中有兩個重要的信息,第一是明信片上印著『奉天』。歷史上瀋陽曾在兩個時間改名奉天,1928年東北易幟之前,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但我注意到了明信片的出產單位,寫的是『東亞書藥局發賣』。值得注意的是,1928年之前一般不會使用東亞這個詞彙。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的戰爭,日本宣稱是『為建設大東亞新秩序而進行的戰爭』。」周東華推測,這張明信片應該是一家與日本有關的公司製作的,反映了當時日軍對東三省的侵略。
這7張明信片,是不為人知的杭州秘史
這次展覽中,有7張明信片與杭州的前世相關。京杭大運河、紫雲洞、嶽飛廟、蘇小小墓、曲院玉帶橋、斷橋殘雪、「碧血丹心」石牌坊等故物舊影,承載著杭州每個時代不同的市井與風光。
其中,一張晚清時期的蘇小小墓明信片,在2004年北山街綜合整治工程蘇小小墓的重建工作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丁雲川回憶,「當時我有6張不同年代的蘇小小墓照片,亭子上的12副楹聯都找齊了,但唯獨缺一張這個角度的照片。」最後,丁雲川在吳山收藏品市場發現了這張照片,交給了整治工程指揮部。「沒想到今天,在這裡看到了這張照片最早的版本。」
老底子杭州人拜嶽王廟,不走陸路,而是從湖濱三公園附近出發,吆喝個西湖船娘,5分錢或一毛錢就到嶽湖碼頭。要進嶽飛廟,首先得經過碼頭上那個「碧血丹心」牌坊。那麼,這個被稱為「嶽廟第一道大門」的牌坊在哪裡呢?又是什麼模樣呢?在陳偉榮收藏的一張題為「碧血丹心」的明信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碧血丹心」牌坊與嶽廟售票門渾然一體,沒有如今北山路上的行人隔離帶,地面也不像現在這樣被分成了數個部分。
時間匆匆,空間也在鬥轉星移,杭州的高速發展使得曾經的建築、市井和風景已經難以辨識了。所幸,這個明信片展記錄下了城市的些許舊顏和秘史。此次展覽將持續至8月16日,為期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