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歷史,壯行未來《國家榮光》站在「記憶之場」致敬英雄風骨

2021-01-08 光華銳評

2020年的伊始,「英雄」成為一個高光的字眼。

從冬到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多少人義無反顧逆風而行,以凡人之軀比肩神明,用點點螢火匯人間星河。

英雄輩出的當下,我們盡情謳歌身邊這些可愛的人,也不禁重新打量起英雄的模樣——那些出現在教科書上的、矗立在城市廣場的、存檔在展覽館裡的偉岸形象,難道不是像今天的人們一樣,同為危機時刻挺身而出的凡人?

很多人第一次強烈感受到,英雄主義精神並非是一種歷史陳跡,亦不只屬於少數英豪,它始終奔騰於我們民族的血脈,更是屬於每個個體的心靈迴響和奮勇擔當。

清明節前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特別推出以「致敬英雄」為主題的大型紀錄片《國家榮光》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黃繼光、郭永懷、趙一曼、錢壯飛、彭雪楓、李白、張太雷……這一串閃亮的名字,是中國自近代以來千千萬萬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貢獻的傑出人士的代表。

當我們重溫這些英雄的故事,不僅是又一次輕拂歲月的塵埃,銘刻崢嶸的記憶,更是將延綿於歷史長河的英雄精神投射進現時的場域,在時間的流動性中建立起相互呼應、一脈相承的精神聯結,讓我們站在更加廣闊的時空維度,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

還歷史碎片以血肉之軀,從現代人的心理回溯英雄之路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歷經這場全民戰「疫」,當我們重新品讀這句話的內涵,一併被喚醒和珍視的,還有我們源遠流長的英雄篇章。

英雄的故事,永遠值得大寫特寫,亦能常講常新。總臺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國家榮光》特別聚焦20位英雄面孔,其中包括用身體堵住敵人槍口的特級英雄黃繼光、以身許國的「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為抵禦外辱四處奔波寧死不屈的女戰士趙一曼、出生入死血沃中原的虎膽英雄彭雪楓、《永不消逝的電波》主人公原型李白、倒在革命路上的「北洋之光」張太雷等可歌可泣的人物。

時光遠去,他們留給後人的,不過是殘破的照片、泛黃的家書、口口相傳的訴說、隻言片語的檔案……正是因為歷經著同樣的「英雄時刻」,今天的人們得以在跨越時空的比照和共鳴中,感同身受於無怨無悔的出發與選擇。

在敘事模式上,《國家榮光》從立足當下的追思視角出發,沿著一條條溫熱的細節線索,著力探尋英雄們成長的軌跡和行為的動因。在講述關鍵事跡的同時,打撈有血有肉的生命記憶,彰顯偉大寓於平凡的人性之光。

感人心者,莫先乎於情。片中,出現了很多令人動容的物件:黃繼光在離開家鄉奔赴戰場之前送給母親的手帕,郭永懷念念不忘要給女兒買一雙布鞋的家書,骨肉分離之際趙一曼懷抱著一歲零三個月的寧兒拍攝的照片,彭雪楓寫下「家如夜月圓時少,人似流雲散處多」的小本兒……都讓觀眾看到了英雄人物鎧甲之下的柔軟——他們為人子女、父母,妻子或是丈夫,卻在生死抉擇的時刻,隱忍情感,挺身而出。

誓言跨越時空,精神世代傳承。這些物件承載的記憶和我們當下的故事渾然一體,高度重疊。戰疫中請戰書、與妻書、籤名隊服、方艙日記的主人們,又何嘗不是懷揣著同一種使命和情懷,毅然扛起了身上的那份責任?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在代表作《記憶之場》中曾經指出,對每個群體來說,從記憶向歷史的過渡,使得它們必須通過復興自己的歷史來重新確定自己的身份。不是像蝴蝶那樣從一朵花到另一朵花,從一個對象到另一個對象,而是因為核心動力產生了爆裂,粒子輻射到了很遠的地方。

營造致敬英烈、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讓世界人民讀懂中國人民的平凡壯舉,是值得文藝工作者奮力書寫的一筆。《國家榮光》在特殊時刻還歷史碎片以血肉之軀,與其說它是深情的緬懷,不如說是對今人的激勵。因為最好的紀念,就是堅守和傳承。

讓革命先烈燃我輩鬥志,用年輕人的共鳴重溫青春之歌

是怎樣一份事業,讓一個人生死以赴?

是怎樣一種信念,讓一個人舍己報國?

為了鮮活立體地塑造人物,《國家榮光》節目組走訪了國內26個省、市、自治區,前往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挖掘最新披露的檔案資料;採訪逾百位專家學者和親歷者,以史實為基,在每期不到30分鐘的時長裡,凝練講述超越人們熟知範圍的英雄故事。

節目自開播以來,吸引了一大批的年輕觀眾,他們或是從中認識了一些過去鮮有了解的人物,或是深刻走近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有網友說:「他們在如花如歌的年齡,為祖國奉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是國家的榮光,也是我們青年一代的榜樣。銘記英雄,緬懷同胞。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努力奮鬥,不負韶華!」

榮光不朽。《國家榮光》裡逐一展現的這些閃亮的面孔,正是一個個時代的青年群像。

年僅21歲的黃繼光在唯一的家書中寫道:「為了全祖國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決心在戰鬥中為人民服務,不立功不下戰場。」危急時刻,他用胸膛抵住噴火的槍口,用生命直面冰冷的死亡。

「誓志為人不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兒若是全都好,女子緣何分外差?」我們試圖想像,年僅31歲的趙一曼當年是懷著怎樣的思念和愧疚,辭別了剛滿周歲的兒子,在慷慨就義前寫下激昂的遺書。

1927年,29歲的張太雷在廣州起義戰鬥中中彈身亡。作為中共歷史上第一個犧牲在戰鬥第一線的中央委員和政治局成員,他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至死,他都希望自己的鮮血,能成為革命勝利的源泉。

直到2001年,始終讓人們牽掛的錢壯飛下落之謎才終於有了答案。這位潛伏在隱蔽戰線作出豐功偉績的傳奇英雄,在39歲那年被歹徒推下山崖,長眠於悠悠烏江之畔。一個有關才華、忠誠和抉擇的故事卻生生不息,滋養著後人的靈魂。

每當中華民族經歷風雨,總有一群勇敢而有擔當的人,毫不猶豫地選擇滾燙的人生。令人感動的是,在老一輩一度懷疑的目光中,新一代年輕人也用自己的行動,在這次疫情中交出了值得驚嘆的答卷。當90後醫護人員在抗擊疫情的戰鬥空隙寫下「國難當頭命何惜,滿腔熱血拋頭去。否極泰來終有日,山河無恙話荊棘」,我們知道,他們不僅重新定義了自己,也徹底洗禮了自己。

「青春之歌」鏗鏘作響。當歷史的接力棒交到我們的手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青年更要爭當先鋒。崇尚英雄的時代,不能只做當英雄經過的時候站在路邊鼓掌的人,更需要喚起每個人在平凡堅守之中的英雄之氣。

如果我是鮮花,將極香盡豔傲立枝頭;如果我是綠葉,將鞠躬盡瘁簇於花旁!

相關焦點

  • 《金剛川》票房亮眼 精誠之作致敬歷史紀念英雄
    影片更持續收割良好口碑:「整部電影就像一首慷慨悲壯的英雄詩歌。」「張譯吳京等主演奉獻了神級演技!」影片不僅吸引了年長觀眾前往影院重溫崢嶸歲月,更有青少年觀眾在大銀幕光影中走進歷史,自發起立鼓掌,激動表示:「感謝《金剛川》讓我看到了爺爺奶奶年輕時的樣子,感謝祖國記得他們。」也正是觀眾的好評讓影片票房持續堅挺,有望走出長線。
  • 記憶之場:歷史在加速消失
    流動的記憶 如何抵達歷史的真實?如何抵達歷史的真實?諾拉在《記憶之場》的導言中有這樣一句隱喻:「歷史在加速消失」。歷史事件在離開了它所發生的現場後,重新被人們用文字、聲音、圖像等媒介呈現出來,而經過再現的事件與歷史真實永遠有一定距離。
  • 《金剛川》主創整齊亮相,以電影之名致敬歷史
    10月22日,中國電影人向「最可愛的人」致敬——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系列電影發布會召開,由中影股份領銜出品的電影《金剛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最可愛的人》和《英雄連》相繼亮相,接力致敬歷史和英烈。
  • ...花開》之《三月三》致敬平凡英雄!你們是這個時代最亮的「星星」!
    正在浙江衛視熱播的國家廣電總局脫貧攻堅重點劇目、時代報告劇《石頭開花》,濃縮了扶貧攻堅這場恢弘戰役的奮鬥與榮光,奉獻與犧牲。今天19:30播出的《三月三》,就是一個悲壯的故事:扶貧幹部申甬陽光熱情,一心想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卻在崗位上發生意外,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 于榮光惋惜曾錯過《英雄》
    闖蕩內地香港影視圈20多年、拍戲多達50多部的老資深演員于榮光也憑藉著在《狼毒花》中的出色表演入圍了今年的最佳男演員的名單。這位今年已到天命之年的老打星,在接受採訪時回憶起當年的拍戲歲月噓唏不已,今晚即將到達長沙,對拿獎也充滿了期待。
  • 2020致敬抗美援朝主題雲團課觀後感400字-800字
    第三項內容是重溫抗美援朝歷史。看完之後我感受頗深。中國在血雨腥風中強勝了,中國在嘔心瀝血中繁榮了,也使我們有了現在的幸福生活。抗美援朝,不僅是一兩個偉人的勝利,更是輝煌了2000年的民族找回自信的支點,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體現,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應該繼承紅色精神,建設屬於我們的青春功業。
  • 深耕細作蓄力出發 2017天津權健足球隊壯行會隆重舉行
    英雄夢 天津情 天津權健足球隊一直懷揣著英雄夢,承載著天津情,將「敢為天津贏天下」作為責任和使命,從成立至今,一步一個腳印,逐漸發展壯大,2016賽季,天津權健足球隊更是以中甲聯賽冠軍之姿,如願衝入中國足球的頂級聯賽——中超賽場。
  • 建構民眾記憶之場 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保存引國際關注
    會上,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教授,以「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的設立、史學研究及其國家公祭」為題,介紹了南京大屠殺歷史事實,著重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建立的三個階段」「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的四個階段」「國家公祭給國民和遇難者遺屬帶來了些什麼」等,引起了國際學者的關注共鳴。
  • 詩詞大會第四季董卿十場唯美開場詞
    一說起千古英雄,可能很多人馬上會聯想到帝王、將相、豪俠,其實在今天,英雄之名早已不再是王侯將相的專屬,它屬於每一位實幹興邦的普通人,他可以是「十年磨一劍」的工匠,也可以是「汗滴禾下土」的農民,可以是「視死忽如歸」的戰士,也可以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老師。英雄之心在史冊裡,在傳說中,更在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血脈當中。
  • 用影像傳遞敬意與感恩,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致敬時代英雄
    而串聯起這十個故事單元的隱含邏輯,則是還原疫情中不計其數的普通人的貢獻,用普通人的視角為平民英雄寫傳。 上海文廣影視集團副總裁陳雨人這樣解讀該劇:「疫情阻擊戰中,14億中國人民守望相助。電視劇創作者希望通過這部作品,真實呈現全民記憶裡眾志成城的日子。」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 現代性 全球化流【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歷史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真實地記錄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過的足跡,使其成員了解自己的過去、深知自己的現在、展望自己的未來。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離不開對中國歷史的深刻認識、理解和把握。
  • 讓英雄情懷春風化雨,續寫新中國更加絢爛的光榮與夢想
    9月30日上午,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毛主席紀念堂,向毛澤東同志坐像三鞠躬,並瞻仰了毛澤東同志的遺容。10時,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齊聚壯麗雄偉的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莊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巍然矗立,指向雲天。在第六個法定的烈士紀念日,我們致敬先烈,追慕英雄,以國家的名義。
  • 致敬在時光中奉獻的英雄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是史達林在加速實現工業化的大辯論中針對俄羅斯說的,當時史達林提出:「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而落後是要挨打的。」正如錢學森老先生所說:「我沒有時間考慮過去,我只考慮未來。」
  • 廣州燈光秀夜空拼出鍾南山肖像 千架無人機致敬戰疫英雄
    廣州燈光秀夜空拼出鍾南山肖像 千架無人機致敬戰疫英雄時間:2020-10-02 09:3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廣州燈光秀夜空拼出鍾南山肖像 千架無人機致敬戰疫英雄 10月1日晚,以盛世華誕,榮耀中華為主題的國慶燈光表演主題活動在廣州珠江兩岸上演。
  • 歷史的另類臉譜:800年來2次神州陸沉,但亡國不亡魂
    七百五十八年前,蒙古鐵騎已橫掃三歐亞大陸,兵鋒所指之處攻城掠地勢不可當,然而偏踞巴蜀之地的一座軍鎮,卻成了蒙元鐵騎的折戟之處。10餘萬精銳圍城20年,蒙軍先鋒主帥汪德臣死於前線,蒙哥大汗受傷不治,忽必烈等蒙古貴胄匆忙北撤,爭奪汗位,南宋國祚得以繼續苟且20餘年。
  • 新年獻詞:心懷熱望 創造榮光
    無論宏大的歷史敘事,還是細微的個體記憶,星移鬥轉多少回,2020都是個無法繞過的年份。新冠疫情陰霾蔽空,帶來了人類的苦難歲月。舉國上下戮力同心,書寫了全民戰疫的壯麗史詩。
  • 《經典詠流傳》第四季 用「英雄讚歌」浪漫情懷致敬現實主義
    用優秀的文藝創作濃墨重彩地記錄英雄、塑造英雄、傳頌英雄,引導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是文化創新的一項重要使命。1月2日晚八點,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製作的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迎來第四季的首播。
  • 《記憶之場》全本翻譯及記憶研究會議日程
    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南京大學出版社 9:00—9:40  主旨演講     沈   堅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劉成富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10:00—12:00    Panel 1   主題:《記憶之場
  • 三集紀錄片《英雄如山》 清明節央視開播
    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與尊嚴,慷慨赴死;為了新中國的成立,血祭中華。英雄山是一座名符其實的英雄之山。英雄山,緊連泰山餘脈,是齊魯文武交匯之地。這裡,不僅是英雄們重於泰山的歸屬地,也是英雄基因賴以生存的滋養地。自秦瓊至辛棄疾,從終軍到李清照,在這片以英雄山為中心的方圓百裡的沃土上,自古以來及就流淌著英雄的血脈。
  • 特聘專家助力濟南記憶影像保護工程:重溫濟南風華展望城市未來
    「古城保護見證歷史」濟南記憶影像保護工程典藏作品展在籌備過程中得到了一些專家學者的大力幫助。他們在濟南歷史文化研究領域各有建樹,或提供了珍藏多年的老照片,或分享了老影像背後的感人故事。在11月30日上午舉行的開幕式現場,周長風、荊強、牛國棟、賈祥雲、張崇元、李瑞勇6位專家學者被聘為濟南記憶影像保護工程特聘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