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無字的音樂,是靜止的時光,更是無字的史書,每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老建築,每處歷史建築也都隱藏著這座城市的美好記憶…」
近日,濟南市政協「喚醒老建築,賦能新濟南」專題「商量」調研聚焦濟南老建築的保護、活化、傳承,尋訪老建築,開展多次現場商量,就如何做好濟南老建築的科學保護、活化利用、文化傳承談感受、提建議、寄希望、話願景,為文化濟南建設凝聚共識,建言獻策。
「『濟南樓觀甲天下』金元時期一代文宗元好問在遊覽濟南的園林和建築後曾發出這樣的讚嘆。」
「老建築和泉水一樣,都是古城濟南的靈魂所在。」
「作為歷史悠遠的重鎮名城,除了與泉水文化景觀相關的遺產,濟南還有很多其他應該予以保護的遺產,他們見證了泉城適應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與變遷情況,保護老建築,要留住歲月真實的痕跡,它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蘊與獨特品格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委員專家們一段段論述,展現了對傳承和保護好濟南老建築的迫切願望和急切行動。
摸清家底,科學保護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無論是起源漢代,現存最早的濟南孝堂山郭氏石祠,還是以濼源堂、歷山堂等為地標的古代園林城市演進成型,亦或是清末自開商埠、中西合璧的歷史建築遺蹟,還有老舍、鞠思敏、路大荒等近現代名人故居,都是這座城市珍貴的遺產和永恆的記憶。
據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名樓保護規劃處婁淑娟介紹,目前泉城濟南的老建築體量較大,登記的建築類不可移動文物650餘處,掛牌的歷史建築和普查歷史建築有370餘處,然而對這些建築的修繕保護卻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差強人意。
「在棋盤街白衣庵門樓有個300年歷史的無梁殿至今還沒有掛牌保護。」市政協委員、山東省工業展覽館藝術總監馬子愷直言道,加強老建築保護,摸清家底是前提和基礎。
現場調研中,多處破敗坍塌的鞠思敏故居與重新修繕後「修舊如舊」的老舍故居形成了鮮明對比,讓在場委員專家們深感痛心,文物建築公私產權兼有情況下、公共財政難以介入,而私人維護又難以做到「修舊如舊」,「濟南市老建築產權較為分散,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能牽頭做好這些老建築的產權整合、徵收、認領等工作,將所有的歷史建築都分級分類納入保護體制。」濟南老建築文化旅遊促進會會長,小廣寒電影博物館館長李建軍建議。
讓老建築活起來用起來
讓委員們欣喜的是,曲水亭街的不少老院落,在老建築的活化利用上做了不少的探索,如請一些專家和志願者來填充文化要素,請原住居民口述歷史,增強泉水人家的歷史記憶;德華銀行作為老濟南商埠區標誌性的德式建築,自去年已完成了全面修繕,即將揭開神秘面紗,向社會公眾開放。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初步考慮會將山東錢幣博物館遷建於此。」
山東建築大學齊魯建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姜波肯定道:「讓老建築活起來、用起來,才是對老建築最好、最長遠的保護方式。」
「科學利用才是最好的保護,政府也應出臺相應政策,鼓勵和支持老建築向公眾開放,形成展覽資源。」市政協委員、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進一步建議。
「結合現代的實用功能為老建築賦能,還要找到保護優先與活化收益的平衡點,將公益和商業相結合,依託老建築開展一系列文化旅遊公益活動和交流論壇,豐富老建築的功能,也讓更多的人走進老建築、了解老建築。」賦能老建築,李建軍既是倡導者,也是實踐者,他主導的「小廣寒」修繕改造,將始建於1904年的濟南老影院從一個瀕危的歷史建築演變為「小廣寒」電影博物館,開拓了老電影主題餐廳,店內收藏了百年來流行的各式電影放映機,不僅使它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保單位,更是濟南市新晉的網紅打卡地,成為老建築得以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
以老建築為載體促文化傳承
濟南人民素愛曲藝,也盛產曲藝名家,曲山藝海正是對濟南曲藝歷史的生動詮釋,在曲山藝海博物館裡,琴瑟和鳴,唱曲鏗鏘,遊客絡繹不絕…
「在不改變歷史建築的核心價值要素和傳統風貌特徵的前提下,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進來,通過群眾喜聞樂見、靈活多樣的形式賦予老建築更多的時代內涵,在社會上進一步形成對保護和利用老建築的意識和共識,從而形成文化共識,才是喚醒老建築,賦能新濟南的核心要義。」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程學鋒點中主題。
活化利用不能純粹走市場化,更要注重文化的傳承,甚至需要在市場化和文化傳承之間有所取捨:如膠濟鐵路博物館和蔡公時紀念館分別打造成了展示山東鐵路發展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濟南市郵政局主辦的華夏書信博物館,展陳大量的家書家信,從中感受「家書抵萬金」的厚重和濃濃的家國情懷。
「利用已有建築開闢專題展館,同時利用好網際網路、數位化等全景技術,展示出老建築的歷史風貌和全景細節,讓百姓看得到、看得懂,還能切身感受到老建築裡蘊含的深厚文化。」李銘肯定道。
「在老建築裡看濟南,也能大大提升濟南市民們的文化自信,是喚醒老建築,賦能新濟南的有效途徑。」市政協委員海默進一步回應。
「老建築也不能缺少年輕人的參與,不少年輕人參與,把老建築、老宅子改造成民宿、茶館、咖啡吧等,也為青年開闢出更多的文創空間。」姜波接著建議。
老建築對所有人來說,是濃濃的人情味,是歲月掩蓋不了的溫潤情懷。委員專家一致表示:建設文化濟南,老建築是重要的載體,要深入研究老建築的文化內涵,講好老建築的故事。同時利用老建築的名氣,來增強文化濟南的底氣,再通過產業助力,利用老建築的歷史文化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做精濟南的文旅產業,這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
(記者 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