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老建築?打卡名人故居,他們想出了新辦法

2021-01-08 人民政協網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作為一座具有2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濟南有著自己的驕傲。古今眾多文人墨客與濟南結下不解之緣,他們的故事流傳至今,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也留存了下來:縣東巷105號、曲水亭街8號、鞭指巷9-11號……隨著時光流逝,眾多古建築、名人故居因自然侵蝕與人為毀壞而日漸破敗,甚至徹底「隱去」了蹤跡。

7月2日,濟南市政協調研組圍繞「喚醒老建築賦能新濟南——加強老建築保護與活化利用」開展第二十七專題商量第一次現場商量,市政協委員、相關部門、專家學者實地探訪了鞠思敏故居和路大荒故居,並進行了專題討論。

教育家鞠思敏被譽為「山東蔡元培」,他的故居位於縣東巷105號,門口懸掛著一塊「山東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鞠思敏故居」的牌匾。繞過一條狹長的過道,一排灰色的平房就矗立在眼前,青磚、灰瓦和刷了漆的木柱顯得格外顯眼,這就是鞠思敏故居。

「為了追求民族進步和教育救國,他和朋友籌資建立了正誼中學,請黃培炎、陶知行來學校講課,培養了很多知名人物,如王統照、季羨林。」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陳忠介紹說,因在抗日戰爭期間拒絕擔任教育廳廳長,鞠思敏被開除公職,該處房屋是學生籌錢購買的。然而,房間堂屋西南角的房頂已經坍塌破損,裡面放置的方桌和床鋪上滿是灰塵,相鄰房間同樣存在著房頂破損的情況。

該處院落內有5處私房和2處公房,其中鞠思敏故居是一處私房,其產權所有人是鞠思敏的後人,按照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私人產業的文物保護需要私人承擔。「讓我修舊如舊,我修不了,沒那個能力,就這樣一直拖到現在。」鞠思敏的後人張女士說。

路大荒故居位於曲水亭街8號,該處房屋的門口掛著對聯,旁邊牆上有路大荒的簡介,然而再往裡走卻找不到有關路大荒的信息。「我們應該儘快把它修復起來,建立『蒲松齡與濟南』『路大荒與聊齋』兩個主題的展覽,也可以聯合淄博市蒲松齡故居管理部門,共同打造蒲松齡『文化遺址』。」「老濟南記憶館」志願者代表呂允山說,路大荒曾在這裡著《聊齋全集》,建議把路大荒故居作為弘揚宣傳濟南的一張名片。

專題討論過程中,調研組成員對「公私產權兼有情況下,如何實施文物建築修復和保護利用」進行了現場商量。相關文物的恢復修繕工作,存在著公共財政難以介入、私人維護又難以做到「修舊如舊」等難題,亟待從規章制度上尋求破題。

「《濟南市歷史文化保護條例(草案)》正在修訂當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林海銘介紹:「條例最主要的部分是要將所有的歷史建築分級分類納入保護體制,明確了產權人和使用人,明確了政府的公共投入應該如何對歷史建築起到保護作用,同時還要引入社會渠道,加強對歷史文物建築的保護。」

按察司街中段西側東華街的督城隍廟也因年久失修瓦片殘破、牆體破損。「在有居民居住的省級文保建築裡面,實行相關文物保護以及居民安置在政策體系和財政體系方面一直存在一些阻礙。」明府城發展中心副主任王虎介紹說,相關部門專門啟動了督城隍廟以及後續的文物保護的先行試點,對居民實施相關安置、騰出了文物空間,由省級文保單位進行方案審批,再由有資質的文物單位進行價值分析和後續的文物保護。

「希望能夠利用督城隍廟的文物保護試點工作趟出條路子來。」王虎滿是期許。

作為濟南為數不多的徽派歷史建築,曲水亭街15號院無疑是泉水庭院的典型代表。「對老建築的活化利用,應該保留原汁原味的老城風貌,在這裡能夠體會到老濟南人的生活氣息,看到濟南的文化脈絡。」市政協委員、山東省工業展覽館藝術總監馬子愷建議:「依託歷史建築建立書畫創作場所,在方便群眾文化休閒的同時,還能讓更多人拿起畫筆,描繪街裡街坊的泉水生活場景,讓外來的遊客體會到濟南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濟南人的精神生活。」

據了解,濟南目前有11處市級以上名人故居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還有許多具備名人故居和歷史事件等多重屬性的文保建築,產權有各種形式。有專家建議,對於故居保護,可以借鑑老舍故居的模式。老舍故居就曾屬於私人產權性質,2012年,濟南市文物部門斥巨資將產權收歸國有,通過專家不斷論證勘察,確定了修繕方案,歷經7個月,在2014年5月修繕完成後,以紀念館的形式對外開放,第一年訪客便達到6萬人次。除了政府撥付資金回購,名人故居可以採用多種形式進行保護。位於商埠區曾經同樣破敗不堪的張採丞故居,就通過商業力量進行了修復和開放展示。「名人故居是名人在一個地方工作和生活的重要見證,是名人留給後世最重要的文化遺產,是城市文化建設中彌足珍貴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市政協委員、濟南海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峰建議,這些名人故居修繕完成後,可以結合百花洲片區的建設,把近百年名人的遺蹟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打造濟南名人文化群落,活化濟南旅遊文化建設。

作者:張文敬 雷蕾

編輯:吳靜怡

責編:周佳佳

審核:趙彤 李木元

相關焦點

  • 鞠思敏故居房頂都是大窟窿!濟南名人故居亟需保護
    濟南現有11處名人故居文保老舍故居保護過程出書除了鞠思敏故居,濟南還有許多名人故居的保護現狀不太樂觀,例如路大荒故居、張志故居等。據了解,濟南目前有11處市級以上名人故居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還有許多具備名人故居和歷史事件等多重屬性的文保建築。
  • 喚醒老建築 賦能新濟南
    「建築是無字的音樂,是靜止的時光,更是無字的史書,每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老建築,每處歷史建築也都隱藏著這座城市的美好記憶…」近日,濟南市政協「喚醒老建築,賦能新濟南」專題「商量」調研聚焦濟南老建築的保護、活化、傳承,尋訪老建築,開展多次現場商量,就如何做好濟南老建築的科學保護、活化利用、文化傳承談感受、提建議、寄希望、話願景,為文化濟南建設凝聚共識,建言獻策。
  • 從瀕危建築到網紅打卡地!濟南老建築如何「活」在當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程凌潤 實習生 魏楚夢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靜止的時光,更是無字的史書。每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老建築,每處歷史建築也都隱藏著這座城市的美好記憶。 如何更好地「加強老建築保護與活化利用」,喚醒舊日的榮耀時光、賦能新濟南的跨越崛起?
  • 濟南的老房子 鞠思敏故居
    我在介紹「中共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支部誕生地」的時候提到過鞠思敏,他是山東鄉師的第一任校長,是與蔡元培齊名的愛國教育家,培養出了像季羨林、孫思白這樣大師級的人物,也保護過許多進步青年。建於1912年的鞠思敏故居位於縣東巷105號,雖說門口掛著「文物保護牌」卻沒有實施任何保護措施。院內違建眾多,原本較寬的通道變成狹窄的甬道,影壁牆右側是一個圓形拱門,從拱門到正房之間搭建了許多房子,住著好幾家居民。
  • 這坑,還是N年前的老套路……
    打卡點位:泗涇老街安方塔馬相伯故居福田淨寺史量才故居福連橋(中市橋) 浦江遊覽精華遊 共賞橫幅江景 打卡點位:十六鋪碼頭出發浦東濱江大道上海中心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東方明珠秦皇島路碼頭(調頭)北外灘白玉蘭大廈外白渡橋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回十六鋪碼頭靠岸
  • 廣西蒼梧一處逐漸被遺忘的名人故居
    廣西蒼梧縣新地鎮殿村水口組有處不顯眼的名人故居,房屋建於晚清,是一依山而建的院落相間建築群,為嶺南傳統雕梁畫棟的單層磚瓦建築。該建築群原由四戶單獨院落式建築組成,因各種原因,這處原廣西桂系陸軍二級上將李品仙的祖居,三進二院建築早已拆毀,其它三院落亦毀只剩一院了。
  • 張瀾紀念館參加四川省博物館學會近現代名人故居與紅色紀念館專業...
    近日來,四川省博物館學會近現代名人故居與紅色紀念館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江油市成功召開。本次年會由四川省博物館學會近現代名人故居與紅色紀念館專業委員會主辦,江油市委、江油市政府承辦,江油市委黨校、江油市文廣旅局、江油市王右木紀念園執行,來自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博物館學會、四川博物院以及專委會各單位的領導及專家共計110餘人參會。
  • 濟南新生代網紅馬路,名人加持,隨手出片,還不快來?
    二 作為老商埠區的街道之一,緯三路從南到北分布著眾多「爺爺輩」的老建築們。 △//為保留這所具有時代意義的名人故居
  • 福州福清:僑鄉老建築的新時光
    這種做法不僅留住了鄉愁,繼續為心系桑梓的華僑涵養「根」的情懷,也為其他類型的老建築再利用探索出一條可行的路徑。再造利用中小學校舍成了文化大院作為全國著名僑鄉,福清本土有133萬多人,同時有110餘萬華僑分布在世界各地。無論旅居何方,對故土的眷念和熱愛,是他們不變的情懷。
  • 濟南鞠思敏故居:「山東蔡元培」曾在這裡家徒四壁
    濟南老城,在縣西巷旁邊,有一條縣東巷,巷子中段,有一個不起眼的小門樓,小門樓上掛著一塊已經有些斑駁的牌子,上面寫著,縣東巷105號——鞠思敏故居。可是,自從掛上這塊牌子,這些年經常有人來這裡探訪,拍照的、錄像的,抓住路人就問東問西的,周圍老百姓已經見怪不怪,也正是這些架勢,讓他們知道這個叫鞠思敏的「是個名人」。鞠思敏是誰?一句話概括,他被稱為「山東的蔡元培」。他雖生於榮城,但其人生經歷卻與濟南緊密相連。而濟南也因為他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故事,留下一些無法抹去的痕跡。
  • 打卡!「東山印象」時光隧道正式開放
    通過「東山印象」品牌建設工作,以共建共享為核心的創新型政府治理機制,搭建平臺讓社區居民、企業、高校積極參與街區保護、建設和治理,推進街區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新河浦歷史文化和藝術核心區,以新業態激活街區文化資源,培育保護已進駐的文化藝術企業,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挖掘街區文化,促進街區商旅文居融合,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 21萬元/㎡、離西湖400米的徐青甫故居開始裝修,做何用途?
    「去年以8804萬元拍賣出去的那套徐青甫故居,最近裡面在動工,房子內部都拆得一乾二淨了。」最近,有網友路過西湖邊長生路一帶,發現去年這套網紅法拍房正在大規模施工裝修。「拆掉有點可惜,這房子原先外觀和內部裝修都挺好看的。」網友一方面有點惋惜,一方面也很好奇,「這種名人故居可以大手筆改裝嗎?裝修後會做什麼用途?」
  • 塘南街:追尋大師足跡,路遇兩彈一星故居
    這幾天,作為支塘人,幾次到支塘南街,可是因為閉館原因,無法瞻仰偉人故居支塘在故居參觀方面確實工作還不太到位。平日周日,本是休閒放假的日子,可是紀念館卻閉館。平日工作日,開館的目的是為了讓黨建團體參觀,讓平日普通老百姓失去了參觀的機會。這是支塘相關方面人員的缺失,存在一定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並沒有讓王淦昌紀念館向普通大眾、工薪基層開放。他的目的更多是讓特權、黨政、教育開放,服務的並非百姓。
  • 龍池生物王封:粉牆黛瓦詩意雨巷 探尋名人故居
    王陽明故居地處餘姚城區傳統歷史街區武勝門路西側,陽明東路以北。龍池生物王封指出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達4600多平方米。在建築設計和營造上反映出明代浙東官宦建築的一些典型特點,用材粗壯、氣勢恢宏,各幢建築結構嚴謹,按中軸線對稱分布,主次建築分布有序,飾件素雅。整個故居既給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莊和典雅之氣度。
  • 舟山名人館 認識定海從這裡開始
    一座城市的魅力,常常深藏於老建築的角落裡,常常依附在一代人的記憶中。一幢木結構的二層小樓,隱於喧囂的城市中,打開兩扇紅色的木門,推開一排臨街的窗戶,路人仿佛穿越時空。定海是全國唯一的海島歷史文化名城,沿著其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正緩緩走來一位位名人,他們中有出仕者、守疆者,他們中有經商者、治學者,他們中更有方外高僧、布衣國士……一個個熟悉的名字,一段段傳奇的故事,承載了這座城市的古往今來。走進位於定海總府路132號的舟山名人館,瞻群英之風範,聆先賢之教誨,走進舟山、認識定海,從這裡開始。
  • 中國「化學之父」侯德榜故居岌岌可危[組圖]
    故居已十分破敗它就是侯德榜故居,被譽為「化學之父」的侯德榜在這裡生活了近 20年。最近,故居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日,主持人來這裡,眼前這座清朝末年建起來的木結構建築,至今的格局大致沒變,是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的樣式。大廳的門前釘著「名人故居」的牌子。60歲的劉栓松是侯德榜的親戚,現在幫忙看房子。
  • 當福州古厝邂逅波斯菊花海 到城區最美村落梁厝打卡去
    記者注意到,每片花海各具風採,有的呈現螺旋形的迷宮圖案,有的規整有序,但不論如何波斯菊花海以怎樣的形式「翻飛」,都讓人們看到了古厝邂逅花海、秋日勝春朝的美麗模樣。37處古厝已完成不同程度修繕「梁氏宗祠在花海掩映下特別有韻味,我要在這拍照」「給我在這也來一張」,當日記者在採訪中,遇上了不少前來打卡的市民,已完成主體修繕的省級文保單位梁氏宗祠成了人們打卡的熱點。梁氏宗祠是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37處古建築中唯一的省級文保單位,始建於宋隆興元年(1163年),理學宗師朱熹曾在此講學。
  • 87條建築微旅行線路,帶你閱讀上海六大中心城區
    》社舊址——《中國青年》編輯部舊址——大同幼稚園舊址——中華職業教育社舊址——《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中國科學社暨明復圖書館舊址 No.20 名人舊居及足跡路線 沙千裡舊居——楊杏佛舊居——孫中山上海行館——上海中山故居——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
  • 視界|走進波洛克、奧斯汀的故居,看個人空間與藝術創作
    藝術家的故居和工作室與歷史上的藝術運動、當下社會形態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本文通過探訪多數已成為歷史遺蹟的美國歷史上七位已故知名藝術家的故居工作室,試圖探討藝術家的個人空間以及他們所處時代的社會形態與他們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
  • 送福利 | 穿梭千年瞥見未來建築 打卡中國建築科技館
    相信不止一位電影導演、科幻小說家都曾嘗試給出答案但比起文藝作品漫無邊際的想像建築師的想法也許更值得聆聽當我們天馬行空地暢談未來建築時時髦的建築師與設計師們早已開始將未來元素融入現代建築設計中他們正用形態、技術、概念不同維度的設計語言為我們講述著具有未來感的建築到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