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作為一座具有2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濟南有著自己的驕傲。古今眾多文人墨客與濟南結下不解之緣,他們的故事流傳至今,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也留存了下來:縣東巷105號、曲水亭街8號、鞭指巷9-11號……隨著時光流逝,眾多古建築、名人故居因自然侵蝕與人為毀壞而日漸破敗,甚至徹底「隱去」了蹤跡。
7月2日,濟南市政協調研組圍繞「喚醒老建築賦能新濟南——加強老建築保護與活化利用」開展第二十七專題商量第一次現場商量,市政協委員、相關部門、專家學者實地探訪了鞠思敏故居和路大荒故居,並進行了專題討論。
教育家鞠思敏被譽為「山東蔡元培」,他的故居位於縣東巷105號,門口懸掛著一塊「山東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鞠思敏故居」的牌匾。繞過一條狹長的過道,一排灰色的平房就矗立在眼前,青磚、灰瓦和刷了漆的木柱顯得格外顯眼,這就是鞠思敏故居。
「為了追求民族進步和教育救國,他和朋友籌資建立了正誼中學,請黃培炎、陶知行來學校講課,培養了很多知名人物,如王統照、季羨林。」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陳忠介紹說,因在抗日戰爭期間拒絕擔任教育廳廳長,鞠思敏被開除公職,該處房屋是學生籌錢購買的。然而,房間堂屋西南角的房頂已經坍塌破損,裡面放置的方桌和床鋪上滿是灰塵,相鄰房間同樣存在著房頂破損的情況。
該處院落內有5處私房和2處公房,其中鞠思敏故居是一處私房,其產權所有人是鞠思敏的後人,按照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私人產業的文物保護需要私人承擔。「讓我修舊如舊,我修不了,沒那個能力,就這樣一直拖到現在。」鞠思敏的後人張女士說。
路大荒故居位於曲水亭街8號,該處房屋的門口掛著對聯,旁邊牆上有路大荒的簡介,然而再往裡走卻找不到有關路大荒的信息。「我們應該儘快把它修復起來,建立『蒲松齡與濟南』『路大荒與聊齋』兩個主題的展覽,也可以聯合淄博市蒲松齡故居管理部門,共同打造蒲松齡『文化遺址』。」「老濟南記憶館」志願者代表呂允山說,路大荒曾在這裡著《聊齋全集》,建議把路大荒故居作為弘揚宣傳濟南的一張名片。
專題討論過程中,調研組成員對「公私產權兼有情況下,如何實施文物建築修復和保護利用」進行了現場商量。相關文物的恢復修繕工作,存在著公共財政難以介入、私人維護又難以做到「修舊如舊」等難題,亟待從規章制度上尋求破題。
「《濟南市歷史文化保護條例(草案)》正在修訂當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林海銘介紹:「條例最主要的部分是要將所有的歷史建築分級分類納入保護體制,明確了產權人和使用人,明確了政府的公共投入應該如何對歷史建築起到保護作用,同時還要引入社會渠道,加強對歷史文物建築的保護。」
按察司街中段西側東華街的督城隍廟也因年久失修瓦片殘破、牆體破損。「在有居民居住的省級文保建築裡面,實行相關文物保護以及居民安置在政策體系和財政體系方面一直存在一些阻礙。」明府城發展中心副主任王虎介紹說,相關部門專門啟動了督城隍廟以及後續的文物保護的先行試點,對居民實施相關安置、騰出了文物空間,由省級文保單位進行方案審批,再由有資質的文物單位進行價值分析和後續的文物保護。
「希望能夠利用督城隍廟的文物保護試點工作趟出條路子來。」王虎滿是期許。
作為濟南為數不多的徽派歷史建築,曲水亭街15號院無疑是泉水庭院的典型代表。「對老建築的活化利用,應該保留原汁原味的老城風貌,在這裡能夠體會到老濟南人的生活氣息,看到濟南的文化脈絡。」市政協委員、山東省工業展覽館藝術總監馬子愷建議:「依託歷史建築建立書畫創作場所,在方便群眾文化休閒的同時,還能讓更多人拿起畫筆,描繪街裡街坊的泉水生活場景,讓外來的遊客體會到濟南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濟南人的精神生活。」
據了解,濟南目前有11處市級以上名人故居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還有許多具備名人故居和歷史事件等多重屬性的文保建築,產權有各種形式。有專家建議,對於故居保護,可以借鑑老舍故居的模式。老舍故居就曾屬於私人產權性質,2012年,濟南市文物部門斥巨資將產權收歸國有,通過專家不斷論證勘察,確定了修繕方案,歷經7個月,在2014年5月修繕完成後,以紀念館的形式對外開放,第一年訪客便達到6萬人次。除了政府撥付資金回購,名人故居可以採用多種形式進行保護。位於商埠區曾經同樣破敗不堪的張採丞故居,就通過商業力量進行了修復和開放展示。「名人故居是名人在一個地方工作和生活的重要見證,是名人留給後世最重要的文化遺產,是城市文化建設中彌足珍貴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市政協委員、濟南海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峰建議,這些名人故居修繕完成後,可以結合百花洲片區的建設,把近百年名人的遺蹟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打造濟南名人文化群落,活化濟南旅遊文化建設。
作者:張文敬 雷蕾
編輯:吳靜怡
責編:周佳佳
審核:趙彤 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