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老城,在縣西巷旁邊,
有一條縣東巷,巷子中段,
有一個不起眼的小門樓,
小門樓上掛著一塊已經有些斑駁的牌子,
上面寫著,縣東巷105號——鞠思敏故居。
這條路不寬,來往僅能容下兩輛車,路上人來人往,看起來與其他濟南老城街道並無二致。可是,自從掛上這塊牌子,這些年經常有人來這裡探訪,拍照的、錄像的,抓住路人就問東問西的,周圍老百姓已經見怪不怪,也正是這些架勢,讓他們知道這個叫鞠思敏的「是個名人」。
鞠思敏是誰?一句話概括,他被稱為「山東的蔡元培」。他雖生於榮城,但其人生經歷卻與濟南緊密相連。而濟南也因為他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故事,留下一些無法抹去的痕跡。
1904年,已是32歲的學校教員鞠思敏以「榮城縣學生」的身份被保送到山東優級師範,來到濟南。受同學影響,鞠思敏加入同盟會,與眾同窗一起奔走革命。在經過無數命懸一線與血雨腥風後,鞠思敏重新思考了人生 。1912年正月,他對老朋友王祝晨說:「這次認輸了,玩政治不行,還是回歸教育老本行吧。」
「回歸教育老本行」,說辦就辦!1913年9月8日,他創辦濟南「正誼中學」,定址大明湖南岸閻公祠內。創辦學校之初,為節省經費,打鈴、掃地他都親力親為。
鞠思敏的教育生涯及其兼容並包精神與蔡元培頗有相似之處,因此很多人稱他為「山東的蔡元培」。他主張自然主義、人格感化主義,視學校如家庭,視同事如兄弟,視學生如子女,他認為幾無不可造就之青年,幾無不可任用之人才。
在招生上,各校都爭先搶收優質生源,他卻讓正誼中學後招,別處落榜的學生,他儘可能地收錄,而且大都是貧家子弟,程度還良莠不齊。因此,他被戲稱為「收破爛」校長。
1929年,鞠思敏被聘請籌辦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他便把正誼中學校長的職務暫託他人。無論在哪所學校,鞠思敏聘請教師,只看學問,不計政治信仰。當國民黨當局迫令鞠思敏開除進步學生時,他憤怒地搬出他「辦教育以來從不開除一個學生」的傳統頂回去。
雖從事教育數十年,他資助貧苦學生無數,因此他家徒四壁,經常幾乎斷炊。多虧眾同鄉好友送去米麵才維持生計。日寇侵佔濟南後,偽政府想方設法勸他出來工作,鞠思敏總是嚴詞拒絕,後來生計困難,每天只能吃煎餅鹹菜度日,體力逐漸衰退。
1944年8月6日,病床上的他艱難地對兒女們吐出「奉公守法」四個字,接著又用力地說出了「學校」兩個字,話未說完,手在空中抖了半天終於無力地垂下……帶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留戀與遺憾離開了人世。
「在我們這些人的心中,鞠先生將永遠是不死的。」季羨林當年考入正誼中學時,正是鞠思敏任校長,他對鞠思敏一生崇敬,多次追憶聽鞠思敏上朝課的「幸福之感。」
除了鞠思敏故居,在濟南還有一條路是以鞠思敏的名字命名的。大明湖路西段曾是正誼中學前門所在地,鞠思敏先生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把這條街更名為思敏街。鞠思敏故居也在2013年12月被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老建築之一。只不過年久失修,現在看起來有些破落,正如主人的人生,窘迫卻又被後人銘記。
部分圖自網絡
來源:愛濟南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