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於《齊魯周刊》總第704期,2013年6月
濟南大明湖路的西段,曾名為閻公祠街,為紀念正誼中學的創辦者、「民國山東四大教育家」之一的鞠思敏先生,在他去世後,這條地處學校門前的街,曾更名為思敏街。至今老濟南人從正誼中學舊址走過,仍不免想起鞠思敏的名字。
▲位於濟南市縣東巷南端的鞠思敏故居。
在濟南市縣東巷南端有一座看似平常的住宅,門樓坐西朝東,小巧簡易,進門之後有一段狹長的甬路,相連的是一小拱型門,內為四合院式。這裡就是為山東教育革新事業做出突出貢獻,有著「山東蔡元培」之稱的鞠思敏的故居。
而這座如今已然破敗的住宅當年也是得自朋友接濟。在其女鞠文俊老人的回憶中,鞠思敏平生非常勤儉,從不願置辦家產,在正誼中學和第一鄉師工作期間,一直住在租賃的房屋裡,每月薪俸,除留一部分生活必需外,其餘的都用來資助上大學的貧苦門生。在鄉師被撤職後,他沒有了生活來源,家中幾乎斷炊,幸虧朋友和學生幫助。為了減輕鞠思敏家的負擔,朋友們捐資在縣東巷建起這座四合院平房,讓他一家居住。
鞠思敏(1872-1944),名承穎,字思敏,1872年生於山東省榮成縣衙門前街一個書香門第,祖父和父親都是生員出身。他自幼聰敏,名聞鄉裡,20歲中秀才,21歲為廩生,在榮成縣馬山的私塾設帳講學。1904年,32歲的鞠思敏,經榮成縣知縣保薦,考入山東師範學堂優級科,190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任山東省視學,1911年3月進京複試,被授予舉人銜。
鞠思敏畢生致力於教育,做過山東高等師範學堂校長兼任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1946年創刊的《人物雜誌》刊載過曾任山東省立高級中學校長的張默生撰寫的一篇關於鞠思敏的文章,說他「在山東教育界的地位,有些像徐特立之在湖南」,文章談及他創辦濟南正誼中學事跡種種。
1913年,鞠思敏為開創民主進步的新式中學教育,聯絡老校友劉冠三、王祝晨、於明信等人籌建私立正誼中學,校名「正誼」取自董仲舒語「正其誼而不謀其利」之意。校舍暫用大明湖畔閻公祠,正房作為教室,耳房為辦公室和庫房等,桌椅等全靠社會各界人士捐贈,鞠思敏首任校長。
在正誼中學,鞠思敏實踐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思想,聘任教師注重學有所長而不問政治信仰,不限資歷。學校的教師,有舊民主主義激進分子,也有前清孝廉和早期中共黨員。他曾邀請黃炎培、陶行知、張伯苓等知名人士到校演講。
也是在1913年,鞠思敏與王祝晨等近200位教育界人士集資創建了濟南教育圖書社,原位於濟南市芙蓉街上,以輔助山東教育為主旨,經銷圖書儀器,為文化教育服務。
鞠文俊老人回憶,當時建立的濟南教育圖書社以經銷中華書局出版社的圖書為主,相當於中華書局在濟南的一個代理點。「圖書社建立後,父親將業務、產權等都交了出去,從未從中謀取私利,只是到了晚年被辭退後,家庭生活窘迫,才不得已去圖書社借錢度日。」
▲「山東四大民國教育家」之一鞠思敏。
季羨林們的平民教育:
「破正誼,爛育英,頂呱呱的一中」
鞠思敏的教育思想和辦學實踐,對山東教育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1913年,他發表了著名論文——《國民教育譚》,提出改革教育的主張:「……舉國民普通之弱點,不能生存之大患,足以亡國、亡種之內容真象,拔本塞源,掃除而廓清之,庶國家人民,有發達進步之一日也。
正誼中學創立之初,社會上流行著「破正誼,爛育英,頂呱呱的一中」的順口溜,這個「破」字一方面指經費緊張,另一方面指這裡的教職工和學生穿的衣服不時新,而這恰恰是正誼平民教育理念的最好寫照。
身為校長,鞠思敏不取分文報酬,還把自己在高師任校長的薪水按月拿出一部分捐助正誼,創辦之初,為節省經費,打鈴、掃地他都親自去做。大明湖邊蚊子多,據說他一床幾十年的破舊蚊帳,補了又補,沒有換過。
因學校收費低廉,吸納了大批貧家子弟,正誼一度中學學生有一千七百人,在當時中學教育不很普及的情況下,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抗戰爆發後,在父親的大力倡議下,正誼中學破天荒地辦了一個女生班。」當時,鞠文俊執教這個女生班「所有別人不教的課程,國文、英語等等。」
學者錢文忠在《我的老師季羨林之學生時代》一文中談到正誼中學時,認為正是這個 「破」字,折射出鞠思敏先生作為一個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12歲那年,季羨林考上了大明湖畔的正誼中學。1982年他寫文章回憶說:「我少無大志,小學畢業以後,不敢投報當時大名鼎鼎的一中,覺得自己只配入『破正誼』……」但正是在這裡,季羨林見到了一個後來讓他終生敬仰的教育家——校長鞠思敏。「他個子頗高,身材魁梧,走路極慢,威儀儼然。」
而每周一早上八點到九點的朝會,鞠思敏總是親自對全校學生訓話。雖然「簡直像一個絮絮叨叨的老太婆,而且每次講話內容都差不多」,但鞠思敏「那緩慢而低沉的聲音,認真而誠懇的態度,真正打動了」季羨林的心,以至於在以後的歲月中,他會「每每回憶這種朝會,每一回憶,心裡就油然升起幸福之感」。
1926年,季羨林十五歲,考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鞠思敏教的是倫理學,課本用的是蔡元培的《中國倫理學史》。衣著樸素如故,威儀儼然如故。鞠思敏去世後,為了紀念他,人民政府曾把正誼中學前面的一條馬路改稱鞠思敏街,但是,不幸的是,正誼中學後來改了校名,鞠思敏街也換了街名。對此季羨林曾在自傳裡發洩了不滿:「難道是有關當局通過內查外調,發現了鞠思敏先生有什麼對不起中國人民的行動嗎?」
季羨林在《懷鞠思敏先生》中寫道:「我每次想到濟南,必然會想到鞠先生。他自己未必知道,他有這樣一個當年認識他時還是一個小孩子、而今已是皤然一翁的學生在內心裡是這樣崇敬他。我相信,我決不會是惟一的這樣的人,在全濟南,在全山東,在全中國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懷有同我一樣的感情。」
▲上世紀二十年代,鞠思敏創辦的正誼中學,成為平民教育的範本。圖為鞠思敏(右二)與當時的師生們。
曾在正誼中學任教的老濟南人馬祖禹曾回憶:「『濟南慘案』發生後,日本兵盤踞濟南。正誼中學的校舍在侵略者炮火中慘遭破壞,就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學校依然在來年春天複課,鞠校長的壓力很大。」許多學生都注意到學校南樓的紅瓦頂中嵌插著若干片白瓦,「那是鞠校長特意這樣修補的,因為這是民族的傷疤!」
第二年5月3日,「濟南慘案」一周年。「上午9時,全校學生在一座大教室中舉行集會。鞠校長先講話。他以低沉的悲痛聲調講述中國的國恥歷史和『濟南慘案』經過。這時從窗中望出去,大明湖裡正有幾隻日本的遊船。在室內的我們能夠聽到哇啦哇啦的喧囂嚎叫之聲。面對如此情景,講臺下邊的學生不覺放聲大哭起來,校長也哽咽著講不下去了。」原正誼中學學生,著名史學家孫思白在回憶文章中記述了這一幕,至今讓人唏噓不已。
1929年8月,鞠思敏在考察過曉莊師範之後,在濟南北園白鶴莊成立了山東省第一鄉村師範。他延聘教師,只看學問,不計政治信仰,他知道教師與學生中有共產黨員的活動,不但容納他們,而且多方設法保護。
當時的教育廳長何思源辱罵他「昏庸老朽」,對他大發雷霆:「你培養的學生都成了共產黨了!」鞠思敏義正詞嚴予以駁斥:「我鞠思敏老而不朽,庸而不昏!我希望我的學生有主張、有頭腦、有見解,他們沒有讓我失望。」
由於和當局的對抗越來越激烈,鞠思敏最終被撤了職,此後他一直隱居於縣東巷的小院。1937年抗戰爆發後,正誼南遷,鞠思敏心裡還是記掛著這所傾注了自己心血的學校,拿出家中僅有的幾百元錢,請人代為看管校舍。「當時,教員基本上沒什麼工資,校長更沒有,中午吃一頓免費午餐——一摞煎餅、一小盤水蘿蔔、一瓶醬油。」後來,即使這樣也辦不下去了,很難維持。
1937年12月,濟南淪陷。日偽當局多次登門請他就任山東省教育廳長,都被他斷然拒絕。此後,流亡在阜陽的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曾邀請他去主持省參議會,也以年邁多病為由婉言拒絕。
1944年8月7日,鞠思敏在貧病交加中與世長辭,終年72歲。濟南民眾和正誼中學校友自發前來送殯,人群排了長長的幾裡地。原正誼中學學生、史學家孫思白,有懷念校長鞠思敏先生之
詩云:
北蔡南黃姓字香,育材還見魯靈光。
廣培桃李千株樹,老守清操百鍊鋼。
施教不嫌天地鈍,潛移敢化少年狂。
夢魂飛繞明湖路,遙拜門牆柳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