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刊新讀|名人故居系列②:鞠思敏與民國山東教育

2021-01-14 齊魯周刊社

本文刊載於《齊魯周刊》總第704期,2013年6月


濟南大明湖路的西段,曾名為閻公祠街,為紀念正誼中學的創辦者、「民國山東四大教育家」之一的鞠思敏先生,在他去世後,這條地處學校門前的街,曾更名為思敏街。至今老濟南人從正誼中學舊址走過,仍不免想起鞠思敏的名字。

▲位於濟南市縣東巷南端的鞠思敏故居。



在濟南市縣東巷南端有一座看似平常的住宅,門樓坐西朝東,小巧簡易,進門之後有一段狹長的甬路,相連的是一小拱型門,內為四合院式。這裡就是為山東教育革新事業做出突出貢獻,有著「山東蔡元培」之稱的鞠思敏的故居。

而這座如今已然破敗的住宅當年也是得自朋友接濟。在其女鞠文俊老人的回憶中,鞠思敏平生非常勤儉,從不願置辦家產,在正誼中學和第一鄉師工作期間,一直住在租賃的房屋裡,每月薪俸,除留一部分生活必需外,其餘的都用來資助上大學的貧苦門生。在鄉師被撤職後,他沒有了生活來源,家中幾乎斷炊,幸虧朋友和學生幫助。為了減輕鞠思敏家的負擔,朋友們捐資在縣東巷建起這座四合院平房,讓他一家居住。

鞠思敏(1872-1944),名承穎,字思敏,1872年生於山東省榮成縣衙門前街一個書香門第,祖父和父親都是生員出身。他自幼聰敏,名聞鄉裡,20歲中秀才,21歲為廩生,在榮成縣馬山的私塾設帳講學。1904年,32歲的鞠思敏,經榮成縣知縣保薦,考入山東師範學堂優級科,190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任山東省視學,1911年3月進京複試,被授予舉人銜。

鞠思敏畢生致力於教育,做過山東高等師範學堂校長兼任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1946年創刊的《人物雜誌》刊載過曾任山東省立高級中學校長的張默生撰寫的一篇關於鞠思敏的文章,說他「在山東教育界的地位,有些像徐特立之在湖南」,文章談及他創辦濟南正誼中學事跡種種。

1913年,鞠思敏為開創民主進步的新式中學教育,聯絡老校友劉冠三、王祝晨、於明信等人籌建私立正誼中學,校名「正誼」取自董仲舒語「正其誼而不謀其利」之意。校舍暫用大明湖畔閻公祠,正房作為教室,耳房為辦公室和庫房等,桌椅等全靠社會各界人士捐贈,鞠思敏首任校長。

在正誼中學,鞠思敏實踐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思想,聘任教師注重學有所長而不問政治信仰,不限資歷。學校的教師,有舊民主主義激進分子,也有前清孝廉和早期中共黨員。他曾邀請黃炎培、陶行知、張伯苓等知名人士到校演講。

也是在1913年,鞠思敏與王祝晨等近200位教育界人士集資創建了濟南教育圖書社,原位於濟南市芙蓉街上,以輔助山東教育為主旨,經銷圖書儀器,為文化教育服務。

鞠文俊老人回憶,當時建立的濟南教育圖書社以經銷中華書局出版社的圖書為主,相當於中華書局在濟南的一個代理點。「圖書社建立後,父親將業務、產權等都交了出去,從未從中謀取私利,只是到了晚年被辭退後,家庭生活窘迫,才不得已去圖書社借錢度日。」

▲「山東四大民國教育家」之一鞠思敏。


季羨林們的平民教育:

「破正誼,爛育英,頂呱呱的一中」

鞠思敏的教育思想和辦學實踐,對山東教育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1913年,他發表了著名論文——《國民教育譚》,提出改革教育的主張:「……舉國民普通之弱點,不能生存之大患,足以亡國、亡種之內容真象,拔本塞源,掃除而廓清之,庶國家人民,有發達進步之一日也。

正誼中學創立之初,社會上流行著「破正誼,爛育英,頂呱呱的一中」的順口溜,這個「破」字一方面指經費緊張,另一方面指這裡的教職工和學生穿的衣服不時新,而這恰恰是正誼平民教育理念的最好寫照。

身為校長,鞠思敏不取分文報酬,還把自己在高師任校長的薪水按月拿出一部分捐助正誼,創辦之初,為節省經費,打鈴、掃地他都親自去做。大明湖邊蚊子多,據說他一床幾十年的破舊蚊帳,補了又補,沒有換過。

因學校收費低廉,吸納了大批貧家子弟,正誼一度中學學生有一千七百人,在當時中學教育不很普及的情況下,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抗戰爆發後,在父親的大力倡議下,正誼中學破天荒地辦了一個女生班。」當時,鞠文俊執教這個女生班「所有別人不教的課程,國文、英語等等。」

學者錢文忠在《我的老師季羨林之學生時代》一文中談到正誼中學時,認為正是這個 「破」字,折射出鞠思敏先生作為一個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12歲那年,季羨林考上了大明湖畔的正誼中學。1982年他寫文章回憶說:「我少無大志,小學畢業以後,不敢投報當時大名鼎鼎的一中,覺得自己只配入『破正誼』……」但正是在這裡,季羨林見到了一個後來讓他終生敬仰的教育家——校長鞠思敏。「他個子頗高,身材魁梧,走路極慢,威儀儼然。」

而每周一早上八點到九點的朝會,鞠思敏總是親自對全校學生訓話。雖然「簡直像一個絮絮叨叨的老太婆,而且每次講話內容都差不多」,但鞠思敏「那緩慢而低沉的聲音,認真而誠懇的態度,真正打動了」季羨林的心,以至於在以後的歲月中,他會「每每回憶這種朝會,每一回憶,心裡就油然升起幸福之感」。

1926年,季羨林十五歲,考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鞠思敏教的是倫理學,課本用的是蔡元培的《中國倫理學史》。衣著樸素如故,威儀儼然如故。鞠思敏去世後,為了紀念他,人民政府曾把正誼中學前面的一條馬路改稱鞠思敏街,但是,不幸的是,正誼中學後來改了校名,鞠思敏街也換了街名。對此季羨林曾在自傳裡發洩了不滿:「難道是有關當局通過內查外調,發現了鞠思敏先生有什麼對不起中國人民的行動嗎?」

季羨林在《懷鞠思敏先生》中寫道:「我每次想到濟南,必然會想到鞠先生。他自己未必知道,他有這樣一個當年認識他時還是一個小孩子、而今已是皤然一翁的學生在內心裡是這樣崇敬他。我相信,我決不會是惟一的這樣的人,在全濟南,在全山東,在全中國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懷有同我一樣的感情。」

▲上世紀二十年代,鞠思敏創辦的正誼中學,成為平民教育的範本。圖為鞠思敏(右二)與當時的師生們。


曾在正誼中學任教的老濟南人馬祖禹曾回憶:「『濟南慘案』發生後,日本兵盤踞濟南。正誼中學的校舍在侵略者炮火中慘遭破壞,就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學校依然在來年春天複課,鞠校長的壓力很大。」許多學生都注意到學校南樓的紅瓦頂中嵌插著若干片白瓦,「那是鞠校長特意這樣修補的,因為這是民族的傷疤!」

第二年5月3日,「濟南慘案」一周年。「上午9時,全校學生在一座大教室中舉行集會。鞠校長先講話。他以低沉的悲痛聲調講述中國的國恥歷史和『濟南慘案』經過。這時從窗中望出去,大明湖裡正有幾隻日本的遊船。在室內的我們能夠聽到哇啦哇啦的喧囂嚎叫之聲。面對如此情景,講臺下邊的學生不覺放聲大哭起來,校長也哽咽著講不下去了。」原正誼中學學生,著名史學家孫思白在回憶文章中記述了這一幕,至今讓人唏噓不已。

1929年8月,鞠思敏在考察過曉莊師範之後,在濟南北園白鶴莊成立了山東省第一鄉村師範。他延聘教師,只看學問,不計政治信仰,他知道教師與學生中有共產黨員的活動,不但容納他們,而且多方設法保護。

當時的教育廳長何思源辱罵他「昏庸老朽」,對他大發雷霆:「你培養的學生都成了共產黨了!」鞠思敏義正詞嚴予以駁斥:「我鞠思敏老而不朽,庸而不昏!我希望我的學生有主張、有頭腦、有見解,他們沒有讓我失望。」

由於和當局的對抗越來越激烈,鞠思敏最終被撤了職,此後他一直隱居於縣東巷的小院。1937年抗戰爆發後,正誼南遷,鞠思敏心裡還是記掛著這所傾注了自己心血的學校,拿出家中僅有的幾百元錢,請人代為看管校舍。「當時,教員基本上沒什麼工資,校長更沒有,中午吃一頓免費午餐——一摞煎餅、一小盤水蘿蔔、一瓶醬油。」後來,即使這樣也辦不下去了,很難維持。

1937年12月,濟南淪陷。日偽當局多次登門請他就任山東省教育廳長,都被他斷然拒絕。此後,流亡在阜陽的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曾邀請他去主持省參議會,也以年邁多病為由婉言拒絕。

1944年8月7日,鞠思敏在貧病交加中與世長辭,終年72歲。濟南民眾和正誼中學校友自發前來送殯,人群排了長長的幾裡地。原正誼中學學生、史學家孫思白,有懷念校長鞠思敏先生之

詩云:

 北蔡南黃姓字香,育材還見魯靈光。

 廣培桃李千株樹,老守清操百鍊鋼。

 施教不嫌天地鈍,潛移敢化少年狂。

 夢魂飛繞明湖路,遙拜門牆柳絲長。

相關焦點

  • 鞠思敏故居房頂都是大窟窿!濟南名人故居亟需保護
    被譽為「名士多」的濟南名人故居眾多,已列為市級以上文保單位的就有11處,但除了老舍故居得到政府修復開放,有許多仍處於風雨飄搖中,在泉城路旁的縣東巷,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的故居房頂多處破洞坍塌,比本報曾報導過的張志故居有過之而無不及。
  • 濟南鞠思敏故居:「山東蔡元培」曾在這裡家徒四壁
    可是,自從掛上這塊牌子,這些年經常有人來這裡探訪,拍照的、錄像的,抓住路人就問東問西的,周圍老百姓已經見怪不怪,也正是這些架勢,讓他們知道這個叫鞠思敏的「是個名人」。鞠思敏是誰?一句話概括,他被稱為「山東的蔡元培」。他雖生於榮城,但其人生經歷卻與濟南緊密相連。而濟南也因為他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故事,留下一些無法抹去的痕跡。
  • 濟南的老房子 鞠思敏故居
    鞠思敏故居
  • 魯西人文丨鞠思敏故居 :「山東蔡元培」曾在這裡家徒四壁
    >濟南老城,有一條來往僅能容下兩輛車的小巷看起來與濟南其他老城街道並無二致但近些年卻時常有人來這裡探訪拍照的、錄像的、一臉疑惑向路人打聽的此種原因,正是因為巷子中段一個不起眼的小門樓小門樓上,掛著一塊已經有些斑駁的牌子上面赫然寫著「縣東巷105號——鞠思敏故居
  • 打卡名人故居,他們想出了新辦法
    7月2日,濟南市政協調研組圍繞「喚醒老建築賦能新濟南——加強老建築保護與活化利用」開展第二十七專題商量第一次現場商量,市政協委員、相關部門、專家學者實地探訪了鞠思敏故居和路大荒故居,並進行了專題討論。教育家鞠思敏被譽為「山東蔡元培」,他的故居位於縣東巷105號,門口懸掛著一塊「山東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鞠思敏故居」的牌匾。
  • 大明湖南岸的正誼中學:教育家鞠思敏一手創建,曾是濟南規模最大私立中學
    鞠思敏鞠思敏先生生於1872年,榮成人。他出身於舊知識分子家庭,1904年,他被保送到山東師範學堂就讀。  鞠先生痛恨滿清政府的政治腐敗,力求革新。1906年,在革命者劉冠三的介紹下,加入了「同盟會」,參與梁啓超主辦的《新民從報》、嚴復辦的《國聞報》、劉冠三創辦的《白話報》,宣傳革命思想。
  • 張瀾紀念館參加四川省博物館學會近現代名人故居與紅色紀念館專業...
    近日來,四川省博物館學會近現代名人故居與紅色紀念館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江油市成功召開。本次年會由四川省博物館學會近現代名人故居與紅色紀念館專業委員會主辦,江油市委、江油市政府承辦,江油市委黨校、江油市文廣旅局、江油市王右木紀念園執行,來自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博物館學會、四川博物院以及專委會各單位的領導及專家共計110餘人參會。
  • 喚醒老建築 賦能新濟南
    摸清家底,科學保護「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無論是起源漢代,現存最早的濟南孝堂山郭氏石祠,還是以濼源堂、歷山堂等為地標的古代園林城市演進成型,亦或是清末自開商埠、中西合璧的歷史建築遺蹟,還有老舍、鞠思敏、路大荒等近現代名人故居,都是這座城市珍貴的遺產和永恆的記憶。
  • 關於民國全州名人廖藻「昭儀八景」之《平池魚躍》景點一詩的考究
    是民國時期的全州名人,1949年後出版的第一卷《全州縣誌》有他的小傳。他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辛卯科舉人,官方曾三度委任他為全縣(全州)知縣,均不就任,在許多人削尖腦袋求官的時代,他也算是一個奇人了。
  • 塘南街:追尋大師足跡,路遇兩彈一星故居
    其實,我從小就知道支塘臥虎藏龍,有位非常了得人物,就是不會讀淦字這幾天,作為支塘人,幾次到支塘南街,可是因為閉館原因,無法瞻仰偉人故居支塘在故居參觀方面確實工作還不太到位。平日周日,本是休閒放假的日子,可是紀念館卻閉館。平日工作日,開館的目的是為了讓黨建團體參觀,讓平日普通老百姓失去了參觀的機會。這是支塘相關方面人員的缺失,存在一定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並沒有讓王淦昌紀念館向普通大眾、工薪基層開放。他的目的更多是讓特權、黨政、教育開放,服務的並非百姓。
  • 廣西蒼梧一處逐漸被遺忘的名人故居
    廣西蒼梧縣新地鎮殿村水口組有處不顯眼的名人故居,房屋建於晚清,是一依山而建的院落相間建築群,為嶺南傳統雕梁畫棟的單層磚瓦建築。該建築群原由四戶單獨院落式建築組成,因各種原因,這處原廣西桂系陸軍二級上將李品仙的祖居,三進二院建築早已拆毀,其它三院落亦毀只剩一院了。
  • 21萬元/㎡、離西湖400米的徐青甫故居開始裝修,做何用途?
    「去年以8804萬元拍賣出去的那套徐青甫故居,最近裡面在動工,房子內部都拆得一乾二淨了。」最近,有網友路過西湖邊長生路一帶,發現去年這套網紅法拍房正在大規模施工裝修。「拆掉有點可惜,這房子原先外觀和內部裝修都挺好看的。」網友一方面有點惋惜,一方面也很好奇,「這種名人故居可以大手筆改裝嗎?裝修後會做什麼用途?」
  • 說說民國時期名人的那些美得驚豔的名字,每一個都大有來頭
    民國時期,中國處於一個百家爭鳴的文化盛世,也是一個在文化上發生數千年未有之變化、承古之遺風開新文化氣象的時期,誕生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文化大家。而如果你細心發現的話,很多文化名人的名字也是十分好聽,而且大有講究,這裡試舉一些。01 林徽因——民國第一才女有著「民國第一才女」之稱的林徽因,原本取名為「徽音」。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世界傑出的古天文歷...
    2020年6月10日起,「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陸續推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組織撰寫的2批20位四川歷史名人系列文章,敬請關注,並歡迎在文尾「寫留言」處留下您的讀後感言!
  • 邵飄萍故居: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邵飄萍故居位於上浮橋浮橋街89號,今年5月開館,經過三年多時間的整修和布展,故居裡陳列的諸多珍貴的邵飄萍遺物和照片展示在公眾面前。  邵飄萍故居位於浮橋街的街頭,靠近婺江邊上,走上幾級臺階,便是婺江的堤壩。邵飄萍故居建於民國初年,磚木結構,兩層兩進,中間有一個天井,面積157平方米。這裡是邵飄萍在金華成長的主要地方。2011年,被認定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市文物管理部門開始對房屋進行整修,修繕工作進行了一年多,由於房屋已經有近百年歷史,而且長時間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維修,內部木頭結構已經損壞嚴重。
  • 小學生為何喜歡民國的語文課本
    現在上海市江灣中心小學讀二年級的蔡亮,盯著右下方一臉懵懂的永兒肖像咯咯直笑。書頁在她手中輕快地翻動,《語文》課本反被拋在了一邊。「如果拿現今的課本與此讀本相比較,知道了什麼才是孩子喜歡的書籍課本。」「這本書孩子看了幾頁後,甚是喜歡。這更讓我們家長明白好書籍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目前海外的許多華人家庭和臺灣地區,還以此書來教育孩子。」
  • 龍池生物王封:粉牆黛瓦詩意雨巷 探尋名人故居
    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著有《陽明全書》。他創立「心學」,提出了「致良知」學說,在世界哲學史佔有重要地位。他的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38卷。史稱其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王陽明故居地處餘姚城區傳統歷史街區武勝門路西側,陽明東路以北。龍池生物王封指出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達4600多平方米。
  • 中國「化學之父」侯德榜故居岌岌可危[組圖]
    故居已十分破敗它就是侯德榜故居,被譽為「化學之父」的侯德榜在這裡生活了近 20年。最近,故居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日,主持人來這裡,眼前這座清朝末年建起來的木結構建築,至今的格局大致沒變,是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的樣式。大廳的門前釘著「名人故居」的牌子。60歲的劉栓松是侯德榜的親戚,現在幫忙看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