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名如其人,人如其名」。古人還說:「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人的名字就是人的名片,不僅僅是一個符號,還傳承人的情、意、志,蘊含人的精、氣、神。從古到今,父母對子女的名字都很重視,尤其是有文化的家庭,一定是名字字斟句酌。
比如,扶蘇、卓文君、王羲之、上官婉兒、李清照、柳如是、納蘭容若,等等,這些名字都可謂流傳千古。
民國時期,中國處於一個百家爭鳴的文化盛世,也是一個在文化上發生數千年未有之變化、承古之遺風開新文化氣象的時期,誕生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文化大家。而如果你細心發現的話,很多文化名人的名字也是十分好聽,而且大有講究,這裡試舉一些。
01 林徽因——民國第一才女
有著「民國第一才女」之稱的林徽因,原本取名為「徽音」。這名字出自《詩經·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之句。
《思齊》是一首歌頌周初開國人物文王及其母太任、其妻太姒的詩。「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意思是,大姒(周文王的妃子)繼承太任、太姜的美德,必能多生兒子。這裡的「徽音」就是美譽、美德的意思,百斯男即百男,極言生子之多。
林徽因學成後,名氣越來越大,沒想到當時有一位叫做林微音的海派男作家也小有名氣。由於字行字音都很相近,經常有人把「林徽音」和「林微音」混淆。林徽因瞧不起林微音,甚至可以說是厭惡林微音(魯迅先生也厭惡林微音,還罵過他)。於是林徽因就公開在報紙上說了,別人把我的作品當作是他的可以,但是如果別人把他的作品當作是我寫的,這是我不能接受的,言語中的不屑之意已經非常明顯了。後來林徽因乾脆把「徽音」改為「徽因」二字。
有意思的是,「徽音」改名為「徽因」,「徽因」比「徽音」少了一點嬌氣,卻似乎也多一份剛強,一如她今後的人生路。林徽因不僅是紅極一時的詩人,更是一位建築師,她曾不遠萬裡赴美求學,一如她的名字,把剛強注入生活,最後還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02 梁思成——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
梁思成是林徽因的丈夫,他與林徽因真是一對佳偶天成的璧人,連名字都是那樣的般配。
梁思成是戊戌變法領袖人物、大學問家梁啓超的長子。1901年4月20日出生於日本東京。梁啓超望子成龍心切,特地選擇了《詩經·商頌·那》中的一句:「湯孫奏假,綏我思成」,並將其中的「思成」作為孩子的名字,「成」即成就之意。
不負所望,梁思成14歲便進入清華大學就讀。22歲進入賓夕法尼亞、哈佛等高校學習。他一直秉承著了建築世家的理念,主持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更是被譽為「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
03 周作人——民國第一散文家
周作人,生於1885年1月16日,年齡上比前面提到的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倆差不多大上一輩。他是魯迅先生(周樹人)的弟弟,今天來說,知名度遠不如他哥哥,但在當時其名氣絲毫不在哥哥之下。周作人是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現代著名的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尤其是他的散文,雖然題材、文字、結構都平平無奇,但卻處處透著一股清新淡雅、玄妙通達的人生韻味,因此也被一些人譽為「民國第一散文家」。
周作人原名周櫆壽,「作人」是他16歲那年,也就是1901年給自己改的名字。當年的中國,是一個戰亂的年代。周作人每每走在街上,人民食不果腹,備受欺凌。看著殘破的家園,周櫆壽心中血氣燃起,並立誓要為國奉獻。
直至某日在閱讀《詩經》時,看到《大雅·棫樸》有一句:「倬彼雲漢,為章於天,周王壽考,遐不作人?」備受鼓舞,他希望自己像周王一樣,用思想來拯救國家,於是就改名叫「作人」。「作人」,就是培養人才,使其有所作為之意。
在「五四」時期,周作人也是一個風雲人物,曾是《新青年》雜誌的主要撰稿人之一,發表過《人的文學》《平民文學》《思想革命》等等有著巨大反響的文章,其中,《人的文學》被譽為「當時關於改革文學內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
鄭振鐸後來總結說:「假如我們說,五四以來的中國文學有什麼成就,無疑地,我們應該說,魯迅先生和他(指周作人)是兩個顛撲不破的巨石重鎮,沒有了他們,新文學史上便要黯然失光。」
建國後,周作人長期從事翻譯工作,但所有文章均不得署名。就在哥哥魯迅被捧上神壇廣外傳頌的時候,周作人卻躲在書房裡無人問津,默默地做著枯燥的翻譯工作,連名字都不能出現。
1965年4月26日,已是80歲高齡的周作人在遺囑中寫道:「餘今年已整八十歲,死無遺恨,姑留一言,以為今後治事之指針爾。死後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隨便埋卻。人死聲銷跡滅,最是理想。餘一生文字無足稱道,惟暮年所譯希臘對話,是五十年來的心願,識者當自知之。
04 胡適——新文化運動領袖
胡適先生的大名,恐怕也不用多說了,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他一手締造了民國的氣質。
這裡就先不作過多評價了,就來說說他這個名字吧。你可知道,與周作人一樣,「胡適」也不是本名。
胡適是安徽績溪人,1891年12月17日出生,原名嗣穈、字希疆,後改名適、字適之。胡適的改名也有一段故事。
1904年,12歲的胡適離開家鄉隨二哥到上海上學,先是進入梅溪學堂學習,第二年又轉到澄衷學堂。澄衷學堂是上海一個有名的私立學校,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任校長,歷任著名教師有豐子愷、錢君陶、王懷琪、白毓昆、楊天驥、楊蔭杭等。
胡適在澄衷學堂求學期間,受楊千裡先生的影響很大。楊先生思想很新,他很鼓勵胡適,還在他的作文本上題了「言論自由」4個字。楊先生鼓勵學生買吳汝綸刪節的嚴復譯本《天演論》來做讀本,這是胡適第一次讀《天演論》。有一次,楊先生給學生出了一個作文題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試申其義。」這種題目自然不是當時胡適他們所能做好的,但讀《天演論》,做「物競天擇」的文章,給長期受傳統教育的胡適以很大的啟迪。
一天早晨,胡適請他二哥代他想一個表字。他二哥正在洗臉,一邊說:「就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適』字,好不好?」胡適很高興,就用「適之」二字,由於他二哥字紹之,三哥字振之。
在後來發表文章時,他偶爾用「胡適」做筆名,直到1910年考試留美官費時,才正式用「胡適」這個名字,並一直延用下來。
05 傅斯年——於萬斯年,受天之祜
傅斯年是胡適的得意門生,也是著名的文化學者,是史學大家,其名字源於他的父親傅旭安。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舉人之家。先祖傅以漸,是清代順治年間的首任狀元,也即清朝定鼎中原後的第一位狀元,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傅氏一門家學淵源,族中後輩子弟大多勤奮進取,傅氏家族在山東聊城享有盛名,有「開代文章第一家」的美譽。
可到了傅旭安之時,隨著清朝沒落,家族衰落。傅旭安便把這個夙願,寄托在孩子的名字之中。
「斯年」出自《詩經·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意為承蒙老天庇佑,國家的基業得以萬年長存。
一如傅斯年,國難當頭時,作為學生領袖參與到新文化運動的洪流中,並擔任遊行總指揮,率領隊伍衝到了趙家樓。後來傅斯年又負笈求學,再學成歸國,任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授,特別是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長達23年,培養了大批歷史、語言、考古、人類學等專門人才,組織了15次有計劃、有組織的殷墟甲骨發掘,大大推動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和商代歷史的研究;組織對明清大庫檔案資料進行專門整理,使明清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他開創了著名的「史料學派」並作為盟主,在現代歷史學上具有很高的地位。這份赤子愛國之心,一如他的名字「於萬斯年,受天之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