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 | 我和濟南——懷鞠思敏先生

2021-01-14 約讀書房


說到我和濟南,真有點不容易下筆。我六歲到濟南,十九歲離開,一口氣住了十三年之久,說句誇大點的話,濟南的每一寸土地都會有我的足跡。現在時隔五十年,再讓我來談濟南,真如古話所說的,一部十七史不知從何處說起了。


我想先談一個人,一個我永世難忘的人,這就是鞠思敏先生。


鞠思敏先生


我少無大志。小學畢業以後,不敢投考當時大名鼎鼎的一中,覺得自己只配入「破正誼」,或者「爛育英」。結果我考入了正誼中學,校長就是鞠思敏先生。


同在小學裡一樣,我在正誼也不是一個用功勤奮的學生。從年齡上來看,我是全班最小的之一,實際上也還是一個孩子。上課之餘,多半是到校後面大明湖畔去釣蛙、捉蝦。考試成績還算可以,但是從來沒有考過甲等第一名、第二名。對這種情況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但是鞠思敏先生卻給了我極其深刻的印象。


他個子魁梧,步履莊重,表情嚴肅卻又可親。他當時並不教課,只是在上朝會時,總是親自對全校學生講話。這種朝會可能是每周一次或者多次,我已經記不清楚。他講的也無非是處世待人的道理,沒有什麼驚人之論。但是從他嘴裡講出來,那緩慢而低沉的聲音,認真而誠懇的態度,真正打動了我們的心。


以後在長達幾十年中,我每每回憶這種朝會,每一回憶,心裡就油然生起幸福之感。


以後我考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校址在北園白鶴莊,一個林木茂密,綠水環繞,荷池縱橫的好地方。


這時,鞠先生給我們上課了,他教的是倫理學,用的課本就是蔡元培的《中國倫理學史》。書中道理也都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從他嘴裡講出來,似乎就增加了分量,讓人不得不相信,不得不去遵照執行。


鞠先生不是一個光會賣嘴皮子的人。他自己的一生就證明了他是一個言行一致、極富有民族氣節的人。


聽說日本侵略者佔領了濟南以後,慕鞠先生大名,想方設法,勸他出來工作,以壯敵偽的聲勢。但鞠先生總是嚴加拒絕。後來生計非常困難,每天只能吃開水泡煎餅加上一點鹹菜,這樣來勉強度日,終於在憂患中鬱郁逝世。


他沒有能看到祖國的光復,更沒有能看到祖國的解放。對他來說,這是天大的憾事。我也在離開北園以後沒有能再看到鞠先生,對我來說,這也是天大的憾事。這兩件憾事都已成為鐵一般的事實,我將為之抱恨終天了。


然而鞠先生的影像卻將永遠印在我的心中,時間愈久,反而愈顯得鮮明。他那熱愛青年的精神,熱愛教育的毅力,熱愛祖國的民族骨氣,我們今天處於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中國人民,不是還要認真去學習嗎?我每次想到濟南,必然會想到鞠先生。


他自己未必知道,他有這樣一個當年認識他時還是一個小孩子、而今已是皤然一翁的學生在內心裡是這樣崇敬他。我相信,我決不會是唯一的這樣的人,在全濟南,在全山東,在全中國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懷有同我一樣的感情。


在我們這些人的心中,鞠先生將永遠是不死的。


一份事業,助力書香社會


約讀書房正在尋找城市閱讀合伙人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合作信息

相關焦點

  • 季羨林:我和濟南——懷鞠思敏先生
    值此教師節到來之際,一起來看看季羨林先生感懷恩師鞠思敏的文章。師恩難忘,祝老師們節日快樂!說到我和濟南,真有點不容易下筆。我六歲到濟南,十九歲離開,一口氣住了十三年之久,說句誇大點的話,濟南的每一寸土地都會有我的足跡。現在時隔五十年,再讓我來談濟南,真如古話所說的,一部十七史不知從何處說起了。我想先談一個人,一個我永世難忘的人,這就是鞠思敏先生。我少無大志。
  • 季羨林:濟南就是我的故鄉 第A16版:國學課堂 20201104期 都市女報
    2009年7月11日,98歲的國學泰鬥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辭世。在成百上千弔唁的人群中,來自濟南的張世華夫婦,挎著兩個籃子,籃子裡裝滿了98個香噴噴的油旋。他們給季老送了最後一次油旋。  說到季羨林和濟南的緣分,不只是油旋這麼簡單。「我就是濟南人,除了清平之外,濟南就是我的故鄉。」
  • 泉邊|他曾是濟南四大名醫,5次登門為季羨林嬸母治病
    文|韋欽國今年7月是季羨林先生去世十周年,他在濟南讀書期間留下過許多軼事,與當時許多名人都有交集,其中一位便是王蘭齋。王蘭齋(1878—1942),江蘇揚州人,1910年,攜夫人來到濟南,善治溫熱病。在上世四十年代與吳少懷、韋繼賢、王玉符並稱民國年間濟南「四大名醫」。上世紀30年代他曾為季羨林的嬸母治病,給季先生留下過深刻印象,季先生在日記中記下了此事。
  • 季羨林當年為何舍北大而取清華
    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季羨林先生訪談  一生影響最大的時期和人物  高慧斌: 您出生在山東農村,小時候艱苦的生活對您日後的影響是不是很大?  季羨林: 我6歲離開山東農村老家官莊。  季羨林: 1929年我轉入濟南高中學習,這在我一生中是個重要階段。國文方面,胡也頻、董秋芳、夏萊蒂、董每戡等幾位全國聞名的作家對我影響很大,使我在寫作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了自己對寫作的一套看法。而董秋芳先生的指導對我影響最大,他的指教決定了我一生的寫作活動。自那以後60多年來,我從事的一些稀奇古怪的研究與文章寫作雖風馬牛不相及,但一有靈感則拿筆寫點什麼。
  • 季羨林遺產紛爭:大師身後的一本糊塗帳
    「我和我姐姐都沒有感受過父愛。」季承說。季羨林考入清華大學赴德交換研究生班時,季承只有三個月大,姐姐季婉如只有兩歲。此後季羨林在德國哥廷根大學深造11年後才回到國內,季承和姐姐的童年裡完全都沒有父親的角色,「我當然跟我母親更親近,是她和我的叔祖父、叔祖母把我養大的。」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這本書和巴金的《隨想錄》、韋君宜的《思痛錄》一併成為學界反思文革的三大力作。季羨林反思文革,不僅僅是由於他目睹了文革對學術生產的巨大影響,也因為在文革期間,他的家庭也被捲入批鬥當中。在《我嘗過「噴氣式」批鬥的滋味》一文中,他寫道:「我就這樣被推推搡搡押上了講臺。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 舊濟南有「濟南四大名教」,亦稱「濟南四君子」,你知道都是誰嗎?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濟南四大名教」之一 王峻岑王峻岑原名王聯榜(1910—1982),祖籍河南,出生於濟南。他與家父嚴薇青早在省立濟南高中讀書時,便與季羨林等同學一齊創辦了「趵突」文學社,發表、編輯詩文。
  • 季羨林被關牛棚翻譯印度史詩 險釀出異國戀(圖)
    這就是一代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一生的幾個片斷。  季羨林先生一生培養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為各國駐外大使。作為譽滿國內外的學術大師,季羨林卻沒有半點架子和派頭。他的性格平和、寬厚、樸實,總是穿著一身洗得發白了的卡其布中山裝,圓口布鞋,出門時提著一個上世紀50年代生產的人造革舊書包。他喜愛動物花草,甚至「經常為一些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惹起萬斛閒愁」。
  • 翻譯大師季羨林
    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 季羨林遺產案一時難了
    對於這些問題,季羨林的獨子季承給出了答案。談起父親的遺產,季承稱,根據他個人的統計,父親的主要遺產為明清字畫、古代書籍、佛像、玉石等。如果按照目前的市場價值計算,這些遺產價值至少達到數億元。據季承介紹,季羨林先生的遺產目前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古書和字畫為主。目前暫時保存在山東臨清的季羨林紀念館和陝西西安的季羨林國學院。
  • 季羨林:一個在80多歲才厚積薄發的北大教師,精通吐火羅文和梵文
    當年,北大校長胡適和師大校長陳垣,二人就爭論浮屠與佛是誰先誰後?於是,季羨林利用自己精通的吐火羅文,對此進行了考證,很快發表了題為《浮屠與佛》的文章,解決了二人爭論的難題。在學術界轟動一時,也讓胡適對年輕的季羨林,更加刮目相看。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但季羨林並不是這樣,「我一生是靠運氣,第一個運氣,就是我生下來是男孩。」季羨林於1911年8月6日出生在山東的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寒。因為叔伯們都沒有兒子,他是家裡唯一的男丁,所以才有機會受到叔父的資助,到濟南城裡求學。可他從小就不是一個學霸,頂多算是中上水平,因為珠算打得不好,還挨過先生的板子。
  •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如果小編突然問諸多網友你們認識一個叫季承的嗎,肯定很多人會一臉懵圈的直搖頭,但是如果小編再問問大家是否聽聞「國學泰鬥」季羨林先生,大家肯定是一臉敬佩連連點頭。
  • 【百廿英才】行者無疆——記外國語學院季羨林教授
    這一段雖然短暫卻無憂無慮的幼年時光在季羨林心裡留下了永生不能忘懷的印記,他對母親的尊敬與愛,也持續了他的整個人生。在一篇懷念母親的文章《賦得永久的悔》一文中,季羨林曾這樣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1917年,季羨林告別了故鄉、父母和兒時的夥伴,去濟南求學,住在叔父家。
  • 季羨林《孤獨到深處》:6歲離家求學20多年,學成卻沒幾個人懂
    如同大師季羨林的《孤獨到深處》。《孤獨到深處》是季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內容涉及他98年漫長人生的經歷和感悟。孤獨感深刻其中。成長的孤獨作為同輩中唯一的男孩子,季羨林六歲就被叔叔帶到濟南,離開父母離開家鄉,開始求學生涯。少小離家踽踽獨行。
  • 季羨林:妻子「偷梁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張中行先生贊其「一身而具三種難能:意識學問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雖說文如其人,透過文章,我們可以窺見作者的思想、立場和世界觀,但絕不能說就能了解作者的全部。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季老當然也有缺陷。只是我沒有想到,在親情問題上,他的兒女不能原諒他,甚至在兒子筆下,他就是一個人生的失敗者,一個有國無家的浪人,一個孤獨、寂寞、吝嗇、無情的丈夫和父親。
  •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更多的去書裡看吧,很多話和那時候的事情不能寫在這裡。本期小編推薦:「國寶」季羨林先生的著名五部曲在北大,流傳著一件趣事,上世紀70年代:一位考取北大的新生前來報到,扛著大包小包到處跑,那情形很多人都經歷過。加上初進帝都,激動夾著惶恐。
  • 吐火羅學:季羨林文化成就的象徵
    季羨林先生曾經描述他的夫人彭德華一輩子都不知道他搞的這一套是什麼玩藝。其實全國敬仰先生的人,對先生在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又知道多少呢?不說別的,僅就季先生深入研究的吐火羅學,我想就沒有太多的人知道,而這恰恰是季先生文化成就的象徵。   吐火羅文是我國新疆地區一種失落的語文,重新發現到現在也不過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