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宏路街道周店村原來的小學校舍改造成為綜合性文化活動場所,得到了再利用。
全國著名僑鄉福清市擁有眾多華僑捐建的中小學校舍等老建築,由於時代發展等原因,很多閒置了。如今,當地對其進行改造提升,轉變用途,賦予新功能——
紅磚厝、舊校舍,變身文體活動場所,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老建築、家族祖屋,改造提升為鄉土館,展示鄉風鄉俗……
春日,走進全國著名僑鄉福清市,記者發現,很多過去華僑捐建的中小學校舍、修建的祖屋等,曾因種種原因被棄用,如今紛紛華麗轉身,有了新用途、發揮新功能。這種做法不僅留住了鄉愁,繼續為心系桑梓的華僑涵養「根」的情懷,也為其他類型的老建築再利用探索出一條可行的路徑。
再造利用
中小學校舍成了文化大院
作為全國著名僑鄉,福清本土有133萬多人,同時有110餘萬華僑分布在世界各地。無論旅居何方,對故土的眷念和熱愛,是他們不變的情懷。長期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福清華僑通過直接捐資、捐資辦學等多種方式支持家鄉經濟、社會和公益事業發展。
其中,捐資興建中小學校舍是重要一方面。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華僑捐資助學資金達3.79億元。這些校舍為加快福清教育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於歷史發展以及中小學整合提升等多種因素,很多中小學校舍「退役」,成為空置狀態。如何處置這些老建築,成為一大課題。
「這些華僑捐建的校舍,很多帶有那個時代的特色,比如紅磚厝就是。可建築一旦沒有人氣,就會漸漸頹敗。」福清市統戰部副部長陳成龍介紹說,經過調研之後,他們積極引導鎮村在充分尊重華僑意願的前提下,對老建築加以提升改造,將其轉變為文化、體育活動場所。
宏路街道周店村原來的小學校舍就是蝶變的典型。這是一座印尼華僑於1958年捐建的小學,紅磚建築,古色古香。2016年9月,規模更大的周店小學新校舍竣工投用後,原來的紅磚厝校舍就被棄用了。
「我們全村人都覺得這麼漂亮的建築沒有使用了,非常可惜。經過大家討論,決定在保護好建築的前提下對其改造。」周店村村支書紀敏說,他們對校舍進行修繕,對房屋功能進行重新布局,將其變為一個綜合服務活動場所兼老年人文化活動中心。
改造完成後,這個場所室內有老年人棋牌室、學習會議室、農家書屋等文化活動場所,室外繼續保留籃球場、羽毛球場等體育設備設施。2018年10月,周店村還在老建築隔壁建起用於村裡老人居家養老的幸福院。
「這個校舍改造再利用後,非常好。平時村裡可以在這裡開會議事,我們老年人也多了休閒鍛鍊的好去處。我一有空就到這裡看看書,練練書法。」村裡76歲的倪立忠老人說。
新厝鎮硋灶村也有一座由華僑捐建的小學,前些年小學搬進新校舍。如今,氣勢宏偉的僑捐建築改建成新農村文化大院,中心戲臺、排練室、器樂室等12個功能室一應俱全,每年有十幾場專業劇團的戲劇表演,全鎮30多名器樂愛好者逢周日在此排練,幾十支民間文藝隊伍經常在大院裡排練和參加匯演……
據了解,類似這樣的改造利用,在福清還有不少,如東瀚鎮三營小學、鏡口小學的閒置校舍已改造成為村老人活動中心。
重獲新生
百年華僑老厝變身鄉土館
除了中小學校舍等公益設施外,華僑捐建的還有家族的祠堂、祖屋等。隨著歲月流逝,這些老建築有些甚至已經荒廢了。如何讓這些老建築再度「活」起來,福清市很多鄉村進行了探索。
在福建首批省級傳統村落——新厝鎮江兜村,百年華僑老厝變身鄉土館,是一次成功的再造。
江兜村大部分人姓王,有很多華僑旅居東南亞等地。其中,100多年前,有王氏華僑建起了王高宗祖屋,佔地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如今,雕梁畫棟的祖屋雖顯斑駁,但風採不減。王高宗家族後人一般五六年回故鄉一趟,祖屋由於長期沒人居住,漸漸失去活力。
為了不讓極具價值的歷史建築荒廢,福清市委宣傳部聯合新厝鎮、江兜村積極與王高宗家族後人聯繫溝通,在徵得他們同意的情況下,決定對其進行保護性修繕,改造為展示鄉風鄉俗的新厝鎮鄉土館。2017年10月開始籌建,2018年8月鄉土館建好並對外開放。
鄉土館圍繞「民俗·鄉土·家」三個主題,分為7大展區13個展館,包括石器文化區、生活場景區、農漁文化區、兒時記憶區、非遺展示區、牌匾文化區和攝影圖片區。通過場景實物、文圖、語音等形式,從清末民初到新中國成立,再到改革開放各個時期,把具有福清味、莆仙味、古早味的東西,把老華僑特色、傳統民俗等情景展示出來。
比如,在生活場景區,主要還原了舊時人家的會客廳、廚房、飯堂、洞房花燭夜等場景,展示了各個時期使用的生活用品,滿滿的都是祖輩父輩口中念叨的歷史記憶。「這裡很多場景和用品都從我們生活中消失了,我們通過集中展示,可以讓大家重拾兒時記憶。」新厝鎮黨委宣傳委員陳春利說。
華僑古厝再造利用,也得到華僑的高度認可。「鄉土館建好之後,我們把展示陳列照片拍給王氏後人看,他們也覺得這樣是對老房子最好的利用,並表示要回到故鄉,好好看一下感受一下。」陳春利說。
據介紹,其他華僑數量比較多的村也進行了類似的探索。比較典型的有,陽下街道溪頭村著名僑領林文鏡的父親林洪寬的故居,改造提升為鄉賢文化館,以文字展板加歷史照片等形式,展現林文鏡先生助力家鄉建設重要事件、中國著名家族的經典家訓等鄉賢文化。
福清市委統戰部、僑辦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他們將總結經驗,在尊重華僑意願的情況下,繼續引導做好閒置僑捐建築再利用工作,讓老建築繼續發揮作用,也讓廣大華僑的愛國愛鄉情懷持續在故鄉紮根。(記者 段金柱 卞軍凱 通訊員 毛晨熙 吳坤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