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5日訊 文物建築的保護,不應該像「古董」一樣供起來,而是要充分挖掘其承載的城市歷史和文化記憶,讓它們「活」在當下。
濟南市在城市有序更新中接續城市文脈,同時對原有建築進行空間再造和功能轉換,融合新業態培育新動能,使之滿足現代社會生活需求,既保留歷史價值,又凸顯現實意義,實現城市環境與功能品質綜合提升。
以槐蔭區為例,作為濟南老商埠所在地,濟南市槐蔭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為做好傳承與弘揚工作,該區開展了老建築活化利用、特色街區更新等一系列工作,擦亮了「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讓城市文脈真正「活」了起來。
「槐蔭區的歷史城區主要集中在老商埠,佔地面積約2.3平方公裡,老字號、老建築、老裡弄眾多,有國家級文保單位1處、省級文保單位11處、市級文保單位7處,歷史建築20處,是歷史上重要的商業區。」槐蔭區住房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做好保護利用文章,該區編制了老商埠區、特色街區等相關規劃,啟動了經二路特色街區綜合更新。其中,經二路特色街區綜合更新項目以街道沿街立面景觀提升、街道兩側公共空間優化為重點,著力解決老城區街道沿街立面不美觀、街區公共空間不足、街區特色不突出等問題,打造樣板示範工程,彰顯城市歷史風貌特色。
此外,閃電新聞記者了解到,為讓歷史文化資源完美地融入現代生活,槐蔭區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將有著百年歷史的老洋行通過精心籌建華麗變身為城市民宿。
「老洋行是我們區比較典型的老建築,承載著濟南開埠的百年歷史記憶,也是國內首個採用隔震技術平移保留下來的近現代優秀建築。其保護利用秉持了尊重歷史、優先保護、空間融合、摩登文化的理念,契合了濟南市『中優』戰略規劃,未來將進一步打造為『城市品質化、功能現代化、業態高端化』的樣板。」採訪中,槐蔭區住房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閃電新聞記者,作為歷史建築保護的典範,老洋行用了三年的時間精雕細琢,華麗變身為濟南文化旅遊地標性民宿,雖然內部重新改造裝修,但還是保留了一些舊日老洋行的痕跡,比如腳下的臺階,頭頂的牌匾。
這位負責人還說:「除老洋行外,我們區還有宏濟堂中醫藥博物館、阜城信棉花行東記西記舊址、經四路基督教堂、國民政府山東交涉公署、濟南飯店、緯七路9號院、經二路373號院、大生裡片區等多處老建築,下一步將做好這些建築的保護利用,探索修舊如舊,以文養文,以商引商模式,通過市場運作,民間參與,政府服務的途徑,做到文物保護與造血功能同存,實現建築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
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文章,《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是綱領也是規範,槐蔭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將繼續深入貫徹《條例》,在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等保護主管部門指導下,嚴格落實保護和監督管理責任,對轄區範圍內的歷史城區,特別是對歷史建築進行嚴格保護管理,及時進行修繕、維護,加大周邊環境整治提升力度,充分挖掘歷史價值。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廣大市民了解、支持《條例》,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同努力,為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作出槐蔭貢獻。
閃電新聞記者 張聰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