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強調,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萬裡長江從唐古拉山奔騰而來,在江蘇和上海之間的長江口匯入浩瀚大海。滾滾江水,孕育了肥沃的長江三角洲平原,孕育了「揚一益二」「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富饒江南,孕育了美麗水鄉、經濟重鎮、人文高地的錦繡江蘇。「人文周刊」在江蘇沿長江城市進行尋訪,從館藏文物和歷史遺存中選取有代表性的長江文物和長江文化遺產,展示江蘇長江文化的深厚與璀璨。
1、渡江第一船:劈波斬浪,駛向大江彼岸
走進南京長江邊的渡江勝利紀念館,廣場上一艘其貌不揚的小輪船是參觀者對這座紀念館的第一印象。這是一艘老式的鋼質蒸汽機動力船,長23.1米,寬4.25米,船舷上寫著醒目的「京電號」三個大字。「這是我館最重要的館藏文物之一,1949年4月在南京江面上率先運載解放軍過江的『渡江第一船』。」渡江勝利紀念館吳小寶館長講述了「京電號」背後的故事。
1949年4月開始的渡江戰役是發生在長江上的一次波瀾壯闊的戰役。在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百萬雄師,在西起江西九江、東至江蘇江陰的千裡戰線上橫渡長江,解放了包括南京、杭州、上海在內的廣大江南地區。
在長江南京段,實施渡江任務的是第三野戰軍第八兵團第35軍。1949年4月23日那天晚上,首批渡過南京江面的該軍103師偵查科長沈鴻毅永遠無法忘記「京電號」。老人回憶,在35軍取得「三浦戰役」(浦口、浦鎮、江浦)的勝利後,全軍數萬人集結在江北浦口碼頭,尋找船隻過江。但此時長江幾乎所有的船隻都被國民黨守軍燒毀或藏匿起來。103師的偵察兵乘坐小木船,悄悄過長江找船。在江對岸的下關電廠,指戰員們得到了地下黨員和電廠進步工人的幫助,廠長韓德舉主動為解放軍提供了這艘「京電」號。
「『京電號』本來是電廠運輸煤炭的小火輪,已在長江上往來了二十多年。運送解放軍過江,是它職業生涯中領受的最光榮的任務。」吳小寶說,以船老大黃興發為首的等9名船工,以最快速度升火開船,開往浦口碼頭。作為渡江解放南京的第一支部隊,103師的120名解放軍指戰員迅速登上「京電號」,在夜色中劈波斬浪,駛往江南,在中山碼頭登陸。那天晚上,「京電號」往返很多趟,運送了1400多名解放軍官兵過江。4月26日,鄧小平、劉伯承同志抵達解放了的南京,饒有興趣地登上「京電號」,從浦口碼頭過江進入南京城。
新中國成立後,「京電號」輾轉馬鞍山、南京、淮陰、灌南等地,繼續擔負運送煤炭、農副產品,支持抗洪救災的任務。1997年,「京電號」在灌南縣退役。2009年,在南京、連雲港兩地的協調下,「京電號」終於回到南京,入藏渡江勝利紀念館,被定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
2 瘞鶴銘:「大字之祖」,歷代書法標杆
「萬川東注,一島中立」,萬裡長江中一處號稱「江中浮玉」的島嶼正是鎮江焦山風景區,迷人的風景中藏著聞名遐邇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其中,最為氣勢磅礴的藝術品是「大字之祖」《瘞鶴銘》。世人云:南有鎮江《瘞鶴銘》,北有陝西漢中《石門銘》。焦山碑林自北宋開始藏碑,擁有摩崖石刻80多方、碑刻500餘方,件件名家手筆,其史料和書法藝術價值,也使得焦山蜚聲海外,被稱為「書法之山」。
關於《瘞鶴銘》,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焦山偶遇一對姿態優美的仙鶴,便與仙鶴的主人約定用作品來交換。等他赴約時,兩隻仙鶴已相繼死去,就埋在焦山上。王羲之在無限悵然中提筆寫下流傳千古的《瘞鶴銘》。
因山崖巖石崩落等原因,《瘞鶴銘》碑在時間洪流中不斷遺落,殘碑所剩無幾。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人們從江中撈起五塊原石,僅存下八十六個字,仍可見字體瀟灑蒼勁,別具一格。而《瘞鶴銘》碑備受推崇,正是因為它既是隸書發展成楷書的演變過程中著名石刻之一,又是研究書法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確屬稀世珍品。
2008年與2010年,鎮江市多個部門機構組成聯合考古隊進行了兩次「瘞鶴銘」殘石水下打撈考古工作。首次打撈出的1000多塊殘石中有3塊殘石上的「鶴」「之遽」「化」等4個字被初步認定為《瘞鶴銘》殘字,二次打撈則分別將4塊巨石打撈出水。
焦山碑刻博物館館長傅飛燕介紹,《瘞鶴銘》展廳還原了摩崖石壁的肌理造型,將五塊碑石嵌於其中;設置照壁玻璃展牆,展牆繪製名家書寫的《瘞鶴銘》字跡;《瘞鶴銘》廳增加主題磨漆工藝畫表現瘞鶴銘的傳說等內容;通過實物資料、圖版、多媒體觸摸展示屏等先進手段向觀眾提供導覽和互動臨摹。自2012年起,鎮江每三年舉辦「中國瘞鶴銘獎」書法藝術大展。「瘞鶴銘」,這塊中國書法史上的瑰寶,不再只是一塊充滿謎團的碑石,而成為一個代表著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精華和現代書法創作高度的標誌。
3 黃山炮臺:以史為鑑,警示後世來者
江陰段的長江從高空俯瞰極為特殊,滾滾江水在黃山腳下驟然收緊,江水自此狹道處穿行而過,奔向茫茫大海。「江尾海頭」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江陰不僅僅是江防重鎮,還賦予這座城市獨特的軍事文化特性。
鴉片戰爭後,南京、鎮江、江陰、上海都修建了炮臺,但在長江沿岸的炮臺中,無錫江陰的黃山炮臺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江陰博物館副館長刁文偉告訴記者,散落在江陰黃山各個山頭的炮臺,延綿四五公裡。黃山炮臺不僅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更是延續最長、發展序列最完整的江防炮臺遺蹟。從1843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間這裡經歷數次重建和翻修、擴建。
一條黃山炮臺的發展鏈,也是中國火炮的演變史:從射程有限只能使用彈丸的前膛炮到同治年間從西洋進口的線膛炮;從只能架在平地上到戰線逐漸蔓延至半山腰和山頂。有了這道防線,當外敵入侵,江陰便成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卡。1937年,這裡成了一場海陸空立體作戰的戰場,江陰這片江面的戰火曾經持續兩個月之久。中國海軍以犧牲第1、第2艦隊的慘烈代價,在抗戰時期延緩了日軍深入長江的節奏。
刁文偉表示,黃山炮臺的歷史跨度涵蓋了明清至民國時期,是一部生動而立體的研究我國軍事、海防、建築發展史的鮮活樣本。上世紀80、90年代,黃山炮臺所在的原址進行過考古發掘:這裡出土了完整的光緒年間的耀威大將軍鐵炮,是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在小石灣的廢井裡發掘出了前膛、後膛炮彈。2015年至今,國家文物局對已經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黃山炮臺進行了整體的修繕和規劃,在現有的江陰軍事文化博物館基礎上,邀請全國專家來做設計,希望做出當年炮臺部署的展示,重現這裡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
4 元代沉船:江海交會,舟楫往來不絕
「馬頭通六國,曾泊島夷船。」這是明代詩人桑琳吟詠古城太倉的詩句。太倉瀕江通海,長江和大海交會優越的地理位置,為歷史上的「金太倉」帶來了物阜民康。「太倉」之名正是源於糧倉,元代延祐年間設太倉海運倉,貯米曾多達數百萬石,從長江水路和海路運送而來的漕糧在這裡集中,等待轉運北上。明初,鄭和下西洋,龐大的船隊從南京出發,沿長江抵達太倉劉家港,裝運物資,駛向廣闊的大海。因此,太倉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也是每次返航的收泊地。
江海門戶通天下,舟楫往來不絕。元明時代長江航運和海運的繁榮,鐫刻在歷經滄桑的文物上。透過一艘收藏於太倉博物館的元代「萬豐半涇河古船」,觀眾可以回溯那一段段記憶。
2014年5月,太倉市半涇河萬豐村段清淤時發現一艘木質沉船,南京博物院聯合太倉市博物館對沉船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太倉市博物館館長朱巍介紹,文物專家對船體開展了保溼、清理、脫鹽、脫色、防蟲防黴、脫水定形等工作,按照造船史專家研究成果,採用原材料、原工藝對古船進行修復,如今,這艘基本恢復原貌的古船在太倉市博物館地下中庭進行展示。
修復後的「萬豐半涇河古船」長將近20米,船體平面略呈柳葉形,前端橫剖面V形,後端橫剖面U形,共11個隔艙,雙桅復原完整,各種部件俱全。朱巍介紹,萬豐古船使用了船用捻料和捻縫技術、水密隔艙技術、設桅座的可倒桅技術等船舶建造技術與工藝,特別是該船上使用了龍骨吊設置,是目前國內唯一發現裝有「龍骨吊」的中國古船,為古代舟船技術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半涇河是一條注入長江的河流,朱巍判斷,這艘古船是宋元時期的近海貨船,當年也曾在長江水道和長江口活動過。「中國的古船有沙船、福船、廣船三種船型,萬豐半涇河古船是較為典型的平底沙船。這是因為,長江以北航區水深較淺,航道多沙灘,適合平底船航行。」半涇河古船的出土地點距離太倉的劉家港也不遙遠。遙想當年,劉家港「糧艘商舶,高牆大桅,集如林木」。朱巍說,古船在半涇河的出土,印證了太倉悠遠的江海文化,也為中國船舶史提供了新的材料。
5 狼山題刻:江風海韻,千年滄桑變遷
「楊吳天祚題名日,鯷壑中央見此山」,南通狼山東北麓題名坡,現存南通最早的石刻——姚存題名石刻。「天祚三年口月十四日東洲靜海都鎮遏使姚存上西都朝覲回到此」,寥寥數語,記載了一位躊躇滿志的地方統治者,也開啟了一座長江城市壯闊的千年歷史。
「天祚三年即937年,天祚為楊吳的年號。東洲和靜海為姚氏集團轄下兩處市鎮,姚存所上西都即今天的南京。」 南通大學文學院院長、張謇研究院院長錢榮貴告訴記者,石刻上這句話,反映出五代時期發生在長江流域的複雜歷史:南北朝時期,今天的南通市區一帶在在長江口漲沙成洲;唐代末年,唐政權在這裡設狼山鎮,置鎮遏使;五代十國時,姚氏家族統治南通,先後隸屬吳、南唐。937年,姚存到南京朝見吳國國君徐誥。「姚存在朝賀後乘舟回通,繫舟於狼山。來到狼山,返回故土,他便迫不及待地在此題名,昭告天下。」錢榮貴說,很顯然,當時狼山北麓尚在江水之中,通過這一題刻,人們可以清晰地感受長江入海口的地理變遷,體會到南通是一座從江海中「長」出來的城市。
姚存題名石刻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從實物上保存了南通最早的建置稱號,彰顯南通「江海之衝險要地」的歷史地位。「南通南臨長江,東瀕黃海,姚氏政權在此可以控制長江口的交通。為奪取長江口的控制權,吳越與楊吳的軍隊在這裡進行爭戰是必然的。」錢榮貴說,「歷史上,長江一直與朝代更替息息相關,在五代十國這個特殊時代更是如此。地理的變遷與行政建置的變化,也使得南通文化總體上呈現出多元特點。」
分隔南北中國的長江天塹,亦是增強交流的黃金水道。「姚存題名石刻是長江下遊航運文化的早期記載,目前在東海裡也不斷發現故長江航道,說明自10世紀,從南通到南京就已有了水上航道,長江流域的聯繫日益緊密。」錢榮貴說,「珍貴的水路,讓南通文化呈現出四方交融、多姿多彩的獨特風貌,無一不證明南通的文化、文明是長江塑造的產物。」
6 江豚陶壺:水中精靈,化為良渚文物
低著頭翹著尾巴,撅著鳥喙一樣的尖嘴,圓滾滾的身體令人忍俊不禁……在南京博物院,有這樣一件特別的文物。它雙目前視,頭冠後卷,尾鰭上翹,上腹部有一對小胸鰭,定睛一看,原來是是一頭躍出水面的小江豚。1960年,這隻泥質灰陶的豚形陶壺在吳江梅堰良渚文化遺址出土,之後一直作為新石器時代的經典藝術品,讓人們透過時空之窗,感受生生不息的長江文明。
「這件陶壺是古人根據江豚的樣子燒制的,說明那時候長江裡的江豚很多,先民常能看到它們在水中嬉戲。」在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看來,這件江豚型陶壺不同尋常。「一般的陶器,講究的是貯存物品等使用功能,這個陶壺明顯更注重通過捏塑對原型對象進行生動的模仿,自然流露出一種個性率真、生動洗鍊的審美趣味。」
林留根認為,這隻氣質出眾的「江豚」能夠誕生,和長江對人的精神的滋養、塑造不無關係。4000多年前,長江流域是一塊寶地。充足的水源,溫和的氣候,秀麗的風景,為居住在岸邊的人們提供物質資源,更為他們的心靈帶來美的享受。「風平浪靜時,先民也許欣賞著江豚在水中自由而快樂地遊動;他們也可能在風急浪高時,目睹這些大型水生動物搏擊風浪的身姿……這件珍貴的文物,凝結著先民對長江、對大自然的依戀和熱愛。」
作為南博「鎮院之寶」之一,這件陶壺一直擁有很高人氣,不僅讓許多觀眾知曉江豚這種可愛的動物,更引導人們認識到保護江豚、保護長江的重要性。「4000多年前我們的先民已經認識了江豚,如果不加以保護,江豚滅絕,那麼後人只能通過文物去了解這些『微笑天使』,那該多麼遺憾。」林留根告訴記者,好在,當下「長江大保護」行動的開展,讓江豚戲水的動人一幕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長江江面上,讓曾經發生在長江邊的故事跨越歷史,如濤濤江水般汩汩長流。
交匯點記者 於鋒 吳雨陽 傅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