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在上初中,有一天問我怎麼書本上的科學家大多都是外國的。我們國家不是有5000多年的歷史嗎?怎麼書本上幾乎沒有我們國家的科學家。
現在許多孩子很少知道我們&34;的科學家,大街上隨便問幾個孩子,回答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外國科學家名字,其實我們國家5000多年的歷史,誕生了許多非凡的科學家。今天就來講一位科學家鼻祖與一位奇女子科學家。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我國古代推崇文人治國,自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鄭和下西洋後,實施海禁,並在北方修建明長城,是封建王朝鎖國的象徵。
(圖片來自網絡)
再到1723年(雍正元年),因與羅馬教廷間禮儀之爭,禁止天主教,被視為清朝鎖國的開始。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實行&34;政策。
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國的整體國力及發展比西方國家落後。直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讓這個古老的國家受到了來自西方的侵略,經濟、文化受到了嚴重的衝擊。
但是5000年的歷史還是誕生了許多震古爍今的科學家。
讓我們從戰國開始,戰國初期宋國有一位&34;,創立了諸子百家中的墨家。他是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後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馬,後來他的後代因故從貴族降為平民。後簡略為墨姓。墨子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很難想像距今2000年多年的時候,會後這樣偉大的成就。
(圖片來自網絡)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
他給出了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
墨子所給出的數學概念主要有:
關於&34;的定義、關於&34;的定義、關於&34;的定義、關於&34;的定義、墨子關於圓的定義與歐幾裡得幾何學中圓的定義完全一致。關於正方形的定義、這與歐幾裡得幾何學中的正方形定義也是一致的。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制進行了論述。
墨子關於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並有不少重大的發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
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說:&34;:即使物體運動的作用叫做力。
墨子又給出了&34;與&34;的定義。他認為&34;是由於力推送的緣故,他提出了&34;的觀點,:物體運動的停止來自於阻力阻抗的作用,如果沒有阻力的話,物體會永遠運動下去。這樣的觀點,被認為是牛頓慣性定律的先驅,比同時代全世界的思想超出了1000多年。
關於槓桿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闢的表述。他指出,稱重物時秤桿之所以
會平衡,原因是&34;短&34;長。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說,&34;即為阻力臂,&34;即為動力臂。
在光學史上,墨子是第一個進行光學實驗,並對幾何光學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家。如果說墨子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也不為過分,至少在中國是這樣。
墨子首先探討了光與影的關係,他細緻地觀察了運動物體影像的變化規律,提出了&34;的命題。
接著墨子又進行了小孔成像的實驗。他明確指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物體通
過小孔所形成的的像是倒像。
(圖片來自網絡)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他曾花費了3年的時間,精心研製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風箏、紙鳶),成為我國古代風箏的創始人。他又是一個製造車輛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時間內造出載重30石的車子。
(圖片來自網絡)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幾乎諳熟了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並有不少創造。在《墨子》一書中的《備城門》《備水》《備穴》《備蛾》《迎敵祠》《雜守》等篇中,他詳細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和城內外各種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槔和各種攻守器械的製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築技術。他所論及的這些器械和設施,對後世的軍事活動有著很大的影響。
即使清朝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但是還是誕生了一位女性科學家。
王貞儀撰寫的《月食解》一文,精闢地闡述了月食發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等知識。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詳細解釋月食的成因,是由閉關鎖國的封建王朝的一位女子提出的。
她總結了中國古代數學成就和西方籌算法,寫下了當時的科普書,《勾股三角解》《歷算簡存》《籌算易知》《象數窺餘》等等。她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宇宙宏觀與微觀結合來理解&34;這個概念的。她還弄清楚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並寫下了《月食解》。不僅語言直白,還有配圖,一目了然。2000年2月8號,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為Wangzhenyi。
(圖片來自網絡)
王貞儀從小聰穎有大志,少年時代的她已經表現出不同於一般女子的百折不撓的堅強性格,突破了封建社會&34;的束縛。當她十幾歲時,就曾向蒙古將軍的夫人學習騎射,史書說她&34;,達到&34;的程度。為此,王貞儀還得意地寫下詩句:&34;。
同任何科學家一樣,王貞儀在科學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她要從事科學,就必須同科學的敵人,首先是同封建迷信和封建倫理進行鬥爭。還在她剛開始鑽研天文和做詩繪畫的時候,就有一班封建衛道士嘲笑地說,女孩子的正當職業是酒食縫紉,不應以文史翰墨為事,甚至攻擊她從事科學是想青史留名。但是王貞儀的反叛精神使她沒有屈服。她據理駁斥,堅持為科學開闢道路。她在一首詩中寫道:&34;,頑強地頂住封建禮教的重壓,不屈不撓地進行科學研究。
(圖片來自網絡)
&34;。用王貞儀的這句詩文來概括她和我國古代其他女天文學家是再恰當不過了。王貞儀等人堪稱是中華民族科學發展史上女科學家的代表人物,應該佔有自己的地位。
(圖片來自網絡)
王若儀理論驚豔了西方,曾入選世界權威科學學術期刊《自然》:&34;,可能天妒英才吧,這樣的奇女子29歲就匆匆離開人間了,短暫的一生卻著作64卷,可是留下來的卻寥寥無幾。
可見2000多年前我們就有墨子這樣偉大的科學鼻祖,到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慢慢遇世界脫軌,幾乎不接觸外來的文化、科技。絲毫不影響科學家的誕生。如果沒有閉關鎖國的話,像王若儀這樣的科學家,相信越來越多,現在我們的課本上會有許多屬於們本土的科學家,相信有許多發現是由我們國家的科學家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