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瀰漫:摘得「女性諾貝爾科學獎」的古魚類學家

2020-12-07 蝌蚪五線譜

2018年3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今年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獲獎名單。在這份名單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張彌曼女士赫然在列,成為第六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女科學家。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設立於1998年,是全世界唯一一項只針對女科學家的獎項,每年只有5個名額,被譽為「女性的諾貝爾科學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張瀰漫獲獎理由是「創舉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張瀰漫,這位已經年過八旬老人究竟有著怎樣傳奇的經歷呢?

立志報效祖國的女漢子

張彌曼1936年4月17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父親在醫學院工作。生在那個年代,張彌曼的童年著實不幸,出生後的第二年就趕上了八一三事變,還不到2歲的她不得不跟著父母逃亡四川,隨後又輾轉江西。

在這樣的奔波中,張彌曼的小學自然上得很不連貫,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才獲得了連續上學的機會。或許是小時候去醫學院找爸爸,經常看到那裡的學生做屍體解剖的緣故,張彌曼上高中時就很喜歡生物解剖課,並且表現出了極大的天賦,即便是一些難度很大的實驗,比如解剖細小的蚯蚓,也從來沒失敗過。

如果一切正常,喜歡生物解剖,又受父親的影響,張彌曼高中畢業後會去報考醫學院。然而,當時剛成立不久,正在努力實現工業化的新中國急需地質方面的人才。張彌曼在報紙上看到了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的講話:地質是工業的尖兵,國家要建設首先需要工業,而工業首先需要礦產資源。

這對張彌曼的觸動很大,再加上任校內輔導員的師姐的勸說,出於報效祖國的考慮,同時也為滿足自己對野外考察的好奇心,年僅17歲的她毅然改變了初衷,決定報考地質學。

這可急壞了父母,特別是母親,她刻意找來自己在華東師範大學的朋友,對女兒進行苦口婆心地勸說:「地質野外考考察多辛苦啊,風吹日曬的,你一個瘦弱的女孩子哪裡受得了?還是學醫吧。」

這話讓好強的張彌曼很是不悅,她當即反駁道:「野外考察算什麼?女孩子怎麼就不行了?我偏要去。」在好強心理的作用下,張彌曼於當年考進了北京地質學院。

張彌曼院士在野外考察(優秀範文網)

為祖國找到石油

入校後,張彌曼被分配到了古生物系,研究古生物自然離不開化石,除了在課堂上聽老師講授理論知識外,到荒無人煙的野外去尋找化石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每到這個時候,張彌曼就會變身超級女漢子,獨自一個人用扁擔挑著各種野外挖掘和生活的必需品,在山路中穿行。有時白天負重35公斤的裝備在山裡徒步走20公裡,晚上也只能睡在異常簡陋的小屋或祠堂裡。回憶起這段經歷時,張彌曼自嘲地說:「有時一次考察下來40多天沒辦法洗澡,身上全都是蝨子,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所有的衣服被子都放在大鍋裡用開水蒸煮。而且自己還被鍛鍊成了一個大胃王,有時候就著黴豆腐,一頓飯能吃下一公斤乾糧或者十幾個大包子。」

艱苦的經歷讓張彌曼鍛鍊出了強健的體魄,更養成了勤懇的工作習慣,即便是年老以後,依然堅持親自挖掘化石。

年老後依然堅持野外考察(優秀範文網)

在艱苦的科研學習中,張彌曼掌握了豐富的化石和地質學知識,也很快得到了報效祖國的契機。上世紀60年代,恰逢大慶油田的開發之際,年輕的張彌曼根據相關地層中的魚類化石,結合自己對東亞地區古魚類演化規律的研究,準確判斷出最豐富的石油儲藏在距今1億年左右,白堊紀晚期的地層裡,為大慶油田的成功開採指明了道路。

在隨後的勝利油田開採中,張彌曼又根據該油田所在地區曾經兩次被海水淹沒這一點,判斷出石油形成的地質年代。

顛覆四足動物的起源

對石油地層的準確判斷讓張彌曼名聲大振,但她卻並沒有驕傲自滿,而是繼續低調地從事古魚類研究。1981年,張彌曼鑑定出一種全新的肉鰭魚類化石,為紀念已故的中國古生物學家,同時也是自己老前輩的楊鍾健院士,她給這條魚起名叫「楊氏魚」。在隨後的研究中,張彌曼發現了一個驚人的情況,楊氏魚身上的很多特點都和肉鰭魚類中的總鰭魚類很像,但卻沒有內鼻孔。要知道,在當時學術界普遍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四足動物(陸地上所有脊椎動物、鳥類、海洋哺乳動物)都是從總鰭魚類演化來的,這類魚因為有和外鼻孔相連的內鼻孔,所以可以上岸呼吸。可眼前這條楊氏魚,明明屬於總鰭魚類,為何卻沒有內鼻孔呢?本著對科研負責的態度,張彌曼又對國內外發現的若干種總鰭魚類化石進行了仔細研究,最後發現這些魚全都沒有內鼻孔。

楊氏魚(水印)

張彌曼的發現,否定了總鰭魚類具有內鼻孔的說法,也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四足動物的起源問題。隨後,她又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和其他一些國內外的科學家提出另一種假說:一種接近古總鰭魚類和肺魚類共同祖先的魚類是四足動物的祖先。也正是憑藉這些研究,張彌曼獲得了今年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謙虛而嚴謹的學者

2011年,張彌曼成為第一位當選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國人。但在談到自己獲得的榮譽時,平日裡自信果敢的張彌曼卻顯得有些惶恐,謙虛的她反覆強調很多同行做得比她好,自己配不上這個榮譽,榮譽應該屬於整個中國古生物界。

正是這種謙虛而嚴謹的科學作風,讓張彌曼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一致好評。有國外學者表示,張彌曼不管說什麼,他都會相信,因為她從來不說沒有根據的話。現任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的周忠和的話則更能概括張彌曼的特點,他說:「她從不亂說話,但關鍵時候,她敢說話,因此她的話很有威信。」

和國外同行交流(優秀範文網)

人物小檔案

張彌曼1936年4月17日出生於南京,祖籍浙江嵊縣(今嵊州),中國著名古脊椎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比較形態學、古魚類學、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層、古地理學及生物進化論的研究。

1953年進入北京地質學院學習古生物;1960年前往莫斯科學習;回國後長期在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任職,1984—1990年間擔任所長;1965—1966,以及1980—1982年兩次在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進修並獲斯德哥爾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2—1996年擔任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1995年當選倫敦林奈學院外籍會員;1997年當選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名譽會員;2011年當選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6年獲得古脊椎動物學最高獎項: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2018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獎。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科學獎美國大學拿最多
    而儘管各類諾貝爾獎至今得獎者大多為男性,但女性獲獎趨勢持續上升,尤其今年多達4名女性摘下桂冠。法新社依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提供的資訊建構一套資料庫,內容顯示,自從1901年首度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和醫學獎,及自1969年首度增加相當於經濟學獎的獎項以來,共有710名研究人員單獨或與他人共同獲頒諾貝爾獎。
  • 盤點穆斯林之中,諾貝爾科學獎的獲得者
    諾貝爾科學獎是目前世界含金量最高的科學獎項,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科學家們為人類做出了太多的貢獻,截止到2020年,共有三位穆斯林獲得過諾貝爾科學獎項,目前只有土耳其,埃及,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獲得過諾貝爾科學獎。
  • 諾貝爾科學獎首度頒給女性科學家組合——法國夏邦傑和美國杜納
    這是諾貝爾科學獎項首度頒給全為女性組合。51歲的夏邦傑和56歲的杜納分別成為第6和第7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而且這是諾貝爾3項科學獎項中首度頒給全為女性組合。
  • 中國科學家張彌曼獲頒「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新華社記者 張曼攝  新華社巴黎3月22日電(記者張曼)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22日晚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與另外4位女科學家獲頒這一獎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此前發布的評獎消息中說,張彌曼創造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新觀點。
  • 嫦娥二號總設計師摘得月桂獎
    南都訊 記者楊亮 第六屆航空航天月桂獎昨晚9時許揭曉,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二號總設計師黃江川奪得最具分量的技術先鋒獎。其餘獎項則分別被六名行業精英和二企業家捧走。  同時奪得技術先鋒獎的還有中航工業陝飛、運8系列飛機總設計師、副總經理歐陽紹修;攜手合作獎則被中航工業飛機公司和FA C C公司共同摘得;飛行精英獎得主是中國航空集團總經理邢彥修;英雄無畏獎獲得者是空裝駐沈飛試飛大隊大隊長李國恩和總參陸航部副部長,少將袁繼昌;領導卓越獎得主是中航工業黎明原總經理,中航工業發動機公司總經理龐為。
  • 諾獎評選也以GDP論英雄?中國何時迎頭趕上?|諾貝爾科學獎|諾獎|...
    周程在對1901-2020年間諾貝爾科學獎的頒獎數據進行處理後指出,諾貝爾科學獎史上出現過三大奇觀:1. 20世紀早期德國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獨佔鰲頭;2. 二戰結束後美國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遙遙領先;3. 21世紀初期日本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出現井噴。
  • 新知|解讀2020年諾貝爾科學獎:人類知識向前推進的「一小步」
    人類知識向前推進的「一小步」——解讀2020年諾貝爾科學獎今年10月,隨著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開獎周」落幕,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獎項得主也塵埃落定。
  • 一獎勝百獎!諾貝爾科學獎在中國仍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大意是:走過近120年的歷史,諾獎顯得有些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此文甫出,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人毫不客氣地指出:「這是反科學的公然喧囂 。」[1]儘管王教授的許多論證不值一駁。如他為論證「諾獎的評審規則和結果也跟不上時代」,提供了諾獎得主中女性比例過低的一組數據:截止2019年,在所有597次科學獎頒發中,只有54次授予女性,即女性獲獎的比例為9%。
  • 蘇大四次摘得 「世界神經外科青年醫師獎」
    原標題:蘇大四次摘得 「世界神經外科青年醫師獎」  科技日報訊 (鍾靜)在近日召開的第十五屆世界神經外科大會上,蘇州大學神經外科培養的陳驊博士獲「世界神經外科青年醫師獎」,這是自第九屆世界神經外科大會以來,蘇州大學「人腦膠質瘤研究團隊」第四次獲此獎項。
  • 外媒:2020年諾獎「偏愛」女性僅是例外
    原標題:外媒:2020年諾獎「偏愛」女性僅是例外參考消息網10月12日報導阿聯《國民報》網站10月10日發表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賈尼娜·迪喬瓦尼的題為《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會吸引更多女性投身科學嗎?》
  • 2020年沃爾夫獎揭曉,微分幾何與拓撲先驅摘得數學獎桂冠
    原創 羅數君 羅博深數學作者 | 羅數君文 1318字 閱讀時間約 5分鐘導語2020年沃爾夫獎出爐啦!來看含金量堪比「諾貝爾獎」的沃爾夫數學獎花落誰家!圖片來源:wolffund.org該獎項所涵蓋的科學類別有醫學、農業(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曾獲沃爾夫農業獎)、數學、化學、物理;藝術類別有繪畫與雕刻、音樂、建築。其中備受推崇的數學獎與菲爾茲獎並稱為「數學界的最高榮譽」。
  • 解讀2020年諾貝爾科學獎:敬畏生命 心懷宇宙
    受新冠病毒大流行影響,百年諾獎今年的打開方式不得不發生改變——取消頒獎晚宴,全程採用線上直播方式頒獎。不過,今年的獎金比去年增加了100萬瑞典克朗,達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  自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至今,已經產生了216位物理學獎、186位化學獎、222位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敬畏生命 心懷宇宙——解讀2020年諾貝爾科學獎
    受新冠病毒大流行影響,百年諾獎今年的打開方式不得不發生改變——取消頒獎晚宴,全程採用線上直播方式頒獎。不過,今年的獎金比去年增加了100萬瑞典克朗,達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自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至今,已經產生了216位物理學獎、186位化學獎、222位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其中,居裡夫人(瑪麗·居裡)是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科學領域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因此,總計有623位頂尖科學家拿到了這一象徵人類最高科學榮譽的獎章。
  • 外媒:2020年諾獎「偏愛」女性僅是例外
    阿聯《國民報》網站10月10日發表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賈尼娜·迪喬瓦尼的題為《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會吸引更多女性投身科學嗎?》的文章稱,今年的諾獎「偏愛」女性是例外而不是常態,幾十年來女性仍然難以在科學研究領域中佔據一席之地。
  • 圖文:中國年度金犀牛獎頒獎典禮 最佳戶外女性
    北京,2011年2月24日 (體育)(3)第五屆中國戶外年度金犀牛獎頒獎典禮舉行2月24日,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第一位完成世界七峰二極(7+2)項目的華人女性王雷(右)摘得首位金犀牛最佳戶外女性獎。
  • UNSW科學家摘得生物醫學科研大獎
    UNSW科學家摘生物醫學科研大獎,來看看這位厲害的人物吧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研人員最近捷報連連。我們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劉國珍副教授,憑藉新一代癌症免疫療法——「炎症晶片」技術,摘得2020年度喬治娜·斯威特定量生物醫學女科學家獎!為我們酷颯的科研女神點讚。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2日揭曉 誰將摘得桂冠?
    經濟學獎將花落誰家? 多個獎項或預測潛在候選人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將會被誰摘得?有一些常年的大熱門人選,例如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羅伯特·巴羅(Robert J.Barro),其在宏觀經濟學、經濟增長、貨幣理論與政策等領域都做出了貢獻,其最為著名的研究是關於「李嘉圖等價定理」。
  • 人民日報評屠呦呦獲諾獎:以自信,以自省
    由於在發現青蒿素和治療瘧疾的新型療法上的貢獻,這位85歲的女性獲得了這項世界公認的卓越學術榮譽。她所從事的科學工作,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為促進人類健康和減少病患痛苦作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這正是科學研究的終極目的之一。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在尋找青蒿素的艱難跋涉中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諾獎的肯定,是對屠呦呦最好的回音。
  • 2020年度諾獎:更多女性站到聚光燈下
    佔到總獲獎人數的4/9(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機構無性別)。在人數上僅次於2009年——當年有5位女性榮膺諾獎,女性比例為38%(共13人獲獎)。鑑於諾貝爾文學獎不怎麼搞「火鍋」,基本都是單人獲獎,所以女性獲獎比例反而最高。自然雜誌對不公平分配統計圖表令人刺目的是在各個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獎項,女性的比例低得可憐。
  • 為什麼科學家大多是男性,女性卻很少?女性真的比不過男性嗎?
    我們常說巾幗不讓鬚眉,如今社會觀念已經開始發生改變,女性也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向社會證明,他們也是能夠頂半邊天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類情況在很多的科學家中,男性佔的比例很大,女性很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女性真的比不過男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