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20年諾貝爾科學獎:敬畏生命 心懷宇宙

2020-11-24 中國經濟網

  

  黑洞吸積物質噴射出X射線的藝術圖。 (資料圖片)

  10月5日,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開獎周」正式拉開帷幕。隨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獎項得主相繼宣布,都有哪些研究發現將改變世界?還是它們早已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下面,大家就跟隨經濟日報記者一探究竟。

  受新冠病毒大流行影響,百年諾獎今年的打開方式不得不發生改變——取消頒獎晚宴,全程採用線上直播方式頒獎。不過,今年的獎金比去年增加了100萬瑞典克朗,達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

  自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至今,已經產生了216位物理學獎、186位化學獎、222位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其中,居裡夫人(瑪麗·居裡)是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科學領域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因此,總計有623位頂尖科學家拿到了這一象徵人類最高科學榮譽的獎章。

  生理學或醫學獎:

  捕獲狡猾病毒的「獵手」

  提起C型肝炎病毒,大家可能對它的兄弟A肝與B肝病毒耳熟能詳。而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位得主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與查爾斯·賴斯的獲獎理由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那麼,發現這個並不「出眾」的病毒,有什麼了不起?

  其實,對於醫學研究來說,有時科學家在找到確鑿證據,提出解決實際問題方案前,對於現有認知的突破十分重要。譬如幽門螺旋桿菌在被發現之前,人們無法合理解釋胃癌是如何發生發展的。直到科學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是主要致病因素後,攻克預防胃癌的道路才逐漸明朗。

  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之旅亦是如此。在上述3位科學家的研究之前,人們已大致掌握了病毒性肝炎發生及未來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途徑,但除了已知的甲型、B型肝炎外,仍有一部分血源性肝炎無法解釋其機制。

  1974年,一例輸血後出現的非甲非B型肝炎病例引發社會關注。隨後,本次獲獎的3位科學家之一——阿爾特教授證實:一些接受輸血的人會患上並非由甲型或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這表明另一種感染源是罪魁禍首。

  此後15年間,許多研究人員試圖探究真相。直到1989年,麥可·霍頓與同事們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終於找到引起這種不明原因肝炎的癥結——是一種病毒,並成功分析出病毒基因序列,克隆了該種病毒,將其命名為C型肝炎病毒(HCV)。

  然而,單是病毒就能導致肝炎嗎?為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必須研究克隆的病毒能否複製並導致疾病。對此,另一位科學家賴斯給出了最終證明:單是C型肝炎病毒就可以導致不明原因的輸血傳播性肝炎病例。

  事實上,C型肝炎病毒異常「狡猾」。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莊輝指出,該病毒可在體內潛藏10年至20年,約80%急性C肝患者沒有症狀,漏診率高達90%。而肝癌又與病毒性肝炎關係密切——業內普遍認為,肝癌的發生呈現一種連續性病變,一般會經歷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順序。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不完整統計,全球約有近2億人攜帶C型肝炎病毒。2017年,WHO把C肝病毒列入一類致癌物清單。

  這3位科學家的發現讓直接作用於C肝的抗病毒藥物研發與血液檢測成為可能。2013年起,隨著一系列新藥問世,C肝正式進入完全治癒時代,目前已有數百萬C肝患者生命得到挽救。

  物理學獎:

  揭示宇宙「最黑暗的秘密」

  又是天體物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羅傑·彭羅斯、萊因哈德·根澤爾與安德裡亞·格茲摘得。他們的科研成果均與宇宙「最黑暗的秘密」——黑洞相關。

  1915年11月,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描述了引力如何掌控著宇宙中的一切:是引力讓我們站在地球上,引力也控制著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以及太陽繞銀河系運行的軌道。大質量物質會彎曲空間並減慢時間;極大質量物質甚至可以切斷和包裹空間——形成黑洞。

  為證明黑洞的形成是一個穩定過程,羅傑·彭羅斯發明了巧妙數學方法來探索廣義相對論。最終,他的研究揭示了廣義相對論如何預測黑洞的形成——這些時空和空間的「怪物」會捕獲一切進入其中的東西,甚至是光。

  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各自帶領著一群天文學家,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銀河系中心區域。隨著精確度提高,他們成功繪製出距離銀河系中心最近的最亮恆星軌道。兩組研究人員都發現,有一種看不見但很重的物體促使這些恆星在周圍轉圈。這個物體約有400萬個太陽質量那麼重,但體積卻與整個太陽系差不多。是什麼使得銀河系中心附近恆星以驚人速度圍繞其旋轉呢?根據當前引力理論,可能的解釋只有一個:那就是超大質量黑洞。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面世,這是人類獲得關於黑洞的首個直接視覺證據,黑洞的存在再次被印證。

  細心的人們也注意到,從2015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領域依次是粒子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天體物理學、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從規律來看,今年的獎項又頒給天體物理學,似乎有些意外。

  「黑洞的形成與宇宙結構形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天體物理學家所做的努力,是為全人類揭示宇宙奧秘,最終所要回答的便是困擾人類已久的終極問題:人類從何而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景益鵬對此解釋道。

  化學獎:

  基因剪刀改寫生命密碼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屬於兩位女性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夏彭蒂耶和詹妮弗·杜德納,她們因對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的貢獻而獲獎。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表示,「今年的獎項關乎重寫生命準則」。

  基因工程極大推動了現代醫學進程。基因編輯就是其中一種可以永久改變DNA的方法,可以從根源上解決基因疾病。它還廣泛用於其他用途——從攻擊蚊子身上的瘧疾到培育更耐寒的作物。然而,早期基因改造方法每想要修改一段DNA序列,科研人員就必須設計一個新的蛋白對DNA剪切,這種工作非常耗時,且難以量產。

  CRISPR則是基因組DNA上的一段特殊序列,源於細菌及古細菌中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利用這組序列,細菌可以對侵襲過它的病毒產生「記憶」,並通過一種特殊蛋白酶「搗碎」這些病毒的DNA。與從前的基因編輯方法不同,CRISPR系統採用一個通用酶——Cas9來執行剪切,研究人員能以此作為稱手的工具,改變他們想要修飾的DNA序列,這遠比合成一個酶要容易得多。

  人們第一次發現CRISPR序列是在1987年,由日本分子生物學家石野良純在大腸桿菌中偶然發現。但是,第一次證明CRISPR/Cas9可以開展基因編輯,源於美國分子生物學家杜德納與法國微生物學家夏彭蒂耶在2012年發表的研究論文。如今,憑藉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Cas9已成為全球最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該技術經過改造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

  上述兩位科學家的研究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不僅可幫助開發新的癌症療法,還能使治癒遺傳性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目前,這種先進技術已加快了基因工程產業發展,研究人員正運用該技術探索愛滋病、阿爾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治療方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靜原)

(責任編輯:孫丹)

相關焦點

  • 敬畏生命 心懷宇宙——解讀2020年諾貝爾科學獎
    隨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獎項得主相繼宣布,都有哪些研究發現將改變世界?還是它們早已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下面,大家就跟隨經濟日報記者一探究竟。受新冠病毒大流行影響,百年諾獎今年的打開方式不得不發生改變——取消頒獎晚宴,全程採用線上直播方式頒獎。
  • 新知|解讀2020年諾貝爾科學獎:人類知識向前推進的「一小步」
    人類知識向前推進的「一小步」——解讀2020年諾貝爾科學獎今年10月,隨著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開獎周」落幕,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獎項得主也塵埃落定。
  • 一文看懂2020年三大諾貝爾科學獎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們的發現,揭示了慢性肝炎其餘病例的病因,並使得血液檢查成為可能,新的藥物也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揭示了其餘慢性肝炎病例的原因,並使驗血和新藥物成為可能,從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 盤點穆斯林之中,諾貝爾科學獎的獲得者
    諾貝爾科學獎是目前世界含金量最高的科學獎項,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科學家們為人類做出了太多的貢獻,截止到2020年,共有三位穆斯林獲得過諾貝爾科學獎項,目前只有土耳其,埃及,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獲得過諾貝爾科學獎。
  • 一文看懂┋2020年三大諾貝爾科學獎|諾獎|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獎...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們的發現,揭示了慢性肝炎其餘病例的病因,並使得血液檢查成為可能,新的藥物也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Rice的重大發現使我們能夠鑑定一種新的病毒——C型肝炎病毒。在他們的工作之前,儘管A型肝炎和B型肝炎病毒的發現至關重要,但大多數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然無法解釋。
  • 諾貝爾科學獎美國大學拿最多
    法新社依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提供的資訊建構一套資料庫,內容顯示,自從1901年首度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和醫學獎,及自1969年首度增加相當於經濟學獎的獎項以來,共有710名研究人員單獨或與他人共同獲頒諾貝爾獎。
  • 對於世間的任何「生命」,都應該擁有敬畏之心
    我無法表達那個時候自己的心情,我只覺得「生命」這個詞在我心中突然都顯得那麼耀眼,我只覺得我曾經有過的行為是多麼卑劣和齷齪,這種感覺在別人眼裡也許會顯得很可笑,但是對我來說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逐漸的感覺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分量。其實也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和美麗。
  • 解讀2020諾貝爾自然科學三大獎的意義和啟示:敬畏生命 揭秘宇宙
    2020年10月5日,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開獎周」正式拉開帷幕。隨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獎項得主相繼宣布,都有哪些研究發現將改變世界?從這些獲獎者的研究項目和成果,能為人類帶來哪些有價值的應用?
  • 化學無處不在,理綜獎實至名歸:化學家解讀2020年諾獎
    10月7日晚,來自清華北大的三位學者和特邀主持人張天驕一起解讀諾獎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不得不提到中國的鄰國日本,他們曾在2000年說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獎,到目前為止已經拿了19個了。大概2012、2013年(這個技術剛出現時),大家就認為它一定會拿諾獎,只不過沒想到會這麼快。
  • 諾獎評選也以GDP論英雄?中國何時迎頭趕上?|諾貝爾科學獎|諾獎|...
    編者按2020年10月29日,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周程應邀在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創系主任韓啟德院士牽頭開設的本科生通識課程《當代科學史》上,圍繞「諾貝爾科學獎與20世紀科學」主題進行了授課。周程在對1901-2020年間諾貝爾科學獎的頒獎數據進行處理後指出,諾貝爾科學獎史上出現過三大奇觀:1. 20世紀早期德國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獨佔鰲頭;2. 二戰結束後美國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遙遙領先;3. 21世紀初期日本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出現井噴。
  • 2015年 屠呦呦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本土中國科學家
    2015年,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屠呦呦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由此成為迄今為止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本土中國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
  • 許邕桂:常懷對職業的敬畏之心
    1985年開始從事律師工作,擔任第六屆廣西律協懲戒委主任、第七屆廣西律協副會長。先後獲評廣西優秀律師、廣西律師行業特殊貢獻獎、全國律師行業創先爭優先進個人、廣西維護職工權益傑出律師和廣西「五一勞動獎章」。
  • 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
    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張曉茹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7日授予兩名女科學家,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10月7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諾獎宣布現場電子屏幕上顯示兩位獲獎的女科學家。新華社發(魏學超攝)脫氧核糖核酸(DNA)是重要遺傳物質,呈螺旋互繞的雙鏈結構。在DNA鏈條上含有遺傳信息、具有某種功能的DNA片段就是基因。基因編輯技術可以斷開DNA鏈條,對其改動,然後重新連接,就像人們寫作時編輯文字那樣。
  • 敬畏自然 珍愛生命
    浩瀚宇宙,燦爛星辰,經過漫長的進化,人,誕生了!這是宇宙多麼神奇的演化!是大自然多麼偉大的傑作!宇宙孕育了地球,地球孕育了人類。宇宙到底有多大?人類無法探測!時空到底有幾個維度?人類不得而知!外星人是否真有?人類沒有見過!況且我們本身還有那麼多有記載的「未解之謎」。由此看來,自然之神奇偉大絕非人類智慧所能了解。再者,人的智慧本是自然智慧的一小部分,人的活動即自然機體的運行,人類在某一領域的發現在自然看來就像螞蟻搬了一次家;人類的某一項重大發明在自然看來就像嬰兒學會了一個小小動作,實在不值的大驚小怪。
  • 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只有幾萬年,蝙蝠生存了八千萬年,細菌和病毒等古老生物已生存了35億年。人類要與自然和平相處,不要亂砍亂伐植物,不要虐待吃食野生動物,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 3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北京時間10月5日17點30分許(瑞典當地時間11點30分許),諾貝爾大會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為以下三位科學家,獎勵他們在細胞領域做出的貢獻。關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今年是屠呦呦獲諾獎五周年。她因發現青蒿素,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時她也是女性獲獎者中年齡最高的,獲獎年齡為85歲。
  • 《大氣層消失》公映:人類對地球環境要存敬畏之心
    1990年,著名導演馮小寧拍攝的處女作電影《大氣層消失》公映,影片以其環保主題理念成為當年的先鋒之作。近日,馮小寧導演現身首藝聯「雲展映」的環保主題影片專場,與網友們分享當年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他提醒觀眾,人類對於地球環境要保存一份敬畏之心。
  • 科學也好宗教也罷,重要的是敬畏之心,不迷信
    所以,重要的不是你信仰宗教還是信仰科學,而是你有沒有迷信它們,有沒有保留那顆敬畏之心。不管是迷信宗教還是迷信科學,都是很可怕的!我的爺爺奶奶不迷信宗教,但他們依然有一顆敬畏的心。桑鐸•克裡岡不了解神明之事,甚至會大不敬地說「他媽的」,但他相信一定有一種我們未能認知的神秘力量。牛頓、愛因斯坦,這些人類最智慧的人,把畢生都用於科學研究的人,他們是最能認知到人類和科學的渺小的,怎能不對未知充滿敬畏。
  • 《嶽野支路》:走進非洲走進犀牛,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犀牛的命運,大自然的生態,人類的責任,當這些內容與主題有機融為一體時,《嶽野支路》也不再單單是紀實類旅行節目這麼簡單,它再次喚醒了人們對自然、對生命的敬畏之心。犀牛之於我們大多數,可能只在影視作品或者是動物園見過,也因此,當「保護犀牛」的宣傳一次次撲面而來時,我們大多是被動接受。
  • 2020年諾貝爾醫學物理化學三獎揭曉 探索生命和宇宙的奧秘
    從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到破解生命密碼的「基因剪刀」,再至浩瀚宇宙中「最黑暗角落秘密」的探索本周,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和諾貝爾化學獎等陸續揭曉。這些獎項,凝聚著各國科學家的科研智慧。科研發現曾經歷過怎樣的過程?這些科研成果又有著多少值得期待的未來前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