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對話李蘭娟:「網絡空間精準管理」替代封城

2020-08-27 泰伯網


8月18日,在第九屆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學家李蘭娟,以及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圖「操盤手」董恩盛,三人網絡連線討論了當今時代,如何利用新技術防疫、抗疫的話題。

本次對話由泰伯聯合創始人單蘊睿主持。


[對話]

單蘊睿:歡迎兩位院士,還有董恩盛博士。

剛才看了一下,臺下大部分嘉賓都戴著口罩,我們今天能坐在這開會,還是要再次向李蘭娟院士致敬,謝謝李院士!

今年疫情是一塊試金石,客觀上也是對科技發展的一次審視。一方面社會作為總的需求側,還有很多訴求尚未被滿足。另一方面技術作為供給側,大部分時間是按照其內在動力強勢迭代。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偏差?比如從03年的非典到今年的新冠,我們能看到科技已經有了長足進步,為什麼還做不到無人化抗疫?這種偏差是不是意味著新的契機?

中國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學家李蘭娟:

大家都知道,這次新冠疫情我國在國家領導人的親自指示下,全國人民同心協力,共同抗疫,取得了很好的階段性成效。

03年SARS和這次抗疫有許多不同之處,在1月19日到武漢考察時我就提出來了。SARS時的流行病學調查主要靠人工,現在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我們通過網絡就能很快地發現並控制傳染源。

到武漢後,我們很快做出了去年12月武漢海鮮市場九千多萬人流動的地圖,有三分之一多的人已經流向全國各省,三分之二不到的人還留在武漢。去過海鮮市場可能被感染的人,很快就能找到、檢測,發現陽性就趕緊治療,這跟03年那時的科技是不一樣的。

另外,我們很快鑑定這是一種新病毒。在短時間內中國率先鑑定了是新病毒,說明我們的檢測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所以今天,大數據、人工智慧對疫情防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年北鬥最後一顆衛星上天我也看了。在網際網路時代,北鬥系統使我們的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現在到哪裡都有健康碼,它可以控制傳染源,對復工、復產、復學以及正常開展各項活動等,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我是從武漢過來的,封城時呆在家裡一直思考。武漢有1千萬人,這次新冠確診+疑似合起來有4.8萬人,佔全部人口的0.5%左右。我們在黨中央的指揮下,通過封城、通過物理空間隔離等措施把疫情徹底控制住,這是件了不起的事。這是我的第一個感受。

第二個感受是,我們從事地理空間信息工作的人,能不能用一個網絡空間的精準管理取代封城呢?這種情況以後還會發生。除了疫情之外,我們還需要思考災情、汛情、警情、匪情等情況。

我認為這是可以做到的。今年北鬥衛星系統完成全球組網,北鬥+地面基準站一起工作,可以使手機定位精度達到0.5米。科技部啟動了一項計劃,利用聲光電場等,可以讓手機從室外到室內、到地下室達到亞米級的定位精度。

現階段的手機定位,精度大概是十到五十米,農村則是五十到幾百米。這種精度只能做大概的追蹤,不夠精準,無法滿足防疫需求:小於2米是密切接觸者,大於5米才安全。

我們講,封城的損失非常大,疫情給全社會造成的損失更大。我們一方面要慶祝抗疫勝利,一方面更要思考如何發揮技術優勢,如何利用時空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北鬥等技術,在網絡空間對城市進行智能化的精準管理。


單蘊睿:下面讓我們聯線遠在美國的董恩盛,分享一下他的思考。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圖「操盤手」董恩盛:

大家對全球疫情地圖應該比較熟悉,它現在是全世界各個國家關於新冠疫情的重要信息來源,最高日訪問量曾達到45億人次。

當然我們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美國疫情的發展,如何認定每一個病例發現的日期,如何獲得及時準確的病例等。在這些方面,美國與我國的標準不同,甚至美國各州的標準也不一樣。


單蘊睿:新基建「十四五」期間將拉動投資三十幾萬億,從政策上來看,國家也鼓勵產學研積極參會,李院士您如何看待「兩新一重」建設中的機會?尤其是衛星網際網路、北鬥、遙感等航天應用。

李德仁:

國家推進新基建,投資規模非常大,地理信息產業的機會也很大。

拿自動駕駛來說,它需要有一個車聯網,需要有一個智能化的道路系統。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建智慧線杆,像石家莊一座城市就要建50萬個,有了這些智慧線杆就能實現亞米級的導航定位,這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基礎。

一個線杆五到十萬元,一座城市要建五十萬個,中國多少城市?這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

還是自動駕駛,除了智慧線杆,汽車上還要安裝一套智能化感知、認知、定位的傳感器,未來社會有多少自動駕駛汽車?這也是地理信息產業應該開拓的領域。

另外還有數字孿生。數字孿生通過網絡空間來感知、運營、管理城市,其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製造等幾個領域也都是蘊含萬億產值的市場。

所以我相信在新基建時代,地信產業有很多萬億級的市場機會,一定要抓住這些機會,地信工作者在未來大有用武之地。


單蘊睿:下一個問題想問美國的董博士。多年以來,地理信息和醫衛結合一直限於數據可視化,最多是粗略的流行病預測模型,彼此都不是關鍵要素,這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全球疫情地圖項目有何突破?

董恩盛:

它有一個非常大的突破是,全世界可以實時在線觀看全球範圍的疫情發展。華爾街日報和其他媒體稱之為史無前例的疫情地圖。

在病例和數據收集方面也有突破。現在,我們的數據來源於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美國可以做到15分鐘更新一次,全世界可以做到半小時更新一次。而且整個過程都是面向全球公開透明的,這也是美國白宮、各個州政府以及歐洲國家採用這些數據進行預測的原因,它對政策制定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當然也需要思考一些新問題,比如數據怎樣獲取,有些地方很容易獲取,有些地方則比較較難。大家對於關鍵指標的理解也有差別,比如在日期和確診病例的認定方面。另外,還有數據安全方面,既要公開也要考慮隱私保護。

李德仁:

精準個人時空大數據可以防止疫情傳播。實際上,如果手機裡記錄了連續的大數據,也可以作為心理學、生物學和行為學的標準,來服務於大健康產業。

好多老人睡眠不好、運動不好,甚至有時候會暈倒。老兩口在一起,如果暈倒了另一人可以打電話求救。在一個人的情況下,如果手機大數據關聯了主治醫生,也能很快獲得搶救。智慧手機以及智慧手錶的數據,完全可以作為大健康的一個基礎數據。

我們認為,時空大數據資源不僅可以用來防疫,它對於個人健康、養老都有很大價值——這需要跨界融合發揮大數據的作用。把智慧手機和智慧手錶變成個人的智慧腦袋,幫助人們管理健康,我認為這方面應用空間很大。

李蘭娟:

李院士講的非常對!對於個人健康管理,對於老人在家康復養老,時空大數據都非常重要。現在都在搞網際網路醫院,它包括多人會診、影像數據傳輸、檢驗數據傳輸,以及面對面的會診等功能,對於醫生和患者而言都非常快速、便捷。


單蘊睿:董博士,現場有不願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問,您為什麼拒絕谷歌購買數據?資本介入有助於更好地提供服務,有可能發展為全球最大的流行病常態防控的公共平臺。

董恩盛:

剛開始有很多大公司,像IBM、谷歌都跟我們聯繫,想要我們的數據和他們的產品聯繫起來。當時我們不想讓資本過多介入,不想進行過度的商業合作,所以拒絕了這些需求。

最開始搜集數據的時候,我本人沒想到疫情會變成現在的狀況,本以為一兩個月就會過去。但隨著時間推移,全球疫情大規模爆發,這就使得疫情地圖不得不繼續做下去。同時,為了讓也疫情地圖平穩運行下午,我們也得到了一些科技公司或投資人的幫助。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允許一些有限制的商業用戶使用我們的數據。如果想用數據,和我們打一下招呼,註明數據來自於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就沒有問題。


單蘊睿:最後一個問題,請李蘭娟院士分享一下對全球和國內疫情形勢的最新判斷。

李蘭娟:

從全球範圍來看,我認為目前疫情處於大流行階段。7月份以來,全球每天新增病例數字在20萬例以上,全球疫情還沒有出現明顯拐點。到8月16日,全球報告超過2000萬,巴西有300多萬,印度有2百多萬,俄羅斯92萬。

疫情正在發生轉移,原來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高峰國家已經過去,目前全球的重災區在美洲,美國現在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另外,南美洲地區也呈現了明顯大流行的狀況,巴西疫情非常嚴重。

對我國來講,外防輸入的工作還是巨大的挑戰。因為中國控制的比較好,所以一旦有輸入還是容易感染的。另外除了人輸入以外,海外的生鮮產品、冷凍產品的輸入也存在風險,目前的情況還是比較嚴峻。

不管怎麼樣,我國現在復工、復產、復學還是做得比較好,但是防控不能放鬆,隨時都有輸入的可能。因為中國人還是易感人群,只有等疫苗研發成功,大規模人群接種了疫苗以後,有了這個防控措施以後我國才會相對安全一點。

現在我覺得,我們採用的健康碼制度非常好,復工、復產、復學比較放心,既能控制疫情,又不影響生產生活。

我們也希望其他國家借鑑中國的防控經驗:

第一是要發現和控制傳染源,早期是封城,現在是精準控制。這是非常重要的經驗,只有控制了傳染源才能控制疫情,否則控不下來。

第二是切斷傳播途徑,像居家隔離以及戴口罩外出、洗手,包括消毒等等。

第三是保護高危易感人群,居家也是一種保護,包括減少近距離的接觸。我們也希望疫苗加緊研發,現在常態下,打了疫苗後易感人群才更安全。

相關焦點

  • 李德仁對話李蘭娟:基於北鬥、物聯網、人工智慧的「網絡空間精準管理」替代封城
    8月18日,在第九屆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學家李蘭娟,以及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圖「操盤手」董恩盛,三人網絡連線討論了當今時代,如何利用新技術防疫、抗疫的話題。本次對話由泰伯聯合創始人單蘊睿主持。
  • 李德仁院士:建數字孿生智慧城市,北鬥精準定位可助力抗疫
    澎湃新聞記者 張若婷8月18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WGDC2020)上表示,基於數字孿生的智慧城市將實現在網絡空間對物理空間的現實城市的智能運控與管理,為城市交通、電力監測、公共衛生管理等能力均帶來提升與突破。
  • 武漢封城,需要被記住的不僅是李蘭娟
    孫勇武漢封城,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抗疫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以此為標誌,中國進入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緊急狀態。歷史會銘記武漢封城的那一天:2020年1月23日。10個多月後的今天,中國已經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在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走出疫情的濃重陰霾,百業穩步復產復工,民眾的生活也慢慢走向正常化。
  • 李德仁院士:北鬥系統可助力疫情防控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3日訊(趙芙瑤)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發表了主題為「產業數位化 數字產業化」的演講。演講共圍繞新基建、5G/6G、北鬥+/+北鬥、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四大板塊展開。
  •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仁:智慧城市的未來是實現「數字孿生」
    澎湃新聞記者 李曉青9月9日,在「中國數字建築峰會2020」的活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在談及數字孿生與智慧城市時說,「數字孿生城市是數字城市的目標,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新高度。」
  • 提出武漢封城、與鍾南山齊名的李蘭娟,丈夫是誰婚姻狀況如何?
    作為最早一批提議武漢封城的院士,李蘭娟其實一直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因為只要一不小心說錯話,就會被無數刁鑽的網友們口誅筆伐。然而,即便是頂著這樣的壓力,她依然義無反顧馳援武漢。這樣以為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子,她來自何方?又有著什麼樣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呢?02"媽,等你回來。"
  • 李德仁:讓老百姓享受數位化信息化的快樂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說,通過衛星遙感可以獲得米級解析度,無人機可以獲得釐米級解析度。現在有了北鬥,加上5G通訊,我們就能把一個物理空間,把中國城市裝到網絡裡去。
  • 北京「封城」傳言甚囂塵上,事實真相是這樣
    「封城」是假近日,北京封城的傳言甚囂塵上。18日上午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潘緒宏回應稱:嚴格出京管理,堅決阻斷傳播渠道,並不意味著封城。網絡上流傳一篇名為《李蘭娟提醒:北京新冠疫情,可能將全面大爆發》的文章,17日,李蘭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篇文章的內容根本不出自她本人,她還強調說:當前北京市各項疫情防控工作都非常及時和得當
  • 鍾南山等4人獲最高榮譽,提出封城的李蘭娟呢?這一獎項更加適合
    那麼提出封城的李蘭娟院士為什麼沒有獲得呢?其實李蘭娟已經被提名了國家最高科技獎,顯然這一獎項更加適合她。李蘭娟院士主要從事傳染病學研究方向,藉由她在疫情期間的傑出貢獻值得獲得這個獎項榮譽提名,這不僅是眾望所歸,更是實至名歸的。這個獎項也是國家對科研人才給予的鼓勵和嘉獎。李蘭娟院士很有可能是下一個該獎項獲得者。
  • ...疫情震中或轉移至美國;李蘭娟披露武漢封城細節:1月22日深夜上...
    2丨李蘭娟披露武漢封城細節:1月22日深夜向上匯報必須封城據中國衛生雜誌,對於武漢的封城細節,李蘭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1月18日出發去武漢時,我曾跟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張平主任通過電話,請他「守牢」浙江,防止出現第二代病人。
  • 1月15日全國封城?還有全國封城時間表?最該封的是謠言之城和傳謠...
    「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2021年1月29日凌晨實行廣西全區封城」;「因疫情原因,浙江杭州將於今日18時關閉11個高速路口」;年關將至,各種封城封路的謠言層出不窮,一個個說得煞有介事。不僅如此,一個城、一條路,已經不足以滿足造謠的胃口,於是,「1月25日全國停工放假」、「1月15日全國封城,1月20日後就回不了家了」、「1月15日車輛停運,1月25日全國封城」等等謠言,也陸續出爐。甚至還有自媒體套上了「全國封城時間表」這樣聳人聽聞的標題。
  • 院士論壇 | 李德仁:地球空間信息學的使命
    作者李德仁院士。《李德仁院士文集》書目錄見二條。到90年代初,信息概念與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生產與生活的各角落,信息產業迅速崛起,以信息高速公路為主幹的社會信息網絡正在世界許多國家加速興建,信息革命已向人類展示了光明燦爛的前景。
  • 專訪兩院院士李德仁:沒有想像邊界的北鬥
    他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研究,提出了處理測量誤差的可靠性和可區分理論和空間數據挖掘理論。耄耋之年的他依然還在科研一線奮戰著,他就是本期專訪人物——李德仁院士。
  • 專訪李德仁院士:北鬥為中國提升競爭力,未來要爭取全球用戶
    李德仁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研究,提出了處理測量誤差的可靠性和可區分理論和空間數據挖掘理論。7月31日,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中國北鬥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新篇章。要讓北鬥變成全民,甚至是全球可用的北鬥,中國還面臨哪些挑戰和難點?北鬥未來如何與GPS競爭?
  • 兩院院士李德仁:北鬥時空體系精準助力疫情防控
    中新網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 餘湛奕)圍繞新基建、5G/6G、北鬥+與+北鬥、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四個部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13日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發表了主題為「論產業數位化與數字產業化」的主旨演講。在演講中,李德仁認為,北鬥時空體系能精準助力疫情防控。
  • 李蘭娟院士致函《Nature》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就被英國《自然》雜誌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致函該雜誌並發表聲明,表示有關她的介紹與事實不符,希望予以更正。圖源nature李蘭娟在聲明中指出,武漢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後,自己作為傳染病學專家,加入高級別專家組,參加了武漢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及病人救治等工作。英國《自然》雜誌在介紹材料裡稱自己為「Lockdown Architect」(封城設計師)並基於此將自己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李蘭娟認為不符合事實,希望予以更正。
  • 傳染病防疫專家李蘭娟院士是中國的希望
    李蘭娟院士生於1947年9月13曰,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傳染病學專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 李蘭娟:武漢還需要我,我就留在這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武漢還需要我,我就留在這(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王艾冰)1月17日,向國家衛健委提出可作為專家組成員到武漢;1月18日,接緊急通知前往武漢,明確提出「人傳人」;1月22日,連夜向相關部門建議「武漢封城」;2月1日,赴武漢參與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