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舌之勇】
並不遙遠的武漢封城事件,對於很多中國人而言,似乎正在變成一種遙遠的往事。
孫勇
武漢封城,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抗疫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以此為標誌,中國進入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緊急狀態。歷史會銘記武漢封城的那一天:2020年1月23日。
10個多月後的今天,中國已經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在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走出疫情的濃重陰霾,百業穩步復產復工,民眾的生活也慢慢走向正常化。當此之際,不能不感嘆當初武漢封城的果決,這一項史無前例的特殊舉措,為中國在全世界範圍內較早控制住疫情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本周,世界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2020年度十大人物,這十人由《自然》的編輯從每年的重大科學事件中選出。由於新冠病毒導致的疫情大流行,是2020年全球最重大的事件,因此,入選的十人中,有七人與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有關。中國醫學專家李蘭娟女士入選。《自然》為李蘭娟寫的入選理由很精煉,摘錄如下:
「2020年1月18日,中國最高行政機關派流行病學家李蘭娟等專家奔赴武漢評估當地疫情。幾天後,73歲的李蘭娟提議儘快封鎖人口1100萬的武漢市。當時,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已經宣布病毒可以人傳人。李蘭娟與鍾南山的警告促使當局作出果斷決策。隨後,李蘭娟繼續留在武漢幫助治療新冠肺炎患者,成為了無私奉獻醫者的代表人物。李蘭娟出生於浙江的一個貧困家庭,後來被浙江醫科大學錄取,成為了肝炎方面的專家。鏡頭中的李蘭娟常常身著白大褂,被中國網友親切地稱為『李奶奶』。」
「封城提議者」,這是《自然》描述入選者李蘭娟身份所用的關鍵詞。李蘭娟的入選,再度喚起了我們對於武漢那段封城日子的回憶。
時間永遠在流逝,人們永遠在為生活、工作而奔波。從本能上,人們喜歡追求快樂,而不願意記住那些讓自己感到沉重的人或事。儘管新冠肺炎疫情還在繼續,並未徹底結束,但是,享受當下和向前看的自我暗示,會讓很多人快速地淡忘曾經由這場疫情帶來的創痛。並不遙遠的武漢封城事件,對於很多中國人而言,似乎正在變成一種遙遠的往事。這是人性中的善忘本能與中國目前抗疫成效顯著合二為一的綜合效應。越是這樣,我們越是要警惕。因為類似的災難,會在遺忘中捲土重來。通過不斷的回憶,記住這次疫情帶給我們的最初的痛感,才會提振、刺激政府和社會的危機應對機制,讓它保持應有的活力和必要的靈敏度,由此,降低同類型災難再度發生的概率,萬一同類型災難不幸再度發生了,我們也能夠更好地應對,將災難帶來的衝擊與傷害降到最低。
是的,實際上,疫情還沒有結束。理論上,疫情還有可能再來。2020年就要過去了;12月的街頭,步履匆匆的人,有說有笑的人,低頭看手機的人,以及手機上每天新鮮出爐的熱搜榜和10萬+文章,都和以前一樣,不多不少,唯一多出來的,只是人們臉上戴著的口罩。這是我居住的深圳市的街頭景象。在中國其他城市的街頭,這樣的景象也在被無數次複製著。
嚮往正常生活的人們,是否對臉上的口罩習以為常了呢?從今往後,人們會不會把口罩看做自己的生活,乃至自己身體理所當然的一部分,就像人們在習以為常中把手機當成自己身體器官的延伸一樣?
希望不會。畢竟,不需要戴口罩的生活,才真正正常,真正美好。
然而,這個「不會」是有前提的,前提之一就是,我們必須牢記一些曾經給我們帶來深切痛感的人或事,其中,就包括武漢封城,以及「封城提議者」李蘭娟等人。他們,都是武漢封城記憶中不能被忽略的痛點。我相信,未來的歷史,將證明這種銘記的價值。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