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規模最大的眾創空間集群浙南·雲谷內街透視圖。
溫州網訊 新春伊始,奔騰雷射(溫州)有限公司的二期工程現場如火如荼,佔地4000平方米的研發中心新大樓已經封頂,將於今年投入運營;環大羅山科創走廊請來專家學者馬不停蹄地調研論證,加快出臺規劃編制;自創區「一區五園」所在地政府籤下印著八大專項攻堅行動責任書的「軍令狀」,為新一年的自創區建設工作堅定了方向和目標……今年是我市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的第二年,從企業到園區,從高校到政府,每一個與之相關的人都在夙興夜寐、只爭朝夕,共同開啟國家自創區建設的新徵程。
建設一年交出亮眼成績單多項指標實現歷史性突破
去年2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寧波、溫州2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迎來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去年11月底,溫州發布了《關於高質量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自創區以溫州國家高新區(浙南科技城)為核心,聯合浙南產業集聚區核心區、甌江口產業集聚區核心區、溫州高教園區、樂清智能電氣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瑞安智能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構建「一區五園」發展格局。
同時出臺82條配套政策,從工業高質量發展、人才生態環境和科技自主創新等方面,全方位描繪加速溫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的作戰圖、時間表,為加快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注入科技新動能,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家自創區建設更是被重點「著墨」。翻閱報告,去年我市「一區五園」高新技術產業投資超百億元,國科大、浙大、北航溫州研究院等高能級創新平臺落地,溫州高新區綜合排名前移5位,浙南科技城新引進科創項目104個,全市R&D經費支出佔比預計達到2.1%。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91家、省級企業研究院30個,新增數均居全省第二;新增院士專家工作站21家,為歷年最多。透過這一系列的數據,可以看到,去年我市啟動國家自創區建設這一年來,多項指標實現歷史性突破,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科技創新是溫州高質量發展的『華山一條路』,要橫下一條心,一心一意抓。要牢牢抓住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一重大機遇,深入實施八大專項攻堅行動這一重要載體,緊緊盯牢培育新動力、形成新動能這一重要目標,打開溫州創新發展新天地,打造溫州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市委副書記、市長姚高員在此次「兩會」期間也多次強調了國家自創區建設之於溫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他表示,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和理念已經發生深刻變化,誰抓住了創新的制高點,誰就搶佔了未來高質量發展的主導權。
積極培育「最強大腦」讓企業成為科研主體
「公司重視研發,研發資金投入逐年提升,每年按20%的速度遞增。」浙江省合興汽車電子省級企業研究院是2018年我市新增的省級企業研究院之一,該研究院所依託的合興汽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研究院將原來的技術部、研發部、工程部等融合在一起,不僅提升了對外形象,而且更有計劃性,研發速度更快。
去年,我市共新增30家省級企業研究院,目前全市累計100家,排名全省第三位,這些凝聚科技研發最強力量的研究院,不僅是企業謀求創新發展的「核心關鍵」,更是助力溫州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大腦」所在。「一個區域裡,高質量的科技企業數量越多,意味著區域經濟的競爭力越大。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培育科技企業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有力抓手。」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說道。
除了積極建設企業研究院,去年我市還發布了《溫州市科技企業新「雙倍增」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為量質並舉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制定「作戰圖」,力爭到2020年,全市累計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2000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數超10000家,以此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構建動能強勁的經濟生態。
「出臺鼓勵扶持高新技術企業政策的根本立足點是發展高新技術推動產業化,實踐證明,這是實施創新戰略最有意義的抓手。」市政協委員、浙江科能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劍淼說道。在此次「兩會」上,他特別建議,應建立、落實科技型初創企業培育體系,對符合科技型初創企業的企業進行榮譽、獎金、貸款貼息等形式激勵,由市、區(縣)科技局牽頭組織專家團隊、科技金融機構、科技服務中介深入企業開展調研,以科技型初創企業為主要目標,形成區級科技型初創企業、市級創新型初創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梯度發展。
借力整合高校資源釋放產學研合作效應
今年1月,我市和浙江大學深化合作,共同籤訂「市校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和「共建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合作協議」。由此我市國家自創區的建設又多了一個強有力的載體。依託全球浙江大學校友和全球「溫商」的力量,整合海內外項目、資本、人才等資源,落戶溫州、服務溫州、回報溫州,助力溫州經濟創新發展,重塑全國民營經濟發展新標杆。
回頭望,去年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正式揭牌,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深化合作,北大溫州雷射與光電子聯合研發中心正式籤約,交通安全應急信息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溫州分實驗室在浙南科技城成立,東南大學和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入駐溫州聯合研究院。而在市委市政府相關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奔波努力下,復旦大學溫州生命科學創新中心也正在加快落地。一系列創新載體的引入落地,讓校地合作帶來的創新驅動效應日益凸顯。
「要精準構建行業院企平臺,建立人才、信息搜索平臺,掌握地方產業有關的全國性尖端人才、項目信息資源,為招才引智工作提供參考;調研收集全國科研院所與我市產業相關的科研成果。組建院企平臺專家庫,助力行業把握動態與趨勢;為企業了解科研院所及專家的研究專長、實力、成果及應用前景等,提高合作匹配度。」九三學社市委會的政協委員們在「兩會」期間也特別提出了《關於建議我市構建高質量院地對接平臺助推打造兩個健康示範市》的提案。
除了尋求外地高校的合作,深挖本土高校資源,開展產學研合作,也是此次「兩會」討論的一個熱點。如市人大代表、帝傑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國勇建議在溫州高教園區大學城設立校企合作中心,在政府層面與上海、杭州、廈門等地政校機關設立合作項目,利用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及高校科研機構原創先進技術,進行產業孵化和應用型開發,開展人工智慧產業高校孵化平臺試點,跟蹤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加強現有人才的培訓和轉型,培養一批掌握人工智慧應用的複合型人才和團隊。
而據省人大代表、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介紹,近期,溫醫大正在謀劃以優勢學科為龍頭拉動地方經濟,籌建中國眼谷、中國基因藥谷等大的發展平臺,助推溫州經濟發展。「我希望通過產、學、研、資一連串核聚變式的反應,為溫州乃至浙江打造生命健康領域的一張靚麗名片。」李校堃如是說。
縱觀過去一年我市建設國家自創區的歷程,從小到一個企業的新產品問世,大到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臺,無不充滿著探尋「華山一條路」的果敢和勇氣,任何一個前行的腳步都能講出創新的故事。「科技創新」,就這樣在企業、園區、高校的各個角落裡如影隨形、潤物無聲。「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這是屬於溫州國家自創區建設新的開始、美的啟程!
來源:溫州商報
記者:張晨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